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禮」字的演變史
漢字:「禮」 字形演變 字源演變
甲骨文
楷體
② 春秋戰國時期,六國文字都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之一,中原大地也在這個時期完成了第一次統一,當時存在許多小國,但是實力強悍的有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當時這七個國家都要不同的文字以及文化,直到秦統一六國後,為了方便管理於是實行推廣統一度量衡,但是當時其他六國文字及文化也極具特色。
六國文字筒體上呈現俗體現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簡體字,也正是由於簡體字的流行導致文字使用越來越頻繁。其次,六國文字出現偏旁,出現偏旁的原因就是簡化現象導致地繁化。由於戰國時期諸侯國經歷幾百年的分分合合,最終被秦統一,由於秦原本使用的文字就是大篆,後來為了方便使用於是命丞相李斯負責,將原來使用的大篆進行簡化取消原來六國文字推行小篆字體,自此文字才被統一。
③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說到底還是從西周金文發展來的。
大致是這樣:商人用甲骨文——周人沿用(就把周的叫大篆吧)——周初分封的各諸侯國同樣用官方文字大篆——到了春秋戰國由於各國分立有數百年字型有了一些變化——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再稍稍整理重歸統一
經常看考古節目的會發現,春秋前各個諸侯國出土的器具上的文字幾乎一樣,不管這兩個國家隔多遠。因為他們都是在用當時國家的法定統一的文字——西周大篆。只是由於東周朝廷的威信下降了,所以各國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樣的字型在各國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各國文字的源頭是一致的。秦始皇只不過是將文字重新規范而已。
我覺得當時七國文字的差異就象現在「大陸漢字——台灣漢字——日本漢字——韓國漢字」之間的差別一樣。原本都是一樣的,只是被各國使用久了,沒有個文字委員會時時加以規范造成的結果。
④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怎麼寫
一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的書寫方式如下:
(4)春秋戰國文字對照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一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古文一。
白話版《說文解字》:一,開天闢地之初、萬物形成之始,道立於一體化的渾沌,然後造化分出天地,化成萬物。所有與一相關的字,都採用「一」作邊旁。 弌,這是古文寫法的「一」。
二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二,地之數也。從偶一。凡二之屬皆從二。弍,古文。
白話版《說文解字》:二,表示地的數。由成雙的「一」構成。所有與二相關的字,都採用「二」作邊旁。「弍」,這是古文寫法的「二」。
三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凡三之屬皆從三。弎,古文三從弋。
白話版《說文解字》:三,代表天、地、人之道。由三畫構成。所有與三相關的字,都採用「三」作邊旁。「弎」,這是古文寫法的「三」,採用「弋」作邊旁。
四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從四。
白話版《說文解字》:四,陰數。像四分的形狀。所有與四相關的字,都採用「四」作邊旁。
五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閑交午也。凡五之屬皆從五。
白話版《說文解字》: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據「二」為字根,「二」表示天地兩極,「乂」代表陰氣和陽氣交錯,「五」表示陰陽兩氣在天地間交錯。所有與五相關的字,都採用「五」作邊旁。
六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凡六之屬皆從六。
白話版《說文解字》:六,《周易》常用的數,陰爻稱為六,即陰爻的變數為六,陽爻的變數為八。字形採用「入、八」會義。所有與六相關的字, 都採用「六」作邊旁。
七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從七。
白話版《說文解字》:七,陽的正數。字形採用「一」作字根,「一」表示陽氣,折筆表示微弱的陰氣從中斜斜冒出。所有與七相關的字,都採用「七」作邊旁。
八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
白話版《說文解字》:八,劃分、區別。像一分為二、相別相背的形狀。所有與八相關的字,都採用「八」作邊旁。
九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從九。
白話版《說文解字》:九,陽的最大變數。位元組像事物曲折變化直至窮盡的樣子。所有與九相關的字,都採用「九」作邊旁。
十字的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凡十之屬皆從十。
白話版《說文解字》:十,表示十進位所需數都已具備。「一」代表世界的東西,「丨」代表世界的南北,「一」和「|」相交成「十」,則表示東西南北中齊備。所有與十相關的字,都採用「十」作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