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的象形字怎麼寫 圖片
如下圖:
相關組詞:
1、山樓[shān lóu]
山間樓房。
2、山寇[shān kòu]
舊時稱佔山為王的強人。
3、嵞山[tú shān]
即塗山。山名,即浙江省的會稽山。相傳夏禹大會諸侯於此。
4、圌山[chuí shān]
山名。在江蘇鎮江市。形勢險要,宋在此置圌山寨。建炎三年,韓世忠駐軍於此,防金兵由海路進攻江浙。
5、山泥[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質呈酸性。供種植杜鵑、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6、山樑之秋[shān liáng zhī qiū]
比喻得到良好的時機。
7、開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
比喻一個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者。
8、穿山度嶺[chuān shān dù líng]
翻越山嶺。
9、出山之虎[chū shān zhī hǔ]
庚寅年出生的人。
② 情況屬實這4個字的草書怎麼寫
情況屬實這4個字的草書如圖所示,這是懷素的草書字體。可以按照下圖臨摹練習。
懷素(737-799,一說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2)文字變異的圖片擴展閱讀: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在《敘》里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
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鍾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
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
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
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
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
「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
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
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