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字有哪些
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隸書、楷書等。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因鑄刻於鍾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鍾鼎文。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於鍾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在筆法、結字、章法上都為書法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3、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
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4、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鍾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狹義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5、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6、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勛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文字
2. 「頭」的別稱
「頭」字還可以說成:首、顱
一、頭拼音:tó
釋義:
1、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的部分:頭骨。頭腦。
2、指頭發或所留頭發的樣式:留頭。剃頭。
3、物體的頂端:山頭。筆頭。兩頭尖。
4、指事情的起點或端緒:從頭兒說起。頭緒。咐禪
5、物體的殘余部分:布頭兒。
6、以前,在前面的:頭三天。
7、次序在前,第一:頭等。頭生。
8、首領:頭子。頭目。
9、方面:他們是戚蘆一頭的。
10、臨,接近:頭睡覺先洗臉。
11、量詞,多指牲畜:一頭牛。
12、表示約計、不定數量的詞:三頭五百。
二、首拼音:shǒu
釋義:
1、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2、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xiàng)。
3、第一,最高:首都(dū)。首府。
4、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5、出頭告發:自首。出首。
6、量詞,指詩和歌:一首詩。
7、姓。
三、顱拼音:lú
釋義:腦蓋,亦指頭:頭顱。顱骨。顱腦。顱腔。
漢衡仔塵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頭巾[tóu jīn]
古代男子裹頭的紡織物;明清兩代讀書人裹頭的紡織物。
2、人頭[rén tóu]
人的頭。
3、牛頭[niú tóu]
牛的頭。
4、砍頭[kǎn tóu]
殺頭。
5、平頭[píng tóu]
男子發式,頂上頭發剪平,從腦後到兩鬢的頭發全部推光。
6、洗頭[xǐ tóu]
古代婚嫁習俗。新娘回門後返夫家時,娘家贈以禮物,稱「洗頭」。
7、帶頭[dài tóu]
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領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