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洲文字是怎樣起源的
歐洲 字母文字 是從埃及象形文字轉換來的!亘古以前埃及很發達.但後來滅亡後 其文化 流傳到了羅馬帝國等地中海國家! 埃及文字 先影響了地中海國家 希臘等國 後來慢慢簡化..流傳到了歐洲各個國家 現在分為英國字母文字 和拉丁字母文字 東歐 一些國家使用拉丁字母 西歐 北歐 使用英國字母文字. 語言形成: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南烏克蘭、俄羅斯到裏海的部落為「庫爾干」人,他們的語言今天被稱為「原始印歐語」(所以大家看北大一寶——金克木懂梵語,這和西語在根上是相通的),這是整個西方語言的根系。(說起來作為東方國家的印度,無疑有更強的西方色彩,倒也不完全是殖民史的緣故) 長話短說,到公元前2200年的時候,來自中亞的部落開始在愛琴海周圍定居,這種印歐語發展出後來的希臘語。希臘語在地中海東部一直通用,直到為阿拉伯語取代 在羅馬,幾乎和希臘同時,也有一種印歐語言的部族進入義大利半島,他們被稱為拉丁人。他們的語言就是拉丁文。在羅馬帝國的統治時,產生了「羅曼語系」,其實就是拉丁語的地方化,包括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卡泰隆語等。而在中世紀基督教主要在今天西歐的擴張把拉丁文變成了知識階層的通用文字。 日耳曼語系,與分化出中歐和俄羅斯語的印歐語也割據歐洲的兩大塊。
滿意請採納
『貳』 楔形文字的文字的重現
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義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歷賀神時,在設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廟殘破不堪的牆壁上,見到了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字體。這些字體幾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頭,在外形上很像釘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橫卧著,有的則尖頭朝上或者朝下,還有的斜放著,看上去像是一隻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詫異。這是文字嗎?還是別的什麼?他帶著這種疑惑回到了義大利。但是,當時沒有人對他在西亞的這個發現感興趣,人們很快淡忘了這件事。歐洲人並不知道,這就是楔形文字。一百多年後,又有一個義大利人造訪了設拉子,他就是瓦萊。瓦萊比巴布洛要勤奮,他把這些廢墟上的字體抄了下來。後來,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遺址,又發現了刻在泥板上的這種字體,因此他斷定這一定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瓦萊把他的發現帶回了歐洲。他讓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文字。
通過近兩百年對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以及語言學家對大量泥版文獻成功的譯讀,人們終於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的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巴比倫和亞述人也先後繼承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並把它傳播到西亞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與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以及亞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爭論了近兩世紀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來自自然科學禪敗虧的探索是令人振奮的,它對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見解。但是,很多學者也提出了懷疑,一顆新星的爆發是否真的具有創造人類文明的威力?這是否說明,楔形文字與世界上其他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完全不同?另外,來自亞述和巴比倫的考古發掘成果也證明,美索不達米亞人確實把文字看得枯皮很神聖,對文字極其敬畏,認為人生的命運是靠文字規范的。因此他們常常隨身佩戴刻有文字的護身符,修建神廟或宮殿時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禱。凡此種種,都給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從17世紀開始,探險家和考古學者就曾從兩河流域一帶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殘片上發現了奇異的文字元號。當然,距今人們已得知,這些被稱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倫文化的靈魂,因為其筆畫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楔形文字破譯的重大突破緣於一次酒後的賭注,由德國的一名中學教師完成的。當伊朗的楔形文字銘文被帶到歐洲後,許多學者試圖讀懂這一神秘文字,但始終無法確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語音還是象形,以及該從哪一個方向讀起。1802年,德國哥廷根的一位27歲的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在飲酒時與朋友打了個賭,他說自己預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隨即根據手頭少量的資料開始了鑽研。他大膽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種楔形文字對照石碑上的第一組文字應是波斯語的拼音文字,而銘文的內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銜,利用嚴密的邏輯分析法經過一步步推測,他獲得了成功。
雖然格羅特芬德發明的只是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破譯方法,但它有如打開秘密寶箱的鑰匙,為33年後英國人羅林森和其他學者破譯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和西亞其他的楔形文字開啟了道路。到了1900年,雖然仍存在一些詞彙問題和語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種楔形文字的淵源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釋讀工作基本上可以說是成功了。這樣,現代人終於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貴文獻去了解這一偉大而滅亡了的文明發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部過程和許多它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楔形文字的辨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後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創造了這種文字。
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板,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板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板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來的。距今,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板文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叄』 歐洲也有甲骨文嗎,哪一個傳播至中國西域的文字被稱作歐洲的甲骨文
“歐州甲骨文”並不是我們所說的象形甲骨文,是佉(qū)盧文,這種文字應該屬於漢藏語系,把它稱作歐州甲骨文僅是為了突表它跟甲骨文具備相類似的特徵,並不是說它是甲骨文。
甲骨文在時間長河中不斷演變,跟其象形的特徵關系較大,以肉眼所見的物體加以整形,所描述記錄的東西更加形象易懂,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而佉盧文以音節記錄,一旦文化有所中斷,沒有傳承的話,這樣的文字記錄後人就很難看得懂了,所以這才形成了今天樓蘭的神秘,你們還知道有那些曾用佉盧文的國字家嗎?
『肆』 象形文字的各國(地區)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都是從原始的圖畫發展而來,古埃及的原始岩畫雖然沒有歐洲岩畫古老,但卻比大洋洲岩畫流傳得長久,時間在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畫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根據風格藝術、石垢的色澤、所表現的動物種類、服飾及武器等差別,可分為四期:
(1)古代水牛時期(約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
(2)牧養公牛時期(約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
(3)馬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紀)。
(4)駱駝時期(約始於2世紀)。非洲的撒哈拉岩畫,位於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界不遠的撒哈拉中部阿爾傑爾高原,是世界各國學者公認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同樣來源於圖畫發展,主要分布於印度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最古的岩畫可追溯到距今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根據風格,印度岩畫大致分為:自然主義的岩畫,以描繪單獨的野生動物為主,造型古樸寫實。風格化的岩畫,開始從色塊中提煉出線條,用簡略粗重的線條勾勒人和動物的輪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塗與粗線條的淺描並用。動物比較寫實,人物則是圖案化的,幾何形的。折衷的岩畫,多描繪騎馬、騎象或步行和金屬使用。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徵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前身。從後來出土的獸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圖案可以判定,萬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半圖象的圖畫、花紋符號。 根據語言學家研究:中國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廣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期間中國的陶器製作、居室建造、壁畫藝術、絲織生產等,各種高級文化陸續發明、使用。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國際語言學界公認殷商甲骨文所記錄的語言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瑞典漢學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在其著作《漢語的本質和歷史》一書裡面就詳細研究過殷商甲骨文,以甲骨文【麥/來】同字,【扣/口】同【口(ku)】字根等事實依據,證明殷商甲骨文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早期形式,而非其他語系語言的早期形式。
專家研究發現,80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的賈湖契刻與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著驚人的相似,一是書寫工具相同,皆以利器為工具把符號刻在龜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來記載占卜內容的,而賈湖契刻也與占卜相關;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賈湖契刻是事理符號,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的發現,為商代甲骨文的歷史源頭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賈湖刻符和後來的甲骨文、金文和現代的漢字一樣,從書寫特徵看也有3個結構層次,賈湖契刻與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因為同樣刻在堅硬甲骨等物體上,筆劃遒勁,撇折有矩。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經過上萬年前的圖畫、花紋發展,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產生成體系的象形文字——聖書字。它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表意符號是用圖畫來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或定義。但是表意符號都不能表示字的發音,因此古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一些圖形,它共有24個子音,在這一基礎上,又構成了大批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Y」的音,燕子為雙子音,發「Wr」音,甲蟲為三子音,發「hpr」音等,但這些發音都表示不止一種意思,為了有所區分,古代埃及人又發明了部首符號。這種部首符號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區分不同范疇的符號,類似於漢字中的部首偏旁。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這種文字常被刻在廟牆、宗教紀念物和紙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侶和書吏。埃及象形文字對以後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古代埃及歷史的不同階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現過多次變化。中王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埃及時出現過民書體,在羅馬統治期間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用改造過希借字母書寫的埃及文字)。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卻對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崛起的腓尼基人與埃及人進行交易,這時飽學的腓尼基僧侶們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母,幫助其商貿往來。
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
字體
聖書字有3種字體 :碑銘體、僧侶體和大眾體。碑銘體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後來成為雕刻在金字塔和神廟石壁上,以及繪寫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庄嚴字體 ;同時也是3種字體的總稱 。其符號外形很像圖畫,但實際上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碑銘體是裝飾性的正體,僧侶體是實用的草體,主要用於宗教寫經。這兩種字體的內部結構完全一致。大眾體又稱書信體或土俗體 ,它是僧侶體的簡化形式。
發現
1799年,拿破崙率軍遠征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名軍官布夏爾帶領士兵在羅塞塔城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時,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岩斷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亦稱民書體文字),下面是希臘文字。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歷史,就必須要讀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發現「羅塞塔碑」的消息在當時的《埃及通訊》報上發表後,立即引起各國學者的濃厚注意。他們紛紛試圖譯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臘文很快就被讀通了。碑中間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確認是古埃及的民書體文字。但是,盡管學者們能藉助碑上的希臘文,領悟到象形文字和民書文字的含義,卻依然沒有解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謎令人驚奇的是,年僅11歲的法國少年商博良 決心揭開「羅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讓石碑說話,告訴人們古埃及的秘密。為了讀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奮工作了21年。商博良發現,古埃及人寫國王名字時,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劃上粗線。「羅塞塔碑」上也有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經過不斷探索,商博良終於對照著希臘文,讀通了埃及國王托勒密和王後克里奧帕特拉這兩個象形文字,它們可以從右到左,也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拼讀出來。商博良由此確信,象形文字中的圖形符號,總的來說,代表的是發音的輔音符號。經過努力,到了1822年,這個在1000多年期間始終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終於被商博良解開了。
原來,「羅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侶們,給當時的國王寫的一封歌功頌德的感激信。這位國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國王寶座後不久,取消了僧侶們欠交的稅款,並為神廟開辟了新的財源,對神廟採取了特殊的保護措施,給僧侶們帶來了一系列好處,所以很快贏得了僧侶們的敬仰。於是僧侶們寫了這封感激信,並用三種字體寫的兩種文字刻在這塊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小小的羅塞塔城,由於有了這塊藉以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碑石而舉世聞名。不過,這塊著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該城,它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了。
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
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發展。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292年的產物,發現於提卡爾。從此以於,瑪雅文字只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是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們創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種文字之一。
瑪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會意,也有形聲,是一種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瑪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個整體概念,又有各自獨特的發音。
瑪雅文字的一個字元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體有「幾何體」和「頭字體」兩種,另外還有將人,動物,神的圖案相結合組成的「全身體」,主要用於歷法。瑪雅文字的讀法為,從上至下,兩行一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順序讀。瑪雅文字艱深晦澀,至今能譯解的不足三分之一。 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文字呈方塊圖形,類似於中國的印章。圖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屬「意音文字」。 東巴象形文字是麗江地區納西族的文字,屬於象形表意文字類型,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體。文字總數約1600個左右。
東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產生於公元11世紀以前,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由於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它不僅是解開人類文字產生之謎的寶貴史料,而且也是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理想字體之一。東巴文被譽為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水族的古文字和納西族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後的象形文字。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元號系統,是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學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謂水族的「網路全書」。它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據專家研究考證,異體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個。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號。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標點符號。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綉、碑刻、木刻、陶瓷鍛造等。水書由於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著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仍被廣泛使用。
水書的發現
2012年6月20日,貴州省古籍保護中心陳琳主任發來廣西平果縣出土古石刻未知文字圖片(見附圖),請我館代為辨別釋讀。我局立即召集有關水書專家對提供的3塊約300多古文字石刻進行研究、辨別、釋讀。經專家組研讀,一致認為該石刻未知文字為水族文字—水書!這個文字或為最早的水書文字遺存載體、早期中國象形文字始祖之一。其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和考證! 納西象形文字為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餘年歷史。納西文是現今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