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夏文字有哪些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漢藏語系的羌語支。西夏人的語言已失傳,跟現代的羌語和木雅語關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結構仿漢字。
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理帶中,盛行了約兩個世紀。元明兩朝,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了大約三個世紀。西夏文專家李範文認為,全部西夏文字共計5917字,而實際上有意義的字共5857字。
西夏文字是李元昊稱帝時,為了創制出黨項族獨有的文字,和中原文化相抗衡,便命令西夏著名的學者野利仁榮創制出一種專門用來記錄黨項民族語言的獨特文字。
創制文字是文化盛事,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西夏文字在當時被稱為「蕃書」或「國字」,是西夏國內的官方文字和語言,現在的中國學術界稱其為「西夏文」,而國外一些研究西夏文字的學者則稱它為「唐古特文」。
西夏政權被蒙古滅亡後,西夏民族四分五裂,國滅民散,天各一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的融合,文化的滲透,語言的交流,黨項民族被漢、回、藏、蒙等民族漸漸同化,成為消失在歷史塵煙中的古老民族。
雖然作為一個民族,黨項族不復存在,但其創制的西夏文字,則隨著碑刻、文物流傳下來,雖然西夏文字早已無人能識,成為有著「天書」之稱的「死文字」,但這凝聚著黨項民族智慧的古老文字,卻成為解讀西夏歷史的重要工具。
『貳』 元朝,西夏,金,遼,哪些創造了本族文字
元朝創造了八思巴文,元朝皇家貴族使用。
據說當年成吉思汗非常想擁有自己的文字,但終其一生不能實現,最後是忽必烈完成的這項工作。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創制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人社會的文明進程。
八思巴文是音階文字,單個字沒有實際含義,需要根據語音組合起來讀,由於使用范圍小有人雖然能讀出所有的字母,但不能了解其真實的含義,能夠理解八思巴文的人,必然是蒙古的高級統治者,所以它最大的用處就在於傳達密令。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又稱為蕃書或蕃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有學者也寫作西夏文字,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是西夏仿漢字創制的。匯編字書12卷,被西夏定為「國書」。西夏人上自佛經詔令,下至民間書信,均用西夏文字書寫。為方便人們學習西夏文字,西夏還編寫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帝國,西夏文字也隨之逐漸湮滅。
遼朝(916~1125年)建立不久, 即創造了契丹文,契丹文是遼代契丹人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制的文字,屬於漢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有官方文字地位。契丹文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文字。 前者創制於遼太祖神冊五年(公元920年)。後者相傳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創制,制字年代略晚於大字。主要用於碑刻、墓誌、符牌,著諸部鄉里之名以及寫詩譯書等項。金朝滅遼後,契丹文繼續使用。女直文(宋、遼時期女真又作「女直」)的創制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契丹文的創制方式。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詔罷契丹字」。從創制到廢止,契丹文前後共使用二三百年,隨著哈剌契丹(亦稱黑契丹)建立的西遼(1124~1211)滅亡,最終成為死文字。
金國創制女真字,女真文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國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製成後主要用於官方文件的書寫,直到金朝中後期的12世紀後半期才開始使用這兩套文字將漢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國被蒙古滅亡之後,此文字仍然繼續使用於今中國東北女真各部。
女真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語,在其破遼獲俘後始識契丹文及漢文,遂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交往幾乎全用契丹文,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阿骨打即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此即後世所謂女真大字。20年後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布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時頒字詔稱:
百姓誥命,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漢人。
這時女真大字開始用於官方文件,而小字還待修訂,直至1145年(金皇統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漢文一道並行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