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十大毒蛇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
1. 內陸太攀蛇:分布於澳洲內陸及新幾內亞,以蛙、蟾蜍和小哺乳動物為食。在受到威脅時,它會將身體前部抬起呈S形,攻擊速度極快。內陸太攀蛇為卵生,每次產約12至20枚卵。
2. 棕伊澳蛇:主要分布於澳洲(不含南部)及新幾內亞南部。體長約兩公尺,棲息地包括熱帶森林和沙漠。以蛙、蟾蜍和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或卵胎生,每次產下11-16枚卵或18-22條幼蛇。
3. 太攀蛇:分布於澳洲北部和新幾內亞,體長約兩公尺。主要棲息於樹林和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太攀蛇行動迅速,毒性強烈,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足以殺死150人。
4. 東部虎蛇: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和草原,以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它是世界上毒性排名第四的毒蛇。
5.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至東南亞一帶的森林中,以其他蛇類為食。已知最長體長為5.6公尺,通常不超過3.6公尺。眼鏡王蛇有護卵巢習性,一巢卵有20-40枚,置於雌性用樹葉築成的窩內。
6. 巨環海蛇:分布於澳洲東北部,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以魚類為主食,卵生。
7. 虎蛇:產於澳大利亞,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麻痹劑。攻擊前,頭和頸部會膨脹成扁平狀。虎蛇常見於南方地區的沼澤地,體呈多種顏色,平均體長1.2公尺。
8. 黑虎蛇: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叢等地,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在世界最毒10大名蛇中排名第8。
9. 南部棘蛇: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以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部分、巴布亞紐幾內亞及附近島嶼,蛇身粗厚,有完美的保色和劇毒液,但危險性不及虎蛇和眼鏡蛇科大毒蛇。
10. 西部擬眼鏡蛇: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和沙漠等地,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在世界毒蛇排行榜上排名第10。
2. 烏龜冬眠圖片和文字
烏龜冬眠的圖片和文字是:
烏龜是變溫動物,生活受環境氣溫的影響較大。11月至翌年3月,當氣溫在10℃以下時,烏龜靜卧於池底的淤泥中或卧於覆蓋有稻草的鬆土中,不食不動,進行冬眠。
這時它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和微弱。直到4月初,當氣溫上升至15℃以上時,烏龜才開始恢復活動並大量攝食 所以在冬眠期不需投餵食料,也不需換水。
此時期的主要工作一是保溫,如在水池四周以及水池與圍牆之間的空地上覆蓋稻草;二是防止烏龜天敵的侵害。
冬眠前10天左右開始不給烏龜吃東西,讓其排除身體內的糞便,等其完全進入冬眠狀態的時候,只要用一條濕潤的毛巾蓋住就可以,然後放到一個沒有什麼噪音的地方就可以。
(2)動物圖片文字資料擴展閱讀:
有些烏龜年幼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吃食,這個時候,你可以抓住它的左爪,往外拉,接著抓住它的右爪,2隻一起輕微的往拉,它就會探出腦袋,然後以左右方向輕夾它的頭。
等它張嘴的時候,把蝦塞進去,它就知道什麼可以吃了,以後你投放的食物都會咬上兩口的。龜所需要的營養主要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維生素等五大營養元素。
3. 從動物身上得到的發明 文字+圖片
烏賊和魚雷誘餌 烏賊體內的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它便釋放出這種黑色液體,誘騙攻擊者上當。潛艇設計者們仿效烏賊的這一功能讀者設計出了魚雷誘餌。魚雷誘醋似袖珍潛艇,可按潛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變,也可模擬噪音、螺旋節拍、聲信號和多普勒音調變化等。正是它這種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敵潛艇或攻擊中的魚雷真假難辯,最終使潛艇得以逃脫。
蜘蛛和裝甲 生物學家發現蜘蛛絲的強度相當於同等體積的鋼絲的5倍。受此啟發,英國劍橋一所技術公司試製成猶如蜘蛛絲一樣的高強度纖維。用這種纖維做成的復合材料可以用來做防彈衣、防彈車、坦克裝甲車等結構材料。
長頸鹿和「抗荷服」 長頸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其大腦和心臟的距離約3米,完全是靠高達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壓把血液送到大腦的。按一般分析,當長頸鹿低頭飲水時,大腦的位置低於心臟,大量的血液會湧入大腦,使血壓更加增高,那麼長頸鹿會在飲水時得腦充血或血管破烈等疾病而死。但是裹在長頸鹿身上的一層、厚皮緊緊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壓,飛機設計師和航空生物學家依照長頸鹿皮膚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抗荷服」,從而解決了超高速殲擊機駕駛員在突然加速爬升時因腦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這種「抗荷服」內有一裝置,當飛機加速時可壓縮空氣,也能對血管產生相應的壓力,這比長頸鹿的厚皮更高明了。
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於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發射導彈,則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潛舴專家從鯨魚每隔10分鍾必須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啟迪,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方面,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時的「鯨背效應」。
蝴蝶和衛星控溫系統 遨遊太空的人造衛星,當受到陽光強烈輻射時,衛星溫度會高達200攝氏度;而在陰影區域,衛星溫度會下降至零下200攝氏度左右,這很容易烤壞或凍壞衛星上的精密儀器儀表,它一度曾使航天科學家傷透了腦筋。後來,人們從蝴蝶身上受到啟迪。原來,蝴蝶身體表面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有調節體溫的作用。每當氣溫上升、陽光直射時,鱗片自動張開,以減少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對陽光熱能的吸收;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緊貼體表,讓陽光直射鱗片,從而把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科學家經過研究,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