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藏族的文化介紹,越簡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Ⅱ 西藏人壘石堆什麼意思
西藏人壘的石堆叫做瑪尼堆,是用於祈福的,瑪尼堆也成為當地人們的保護神。
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
這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傑作。只要持之以恆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
瑪尼堆,藏語稱「朵幫」,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
瑪尼堆多為白色石頭的堆積,常常呈方形或圓形置於山頂、山口、路口、渡口、湖邊或寺廟、墓地。在西藏的原始思想意識中,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白色崇拜中當然少不了白色的石頭。
(2)青藏高原藏漢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瑪尼堆傳說
通天河從青藏高原的腹地奔涌而下,兩岸是唐古拉山脈、巴顏喀拉山脈連綿的雪峰。在兩岸的峰嶺、草灘之間,有片石堆星羅棋布。片石大小不等,石堆高低不一,每塊片石的光滑面上,都刻有字跡工整的古印度文佛經經文,這就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瑪尼石堆」之謎。
相傳,唐僧取經時,過通天河,得巨龜相助。巨龜托唐僧到西天如來那兒打聽一下,它什麼時候可修成正果。可是,唐僧到西天後,忙於取經,忘記咨詢巨龜成仙之事。
取經回來,又過通天河時,巨龜再馱唐僧師徒過河,行至河中間,詢問相托之事,唐僧如實相告,巨龜一氣之下,沉入水底。
唐僧師徒落水,佛經盡濕。師徒撈起佛經,放在河邊岩石上晾曬。快乾之時,一陣狂風吹來,佛經滿天漫飛,師徒緊攔慢抓,仍有大量佛經散落在通天河兩岸。散落的佛經,就變成了現在的瑪尼石。
藏民信奉佛教,便將這些瑪尼石搜集成堆,組成了星羅棋布的瑪尼石堆景觀。還有一種說法:瑪尼石是唐僧師徒的曬經石,濕了的佛經放在石板上晾曬時,佛經文字印在石板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