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女子怎么行礼
中国古代女子行礼的方式比较讲究。下面有五种不同的行礼方式:
1、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点在手背。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通常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3、叩首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学艺拜师均行叩首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按地,连叩三下头。
4、肃拜,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俗,肃拜专行于妇女,雅拜,何谓肃拜?曰: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肃拜,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俗。雅拜,独行于夷狄,两者为礼,各具特性,解者多误。
4、女子福礼(又叫:万福礼或道万福):用于同辈着汉服日常见面,辞别时。身体肃立,两手相扣,右手在上,放于胸前或左腰侧,微俯身约20度,微动手,微屈膝。
㈡ 古代女子如何行礼求图
古代女子行礼共有八种,如下:
一:嵇首礼(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二:叩首礼(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三:顿首礼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
第3步:顿首
第4步:双膝起
四:空手礼
第1步:双膝跪下
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双膝起
五:作揖礼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补充:还有微微的作揖礼
第1步:举手齐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颔首礼(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
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七:拱手礼
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
八:万福礼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补充: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4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福”
另外补充下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在大约周朝那时候应该是二十岁成年,后来越来越早,变成十五岁成年。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