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可爱图片 > 壮族男孩女孩图片

壮族男孩女孩图片

发布时间:2022-07-19 05:17:00

‘壹’ 壮族男人,有人了解吗

壮族传统婚嫁习俗,从覃季苦于找人说亲、娶媳妇到发展为16大项过程。经历了六百年的历史,每一次仪式都与劳动生活中有着密切的,,是壮族通过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每一次习俗的产生,虽然都没有文字记载,都是约定俗成的发展过程,但深受广大众的喜爱,形成了形成了较为完整、较系统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习俗的陆续出现和增加其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明太祖洪武年间以前的幼年期

“血绿婚”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的婚姻形式,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壮族远古社会确实经过“血绿婚”时代,与之有关的壮族神话传说有密切的,经历了“分宗开亲”、“分宗分姓”“祖宗分家”以后,壮族社会由原先居于岩洞中各自孤立的原始血缘,或单一的个别氏族体开始向氏族部落联合共同体发展,而形成了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即部落联盟,再发展下去就是唐宋以后的“羁縻州峒”,到了这个时候,即使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之间缔结婚姻,与原先兄妹结缘的氏族内婚有根本的区别。龙王村壮族婚嫁习俗僦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国为龙王村始祖覃季在洪太祖年间,追随逃将军南下平蛮后,到该地安家落户,其子在成婚时,为昭示同伴,便丰厚礼品请媒人说亲,迎来了第一个儿媳。

二、洪武年间至明末清初的发展时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清初时期龙王村的人口也大量地增加,但龙王村与其他壮族部落一样,处于落后的奴隶酋长制的社会,特别是刚刚进入封建社会,又给土司统治了一千多年,因为以来遭受自然灾害和恶势力的。便壮族并没有甘心屈服,他们满怀着理想的希望,在劳动中创造了许多与天斗与神争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壮欢、壮师。人们便利用圩唱欢的形式表达爱情,以择偶,便由于处二封建社会,人们虽然有恋爱,婚姻不能。青年男女通过对、恋爱定情后,经分别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一般是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况,觉得满意后,便托人去女方说亲,于是便生产了中介人------媒人。媒人在壮族地区的婚姻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她不但传递着双方父母的心愿,而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合命”和“封门定亲”所有婚姻的前期的仪式都用媒人来牵线搭桥。故洪武年间至明末清初的年漫长的间的艰难发展是龙王壮族婚姻的习俗的雏形发展期。

三、清道光年清同治年的低潮时期。

这个时期的壮族地区匪患严重。人们白天到田间里劳动,晚上则到山洞里居住。龙王村龙王村便到司烟山的一个小山头上居住,故至今还有龙王山之说。在这段时间里的婚姻,只有偷偷地简单地进行。因为北泗地区有凌氏大家族的统治,卜家地区爱黄氏大家族的管辖,人们结婚的头夜权也被剥夺,特别是卜家地区,每逢有人结婚,头这会夜权非黄氏头人不可,否则全家全族人会遭殃。虽然龙王村自古以来民风较纯,且有以武会支,以武建身防范之风,不爱外族侵略,但此时的村民也不敢大意,操办喜宴只选在媒人的筹合下,偷偷地相亲的成亲。

四、光绪年宣统三年(年)复兴时期

光绪年间,封建制度已病入膏肓,濒临灭亡。社会动荡不安。由于龙王村有武术防御,其他部落的恶势力不敢骚扰,婚嫁习俗活动得发复兴。主要项目有:追媒说亲、合八字、封门、定吉日、娶亲等。

五、中华建立至年的鼎盛时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他们成婚之日就是父母开心之时。实在是可喜可贺。理就欢乐隆重。然后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人类社会从原始母系社会发展至今的你父系社会,自然、本能、公平的男女婚配,变成了男娶女嫁,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使得女性变得可以的商品,婚后的女性成了男性家庭的奴隶,成了男性泄欲的工具,于是男女成婚后的欢乐喜庆原本应该是男方共享的,可到头来只留给男性一方了,这一天变成了女性悲哀的日子,导致了一悲一喜的局面。

逐步形成了请媒婆提亲、合八字、封门定亲、报吉日、十姐妹叙事对、哭嫁、众姐妹攻媒婆、众姐妹刁难轿夫、过桥送亲队伍与迎亲队伍对、进村仪式、新娘关伞下轿走门仪式、拜堂堂敬茶仪式、闹洞仪式、夫妻对拜对仪式、回门等十五个大项的龙王壮族婚嫁习俗。这种不成文的礼仪,标示着龙王传统婚嫁习俗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六、年到70年代末的衰落时期

这个时期的习俗,虽然有保留传统的礼仪活动,但由于受到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初期清匪反霸和历次运动的影响,传统的婚嫁习俗活动活动被纳入破除四旧项目,为封建活动人们的婚嫁活动,只是保留简单的追媒人认亲、定吉日娶亲,哭嫁及抬轿子等传统的项目再也不敢出现了,故这个时期为衰落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了继承的发展,传统的婚嫁习俗活动得到了恢复的发扬,特别是近三年来,合山连续在龙王村了三届龙王壮族文化艺术节,故传统的婚嫁习俗,作为一项传统的展示项目,恢复得较快,作为一项具有独得鲜明的传统文化项目,它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具阶段,由于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婚姻的幸福和人类的发展繁衍,因此壮族婚嫁礼仪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一旦成婚便要一定的仪式,以此来确定事实,昭示同伴,隆重庆祝,其婚俗的演变形式最为完备,场面气氛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能体现壮族传统婚嫁习俗的鲜明特点,如果你有幸到龙王参加壮族婚嫁典礼,你将饱览壮族传统婚姻习俗文化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壮族青年男女从对恋爱到定情结婚都需要以对的形式来体现,青年男女社交依靠择配婚嫁仪式中也处处以相伴随。成婚前,婚礼时,男女双方亲友要唱《求亲》《订婚》,还有《讨八字》;男女婚事定局后,男方拿礼物前往女方家拜见老人,离别前女方父母送布匹给女婿,女儿送布鞋给好友伴,在接收这些礼物时,要唱《谢衣鞋》和《答谢衣鞋》;办嫁妆期间,同村姐妹来缝新被时要唱《缝新被》;姑娘出嫁前,同村姐妹女友来到新娘家,通宵达旦唱《伴女送友》;更有那如诉如泣千咏万叹的《哭嫁》;婚嫁当天,姑娘出门前,有《嘱女谣》、《贺婚》《梳头》《嘱姐》;出门时唱《撑伞》;男方接亲队伍来到时则唱《叫门》《接亲》新娘到男家后唱《拦门》《敬茶敬酒》《迎新娘》;新郎新娘拜堂时有《 拜堂》 ;婚嫁筵席上有 《筷子》《贺新婚》《十贺》《敬喜酒》《嘱婆》《夸媳妇》《敬饭》新人进洞时唱《喜堂对》《闹洞》送亲队伍将要离开男家时还要唱《敬茶》《送新衣鞋》等等都须要经过如下程序:

一、遣媒说亲

传说壮族婚姻特点是恋爱,婚姻不得自主.壮族青年男女无论是从圩上对认识私定终身,或者是通过劳动中相互认识,恋爱定情后,经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一 般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况,觉得满意后,便托媒人找女方父母说亲.

二、合八字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回来,请师公“合命”,把男八字和女八字放在一起推算,如果两人的八字中没有相克和相冲的现象,为“命合”。媒人既带男方的礼物到女方家,通知女方父母,然后男女双方初步确定婚嫁关系。

三、封门定亲仪式

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邀请陪伴人拿酒、肉、糖等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则请族兄弟来认亲。女方宴请宾客,先以肉酒祭女方祖先。饭后,女方把姑娘的八字用红纸包裹,装入一个布袋里,置于桌上,男方派来一小孩在媒人的示意下,悄悄把口袋背走,女儿从此花儿有主了。如果男方来入赘时,男女双方必须请双方的族长来见证,并相互交底,女方族人不得歧视入赘人,如果以后生活有意见,则由双方族长来协调解决。

四、成亲典礼

一般在“定命礼”之后的半年进行,多为每年的秋后。

1、择吉日

由媒人牵头,男女双方命相合者,在请人算好吉时时,男方要请媒人和戚到对方家择吉日,并由双方代表讨价还价,商定婚嫁彩礼。

2、十姐妹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因此,壮族男女青年结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双方父母的一个心愿,因此极为隆重。届时,女方举办喜酒的一天,男方办两天,大宴亲朋。婚礼之日,男方备好酒肉和花轿,敲锣打鼓、吹唢呐、放礼炮,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浩浩荡荡地向女方家进发,而女方父母为了出嫁女儿,也早就置如衣服、被子、箱柜等嫁妆。出阁的头一天晚上远近的亲戚朋友就穿着盛装,络绎不绝地来吃喜酒,从小一起长大的众姐妹都来唱《十姐妹》、所唱的内容一般有叙述姐妹童年之情。二是为媳妇后要相夫孝子孝顺老人。三是盼望姐妹常回娘家走走、互诉姐妹情。

2、出嫁《哭嫁》

新娘就要出嫁了,就要过上新生活,都有相思父母养育之恩。所以在当他晚上新娘常有通宵达旦地跪下唱“哭嫁”《也有伴娘陪唱》其调似哭非哭,似非。哭唱的主要内容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如何留恋父母,但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而出阁之时,新娘唱得更加悲悲切切,特别是已葬失父母的故娘出嫁时,场面较为生动。催人泪下。

3、众姐妹与媒婆对。

壮族男女青年婚姻主要依靠媒婆的介绍,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媒婆姑娘才相互离去。因此,姑娘出嫁时,众姐妹都利用壮欢来刁难媒婆一番。只他阿訇姐妹认为满意了,才放行出嫁队伍,场面较为热烈。

4、众姐妹与轿夫对。

姑娘出嫁时头上罩着一块红布或花布,遮盖脸面,由她的兄第《或堂兄第》背她出门、上花轿,另由一个妇女替她打着伞,不能让她见天或淋雨,以求吉利。而从娘家到夫家路段、无论是远近、新人双脚不能着地。如果是同村同时有两个新人出嫁时、都竞争着出嫁的头彩《抓紧时间、谁最先走出村门、谁最为吉利》更不能同时都一条路线。如果不辛在路上遇到别村的送亲队伍、新人则相互交换红布以图吉利。因此当日的送亲队伍最重要的是轿夫。因为轿夫是夫嫁请来抬新娘的专职人员。随时都做好众姐妹刁难的准备,特别是姑娘出嫁上轿时,姐妹们所交待的注意事项,走过的线路,停轿的地点,抬轿的轻重,走路以连途都用欢来表达。只有轿夫们答对如流,姐妹们满意了,轿夫们才的愉快的完成任务。否则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是在所难免。轿夫被刁难的场面十分随意。

5.迎亲队伍与送亲队伍对.

新人出门时在跪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随后还要创一番仪式,首先是祭拜祖上灵堂,告知祖上新人要踏上成家之路,要背对灵堂洒三把米。象征着女儿在这个家吃饭讲今旧了。以后只好交哥嫂兄弟了。除背新人上轿和撑伞外,新人出门时,一定换上夫家准备好的新鞋。而鞋里必经垫有3.6元以上的新钱。这项仪式有两种意思,一是告知祖上及众亲人,新人已换下旧鞋。从今以后不是这个家的人了,从此后不能回这个家长住,故有“打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的话。二是36里吉利数象征着成年人成熟期,因为壮族人有36岁以上去逝后才能拾金骨进金潭上祖灵位的风俗。

送亲队伍一般由叔伯、伯母、姑嫂等长辈带队,由众姐妹组成。男方家必须在头天晚上派媒婆以及两位12——16岁的年轻妹仔担任接亲人,并有一1对雄鸡为新娘的拌脚鸡。壮族先民认为鸡是他们民族的吉祥物。万物由鸡来板晓,鸡是他们四季的板时钟,是他们的忠诚伴侣,只有鸡板晓,提醒他们一天的耕作,才能换来五谷丰登,兴旺发财。所以新娘的伴脚鸡是与新人一起来进夫家,象征着生活兴旺火红。

迎亲队伍里由亲家母《家婆》与姑婶婆带队,敲着锣鼓,吹着唢呐进村边第一座桥头接队伍。而从新娘家出门,每逢过桥时去家都送给新人过桥钱,新娘也必须丢下几文硬币。象征着过桥不要忘记修桥人,新人多少修点阴功,福愿新人一路顺风。当送亲队伍进村口最后一座桥时要过桥仪式。首先是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男女对,大多唱爱情。如:女方唱我妹今天美如花,谁有本事来要她。若是有意发来,今天把妹嫁给他。对一般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媒婆即到新人鞠躬礼,众姐妹再用欢来打打闹闹,最后媒婆和亲家母再给过桥钱,并亲自接新人过桥。

6、送亲队伍进村之前。

姑娘进了村,象征着就是这个村的一员了,今生今世就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了。因此、送亲队伍并没有急于进村,而是请男方的亲人,父母特别是新郎要亲自来接新娘,以表达对新人的诚意。众姐妹们往往是用声来刁难夫嫁,而男方家族也用声表示对新人及众姐妹的欢迎。仪式教授结束后往往是炮竹声此起比伏,接亲队伍的男青年们都描准送亲队伍中的心上人丢竹炮,丢得越多炮竹,甩得越准越狠。就越得女方的爱幕。

7、新娘关伞进夫家、

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把新娘接送到夫家门口时,新郎要亲自接新娘下轿。这时候新娘的小妹妹上前为新人撑伞,亲家母要为小妹妹发红包。新人一旦踏入了夫家门坎。就是夫家人了,告别了年轻妹仔的生活,是人生一大转折点,过上了相夫孝子、孝顺公婆的日子。姑众姐妹们再次用声考验夫家的诚意,亲家母或族人要亲自答对、请众姐妹亲人进家。

8、拜堂仪式

进门后新郎新娘在堂屋里仪式、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拜父母及亲友、夫妻对拜。

9、敬茶仪式

拜过高堂新人要给亲人们敬茶。一般是由伴郎和伴娘您女青年端茶盘茶杯,由新人一一敬茶。先敬族长、族人长辈、后敬父母、哥嫂族人们都分别给红包。

10.闹洞、

文化民间传说《伏羲兄妹》的俩兄妹结婚时,走向岩洞,把岩洞当做自己的新。故壮族一直进新叫做入洞。所以壮族闹洞时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先族人德高望重的男长辈铺床、按蚊帐,而新床的四周和中间必须分别放5个红鸡蛋,象征着这对新人早生贵子。并撒上几把米和喜糖。整理完毕后,随着拥族新人入洞。

二是摇红蛋闹洞。随着主持人的一喊叫,亲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涌向洞,争抢礼品,抢到红蛋的人还要一一地向新人祝福。

三是夫妻对拜。所有的婚礼结束后,新郎方能揭开新娘的头巾。如果是从圩对或劳动生产中认识的,事先也就相互认识如果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介绍来的,那么是第一次见面,因此夫妻对对的内容各不西屿,但更多的是夫妻双方恩爱。

五、回门成家婚礼之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娘家,也叫三朝。新郎须在二位伴郎的陪同下,挑着三担谷子,谷子上要放着鸡、肉、酒等礼品,跟随新娘回女方家拜祖认亲。回门之后,男方须派一到二个女孩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才回到男家住一二天,然后又回娘家长住,此后每逢农忙、节日、婚嫁等才回男家住几天,这种短住夫家,长住娘家,来来去去的生活就叫不落夫家,一直等到新娘怀孕后,才到夫家长住。生育第一胎时,经过隆重的“三朝酒”才称得上“成家”。婚姻程序才算完成。

‘贰’ 广西壮族女人长相特点

长相清秀,皮肤超好,毕竟清纯,质朴。纯天然的美女。生活环境和空气都是比较好的,吃的食物都是自给自足,没有任何污染,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农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比较规律,而且还非常懂事。勤劳可爱,实在,心地善良。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叁’ 壮族男女双方有哪些定情信物(除了绣球还有什么啊)

除了绣球,钻戒、金银首饰也接受的,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年代了,壮族男女在价值观上也会随着世界的潮流,请相信,壮族的生活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谢谢!

‘肆’ 壮族是少数民族,但为何基本都用汉族的姓氏和汉族有什么关系

壮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现大部分已没有单一的血统了,在我们来宾这里发现好多的壮族祖先都是汉人或者是古代越族演变而来,清明扫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好多壮族的壮族人都是从宾阳,横县一带繁延而来,而现在那边都是汉族的,而来宾这边又是壮族人,其实在广西壮族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说的语言不一而己,现在的壮族也有好多汉族的融入,汉族当中也有好多壮族人的融入,所以广西的壮族,汉族在广西来说就是一个民族,任何人是分割不了的。

所以说姓氏有这么重要吗?个个都想生儿子,跟自己姓,都说韩信是广西韦姓的祖宗,也不见哪个韦姓人家,立韩信的排位拜他,再说壮族怎么样?汉族又怎么样,都是中华民族一员,不管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很多人都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当年逃难过来北方汉人,的确他们各方面都跟南方汉族完全没有区别。

广西其实大部分壮族人祖籍都是汉族人的,在清朝中后期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和山东一带迁移到广西的,以前是汉族的,现在归化壮族,但生活习俗和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壮汉壮汉是不分的,我们也无所谓身份证上写的是壮族还是汉族,总之都是华夏子孙中华儿女!

‘伍’ 请问,壮族人有什么特点,请介绍包括姓氏,五官等的特点。

广西土着姓氏是:黄、韦、覃、陆、罗、农、莫、庞、梁、蓝、雷等。

广西地域大姓:黄姓,汉族、壮族、苗族等多民族姓氏,也有客家人闽南人等。是南方一个大姓,跨地域,在广西广东是一个大姓。在广西主要集中在白色地区。

五官就是中国人的特点,肤色浅黄-棕黄色,头发较黑而发形较直,眼色多呈深褐,鼻子中等宽,鼻梁中等高或偏扁平;颧骨很突出,面部相当扁平;整个嘴部不向前突,嘴唇不厚不薄,也不前鼓;身上体毛稀少。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

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齿”。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5)壮族男孩女孩图片扩展阅读:

禁忌内容——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陆’ 壮族民间传说最会唱歌的女人是谁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在中国广东、广西乃至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均有同类故事流传,所以刘三姐传说对研究中国南方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颇具参考价值。

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区作为刘三姐故乡。

身世

关于刘三姐(又名刘三妹)的传说,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言语。

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傜、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

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岩高三十丈许,林木丛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石有石磴,苔花绣蚀若鸟迹书,一石状如曲几,可容卧一人,黑润有光,三妹之遗迹也。

月夕辄闻笙鹤之音。岁丰熟,则仿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俍、瑶、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兵后,今荡然矣。”

从屈大均的记载,可知刘三姐是汉族民间传说人物,而其歌曲不但在汉族地区流传,且影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故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刘三姐故事,来自汉族。

电影《刘三姐》剧照

(6)壮族男孩女孩图片扩展阅读:

相关艺术表演

进入现代,刘三姐的故事被排演成歌舞剧、电影等形式,其中电影《刘三姐》深受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喜爱。2004年张艺谋又导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大型实景音乐剧,由于投资过亿,引起的关注已超过了艺术本身。

‘柒’ 欢欢喜喜穿的是什么民族衣服

吉祥物“欢欢”和“喜喜”是以身穿壮族服饰的男孩、女孩为创作原型的动漫形象。他们张开双手,热情洋溢地欢迎各地来宾欢聚广西,欢庆佳节。

本次发布的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布偶、文具、水杯、服饰、电子产品、商务套装等,还利用“广西传统文化+创新”的趣味性,将广西壮锦的经典纹饰通过放大、变形、重叠等手法,配以简洁明快的色彩,开发设计了壮锦元素的书签、陶瓷杯垫等。

(7)壮族男孩女孩图片扩展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吉祥物取名为“欢欢”和“喜喜”,寓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喜庆与欢乐,以身穿壮族服饰的男、女孩为创作原型,运用现代卡通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一对可爱的动漫形象。

简洁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凸显出吉祥物动感的姿态和欢快的表情。他们张开双手,大步向您欢呼而来,不仅彰显出热情与好客的形象特征,更是在期待和迎接来宾欢聚广西,欢庆佳节,既想与宾朋好友分享喜悦与梦想,又想让大家感触广西的魅力

‘捌’ 每年的 “三月三”,广西人都是怎么过的

壮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放假,广西人在“三月三”都会做什么呢?

“三月三”是壮族的主要节日之一,是传统越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统称为“三月三”歌会。目前,广西壮族乡南宁市武鸣县已举办六届“三三”歌会和武鸣珞月文化旅游节。各圩旁,摊贩云集,人贸活跃。附近的人们为前来抓格威的人提供庇护和食物,不管他们是否认识,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

“三月三”的来源

相传古代有个老婆婆,没有孩子,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蛇。小蛇受伤后不肯离开,于是老婆婆对小蛇说:“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我们没有尾巴。如果你想和我在一起,你必须抛弃你的尾巴。”后来老婆婆把小蛇的尾巴剪掉了,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专掘”,壮语中的意思是男,壮语中的“掘”就是尾巴短。人们称老婆婆为“傩掘”,而“傩”是壮语之母,从此,专掘被养大为子。现在壮族还有一个相关的习俗,就是从新买来的小鸡尾巴上拔几根毛,意思就是像这位老太太一样,脱去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事实上,这个习俗和传说反映了家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养的古老记忆。尾巴的缺失也反映了人类从原始人到文明人的进化。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壮族“三月三”内容的分享了。

‘玖’ 我是个壮族女孩我想知道我们名族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在交男朋友的方面的习俗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铜鼓族人口数为16178811。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这种文字没有能在壮族地区推广,但是壮族地区的官员却昧着良心说这种文字得到了推广,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损害了党的民族政策。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部分专家推测不排除壮族为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着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壮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 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 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岭南的汉族等民族,也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和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作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
衣着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世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的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一场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活中,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创造农耕、迈向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使人类迈进了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时代。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j纪元。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 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灯、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于左江流域的凭祥市、天等县等处。共有84 个地点,183处,287画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红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两臂弯肘上举,半下蹲成骑马式,犹如蛙泳之状,整个画面呈欢歌狂舞之态,震动人心。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除了蛙神形象,还有奔犬、鹿、鸟、铜鼓、铜锣、星星、太阳等形象。其产生年代上限在战国,下限在西汉,长达700多年。少量为后世仿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宁明县的花山崖画,壮话叫做岜莱(Byaraiz),岜意为山,莱意为花纹。因其规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崖画。花山崖画和世界各地岩画相比,有显着的特色。其蛙神形态不仅整齐划一,而且绵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较罕见。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长达170多米,就一个“地点”(世界岩画规则,画面边沿外500米内无画为一个“地点”)的面积来说,堪为世界之最。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3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象加起来达4万多个,世界少有。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花山崖画不是静态古老文化,而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越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节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头套,跳跃之状酷似花山崖画上的动作,其他地方民间流传的一种师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们把花山人物形态称为蛙形舞姿。
“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为一脉相承。(参考黄现璠着《壮族通史》。)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编辑本段]【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编辑本段]【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

壮族妇女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干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
[编辑本段]【礼仪介绍】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编辑本段]【禁忌内容】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阅读全文

与壮族男孩女孩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刘德华年发型图片 浏览:639
武侠男生头像图片 浏览:73
简单帅气的男生漫画图片 浏览:978
word里怎么把图片背景变亮 浏览:549
word图片插入课件 浏览:934
宁字书法图片大全 浏览:550
靴衣服图片 浏览:739
越野车新款图片和价格 浏览:157
动漫人物图片名字 浏览:822
夏季初中女生内衣图片 浏览:167
挂衣服标志图片 浏览:867
牙根化脓了怎么办图片 浏览:319
可爱女孩笑着流泪的卡通图片 浏览:719
动漫全身高清图片 浏览:988
光影魔术手修改图片文字 浏览:608
动漫h福利图片 浏览:429
帅的情头动漫图片 浏览:225
假货衣服图片 浏览:278
图片配文字是文字在上还是在下 浏览:852
交友不慎文字图片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