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水画怎么画 山水画教程
首先在左边画出一处河岸峭壁,两边画上小草、树木,在中间画出有落差的水流瀑布,水流上游再画上山石草丛以及连绵的山峰。接着给石头、地面涂上颜色,水流涂成蓝色,树木等涂成绿色,再给山峰涂上颜色,好看的山水风景就画好啦!
Ⅱ 如何画好山水画
1.练笔:骨法用笔是我们传统艺术里极为重要过的法则,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交线条。每天坚持,笔里自得。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极为密切,从隋唐开始就提倡以书入画。所以学画国画的同时最好学学书法定能事半功倍。Ⅲ 山水画怎么画
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文人阶层对山水情有独钟,不论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长者智慧,还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情结,亦或是“可游可居”的精神追求,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中国画中的主流和大宗是山水画,而山水画也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审美文化和民族精神:把山水作为绘画的题材,也作为文学等其他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也标志着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最终完美体现。
归根结底,山水画不同于花鸟画、人物画,最为重要的在于构境,“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境。但是,在历史上,山水画的发展也经历了由实用到技法再到审美、意趣的不同追求。
如果详细研究,可参考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和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这两本书会让你完全了解山水画,从材料、技法到历史、品评都有。
这是一个很难直接回答的问题,“怎么临摹”包括选摹本,临摹的技法等,很难全面回答。现就我的认识,回答一部分:
首先,摹本的选择上。古人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印刷品,所以能够见到的作品肯定是有限的(除了宫廷画家和收藏家)。但是有一点,他们所临的都是“真迹”,哪怕是赝品。直到清代出现了《芥子园画谱》的广为流传,才开启了临摹丰富的道路,包括齐白石等都是从临此书开始。
因此,很多画家形成了强记的本领。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沈周曾经收藏,后来借给一个朋友,但此作品被盗,沈周痛苦万分,不得已根据记忆将此画作默写出来,故有两幅《富川山居图》流传后世,沈周之作可补黄公望之作缺失部分。近现代的陆俨少家境贫寒,故留恋装裱店,形成了强记的功夫,回家后就将此默写出来。因此在写生中,从不现场作画,而笔笔生发,进入自由王国(李可染的评语),不可不说与其少年时形成的强记本领有关。而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在记忆中画成的。
第二,关于临摹的选本真伪和清晰与否上。现在的观点,大部分认为名家珍品和高清版本为上。这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体会大家笔意、构境等。
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同者。如书法家王铎,真品、赝品都临摹,最终也成就很高。近现代的贺天健,要求摹本不要太清晰,这是怕完全钻进去了,走不出来了,但这要求必须有名师指点,否则容易走弯路。清代郑板桥亦言“十分学七要抛三”,即是活学。
我认为,应该专研一家,走进去,然后再走出。如当代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年代崛起的一批,张伟平、林海钟、张捷、张谷旻,以及后来的丘挺,都是有较深的临摹功力,尤其丘挺,可以将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背临,局部可以达到跟原作一样。这样的底子,然后创新,才能有根基。
临摹的作品上,中国美术学院有十幅大画,包括董源《夏山图》,巨然《层岩丛树图》,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倪云林《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
第三,临摹道路上。中国美术学院的顾坤伯老先生,主张由清朝,上溯明、元,直到宋。但陆俨少主张从宋朝大画开始,十幅大画也是他传下来的。我认为可以不拘一格。
至于山水画形式风格和历史的着作,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是历史演变的,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是将风格的,两本结合,效果会很好。但是,一定要能够读透,否则,难有收获。
临摹,还要注重纸张和毛笔。关于纸,这个变化太多,以前的绢帛,后来檀书皮作的(后来檀书被用尽了,所以少了),再到后来秸秆作的,都不一样。至于日本盗用中国技术做的宣纸,细腻有余,但不尽好用。今天的宣纸,尤其是红星的,临摹明清的水墨作品还是可以的。但是,如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则需要煮捶宣,半生半熟的。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说的太多。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希望上面的对你有所帮助吧。
如临摹宋人山水,须用相对熟的绢。不过那时的纸和现在纸根本不同,本身渗水性差;
而临摹元人如王蒙的山水画应用半生熟的煮捶宣,既可走动笔线,又能反复积墨;
到了明代,有宣纸,那时的宣纸是用檀树皮做的,纸既光洁,又能存墨;后来檀树皮用光了,改用稻草,虽然光洁,却不流畅,墨色效果较差;日本纸细腻有余,但太过工细,用起来发康。
基本而言,从花鸟画的大写意开始,但代表它们的里程碑沈周、徐渭所用纸虽为生宣,但与今之生宣亦不同,尤其沈周之画,多用较熟的纸。
在今人体系中,如贾又福,让学生主临三家:范宽、石涛、龚贤。今学生颇多喜龚贤之积墨,竟用生宣临摹,画面多有乌浊之气,谬矣。
现在多用临写意花鸟的点染丶点写之法临古代山水、创作当代山水,不免薄气。对于今人之行为,上海大学徐建融极为不满,提出"革生宣纸的命",虽有偏激,但亦反映出来今人多用生宣,缺少唐宋之苦心经营。
Ⅳ 讲一下冬季雪山水画怎么画
以山马笔蘸淡墨,中锋勾画处前景两棵树的枝干。以山马笔蘸浓墨勾出前景山石轮廓,略加皴;并以破锋干笔,笔尖朝上点苔。苔点呈直立,表现由雪中穿出的草苔。由于雪花很轻,又是慢慢积起来,所以地上的残草,只要雪不深,都可能露头在外面。
Ⅳ 如何画山水画
画山水画的话,主要有六种画法。分别是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蘸墨法和焦墨法。焦墨法是因为他们里面的水分比较少的话,可以利用这个优点,画出毛的感觉。浓墨法是因为加的水少,所以颜色较深,可以用来强调。淡墨法是因为水分较多。然后颜色比较淡,就可以画远景之类的浅色。第四个是泼墨法。可以换那种泼水一般的大写意的莫法。就是可以突出层次感,然后呢就是破墨法,就是两种墨重叠角度不同也重叠。就是可以盛华。然后最后一个是蘸墨法,就是形成用湿的笔,然后作画的时候,可以自然又规律。
Ⅵ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一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
1初唐以前是以勾肋+填色为基本特征的工笔画法为主,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皴法,所以没有皴擦的笔法,线条也较单调,大多用高古游丝描作线条,尽管当时技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他意味着山水画巳脱离作为人物画背景而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影响极其深远,其代表作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
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创新
山水画的变化是随着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上的审美出现了几次转折,唐宋山水主要受顾恺之以形传神论影响,注重形态美,所以对构图造型很讲究,高山大岭蔚为壮观,苍松古树别具韵致;元以后审美受苏东坡审美观影响,逐步向情趣美转移,南派简约诗意画盛行,画面简洁,留白很多,讲究意趣,诗意盎然;明代以后受董其昌笔墨论影响,不再重视形态美,笔墨美成为人们偏爱,绘画更侧重于笔墨技法的变化,因此各种画法千恣百态,水墨淋漓;当代山水多受徐悲鸿影响,实行中西融合改造国画,又发展出色彩美,彩墨写实画法大行其道。
传统山水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对于以绢纸为载体的这些国宝,因极易损坏难以长期保存,故真正意义上的保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将其技法传承下去。
国画虽讲究创新,但创新都应源于传统,离开传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会迷失方向的,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所以,凡志于国画者,当深研传统,凡志于山水画者,当认真练习传统山水技法,打好基础。黄宾鸿曾说,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似醇,明清的画是加水的酒,当代绘画只有水而无酒。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
Ⅶ 怎样画山水画
怎样学画中国画
一、国画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 (一)笔 1.笔的分类:
笔有硬毫、软毫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
(1) 硬笔: 硬毫笔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猪鬃做的笔,性刚,劲健。常用的有"小红毛"、"衣纹笔" "叶筋笔"、"书画笔"(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笔"等。 (2) 软笔: 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有大小、长短各种型号。 (3) 兼毫笔: 兼毫笔是用羊毫与狼毫相配,或羊毫与兔毫相配制成,性质在刚柔之间,属中性。如大、中、小号的"白云笔","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笔。 2:笔的使用方法
学画初学时用笔不必全部齐备,最初有大中小几枝就可以了。要从难要求,这对基本功的训练大有好处。待画熟练了,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笔,选用好笔。
每次作完画,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笔清洗干净,防止宿墨和余色滞留笔根,破坏笔的性能。洗笔不要用开水,因为开水会使笔毛变硬、变脆。一般保存笔的方法是洗净之后放在笔筒里,也可以把笔吊挂起来。外出作画时可以买个细竹丝编成的小帘子,叫笔帘,把笔卷在笔帘里,携带很方便,能保护笔毛不受损害: (二)墨 1.墨的分类:
墨有"油烟"与"松烟"两种。作画用的是油烟墨。
(1) [油烟墨] 油烟墨是用桐油烧出的烟子制成的。油烟墨色有光泽,宜于作画. (2) [松烟墨] 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制的墨。松烟墨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偶然用松烟墨来画蝴蝶,或作为墨紫色的底色。例如画墨紫牡丹,须先用松烟墨打底子。 2:墨的使用方法
磨墨应该用清水,磨时宜重按轻推,不可太快。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则墨浸水中容易软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个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几次 。
墨锭研后一定要把墨口拭干,防止干碎。墨锭不宜暴晒或受潮,最好用纸将墨包裹一层,再涂一层蜡,能防止断裂,又免于污手。
(三)纸 1.作国画的用纸 (1)绢:
中国画古代多数用绢作画,绢是很好的作画材料。绢也有生绢熟绢之分,经过捶压之后,再上胶矾水的叫熟绢,适合于作工笔画,现在有些工笔画仍用绢。但绢的成本较高,不便于普及,现在用绢作画的人比较少。熟宣纸的性质和绢差不多,所以现在多用熟宣纸代替绢。 (2)宣纸:
大约在元代以后逐渐选用宣纸作画。我国宣纸大约自唐代就开始生产,因为以安徽省宣城制做的宣纸最有名,所以称为宣纸。
宣纸的吸水性很强,容易渗化,用水稍多容易洇。这是它的特性,画出来的画墨色浓淡参差,富有变化,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有表现力和笔墨技法。 常用的宣纸有:净皮、料半、棉连等。 好的宣纸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定笔,就是画上去笔触之间留有笔痕;
二是发墨,就是笔行纸上不串,不会把浓淡关系串通没有了,墨色不会发灰; 三是渗透力适中…
把宣纸用矾水加工,称矾纸或熟宣纸,它的特性就改变为不吸水,不外洇了,便于工笔画逐层上色,或用水色碰染。常用的熟宣纸有:"蝉翼宣"、"矾棉连"等。 一些地方生产的生活用纸与宣纸的性质接近,如果能够掌握它的特性,也很适宜作画,并能画出与宣纸不同的某些效果。如:云南皮纸、温州皮纸、四川夹江皮纸、山西麻纸、东北及北京的高丽纸等。初学国画或练笔可以选用价钱比较便宜的粗制纸,如毛边纸、元书纸等。但白报纸、道林纸、绘图纸等不适宜作国画纸。 (四)砚 1.砚的种类
砚石的种类很多,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其形式有方、圆、长方及随意型砚石。以广东出产的端砚,和安徽出产的歙砚较有名,只是价钱较贵。 2:砚的选用
作画用砚不是收藏砚石。普通选用质地细,容易下墨的就可以。如果太细则拒墨,不易磨浓;如太粗研墨虽快,但墨汁也粗,且容易损坏笔毫。作大幅国画需要多墨,选用砚池宜稍深些,可以多存墨。砚石要有盖,可以使墨汁干得慢一些,又便于保持清洁。 (五)颜料
国画颜色分石色与植物色两大类。 1.石色
石色是矿石制成,有赭石、朱砂、石青、石绿、雄黄、石黄等。 2.植物色
植物色有藤黄、胭脂,花青等色。 二、中国画基本技巧之一 用笔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在笔
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 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 3.笔与力
气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
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 三、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
"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多种表现手法。 四、中国画的技巧之一 色彩的特点
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面赋以不同色彩的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南北朝时的萧绎对这一现象曾作过仔细的观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谈到:"秋毛科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这是我国最早说明季节、气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冷暖色调的变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熙的话,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也。"
五、 写意画的创作方法 1.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写意画和工笔画不同。工笔画创作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起稿;其次勾墨线定稿;最后染色填彩完成。而写意画必须落笔成形,一气呵成。因此,在创作方法上,必须把所要描绘的对象,通过观察或写生,把各种物象默记在心,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譬如:你想画竹,必须在未画之前把竹子的形象、结构、特征乃至在风、晴、雨、雪等等不同环境中的变化理解得清清楚楚。通过想象,在动笔以前,一眼看去仿佛千枝万叶已经跃然纸上了。最后,把你所要描绘的竹子一枝一叶地通过一笔一墨刻划出来,这就是写意画的创作方法。但必须做到形象生动活泼,笔墨淋漓洒脱。
2. 落笔成形,一气呵成。
工笔画的完成经过上三个过程,需要花费时间;而写意画就不同,最好落笔成形。什么叫落笔成形?譬如撇兰叶,一笔下去从根部到梢头,它的浓淡、粗细、刚柔、顿挫等等,要求非常有力而且十分自然地表现出来,既不能涂改,也不能草率。所以在用笔时首先要注意调墨,浓淡干湿必须调配好,做到心中有数。运笔时要大胆落笔,既不紧张,也不忙乱,非常沉稳地一笔一笔地画下去,就能很好地完成。兰叶细长,草质,比较坚韧,有一定的硬度,但毕竟是草木花卉,又需要一定的柔度。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嘱做"喜气写兰,怒气画竹"的创作方法,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做为画兰叶的一种指导思想。譬如:我们要把兰叶画得既"刚"且"柔",可以用"喜气写兰"来指导我们进行创作。同时,要表达竹子高风亮节的品质和格调,也可用"怒气画竹"的方法来完成。这些要求都是落笔成形的例子,我们可以在今后实践中去体现。
另外,所谓一气呵成不能理解成呼一口气就要完成。譬如:我们要画二三十片兰叶,最好一下完成,也就是一气呵成。这样处理很有好处,可使笔与笔、叶与叶之间的相互交错、穿插和笔法的连贯及气势的衔接等等都不受影响。否则停笔久了,就会把原来的意图改变,可能使先画和后画之间统一不起来,达不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一气呵成的绘画习惯应该在初学时培养好。其次,正因为落笔成形就必然造成"可一不可再",这也是写意画的特点之一。 六、山水画写生方法
说起"写生",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夹,对景描画,一坐半天一天的经历,这一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而在中国画,所谓"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贯穿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国画技法,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1.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当面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1.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获。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2.山水写生应注意的地方
2.1 不要"泥古不化"。
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2.2 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3.山水画写生法
3.1 局部模写法: 适合初学者, 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3.2 详记法:
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3 记异法:
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3.4 记意法(简记法)
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
3.5 放大法:
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3.6 映象法:
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3.7 映象重叠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3.8 重复体味法:
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 ,时刻不忘。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4.总体的把握
4.1中国山水画是宏观的,要在宏观把握中去处理微观,注重整体大感受,防止受拘于一草一木。
4.2写生越熟练,越要减少直接对景描画,而多把身心投入观照,体悟造化的神妙,在这里"观"十分重要,通过"观"和"看",努力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4.3应特别注重特定条件下的自然山水对自己产生的强烈感触,因这类感触往往是你个人特有的体验,努力强化这个体验并表现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迹化的开端,也就是你的绘画风格确立的开端。
Ⅷ 国画山水教程
国画山水教程:初学者可以先临摹前人的作品,从学习传统入手。
以古人为师傅,是可行的路径,临摹可以学到山水话的章法,笔墨技法体会到古人作画的心态,在学习名家笔法,墨法上可以找出一些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强调要临摹好的范本,一面走弯路,如果一开始学习了风格庸俗,技法不高,或坏习气很多的范本,养成了习惯想要再改掉就很不容易了。
学习是还要注意每家都有所长短,要有取舍的去学习,才能提高技艺。更要仔细的观察山水,古人强调的意境不是主观臆造的,是以自然山水之美为依据的,是游历山河后对山水的感想于画笔上上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对自然事物的细心观察,是画不好山水画的。
构图和层次:
如果不是先在临摹上下些功夫,初次写生可能有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只有拥有了轮廓勾画、姿态摆布和粗细用笔的基础,写生才会比较容易。当你在真山真水的地方被他的秀丽壮阔,意境深远所折服想要把它画出来时,就可以叫创作了。
画山水时表示景物的远近,除了近大远小之外,还有用笔用墨的不同。如近景:用墨、用笔、笔法;中景:浓重、繁复、劲健;远景:清淡、简略、松散。可以根据山水画近景、中景、远景这三个层次对感悟。
Ⅸ 初学者山水画步骤
事实上现在很多爱好艺术的人都喜欢画一些山水画,而对于大部分的初学者来说,还要画好这些山水画,那就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步骤来完成。
首先第1步,我们肯定是要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先做一个构思,自己必须要清楚自己所画的这幅山水画大致有哪些组成部分。在想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调墨开始画,开始的时候我们自然是先把山水以及一些自然景色的结构给勾勒出来。勾勒山水画结构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你比如说在勾勒山的脉络时,一定要比较的清晰,要给人一种层次感才行,另外就是在勾勒结构的时候也一定要简洁一些。
第1步完成之后,接下来第2步我们就是对山进行皴染,在做第2步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灵活一些,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山的实际情况来勾勒出一些花草。使用这些花草点缀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密而不乱,疏而不散。
接下来第3步就是对整个山体进行皴染,此时我们的墨色一定要有淡有浓,比如说在勾勒的时候,如果是山体的一些基本脉络,那我们可以使用稍微淡一些的墨色,其他的地方则是可以视情况使用一些浓一些的墨色,这样才会主次分明,并且非常有层次感。
最后一步就是用淡赭石染山,用花青和石绿染木,最后这一步其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做的比较好,那整幅画会特别的有空间感。
Ⅹ 如何用素描的画法来画山
1、在右侧先画出一个山体,并在上面画出纹理线,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