❶ 疫字曹全隶书怎么写好看
曹全碑里面没有这个字,只能应用曹全碑的笔法和偏旁部首的写法,自己去写。请参考:
❷ 求名字的隶书写法
名字的隶书写法:
方正隶书简体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❸ 隶书写法
隶书的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笔画均匀,给人以稳重的感觉。
隶书有几个特点:
一、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二、燕不双飞,蚕不双设;
三、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意思是说,横和捺不必笔直,可以有起伏波折,书写分为三个阶段(顿、挫、提),即起笔一顿,折挫向右,收笔一提;在主要一横,或主捺主勾处来写蚕头燕尾(又称雁尾),在一个字中只有蚕头燕尾各一笔(但并非每字必有蚕头燕尾);笔画可粗可细,粗处重浊一些,细处轻清一些,写短横短坚要快提停笔,不能顿笔,要使画端像斩钉子、截铁块一样坚硬有力,不能重描修饰。
隶书较之其它书体,对称形式更多;外形轮廓较方,内面转折略呈圆形(所谓“外方内圆,如龟如鳖”)。尚有扁方式(高宽之比约为2:3)、梯形、多体形等。
(源于网络)
❹ “燕”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怎么写
❺ “雁不双飞”是不是隶书颠簸不破的铁律
写隶书的经常会说“雁不双飞”, 我们知道无论是行书,楷书,魏碑或汉简、隶书,历史上都是“雁都双飞”。
❻ 全国的小篆和隶书是怎样写的
(1)隶书: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 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2)篆书: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区分: (1)篆书尚圆,隶书尚方 (2)篆书竖长,隶书扁方 (3)篆书笔画粗细如一像铁丝,隶书一波三折像雁尾
❼ 隶书的用字怎么写
隶书“用”字的写法是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着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❽ 书法硬笔隶书的字怎么写
与毛笔字的隶书字体写法一样,仅仅是笔道粗细不同。
看看图片上我写的几个字。
或许可以启迪您的思维?
❾ “燕”与“雁 ”: 燕总双飞,雁却孤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听到这首儿歌,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一片春天的景象,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一种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燕子是一种春天的象征,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不乏对于春天的喜爱,他们把这种喜爱之情全部用诗词表达出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看到燕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和春天联系起来,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
同样,看到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雁。诗人也总会触景生情,把感慨付诸于诗中。
羁旅的诗人,仰头看雁,听到雁鸣,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前无留意”,作为戍边的战士,谁不想早日回归故里,但保家卫国,使命召唤,悲凉中透着一股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于大雁随季节迁徙,群飞有序,古人认为大雁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优良品德,在诗文中多有吟咏。大雁也暗含鸿雁传书之意,寄托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比如白居易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另外鸿雁亦代表着相思,看见鸿雁,无书可寄,或者是怨鸿雁失信。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归来的鸿雁,什么时候带来低得万金的锦书呢?锦书始终未到,自然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了。
从季节上来说,燕子多代表春天,总是以轻盈的姿态穿梭于春日的诗词中,是一种活力,一种向往,一种希望。
而大雁则多用于秋天,常于秋风、落叶、黄花、霜天、落日、寒夜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有一种凄凉,落寞,哀怨之感。
从表达情感上讲,燕子多表达欢快、欣喜、美好的感情。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人如其名,名字讨喜,人亦如此。她总是能给人带来欢乐,有她的地方总是热闹非凡,像极了春天的模样。
而大雁则多用于传递孤独愁苦和离愁别恨,多用于思乡和相思。
另外,“燕”多表达爱情,燕子飞行总是成双成对,如诗经所云“燕尔新婚,如兄如第”,“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都象征了美好的爱情。
燕与雁同属候鸟,又因发音相同,在使用时常常会混淆,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就容易写成“新雁”,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雁去”写成“衡阳燕去”,等等。所以要正确的区分这两个字,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燕”与“雁”身上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同样在我们学习书法时,隶书作品中的“蚕头”,到底是燕尾还是雁尾?
蚕头雁尾,是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打开输入法,输入拼音,第一检索出的是“蚕头燕尾”。这是什么情况?
在《中国书法五千年》里,片中多次涉及隶书横画的写法,出现“蚕头燕尾”的字幕。电脑打字,经常出现的也是这个讲法。
那么我们来看看“燕”和“雁”的两种鸟的尾巴,“燕”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雁”的尾巴是整体的。
原来,隶书的写法有“蚕头雁尾,雁不双飞,蚕不二设”的规矩。可能是因为“燕双飞”一词,使得“雁不双飞”被误为“燕不双飞”,于是“蚕头雁尾”也误为“蚕头燕尾”了。
另外,“燕”还读作“yan”平声,用在地名当中,如“燕国”、“燕地”、“燕然”等。
看似简单的两个汉字,里面的信息量却如此巨大,蕴含的意义也如此深远。可见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底蕴,也是人类传承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
我们的祖先留给人类如此巨大财富,让我们在文字中成长,在文字中锤炼,让我们徜徉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打开视野,拓展方向,为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指引了方向。
我爱我们祖国的文字,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价值的方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