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识活动《动物的冬眠》
1.动物冬眠的知识
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燃斗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着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皮源磨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裂御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野生的仓鼠、老鼠、松鼠、黄鼠和熊应该说都冬眠。
但不是和冷血动物一样的深眠。
鼠类是在地下挖好几米深的洞,在粮仓中贮藏好丰富的粮食,等大雪封山的时候,就躲在洞里,吃喝拉撒睡。睡的时间比活动的时间长,就是所谓的冬眠了。
山里人有挖鼠窝子的传统。即秋收完,入冬前的农闲时节,到山里挖松鼠(山里人叫“花狸棒子”)窝。
多的时候能挖出几十公斤的玉米粒。离榛子林近的地方还可以挖到榛子,那才是最令人惊喜的收获(一公斤榛子30多元)。玉米粒一般用来喂猪,人不敢吃,怕有毒。
熊类的冬眠也是贮存好大量的脂肪(熊掌部分)后,躲在树洞子里睡大觉。但不是绝对不出来活动。
所以我觉得仓鼠的冬眠不过是比夏天爱睡觉罢了,它们总得出来吃食、撒尿,活动活动。因为我们不可能给它提供纯粹的自然的环境,它也就无法真正冬眠。
2.关于动物的冬眠知识
一些恒温动物在冬季长时间不活动、不摄食而进入睡眠状态并伴随着体温和代谢速率降低的一种越冬对策。
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
冬眠的青蛙
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是一些恒温动物(哺乳类与鸟类)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 *** 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着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冬眠的动物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目、有袋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及灵长目中的个别种类,鸟类中的褐雨燕及蜂鸟等都有冬眠行为,称之为冬眠型动物。这类动物体型较小而代谢率较高,比大型的恒温动物,相对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维持恒定体温。熊及臭鼬等动物在冬季呈麻痹状态,但体温不降低或降低少许,且易觉醒,有半冬眠动物之称。变温动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状态,但它们的体温是随环境温度被动地变化,在温度降低到可耐受温度以下时,不会被激醒,而是被冻死。这种行为与恒温动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称之为蛰眠。
冬眠型动物的年度周期可分为非冬眠季节(生殖季节)与冬眠季节。北京地区的刺猬约于3月底出眠,并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完成生殖后便转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节;10月-3月是冬眠季节。此时,动物蜷缩不动,不吃不喝,代谢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在这两个季节里,动物的生理状态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非冬眠季节后期的肥育为冬眠储存能量,在冬眠季节后期,性腺开始发育,动物出眠后便可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在非冬眠季节里其体温也有2~5℃的波动,而与其亲缘相近的非冬眠型动物的体温波动仅0.5℃左右。此外,冬眠型动物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显然地大。人的致死低体温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动物则可耐受接近0℃的低体温,甚至超冷状态,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复苏,自动产热使体温上升到正常。这是异温动物区别于恒温动物或变温动物的重要特征。
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动物怎样过冬》
冬天到了,人们有哪些变化,小朋友都能观察到,可小动物有哪些变化呢?小朋友们很难表面看到,小朋友字自然角观察小乌龟时发现了问题。于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我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为了丰富幼儿对各种动物过冬的知识,活动前先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让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以及启发性提问,通过游戏等情景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地了解和喜欢探索动物过冬的方式。
在本活动中,我还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幼儿的趣味性。当我问道:“黄鼠狼遇到危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时,周旭小朋友笑着说: “它是放臭屁把动物臭的不行,然后它就跑了。”引得小朋友哈哈大笑。活动中给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彼此的快乐,在说中学,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发展了幼儿的思维,丰富了知识,进一步拓展了幼儿的认知空间。从幼儿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幼儿确实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在活动中,我出示一些其它的小动物,请孩子们分组,为它们找好朋友,并把图片放到和刚才过冬方式的小动物一起,并请他们讲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幼儿敢想敢说,不受拘束,尽情展示自我,品味成功。
通过上《动物怎样过冬》这一科学活动,让我深深感到科学活动真是一个结合孩子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孩子学得快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的科目。本次活动也存在了很多不足,教师对动物过冬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本活动如果采取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幼儿,让幼儿通过动画来接受知识,获得知识,幼儿会掌握得更扎实、更好。
4.幼儿园科学教案《动物是怎么过冬》
《动物怎样过冬》是幼儿喜爱的科学活动,我们常说:一次
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
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
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动物怎样过冬这一课题引起了幼儿极
大的兴趣,特别是活动中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最易引起幼儿
的注意,大班幼儿能够主动照顾动植物,并具备了一定的分
析及归类能力,活动中通过对动物过冬方式的了解,激发了
孩子的探究欲望.
在活动中,我还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幼儿的趣味性.当我问道:“梅花鹿是怎样过冬的?”时,杰圣小朋友笑着说:“它是把两个耳朵藏起来,然后躲起来的.”引得小朋友哈哈大笑.活动中给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彼此的快乐,在说中学,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发展了幼儿的思维,丰富了知识,进一步拓展了幼儿的认知空间.从幼儿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幼儿表现得很主动.因为在课前我就让孩子们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资料,找一找小动物过冬的一些办法.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课外也参与学习与探讨,这种课堂外的自由学习会使得他们的兴趣徒增.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看图片,非常主动的来动脑筋,举手发言也很踊跃,充满了活跃的气氛.特别是让幼儿自己说说还有哪些动物过冬的方法时,由于事前都找到了很多,所以孩子们几乎将动物过冬的几种方法都说出来了,比如说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的;蛇、狗熊是靠冬眠来过冬的;松鼠、田鼠、老鼠是靠储存粮食来过冬的等. 本次活动也存在了很多不足,如我对其它动物过冬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活动结束时教师语言不够精练,动物卡片运用不够充分等.
5.幼儿园小班冬天教案《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对动物过冬产生兴趣。(重点)
2、知道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2、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张,动物卡片(燕子、青蛙、小蜜蜂等各种小动物图卡),小动物声音,塑料筐4个。
3、故事《动物怎样过冬》。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
1、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幼:"冬天。"师:"天气怎么样呢?"幼:"很冷。"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个冬天呢?"
教师提示:(幼儿)有穿棉衣、安装取暖设备、喝热水、加强体育锻炼等。
2、今天啊,老师还请来了三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燕子,青蛙,小蜜蜂),同时出示声音、图卡。
3、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吧?
二、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说说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
提问: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能激发幼儿说出故事里的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如,小燕子飞到南方去了、青蛙冬天睡大觉、小蜜蜂储备粮食。)这一环节中,讲述故事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且生动形象地让幼儿感知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提出问题讨论:
1、故事中小燕子是飞到南方去过冬,那还有哪些小动物是和小燕子一样呢?
2、小青蛙在冬天靠冬眠来过冬,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靠冬眠来过冬的呢?如,蛇、青蛙、乌龟等。
3、还有哪些动物和蜜蜂一样储存粮食来过冬呢?如,松鼠、蚂蚁等。
延伸:哪些动物在冬天需要要加上后皮毛或羽毛来过冬呢?
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的想象、思考,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是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已扩展,在交流中总结出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
三、引导幼儿将自己手中的动物送到相应的过冬方式的筐里,鼓励幼儿互相检查,小动物被送到的过冬方式是否正确。
我们这里还有一些小动物,你觉得他们是怎么过冬的就将他送回相应的地方去过冬?
这一环节幼儿自己动手送小动物回家,不仅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了解了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而且有激发了幼儿爱护小动物、探索研究动物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回家跟爸爸妈妈讨论其他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6.幼儿园大班教案 《动物是怎样过冬》
3、对探索动物世界奥秘感兴趣,并具有较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uot;动物过冬&uot;的录像带、录像机、电视机、各类动物的磁铁教具、动物胸饰、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⑵幼儿观看录像一遍: 幼儿根据录像内容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内容,出示相应的磁铁教具。 ⑶幼儿再次观看录像,并出规定格画面,进行动行过冬形式的归类。
(根据定格画面,并运用磁铁教具帮助功儿进行归类)躲藏--蜜蜂、蚂蚁(老鼠)等;(幼儿用动作表示&uot;躲藏&uot;)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蜗牛、蚯蚓)等;(解释: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动的意思)迁徙--燕子、大雁、丹顶鹤等;(解释:迁徙就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意思。)反复练习新词&uot;迁徙&uot;。
换毛--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等。 ⑷巩固动物过冬的四种主要开式:躲藏、冬眠、迁徙、换毛。
⑸教师总结:小动物们很聪明,想出好办法来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有的躲藏,有的冬眠,有的迁徙,还有的换毛。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7.幼师教案活动二十 动物怎样过冬
动物怎样过冬
主题名称:冬天的故事 次主题名称:冬趣 活动名称:动物怎样过冬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冬天到了,人们有哪些变化,小朋友都能观察到,可小动物有哪些变化呢?小朋友们很难表面看到,小朋友字自然角观察小乌龟时发现了问题。于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面,我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为了丰富幼儿对各种动物过冬的知识,活动前先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让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以及启发性提问,通过游戏等情景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地了解和喜欢探索动物过冬的方式。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讲述几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懂得关心爱护小动物。
2、掌握动物常见的过冬的方式。 重难点分析: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动物过冬”的课件、各种小动物的图片。
2、请家长协助幼儿搜集有关小动物过冬的资料。 活动过程:
1、幼儿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向同伴介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采用自由谈话的形式,幼儿可以利用搜集的图片、图书、磁带等资料向大家来展示,活动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多说。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生动地讲述《动物过冬》的故事。
(2)听完故事,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故事中的几种小动物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提问:青蛙怎样过冬?还有谁也采用这种冬眠的方法过冬?小燕子怎样过冬?兔子呢?松鼠呢?螳螂呢?蚊子苍蝇呢?还有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和它们一样?
3、了解多种动物的过冬方式,萌发关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教师演示不同动物过冬方式的课件: (1)冬眠:蛇、青蛙、乌龟等。 (2)迁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
(4)储存食物:松鼠、蜜蜂、蚂蚁等。
(5)让卵过冬:螳螂、蝗虫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蚊子和苍蝇等。 4、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过冬的方式。
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片,互相说一说它是怎样过冬的。教师巡回聆听幼儿的讲述,并适当给与鼓励。
5、开阔视野,丰富幼儿有关动物过冬的趣闻。 教师讲述,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如:海豹冰上钻孔、蛇冻成冰棍、兔子撞肚皮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1-2种动物过冬的方式画下来,教师将全班幼儿的作品帮助制作成连环画,放在区域角中供幼儿欣赏讲述,继续丰富有关知识经验。 活动反思:
通过上《动物怎样过冬》这一科学活动,让我深深感到科学活动真是一个结合孩子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孩子学得快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的科目。本次活动也存在了很多不足,教师对动物过冬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本活动如果采取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幼儿,让幼儿通过动画来接受知识,获得知识,幼儿会掌握得更扎实、更好。
8.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幼儿园教案:动物怎样过冬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搜集小动物过冬的图片资料 2、小动物过冬课件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天,天气寒冷) “看一看,冬天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棉衣、安装取暖设备、常在室内活动、加强锻炼等)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过冬,那么你们知道小动物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呢?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动物过冬的办法,那么究竟小动物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老师有一些小动物过冬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⑵幼儿看图片: 提问讨论: A:图片上有哪些小动物; B: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教师重点讲解,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有几种:冬眠过冬、换上厚厚的毛过冬、贮食过冬,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刺猬;换上了厚厚的毛过冬的有兔子、松鼠;贮食过冬的有蚂蚁 C:“你还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狗熊是冬眠过冬,大雁和候鸟是南飞过冬的等 3、巩固、丰富幼儿对动物过冬的认识 观看动物过冬课件,提问:冬眠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换上厚厚毛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贮食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法?”(保护自己生存,适应季节的变化) “假如这些动物不想法过冬,那将会怎样?”(冻死、饿死)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9.幼儿园科学探索教案:《动物怎样过冬》
设计意图:
冬天到了,动物的踪迹越来越少,蚂蚁钻进洞里,小燕子飞走了等,这些现象无不引起幼儿注意。户外活动时,他们会不约而同产生疑问:为什么蚂蚁不出来搬食啦?小燕子怎么不见啦?呱呱叫的青蛙哪里去了?动物们生活习性的变化让幼儿产生好奇。为了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需要,设计本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和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初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特点。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和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
能说出几种常见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活动难点:
知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4种过冬场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主题。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你感觉怎么样(天气寒冷)?冬天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棉衣、生火炉、戴手套、多跑步……)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
【评析】这一环节中,通过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对动物怎样过冬产生兴趣。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人们是如何过冬的,由人们怎样过冬自然的过渡到动物怎样过冬。幼儿大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和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二、基本部分:
(一)播放课件(边播放边讲述故事)。
提问:
1、刚才屏幕里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2、它们是怎么过冬的?
【评析】这一环节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如,燕子南飞、青蛙冬天睡大觉、小松鼠储备粮食、小兔换厚的皮毛。当幼儿说到青蛙睡大觉的时候,随即丰富词汇:冬眠。本环节幼儿了解了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二) 引导幼儿总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提出问题讨论:
1、小燕子是怎么过冬的?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还有哪些小动物和燕子一样也是南飞过冬的?(大雁、天鹅、丹顶鹤等)
‘贰’ 窦楚子是什么动物
问题一:逗楚子是北方的一种动物 逗楚子应该为豆鼠子。东北有句老话;“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
长尾黄鼠学名:Citellus unlates Pallas 别名:豆鼠子、大眼贼
分布:在我国分布于东北部及新疆。是松鼠科黄鼠种中尾最长的一种。体长约300毫米以上,体乱改重达500克,尾长大于体长的1/3。外耳壳不发达,成嵴状。前掌裸,后掌被毛,爪黑而长。
长尾黄鼠喜栖息于山地草原、森林草原和亚高山草甸植被类型的山前丘陵及哗哪判林缘、河谷地带。在耕田埂楞和耕地中亦有栖息,但数量不多。
长尾黄鼠白天活动,一般在日出后及黄昏时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少;阴天下雨及大风天气活动减弱。活动时警惕性较高,时常身体直立观察四周动静,一旦有敌情,迅速地钻入洞中或藏匿于草丛中。
长尾黄鼠的洞穴,有居住洞和临时洞之分。洞穴一般建筑于较高的坡地上,居缓斗住洞有主洞道、支洞道、盲洞道和窝巢。一般多为一个洞口,个别有两个洞口,洞口直径80-130毫米。窝巢椭圆形,巢材为杂草等。临时洞穴较简单,洞道浅短,亦没有窝巢,是遇敌避难及玩耍的场所。夏季居住洞,浅而短,冬季的深而长。长尾黄鼠冬眠。
问题二:东北话里的 窦楚子长啥样? “豆杵子”是指东北特产食品“大酱”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用来搅拌、搅走杂物而使用的木质、方头的物体。其形状大概为头方,连接一个圆杆;方头长宽厚大约为5cm×4cm×2cm。圆杆直径约为3cm,杆长约为1.4米左右。具体数值以各家制作为准。没有找到这个物体的图片。只有老人拿着这个物鸡的图片,仅供参考:
问题三:听说东北有一种动物叫瞎豆楚子,生活在地下,好像是鼠类,请问真有这种动物吗,给个图片看看 就是鼹鼠
‘叁’ 为什么做实验都用小白鼠,而不是小黑/灰/黄鼠
这个其实很简单的,因为白色的颜色,容易看出实验作用后的效果,如果选用其他的颜色的话,这种效果很有可能被他的身上的颜色大升所覆盖的,也就是很容易正常的肉眼看不出来,就很容易被忽视,容易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定,所以为了观察的便利性和以及尽量先排除实验鼠自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选用白色的。
而且还有一个正常的因数,就是白色会相对比较好看,我们见过很多人养小老鼠做宠物,基本上都是选择白色,其他颜色的基本上就没有,就拿黑色或者黄色的,说实话,看着就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人可能还会有比较害怕的情绪在里面的,尤其是女生,做起实验来的话,那么这种情扒搜绪的波动,肯定多少也是会影响做实验的效果的,所以选用小老鼠的选择上肯定是会倾向于现的比较可爱的白色了。
还有就是从市场上的角度考虑,应该是白色的小老鼠居多的,所以实验室的采购上,采购员也是尽量会选择用白色的,而且因为选购的人基本上都选用小白鼠,所以也促进了产生繁殖的厂家会优先生产白色的,所以导致白色的小老鼠反而便宜,要是要其他颜色的在市场上反而很难买到,甚至可能要提前和生成厂家预定,所以为了经费或者时间的节约的考虑,也会小白鼠优先。这个也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吧,导致很少人滚此老会去选择其他颜色的实验鼠了。
‘肆’ 在东北有一种鼠类可以站起来 在荒野地里打洞专吃豆子的叫什么名字
你说的应该是<黄鼠>(可不是黄鼠狼)。别名达乌宴郑指尔黄鼠、蒙古黄鼠、晌配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子。请看图丛仿片
‘伍’ 老鼠、家鼠、野鼠、田鼠、黄鼠(狼)、白鼠有什么区别
老鼠(rat)是一种啮齿动物,体形有大有小。种类多,有450多种。数量大(有几百亿只)。繁殖速度很快,生命力很强,几乎什么都吃,在什么地方都能住。会打洞、上树,会爬山、涉水,而且糟蹋粮食、传播疾病,对人类危害极大。除了天敌捕鼠鼠外,人们还利用器械(老鼠夹子、老鼠笼子、电子捕鼠器等)、药物方法灭鼠。
世界约有1700多种鼠类…在我国,有鼠类约170多种,我国南方主要鼠种有32种,老鼠有家栖和野栖两类。广东地区常见的家栖鼠主要有褐家鼠、桐陆链黄胸鼠和小家鼠三种;野鼠主要是黄毛鼠,又称罗赛鼠、田局孙鼠。
1、大家鼠(褐家鼠):毛色灰,喜欢在墙根、墙角打洞,一般体重300g左右,大的有900g重。
2、小家鼠(小耗子):毛色灰,个体较小,除墙根做窝外,经常与人作伴,重大约20—30g。
3、还有屋顶鼠、大仓鼠、黄毛鼠等。
4、黄胸鼠:体形比褐家鼠小,—般体重100-250克,尾长耳大,尾长超过体长。
此外,还有—种食虫小兽,叫臭鼩鼱,俗称臭鼠。它不属鼠类,对人类危害很少,需与鼠类区别。还有一种叫地鼠
【老鼠的食物】
老鼠的食性很杂,爱吃的东西很多,几乎人们吃的东西它都吃,酸、甜、苦、辣全不怕,但最爱吃的是粮食、瓜子、花生和油榨食品。 一只老鼠一年大约可吃掉9kg粮食。
家鼠
house rats;mice
啮齿目鼠科大家鼠属和小家鼠属中的一些种类的通称 。
因这些种类主要栖居在城镇、乡村,与人关系密切,故名家鼠。大家鼠属种类体长8~30 厘米;尾通常略长于体长,其上覆以稀疏毛,鳞环可见;体毛悉者柔软,个别种类毛较硬;背部为黑灰色、灰色、暗褐色、灰黄色或红褐色;腹部一般为灰色、灰白色或硫磺色;后足相对较长,善游泳的种类趾间有皱形蹼。小家鼠属种类的体型较小,一般为6~9.5厘米 ;上门齿内侧有缺刻。大家鼠属约有 100种,大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和非洲的亚热带、热带。中国有16种。小家鼠属全世界约有36种,中国有2~3种。
家鼠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栖息于各种环境之中。在住房、仓库、船车等能隐蔽的地方均可生存下去。夜间活动。以动、植物为食。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大家鼠属各种的妊娠期约21~30天,年产3~10胎,每胎产2~16仔。小家鼠属各种的妊娠期18~21天,年产5胎,每胎产3~16仔。
家鼠是世界性的害鼠,不仅盗食粮食,还咬坏家具、用品,甚至咬坏电线造成停电和火灾。褐家鼠常咬死家禽和家畜的幼仔,咬伤咬死婴儿。家鼠是鼠疫、兔热病、斑疹伤寒、狂犬病等病原体的携带者。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白色变种为实验动物。
田鼠: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的通称。田鼠体型粗笨,多数为小型鼠类,个别达中等,如麝鼠,体长约30厘米,体重约1800克;四肢短,眼小,耳壳略显露于毛外;尾短,一般不超过体长之半,旅鼠、兔尾鼠、鼹形田鼠则甚短,不及后足长,麝鼠的尾因适应游泳,侧扁如舵;毛色差别很大,呈灰黄、沙黄、棕褐、棕灰等色;臼齿齿冠平坦,由许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共18属11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中国有11属40余种。
栖息环境从寒冷的冻土带直至亚热带。有栖息于草原、农田的田鼠和兔尾鼠;也有栖息于森林的林鼠和林旅鼠;还有栖息于高山的高山鼠;以及适于半水栖的水鼠和麝鼠。某些种类因适应特殊的环境,形态上产生了某些相应的特化。如以地下生活为主的鼹形田鼠,四肢短粗有力,爪发达,门齿粗壮,适于挖掘复杂的洞道,而眼、耳壳则很小;适于水栖的种类,后足趾间具半蹼,尾侧扁,利于游泳。田鼠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也有的昼夜活动。多数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有些种类则吃动物性食物。喜群居。不冬眠。田鼠中的一些种类数量变动很大。旅鼠在数量高时还有迁徙的习性。每年繁殖2~4次,每胎产仔5~14只,寿命约2年。
田鼠除个别种类的毛皮可以利用外,绝大多数对农、牧、林业有害,特别是一些群栖性强、数量变动大的种类。另外,田鼠为蜱传斑疹伤寒、兔热病、脑炎等传染病病原的天然携带者,与流行病学很有关系。
黄鼠:学名: Citellus dauricus (Brandt)
分类:属啮齿目,松鼠科,黄鼠属。
别名:达乌尔黄鼠、蒙古黄鼠、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子、禾鼠等。
分布:在东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省区。
寄主: 谷子、沙蒿、沙葱、牧草及一些植物的浆果、种子,有时也食鞘翅目昆虫的幼虫。
为害特点: 喜食植物的多汁液幼嫩部分,常使作物的管心被成片抽掉;秋季食灌浆乳熟期的种子,使禾苗大量枯死。
达乌尔黄鼠是我国北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类,喜散居。对生境有选择性,较喜湿,最适生境为草原和山地草原,通常多在植被覆盖率25%左右,植株高15—20cm处活动。该鼠除繁殖季节以外,多单沿独居,洞穴多筑于荒地、地头、坟地、荒草坡、路旁及多年生草地处,分常住洞和临时f同,临时洞内无窝巢,且多达几至十几个。常住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洞口光滑完整,直径7—8cm,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迹,周围无粪便,洞道长2.9—4.3m,洞深1.1—1.4m,无仓库,不贮粮。雄巢球状,雌巢盆状。
白鼠:鼹鼠的俗称。
‘陆’ 老鼠和黄鼠有什么区别
老鼠(rat)是一种啮齿动物,体形有大有小。种类多,有450多种。数量大(有几百亿只)。繁殖速度很快,生命力很强,几乎什么都吃,在什么地方都能住。会打洞、上树,会爬山、涉水,而且糟蹋粮食、传播疾病,对人类危害极大。除了天敌捕鼠鼠外,人们还利用器械(老鼠夹子、老鼠笼子、电子捕鼠器等)、药物方法灭鼠。
老鼠的食性很杂,爱吃的东西很多,几乎人们吃的东西它都吃,酸、甜、苦、辣全不怕,但最爱吃的是粮食、瓜子、花生和油榨食品。 一只老鼠一年大约可吃掉9kg粮食。
黄鼠狼的学名叫黄鼬,是食肉目鼬科鼬属中的一种。鼬是食肉目中最小的种类,颈长,体长而四肢短,能钻入鼠洞内捕杀老鼠。体细长;头小而扁平;颈长而柔韧;四肢短,每足5趾,趾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其中最小的是伶鼬,体长10~15厘米,尾长3~4厘米,体重30~70克。体型较大的是黄鼬和艾鼬,体长30~50厘米,体重0.5~1公斤。鼬性活跃,胆大,嗜血,贪食,具掠食性。鼬在夜间单独捕食,主要猎物为啮齿动物、鱼、蛙和鸟卵,有利于控制啮齿动物的繁殖。是一种益兽。全世界共有鼬类17种。分布于除大洋洲外的各大洲。其中比较重要的种迅岩类有北美水貂,经人工驯化后,已为世界各地饲养。白鼬和伶搜亮鼬分布在北半球寒带地区,其冬毛和夏毛完全不同。夏毛棕黄色,冬季换成纯白色,是适于雪地景观的保护色。中国有鼬类8种:黄鼬、香鼬、纹鼬、黄腹鼬、艾鼬、小艾鼬、伶鼬和白鼬。其中黄鼬遍布全国,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大。黄鼬生活力强,栖息于寒带针叶林、草原以至热带丛林,无论山区、平原或沼泽地以至村落居民点和城市,均能见其踪迹。黄鼬具有肛腺,可放臭世昌宽气以自卫。穴居在岩石下、树洞或柴堆下。夜晚活动、行动迅速、诡秘,能上树或下水,凭借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搜寻食物。主要以鼠类为食,能追循鼠迹出入鼠洞,捕杀整窝老鼠。亦吃小鸟和鸟卵,或沿河堤、小溪活动捕食蛙类、昆虫和鱼,有时也盗食家禽。繁殖快,每年冬末、春初发情交配,怀孕两个月后,夏初产下1~4只幼仔。哺乳期1个月,10个月后即性成熟。每年换毛两次。黄鼬毛色鲜艳,呈棕黄、杏黄或金黄色,针毛细密,底绒丰厚。中国用其尾毛制做毛笔,称为狼毫
‘柒’ 怎样养殖刺猬
作为宠物的迷你刺猬是由普通刺猬和非洲的“四趾刺猬”杂交培养的,不冬眠,个头较小,不耐寒。这些小家伙肯定会让你爱不释手的,它们蹒跚前行的样子以及将鼻子 到处乱刺的举动都显得可爱极了。那么迷你刺猬该怎么养呢?下面就跟随波奇网的小编一起来看下吧。
迷你刺猬
刺猬是夜行性动物,日间是睡觉,晚上才活动。他们通常到晚上七至十时才是最活跃。所以饲主要给刺猬日间好好休息,晚上才和刺猬玩。任意改变夜行性动物的习惯容易会引起短寿宴州答。因为他们躲在黑暗处是他们的本能,他们认为黑暗才有安全感。
饲养刺猬笼子底部铺上麦秸、干草、锯末或细报纸条等。喂食盆可用陶制的,最好重一些。可以提供一些树枝供啃咬用,防止牙齿长得过长。巢箱可以用木头或纸等 制作或者购买成品兔子/龙猫笼。然后放入一个适合刺猬大小木屋或者有顶的盒子作为刺猬休息睡觉的家。刺猬是独居动物,如果混养会互相晌慧造成伤害。
饮水可用给水器,安装在容易饮用的高度上,往器皿型的水罐里加水。刺猬有在固定的地方便溺的习惯,在它经常使溺的地方放上便盆,在里面放上猫沙,它就会把这里当成厕所来使用。如果不用厕所的话也不要强迫它,只要注意经常清洁笼子就行了。
刺猬是杂食偏肉食性动物,可以给它喂一些狗粮、猫粮、面包虫、蟋蟀等,这些我们基本都迹谨能在波奇商城买到。刺猬嗅觉敏锐,给刺猬洗澡以及换洗笼子不能使用有香味的沐浴乳和清洁用品,要使用无味的宠物用清洁剂。另外刺猬很容易发胖,可以买个滚轮让其多多运动。
炎热的夏季水槽内温度容易升高,夏季,最好移到笼子中饲养。要把笼子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不要让阳光直射。冬季不要忘记经常检查巢箱,防止刺猬因温度 过低而死亡。非洲刺猬适宜的生存温度为15-25度。
‘捌’ 生气之后看到黄鼠狠有什么征兆
生气之后看到黄鼠狼没有任何的征兆,属于偶然,生气之后要自我调节轿厅心态,不要钻牛角尖,那样受伤的没液只会是闭察隐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