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1)寻隐者不遇的图片怎么画扩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作品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2.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体现了隐者怎样的性格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体现了隐者
高洁脱俗)的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 钦慕高仰)的感情.
寻隐者不遇
作者:魏野 (宋)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今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折叠编辑本段解读
“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
3. 寻隐者不遇诗中图画的情景写一篇作文300字左右
第一个:唐代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叫
。一天,天气晴朗,天水汪汪,
准备到山林中拜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老朋友,
怀着激动的心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山林中。
到了山下,贾岛一边走一边向路人打听老朋友的住处,就这样边走边打听,很快,他看到远处山林中有一处小茅屋,屋前有几十棵郁郁苍苍的
,树下有个童子正在扫地。“该到了。”想到这,贾岛急走几步,上前向小童打听到:“你师傅在家吗?”
“我师傅
去了。”
“知道在哪座山了吗?”贾岛有点失望。
“就在这座山上了。”童子答道。
“那就好了!我到山上去找他。”贾岛高兴地说。
“只是这山上云雾茫茫,你根本找不到我师傅了”
童子的话让贾岛彻底失望了。贾岛带着遗憾的心情,慢慢向山下走去。
走在路上,贾岛有感而发,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第二个:
(改写)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昨夜的一场蒙蒙春雨,给大山洗了一个澡。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清丽脱俗。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
、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绿的
……点缀在绿色的山林中。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整座大山,好像给整个森林披上了白茫茫的纱巾,就像传说中的
一样云雾缠绕。一个个
破土而出,好奇地张望着四周。他——贾岛,迈着轻松地步伐,踏着石头铺成的山间小道,
地去拜访它那位隐居在山林里,多年不见的
。
快到中午的时候,贾岛终于看见了
的家——一间
,草屋四周有一圈长长的
,旁边还有一棵挺拔高大的
,在
下面有一个童子,他正在清扫院落。贾岛看见了激动地走到松树下面,拱着手,
地问:“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好奇的打量了贾岛一番以后才回答,“您来得真不巧,我的师傅不在。”贾岛着急地问:“那你的师傅到那里去了呢?”“我的师傅到山上采药去了。”童子回答说。贾岛紧追着问:“你知道在山上的哪个地方吗?”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贾岛听了
,遗憾地说到:“我们两人好朋友已经有十多年不见了,这次,我千里迢迢地赶过来,特地来看望他老人家,可是他偏偏
去了。小师傅,那你的师傅要什么时候回来呢?”“先生,我的师傅起码晚上天黑了才回来。”贾岛听了以后跟童子说:“晚上我等不了了,那先我走了,等你师傅回来时请你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就说贾岛来看望过他了,再见了小师傅。”
贾岛远道而来没遇到
,满怀遗憾地离开了草屋下了山。只有草屋旁的那棵苍天大树——松树目送了贾岛,好像在替他的主人送别贾岛……
希望采纳
4. 我想教给小朋友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但是我不会写教案请高人帮帮忙吧
《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 (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 (向往)
(弥漫,缭绕)
附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内容:
学
习
古 把
诗 话——抓字眼 明诗意
的 变——提问题 想诗境
一 成 悟诗情 咏诗句
种 画
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