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姓黨的是西夏人後裔嗎
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1位。在2015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31位。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禹的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史書記載,夏禹後裔的世居 黨項(待考),遂姓黨氏。黨氏族人多奉夏禹為得姓始祖,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封邑於上黨(今山西 上黨),於是他的子孫後代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三
源於任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之邑闕黨,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小兒子禹陽的後裔,任姓,被魯國君主封於闕黨邑。
闕黨,是春秋時期魯國一個地邑的名稱,其地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內闕里,其後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闕黨氏、魯黨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黨氏、闕氏、魯氏。該支黨氏的正確讀音作zhǎng。
魯庄公病逝之前,因為夫人姜氏沒有生育,無嫡子, 便立黨孟任之子公子般為太子。魯庄公逝世後,還在葬禮期間,公子般就被叔叔慶父挑唆圉人犖刺死, 他的外公黨氏也在那場謀殺中一同被害,由此引發魯國大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在典籍《左傳》中有記載:「初,公築台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八月癸亥,公薨於路寢。子般即位,次於黨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與黨氏。成季奔陳。立閔公。」
這位黨孟任,就是魯國這支黨氏家族之人。該支黨氏的正確讀音作zhǎng(ㄓㄤˇ),世代相傳至今,還分衍出掌氏、仉氏兩個姓氏家族。
源流四
源於羌族,出自秦漢時期西羌的分支黨項族,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黨項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根據典籍《大宋重修廣韻》的記載,黨項族本來是西北羌族的一個分支部落群體,後來以氏族部落稱謂漢化為姓氏,稱黨項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黨氏、項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該支黨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君主姚萇屬下的大將黨耐虎,以及後秦國王姚興屬下的大將黨智隆。黨智隆後來以東鄉降政權,曾被胡夏的締造者赫連勃勃敕封為光祿勛爵位。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元天穆之後,屬於以地名為氏 和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族中有黨氏。據典籍《路史》的記載,鮮卑族人住在鮮郫山,因而稱鮮卑部。[2-6] 稽考《魏書 ·帝紀》第一《序紀》鮮卑開始是 代 部落,衍至東漢後期建安十四年的第十三代拓跋鄰,執掌部落聯盟首領,是拓跋鮮卑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人物。他把北方的拓跋鮮卑部落聯盟統治發展壯大。拓跋鄰之前有12個部落首領,歷經西漢、東漢400多年,在林海蒼翠,狍鹿成群的大興安嶺中生息蕃衍, 他們吃獸肉,穿獸皮,住窩棚,過著游牧 的生活,是典型的原始社會。 其發祥地就是大鮮卑山
在典籍《魏書·序紀》中記載拓跋鮮卑的起源時敘述:「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
「大鮮卑山」何在?直到1979年7月下旬,人們在大興安嶺北段的鄂倫春自治旗發現了「嘎仙洞」,並在山洞裡發現了《魏書·禮志》所記載的祝文的內容,方始初步斷定「大鮮卑山」的具體位置。
拓跋鮮卑部落聯盟首領拓跋·硅後來在晉 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創建了北魏王朝,傳至第十代北魏 元子攸執政時期(西元528~530年在位)的永安元年農歷2月,封其族叔安南將軍、並州刺史元天穆為太尉公,封上黨王,領兵駐守壺關,世代食上黨之邑。
上黨,是秦朝時期秦始皇所設三十六郡之一,因其地居太行之巔,地勢最高,故名「上黨」,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地區。在元天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黨氏,但未入北魏史籍,成為鮮卑族脫譜姓氏之一。後逐漸文化上漢化世代相傳至今,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另外,匈奴族赫連部也有黨姓。
源流六
源於藏族,出自秦、漢時期的黨項民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古代藏族就有自己的姓氏,最初主要有四個姓氏,號稱「先藏六姓」,就是「嘎、珠、扎、黨、韋、達」六大姓氏,其中的「黨」亦稱「冬」,這在達倉宗巴班覺松保撰寫的《中藏史集》、巴沃祖拉程瓦撰寫的《智者喜宴》、智扎喜嘉措撰寫的《姓氏白蓮苑》等漢、藏文史籍中均有記載。另外在其它一些藏文史籍的記載中,將「色、慕、冬、黨」列為原始的四大姓氏,但目前藏學界一般認為色、慕、冬、當都包括在嘎、珠、扎、黨四大姓氏之中,是由於剛開始用文字記載時,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規范,因此形成同音但拼寫方式不同的現象。
藏族黨姓,或冬姓,就是漢文史書中記載的藏族先民之一的黨項民族稱謂,據文獻《中藏史集》的記載,黨項民族在青藏高原一開始分化為黨噶、黨納、黨查、黨姆等,然後以此未基礎,再分化為六大且氏、六大曾氏、十八大額氏、十八大查氏、十八大須氏等等,其中的十八大須還包括玉須(今長江源頭玉樹)、拉須(今青海瀾滄江上游拉秀),其名稱和地域至今沒有變化。
該支黨氏族人遍布西藏康區、安多等地方,後來由於藏漢之間的爭斗,西藏贊普從西藏各地遷移很多部落到康區和安多守戍邊界,因此在康區和安多的藏人中包含著各種姓氏的人。這在藏文史籍《五行常用寶瓶》中有記載:「在下部多康地區,黨氏五行為土,寄魂於鹿;珠氏五行為水,寄魂於旄牛;扎氏五行為鐵,寄魂於野驢;果氏五行為火,寄魂於山羊;嘎氏五行為木,寄魂於綿羊;如若不知詳細之姓氏,可均歸於黨氏」。
記載中所謂的「寄魂」,是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一種觀念,表明當事西藏多康地區雖然有各姓氏的人,但主體仍是黨氏。
黨氏族人中的一部分部族在抗拒西藏統一過程失敗後,東遷到中原,其後裔在西藏邊界地區建立了藏語所稱的「木雅國」,也就是漢文史籍中記載的西夏國,由於木雅國中百姓大多為內地人,受其影響,在蒙古軍滅其國後,也就被文化上同化為漢族而不復作為獨立民族存在。
在西藏的六大氏族中,黨氏中相當多的族人後來與韋氏、達氏兩族在歷史長河中幾乎全部被漢族或其它少數民族如壯族、回族、滿族所融合。在藏語中,黨氏讀音作dōng(ㄉㄨㄥ)。
源流七
源於回族,出自西夏黨項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和和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黨氏,源出西夏時期的黨項民族。
在西元1038年,由黨項人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歷時一百九十年之後,一些黨項族人隨歷史上的「蒙古入回」過程融於回回民族當中,故延其氏族稱謂為黨氏,世代相傳至今。
黨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錫克特哩氏,亦稱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錫得胡立氏,滿語拼音為Sikteri Hala,屬於卦爾察女真一系,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卦勒察和倫(今 黑龍江中游 雙城子)、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黨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其黨氏始祖為錫克特哩·黨阿賴,滿洲鑲紅旗人,世居卦勒察,累官至左都御史,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文化上漢化為姓氏者,稱黨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源流九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墨勒迪哷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後有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Moldire Hala,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熬金(今黑龍江上游)、畢瞻(今黑龍江支流比占河)、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黨氏、孟氏等,其黨氏始祖為墨勒迪哷·阿克島,滿洲正黃旗索倫部人,世居黑龍江鄂奇村(今黑龍江與松花江匯流處),清康熙年間率眾歸附滿清王朝,授四品官位,編半個佐領,但由其子墨勒迪哷·黨錫統領,在墨勒迪哷·黨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文化上漢化為姓氏者,稱黨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源流十
新中國成立後,一部分孤兒院中的孤兒也被改以黨姓,以紀念中國共產黨的養育和 民政政策。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在正體字中「黨」和「黨」意思不一樣。 黨氏在正體字和姓氏中只能用「黨」, 而黨派只能用「黨」,只不過在漢字簡化時「黨」被簡化為「黨」了。
『貳』 男寶寶,大概11月初6出生,爸爸姓黨,媽媽姓韓,請幫忙給寶寶取個名字 謝謝嘍
黨伐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