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四無量心對治煩惱
如果學佛者在生活中解行並進,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解脫生死煩惱,降服其心最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降服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心,降服其心,則不執我、法二見,能心生平等,口出愛語,身入正道。為何要斷除我法二執呢?心生執著,必能引生煩惱,從醫學的角度來說:「痛則不通」。身體不通,會生身病;心裡不通,會生心病。身心頌圓閉失衡,不生輕安,必然成為障道因緣。
我執又名人執,妄執人有實在的我體。眾生身體原為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如妄執具有主宰作用、實在不壞的我體存在,進而就會產生「我」與「我所」等妄想分別。人生難免生、老、病、死,還有什麼執著永存?法執,又名法我執,執著一切法實有。將所有腔殲存在的法認為本質是固定不變,進而就會產生「實法」與「定法」等妄想分別。應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
所以,我們要具備四無量心,讓心平等,才能斷除煩惱,與道相應。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夠引導行者普緣無量眾生,成就無量福智功德,稱為四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不執而舍離如上三心,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修行就是「修心」,讓行者的內心充滿慈愛、大悲、歡喜和舍離,得以遠離煩惱,自在解脫。
要想斷除煩惱,必先了解人生煩惱的根本。貪野裂、嗔、痴、慢、疑、不正見為人生固有的根本煩惱,稱為六根本煩惱。根本煩惱,能夠出生一切隨行煩惱。貪是貪愛財、色、名、食、睡五欲;嗔是瞋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慢是憍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在不正見中,又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煩惱。身見是執取五蘊根身;邊見是執取常斷二見;邪見是謗無因果,壞諸善事;見取見是執持成見,非果計果;戒禁取見是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貪、嗔、痴、慢、疑又名五鈍使,即五種慢性煩惱;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又名五利使,即五種急性煩惱。貪、嗔、痴、慢、疑加上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成為十根本煩惱,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惑是迷惑錯誤,是貪瞋痴等煩惱的總稱;十根本煩惱又名十使,使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
談到這里,不免有人會問:在生活如何用四無量心去對治六根本煩惱呢?是用慈心對治貪心,還是用悲心對治嗔心呢?法無定法,四無量心中任何一個無量心都能對治六根本煩惱中的任何一個煩惱。如果將四無量心和六根本煩惱的對治用相應方法的來排列,難免落入牽強,難免產生機械。佛在經典裡面明示,如能明了一經、一偈,解行並重,法無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應該明了其內在的含義,落到實處才是關鍵。
B. 這是什麼字啊
篆書:慈心孝行(從左至右讀)
慈心:
如方誌敏《可愛的中國》:「這種哀叫,並不能感動那肥人和幾個打手的慈心,他們反而哈哈的笑起來了。」佛教說菩薩修習「四無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論》卷二九說:「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歷告「慈心」即為眾生做善事,給予歡樂。佛家所說的「慈心」范圍極大、對象極廣。不分怨親,故稱「無量」。《大日經·住心品》說六十種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謂隨順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經》卷四七謂:修習凳簡「慈心」者,可得卧覺皆安、天護人愛、橫災不侵、得生梵天等種種善果。慈悲之心。 清 梅曾亮 《鮑母謝孺人家傳》:「然古名人魁士固多如是,非惟慈心,蓋漸摩之密緻然雲。」
孝行:
孝敬父母的德行。《周禮·地官·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肢粗明,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後漢書·獨行傳·劉茂》:「﹝ 茂 ﹞家貧,以筋力致養,孝行著於鄉里。」宋 蘇軾《縣榜》:「牛酒以禮高年,粟帛以旌孝行。」明 高明《琵琶記·一門旌獎》:「議郎 蔡邕,篤於孝行,富貴不足以解憂,甘旨常關於想念。雖違素志,竟遂佳名,委職居喪,厥聲尤著。」
C. 愛彩票用支付寶充值怎麼還沒到賬啊
問題一:什麼叫愛,愛是什麼意思 愛情的含義是:
男女雙方基於一定的客觀現實基礎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最真摯的彼此傾慕,相互愛悅,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的最強烈持久,純潔專一的感情。
1美好。
情人眼裡出西施,真心相愛的人,兩看不厭,截越看越喜歡,越看越想看,想到對方,如若眼前,那些一起說過的話,一起做過的事,想想也會甜蜜的笑出聲來。
2親蜜
兩個人好得像一個人,相處越久,就越有說不完的話,不需要掩飾躲藏什麼,可以大方而坦然地在對方面前釋放自己的內心和身早局體。
3自信
真愛令人容光煥發,想要為了心上的人做得更好,變得更好,因為有了對方的青睞的眼光,就好像渾身抹了潤滑油,上足了發條,干什麼都不覺得的累,干什麼都賀睜雹想幹得完美。
4安全
因為有這個在,內心於是充滿了英雄廣義般的勇氣,所有的困難都不成為困難,不知道什麼叫害怕。難過的時候,想到對方就是最大的安慰,有這個人在,就會感到寧靜和祥和。
5獨占
愛是自私的。不能與人分享的私密男女關系,於是會有擔心,於是會有妒忌,於是會要承諾,相約相守,用婚姻把彼此只給彼此。
6沖動
因為愛一個人,所以會有「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熱血沸騰,勇敢到甚至莽撞。也會有壓抑不住的生理沖動,身體上想作親密的接觸,這是最真實和最自然的慾望。也是愛的信號。
7疼惜
對方的快樂和傷心就彷彿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如果對方受挫,會毫無怨言地與之分擔痛苦,寧願自己受委屈,也不願對方為難或者被傷害,處處在乎著愛人的感受,有時甚至忘記關心自己。
8坦然
無論愛著的這個人是王子還是貧兒,是公主還是丑小鴨,自己都能接受並且甘之如飴;覺得彼此相配,願意在親朋好友面前出雙入對。愛情讓兩個人變得心平氣和,少了患得患失的浮躁。
9信任
彼此間的默契和了解,使得兩個人無條件的相信對方的言行,即使不在眼前,也能大膽放心地給屬於自己和時間和空間,行動自由,毫不懷疑相互的真誠關系
10驕傲
健康的愛情關系,彼此互為榮耀,能欣賞到對方內在和外在才華優點,而且優點被無限的放大,缺點也成了可以原諒,甚至於是獨特可愛的了,內以以擁有對方為榮,覺得上上天賜給今生的最大禮物。
千百年來,人們對愛情的探究一直沒有停止過。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道德境界的人們,對這個問題曾經作出了各種不同的的回答
問題二:愛是啥意思 愛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情感。
通常多見於人與人,人與動物。現今任何科學都不能徹底解釋人或動物產生「愛」的原因。 愛這個字在字典里有著許多意義,由某種事物給予人滿足(如「我愛吃這些東西」)。甚至為了愛某些東西而願意死(如愛國心、對偶結合)。其可以用來形容愛慕的強烈情感、情緒或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際間的愛。可能因為其為情感之首位,所以愛是美術中普遍的主題禪帆。愛有時亦會被形容為強迫症。
分別緣起
初勝法門經十九頁雲:復言:世尊!雲何貪俱行愛耶?世尊告曰:謂於已得攝受資財,現前境界,深生味著。二解 如四種愛中說。三解 如希求由三門轉中說。四解 瑜伽六十七卷十六頁雲: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已得可意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不相離久住愛。五解 瑜伽八十六卷十三頁雲: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將得現前境界、及於已得未受用境、並於現前正受用境,所有貪愛。
2二愛
謂欲愛與法愛。(一)凡夫愛念妻子,貪染五欲,故稱欲愛。(二)菩薩喜樂正法,欲使一切眾生皆至佛道,故稱法愛。[大智度論卷七十二]
3愛相關內涵慈悲一切
眾生的觀法,為五停心之一。
有慈悲心的人將獲得十二種的利益,即福常隨身、卧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不喪、火不喪、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三種慈悲之一,即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甚至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的心。
慈與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謂破除我
之相,而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生起慈悲的心。
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的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
觀一切眾生之身與己身同體一身,而起拔苦與樂之心,謂之同體之慈悲。起信論曰:『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常恆不舍,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又曰:『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故?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慈,梵語maitrya,maitri^,巴利語metti;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
四無量心
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系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
4名人見解克里希那姆提
(印度哲學家,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靈性導師)
你明白愛一個人是什麼意思嗎......我們的愛永......>>
問題三:愛是什麼意思?喜歡又是什麼意思 愛是love 喜歡是like 愛有很多種,同樣喜歡也可以有很多種。你可以喜歡很多事物,比如說的你的衣服,你的鞋子;你也可以愛很多人,比如說你的爸爸,媽媽,姥姥等等。
但是,你看異性很舒服,順眼,喜歡和他聊天,應該是埂歡,有一定的好感;如果要是你對異性有的是一個種責任,使命,願意為他付出,能夠包容他,那個時候,愛的成分要遠遠大於了喜歡。
問題四:[ Spancer。愛 ]是什麼意思? 四段女女愛情喜劇,真人真事真情改編。如果南國冰封了,她還是愛她;看不見攻擊的城市裡,她決定愛她;夢見相反的夢,她一定是愛上她;像花吃了女生那樣,她們會相愛到永遠……愛情存在的形式有哪幾種?1.在一起很快樂。2.在一起不快樂。3.不在一起很快樂。4.不在一起不快樂。5.以上皆是。單選還是復選還是無可選? 愛情存在的形式有哪幾種? 在一起很快樂。 不在一起比較快樂。 不在一起不快樂。 即使在一起也不快樂。 以上皆是。單選還是復選還是無可選? 四段小故事,都發生在台北一座老舊公寓里,公寓里的戀人都會收到一份寄給Candy Rain的無名包裹…… NO.1〈如果南國冰封了〉 小捷(辛佳穎飾)感情纖細而沒有主見,高中剛畢業便與男友分手,就在此時遇見高中同學小Pon(陳泱瑾飾),小Pon仿如陽光的笑容和帥氣以及百般溫柔,讓不知如何是好的小捷頓時找到生活及感情的依賴對象,兩人開始戀人般的同居生活。 可小捷對於兩人的關系百般顧忌,亦不願在朋友面前坦然表露,讓從不懷疑或隱瞞自己性向的小Pon再不能忍受,兩人終於為此吵起來,小捷淚眼離開,坐上火車回到家鄉…… NO.2 〈看不見攻擊的城市〉 完美主義者U(張榕容飾)是個有潔癖、做事一絲不苟、害羞及思想怪異的餐廳廚師,對於愛情的渴望往往利用虛擬的幻想代替實際的觸碰,從來不主動認識喜愛的人,網上交友成為唯一滿足渴望的出口。透過網路她認識了林銘(魏如萱飾)。林銘是個對自己工作和外型充滿自信的編輯,喜歡年紀比自己小的情人,認為如此她才可以掌握愛情也像掌握工作一樣。她倆每次約會,林銘總要掌握所有約會細節,U慢慢無法忍受林銘的大女人姿態,決定離開,同時思考著自己到底渴求什麼…… NO.3〈夢見相反的夢〉 Summer(高伊玲飾)是位美麗動人的女子,把愛情與婚姻看作兩回事的新時代女性,既感性又理智,一方面轟轟烈烈的愛著Spancer(吳立琪飾),另一方面又提醒自己要完成結婚生子的家庭責任與義務,總是熱情的愛,冷靜的決定。Spancer的世界則很單純,就是全心全意地愛著Summer。但是除了給予Summer用不完的愛,卻從不敢主動要求心所嚮往的渴望,對自己的愛總是有一種無以名的自卑;也因此對Summer的來去,都顯得無力及懦弱。兩人熱戀3年後分手,相約10年後等Summer盡完結婚生子義務後再聚首。 3年後,Summer帶著女兒與Spancer重聚,兩人打算重譜戀曲,不料,Summer的丈夫(莫子儀飾)突然現身,三人遂陷入尷尬的三角關系…… NO.4〈像花吃了女生那樣〉 Ricky(林嘉欣飾)是位速遞員,這大抵跟她處理愛情的方式一樣,來得快也去得快。花心的她最不擅長處理已失去愛的感情,每次都把分手搞得一團糟,因此前度情人總是纏擾不休。她的情感世界由是充滿暴力,總是在遺棄和被遺棄、打人和挨打之間渡過。 Ricky的現任女友(王心凌飾)是個任性又愛撒嬌的可愛女孩,愛好弄熒光色的頭發,彷佛恨不得全世界的眼光都專注在她身上。對於愛情具有強烈的佔有欲,只要Ricky的目光稍稍不在她身上,就即飽以拳腳。似乎透過肢體激烈的碰觸,才感到愛情的真實存在,「愛得強烈才會痛到深刻」是她獨創的愛情道理。 知名音樂人陳建騏為電影《花吃了那女孩(Candy Rain)》量身訂作的創作專輯,六首歌曲,六個女聲,闡述著關於愛情存在的六種想像可能、六種情境各異的憂傷情緒。從開始到結束,聽見宛如糖果般的愛情底下的酸、甜、苦、辣與憂,感受2008最美的一場影像與聲音的愛情FANTACY。雙CD同步收錄my little airport、甜梅號、新褲子......>>
問題五:圖愛是什麼意思!? 圖愛其實就和文 愛一個意思,一個是圖,一個是文字,文字會讓你有更多幻想,而圖片則直達結果。都是屬於成年人的游戲!最近裝了個應用,叫午夜神器什麼的,好像就是這個意思!
問題六:愛是什麼意思?喜歡也是什麼意思? 愛是什麼意思?喜歡也是什麼意思? 讀了下文你就知道了。
愛就是一心為她(他)好。
愛情幸福七原則:
一、尊重性原則。愛戀的雙方要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和意志,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對方身上。
二、信任性原則。愛戀的雙方要互相信任,不得無端猜疑。
三、忠誠性原則。愛戀的雙方要互相忠誠,對愛人負責,對孩子負責,對家庭負責,不得喜新厭舊,破壞家庭和睦。
四、包容性原則。愛戀的雙方要互相接納、包容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不能住住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不放。
五、互愛性原則。選擇愛(不是喜歡)你的,愛你選擇的。
六、交流性原則。愛戀的雙方應及時交流彼此的想法,溝通思想感情,不要疏遠了對方。
七、協商性原則。愛戀的雙方應及時交流思想感情,遇到什麼事情和問題應協商解決,不能獨斷專行。
婚姻不幸六誘因:
一、一廂情願。一味追求自己的所愛,而忽視了對方對自己的的態度(不愛你)。
二、感覺誤判。錯把性吸引當愛情,錯把喜歡當愛情,錯把好感當愛情。
三、野蠻控制。把戀愛對方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嚴加控制,以達到佔有對方的目的。
四、喋喋不休。不分時機、不分場合,不顧對方的感受,抓住對方的某一缺點和不足,絮絮叨叨,一味數落對方。
五、無端猜疑。不信任對方,疑神疑鬼,胡亂猜疑。
六、喜新厭舊。以自我為的淫慾中心,以喜歡為標准,以感情不和為借口,放縱自己,見異思遷。
家庭和諧一觀念:
整體性觀念。夫妻二人是一個整體,父母和孩子是一個整體,父母、孩子和老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家庭是一個整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思考問題,處理事情,應有全局觀念,應有整體觀念。一切為了這個整體――家庭的存在,為了這個整體――家庭的和睦。
愛情是什
愛情不是愛,愛不是愛情。愛情是自私的,而愛是無私的。
只有將愛情升華為愛,你的愛情才會更保險,你的婚姻才會更持久,你的家庭才會更和諧、更幸福。
愛是人類社會乃至整個生命界永恆的主題。
愛是神聖的,愛是崇高的,愛是美好的。
付出愛是偉大的,被愛是幸福的。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因愛而鬧出的悲劇卻時有耳聞。 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觀察,我思考,我發現:愛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愛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一、普通人的愛情
通常人們所談論的男女之間的愛情,其實是一種感覺,它是性和情的混合物。它一半是性,一半是情;一半是 *** ,一半是情愛;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他以性需求(渴望)和性愉悅為核心,雜糅著喜歡、牽掛,愛慕、依戀,憧憬、嚮往等心理活動。它還激勵熱戀中的人們產生一種似愛非愛的心理特徵,諸如:責任、義務,理解、寬容,關心、呵護,尊重、給予等(若能用這些心理特徵平等的、無條件的對待天下眾生,則升華為真愛)。同時它還伴隨著以自我性滿足為前提的渴望、控制、玩弄,挑剔、不滿、怨恨和猜疑等一系列非理性的東西。熱戀中朋友們,千萬不要被愛人的「我喜歡你」蒙蔽了雙眼,千萬不要被愛人的「我愛你」沖昏了頭腦。當「我愛你」從男人嘴裡說出的時候ご蠖嘁饢蹲乓欲和佔有,當「我愛你」從女人嘴裡說出的時候,多半意味著喜歡和擁有。 當一個人對你說「我愛你」的時候,你應冷靜地想一想,你更應細致認真地考察一番,他愛你什麼,他怎麼愛你,他有資格?他品德高尚嗎?不能只看他對你怎樣,要看他對別人怎樣,尤其是對弱者怎樣。他對你好な且蛭他對你企圖,他想從你這里得到什麼,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好人。你應找一個善良的好人,而不是一個對你有企圖的人。那麼,真正的愛是什麼呢
二、和年輕朋友們談:
喜歡、愛與婚姻、家庭
性價值取向,是宇宙中的一個普遍現象。
在宇宙間,在......>>
問題七:愛是什麼意思? 簡介
定義
愛:我們把文化進程中被癮魂驅動的慾望拋棄了自我之後,自由給予的真、善、美,定義為愛。
愛有多種定義:
①(狹義)男女之間愛戀的感情,是至高至純至美的美感和情感體驗。
②(廣義):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等)
③(法律定義):是男女雙方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的、純真的、專一的感情。同性之間的愛情現在不被大多數的國家法律所接受。
④(好壞定義):好的愛情是雙方以自由為最高贈禮的灑脫,以及決不濫用這一份自由的珍惜。
愛是一種發自於生物內心的情感。通常多見於人或動物。著名詩人,學者申寶峰先生曾經在>中寫道「愛若天高似海深,情如地厚比水純.。滄海桑田常變化,唯有真情永長存。」把愛比喻成了天和海,說明愛是世上最偉大最永恆的東西。愛可以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人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並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亞-沃爾福假設)。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
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著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為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言語。
愛也可以後天培養,通過教育,培養人們愛的情結,教育我們的後代,愛祖國,愛人民。
趣解
L』代表Listen(傾聽),愛就是要無條件無偏見地傾聽對方的需求,並給予自己最大的協助。
O』代表only(唯一)愛就是百分百的純正,對唯一的你所作出唯一的承諾。
V』代表Valued(尊重),愛就是展現你的尊重,表達體貼,真誠的鼓勵,悅耳的贊美,尊重他或她的選擇。
E' 代表Excuse(寬恕) ,愛就是仁慈的對待,寬恕對方的缺點與錯誤,維持優點與長處,並幫助他改正錯誤。
[編輯本段]愛之文化
中華文化
現代漢語與中華文化里,少數的詞彙被用作描繪愛的慨念:
①「愛」這個字可用作動詞,如「我愛你」,或名詞,如「愛情」。
②「戀」這個字並不會作單詞用,通常會與其他字組合,如「談戀愛」、「戀人」或「同性戀」。
③「情」這個字通常解作感覺或情緒,通常指代為愛,而其可與其他字組合為相愛的意思,如「愛情」、「情人」。
④ 性相關聯的事。
在儒家學說里,戀是純愛之意。戀為所有人追求的東西,為道德生活的反映,儒家多用「仁」來表達對人之愛,是一種摒棄私慾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為「孝」,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慈」,兄弟姊妹之間的愛為「悌」。
而墨子則發展出與儒家的戀概念相對的愛的概念。愛在墨家學說里為兼愛之意,即愛無等差,對眾生皆持對等的愛。浪費與攻伐對愛則不利。雖然墨子的想法亦有一定影響力,但儒家的戀仍是大部份中國人對愛的慨念。
感情指兩人之間的感覺。兩人會以建立良好感情來表達對對方的愛,如互相幫助。而且可以對萬物存有感情,不只限於人。
緣份是指兩人間命運的關連。俗語說:有緣千里能相聚,無緣對面不相逢。
日本文化
日語 (愛的意思)平假名:あい 片假名:アイ
在日本佛教里,愛意味著關懷、熱情與基本渴望。其可發展為自私或無私與教化兩方面。
「甘え」在日語里指撒嬌,是日本人撫養子女的文化。日本母親通常會緊抱與縱容其子女,其子女則會通由依賴與孝順來回報其母親。部份社會學家(最著名的為土居健郎)認為日本人在長大......>>
問題八:所愛是什麼意思 所愛一般都不是單獨出現的
一般會加一個情景或者時間
比如「一生所愛」
就是「只愛」「都愛」的含義
問題九:但愛是什麼意思 但愛中的「但」是只是、僅僅的意思,但愛就是只愛(某某)的意思。
問題十:愛是什麼意思 愛是非常抽象的東西,是一種感覺,一種體味、一種身心超越現實的純美反應,精緻敏銳,牽動著整個身心和悲喜情緒,而且力量巨大,大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無理可講。愛是一種思緒,似藍天里飄盪的白雲。愛是陽光,是風,空氣。愛是一種心痛,似撥動你心靈的顫音,愛是一汪情懷,似靜謐而又盪漾的海灣。愛是黑夜能看見明亮的光 ,愛是雪中感覺溫暖的春,愛是笑臉,是滿足,是新希望,愛是一切,它無處不在,愛是讀到一本好書,你會想,如果他也能看到該多好!
什麼是愛?愛是愉快, 是難過, 是陶醉, 是情緒,是勇敢,是信賴,是誠意,是體貼,是相思,是懷念,是甜蜜,是醇酒,是甘泉,是沉醉,是幸福,是犧牲,是高尚,是奉獻,是責任。什麼是愛?愛就是當你想到這個人,你會祈願他幸福快樂平安,你會想永遠陪伴他,當你不得不離去,你希望留下什麼給他。愛是在寂寞的夜裡,思念如潮水般涌來,手裡捧著書卻怎麼也看不進去,心裡惦記著他此時有沒有吃晚飯,是不是和自己一樣想著自己。愛是,周末利用半天時間親手做出幾道好菜滿足的看她(他)吃下去;是在寒冷的冬天不斷為她(他)的咖啡杯里續上熱水;愛是看到花,想跟他或她一起欣賞,愛是走過山崖水畔,你會帶點遺憾地想:如果兩個人同游共賞該是何等賞心樂意之事!
什麼是愛?愛是想見到他又怕見到他,愛是想跟他說話又怕打擾他,愛是默默地想幫他,愛是無法扼止的渴望,愛是看見他時,臉上裝出一副毫不在乎的表情,但在擦肩而過時細心感受身邊顫動的空氣,於是忍不住回頭望一眼;愛是在異鄉的街道上看到一個酷似他的背影而愣在原地久久不動。愛是明明離不開他,卻又不得不放棄他,希望他幸福,即使那份幸福不是跟你分享。愛是在一起總覺時間過的太快,愛是人生旅途中寂寞心靈的良伴。
什麼是愛?愛是霧里看花,是一場夢,是一幅畫,是一首詩,是一部小說,是一篇散文,是一套哲學,是一種意境,是憧憬和幻想。愛是,水來,你在水中等他,火來,你在灰燼中等他。
什麼是愛?世上所有聰明的人加在一起,也無法向一個感受不到愛的人說明它是什丹,而它對於感受到愛的人,又不需要任何一個字來說明。
但最重要的是:我認為愛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付出,但是現在不是了,愛有很多種,面對每一個人的愛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歸根結底都是付出與接受,但差別很大,也許誰也說不清楚什麼是愛,說實話,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愛,這個概念很模糊,很模糊。
D. 什麼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菩薩修學階梯,是菩薩的路線圖,《華嚴經》正宗分的各卷都說明此內容,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
信,要憑理智對於佛的境界有所認識。《華嚴經菩薩問明品》是專門說明十種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迴向心,九戒心,十願心等。第一、信心。是指聽到大乘經典,大乘佛菩薩的境界,沒有疑惑,堅定信念;第二、念心。經常憶念三寶的功德,念持不忘。第三、精進心。不要懈怠,要策勵自己:身業、口業、意業,不能放鬆,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於觀察,檢查善惡邪正,不起惡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這要靠智慧的心靈。第五、定心。內心要隨時保持定力,不要散亂,不要隨隨便便的,時高時低的。第六、不退心。遇到什麼困難,不退,困難是各種的,有些朋友、兒女、親戚,拉你的後腿,有些外人要諷刺你一豎宴下,或者有什麼阻礙,遇難不退。第七、護法心。知道三寶的功德,佛法的偉大,就要護持正法,時時護念正法。第八、迴向心。就是要隨時把你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不是為了人天小果。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過程中,要嚴守三皈,奉行五戒,內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三業清凈。第十、願心。要發大願,要發四弘誓願,學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的大願,不要失掉願心。以上就是十信。這十種信仰,都屬於資糧位,這個資糧位,學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麼叫住,內心要安住,心猿意馬,要開始收拾。安基纖住於菩提境界,就必須要有般若正見,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見。有正見就與般若相應,有般若就可發菩提之心,證菩提之果。十種就是: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第一、發心住。發心就是以正見發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學大乘經,學菩薩,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一初發心即成正覺」,這叫發心住。受菩薩戒,必須發菩提心,菩薩戒又名金剛光明寶戒,價值非常高,與無漏真如相應。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為了度眾生,要治理心地,開闊心地。因為地能生萬物,心能夠治理,就能生出種種功德,種種善法。第三、修行住。要安心住於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為了度眾生,要修六度萬行,一心專注,不要二用。第四、生貴住。就是能堅持這種行動,就是出生佛菩薩的,就好象生在佛的種族家,很珍貴;世間上的人生在王宮,就很尊貴,能夠學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貴。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間,二諦圓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則,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諦,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諦,一切緣生法,一切世間法,都在其中,真俗並用,方便善巧,接引眾生。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雖然遇到惡境惡緣,其心不動。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對於三寶、因果、三世、佛菩薩境界,堅定信心,修學不管什麼惡緣現前,不恐懼,不後退,要有大無畏的精神。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象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保持這種童真之心,不被淤泥所染。第九、法王子住。能夠從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諦,也能善於用俗諦,真俗圓融,與佛心相合,就可以紹隆佛種,就象法王子一樣,成為佛的兒子。第十、灌頂住。成就了智慧,住於十地的十智,即將成佛,就象王子登位,首先舉行灌頂之禮。以上十住說明學佛要把心意收拾起來,安住於十方面,就有正見,具足般若,就在菩薩道上走,故稱為十住。
十行
上面講了以智慧心,於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余鋒銀接著在行動上實踐萬行,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人: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恚行,四無屈饒行,五離痴亂行,六善現行,七無住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第一、歡喜行。就是能夠行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解決別人的困苦問題,使別人從憂惱中感到歡喜,予樂拔苦,是最使人歡喜的事情,菩薩就要這樣,不要煩惱別人,干擾別人。第二、饒益行。要嚴守菩薩的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指不要損害別人,要嚴守戒律;攝善法戒就是要廣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世間善出世間善;饒益有情戒是以悲憫心修四攝六度饒益眾生。第三、無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滅恨心,煩惱火一起來,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就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對冤家仇敵要寬容忍耐,以德報怨,冤家宜解不宜結;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災人禍,能夠忍受;諦察法忍,對佛法深刻信仰,堅定不移。這三種又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講「佛說我得無諍三味,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佛是贊揚無嗔無恚的,修行辦道,不修忍辱是辦不到的。第四、無屈饒行。就是要精進於正道,堅持正法,不屈不饒,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第五、離痴亂行。心中隨時要保持一顆定心慧心,銘念不忘,對一切外境無所惑亂,臨境不迷,假如臨境迷了,就會迷失正路。第六、善現行。就是經常要讀經,要有正見,隨時要與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象日光一樣,朗照一切,這叫善現,這就必須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第七、無住行。一切遭遇,隨緣不變,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隨緣不變,有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是在一切緣中保持真心,不變隨緣就是在一切緣中發揮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無所住。第八、難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堅持,達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很難得。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辯才,說法利生,令他生解,這就有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這四無礙解。法無礙解,謂能通達一切世出世間的法;義無礙解,對於文字的意義都能了解;辭無礙解,對一切名字辭章都要通達;辯無礙解,就是辯才無礙,能夠四通八達,信手拈來,都成妙語。善法行就必須要以一種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無礙解,使他生解,說法度生。第十、真實行。就是根據佛的真實智慧,在心中,語言中、行動中,做到說真實話,但重點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論與實踐一致,不要誑惑別人。以上十信、十住、十行在菩薩的階梯上都是屬於資糧位,即准備成佛的資糧,這叫順解脫分。什麼叫順解脫分?就是能夠如此行持,就順於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脫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十迴向
迴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廣大,不能自私,不能處處為我。自己在修行中積累的功德、培養的善根要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真如境界。十項迴向重點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佔為私有,布施給別人,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就是修行的目的要達到真如境界,要象佛一樣契證真如,達到一真法界,常住不變。三是回因向果,修習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有這個遠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來世,不是人天果報,而是無上菩提。迴向共有十項,《華嚴經》十迴向品是正說十相名的,一是救生離相迴向,二是不壞迴向,三是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堅固迴向,七等順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第一、救生離相迴向。救生就是我們的心,處處要想到眾生,想到眾生的苦難,不離眾生,要救度眾生,必須要以大悲為根本,廣行濟度,在廣行濟度中,有功而不自居為功,有德而不自居為德,心無所住,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必定同時有大悲心。悲智兼運,就包括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見善隨喜,布施平等,叫慈悲喜舍,這個心很廣大,功德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叫無量心。我在讀《大般若經》時候,經中佛就贊揚四無量心,心無量,行無量,功德無量,能夠修四無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災害。所以四無量心,在修學菩薩行中第一第一,大悲廣濟,大智無住。第二、不壞迴向。對於三寶功德應該紮根信仰,堅定不移,不要破壞,若失掉對三寶的信仰,斷了善根只有下墮,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斷善根。第三、等一切佛迴向。這就是《普賢行願品》中的常隨佛學,我雖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學習,我的行動,等同佛行,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佛是怎樣修的,我就怎樣修,所以叫等於一切佛迴向。第四、至一切處迴向。就是心胸要廣大,我的禮拜供養不是一個佛,而是十方諸佛、法界諸佛。至一切處,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寶之前修供養,饒益眾生,為眾生謀利益,叫至一切處,這就是悲願廣大。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就是境界無量,功德無量,果報無量,不離眾生,廣修善根。「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要把真心奉於塵塵剎剎的境界,塵塵剎剎的眾生。這就有無盡的功德,我的身體存在,是為貢獻三寶而存在,為救度眾生而存在,不是為我自己,所以《法界觀》的中心,要處處想到眾生,眾生中有我,我與眾生打成一片,如此,無盡的地方,無盡的眾生,無盡的功德,成了無盡的寶藏,這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而不是世間上金銀財寶的財富。第六、隨順堅固迴向。什麼要堅固呢,善行要堅固,悲智要堅固,六度要堅固,不能有一點動搖,象金剛一樣的不壞。第七、等順眾生迴向。等順就是以平等心隨順眾生,破除一切執著,鏟除一切障礙,消除一切相的分別,平等平等,隨順饒益。第八、真如相迴向。就是說迴向要順於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無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達到與真如境界相合。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要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既不住,也沒有纏縛,既不住於相,也不住於見。在修行中,不為名利,不為自己,專利他人,這樣就住於無縛,有住就有縛,縛就是束縛你,無住就無縛。第十、法界無盡迴向。定心純凈,遠離垢穢,以法施,以清凈心施於眾生,心胸廣大,等同虛空,周遍法界。總之,要心胸廣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並融,悲智兼運,普周法界。十迴向中,每一個迴向分為入心、住心、滿心。從你發起心以後,最初叫入心,進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後就是住心,有個過程,就是安住於一段時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後就是滿心,就是說這心已經要圓滿了,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了。就在第十迴向中,滿心之後接著就是加行位。什麼是加行位?即加功用行,勤修止觀,要把內心知見純正起來,由於錯誤的知見生起的人我執、法我執,要將其掃盪干凈,就必須要加功用行,修止觀,止觀就是禪定,有四個階段。《華嚴經》是屬於修心的,要通過修心觀階段,其他各個宗派,不通過這個階段也不行,什麼原因?大家要知道,佛法講修心,內心要凈化,凈化功夫就是要遣除我執、法執,建立我空、法空,否則,真空見就立不起來,般若慧無從發生,你則無從開悟,開悟就是破我執、法執,才能把生死根本拔掉,就如禪宗說的打破黑漆桶,因為我執、法執在,胸中是黑漆一團,見不到光明。所以這個靜的功夫,相當重要。四加行加行位分四個階段:暖、頂、忍、世第一。這里解釋一下,暖就是暖和的暖,溫暖的暖;頂就是山頂的頂,頭頂的頂;忍就是忍辱的忍,忍可的忍;世第一就是世間上第一,數第一。小乘、大乘都是同樣的稱呼,但是境界不同,這叫四加行,由四加行才能入於見道,進入通達位,也就是一般說的開悟。有些人動不動就說我悟了,我開悟了,哪有那麼簡單!?有些居士好象很聰明的樣子,說我悟了,悟個什麼,悟的什麼境界啊?!沒有經過前面幾個資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沒有鍛煉好,開什麼悟?還沒有修加行位,悟什麼悟?!頓悟的功夫,是從漸修來的,由漸到頓,哪有一步登天梯的道理,所以學佛不能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這里有幾個定,在暖位修明得定,頂位修明增定,忍位修印順定,世第一位修無間定。什麼叫暖,就是說你最初有點智慧、智火了,智火顯發,很溫暖的,叫暖。頂呢?智火顯發進一步提高了,增加了,就象爬山,登到山頂了,叫頂;忍就是繼續忍可下去,又要加功用行,鞏固已有的成績,轉入一個新的境界;世第一呢,到了這個時候,做到能取、所取俱空,達到二空境界,世間是第一的,修道是第一的,叫世第一。這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明得定,就是最初心裡明白了,了解了,也就是智光出現。明增定,就是繼續修,繼續觀,這種智光智火增加。印順定,能夠印證前面境界,又順於後一步境界,前面證得所取空,後面就要進一步證能取空。所取就是境界,不執著境界叫所取空;能取,也不要執著內心,執著一個心,一個我,那都是錯誤的。所以印前順後叫印順定。無間定,就是很快。進入無間定以後,功夫就差不多圓成了,進一步證入見道位,那就是悟的境界了,證入見道位,就已經踏入第一地,十地中的歡喜地。以上道理再重復補充:第一位、暖位。由下品尋思觀外境不實,不過是名義、自性、差別、假名安立,就印見所取空,一切境界是假的、空的。第二位、頂位。又繼續深入尋思,細微地尋思,叫上品尋思,進入頂位,加深了對所取空的認識,經過尋思以後,明確了,決定了,沒有疑惑了,經過反復揀擇、分析、推論,到此時內心得到決定了,這叫做如實智。第三位、忍位。由下品如實智就進入忍位,不單是觀所取空,進一步觀能取空,能取的心、能取的我還是空,不要執著一個我,不要執著一個能取的心,講唯識,識也是空的,等於般若一樣,講空,空還是空的,講不可得,不可得還是空的,一切不可得,要把妄情雜念空得一干二凈,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以下品如實智進入忍位,得了印順定,既印證前面所取空,又順於觀察能取空。第四位、世第一位。由上品如實智進入第四位,世第一位,雙證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既空,能取的心識也空,不要執著心,心也是空的。這樣才將妄情執著掃盪得很徹底。佛法講神通,大家注意:真是到了這個境界,才有通,沒到這個境界,內心有一點私心雜念,你通什麼?!障礙多得很,你還證什麼通!所以搞外道的,沒有經過這些階段,一上坐,就想神通,飛這里飛那裡,想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結果走火入魔,我相、法相,種種魔相就生起來了,他得什麼通?只能說邪通,所以學佛不要首先想得通,首先要想好好修習,象菩薩修行一樣,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悲智兼修,積累福德智慧資糧,這樣才踏實,再經過加行進入見道位,菩薩的悟道境界,這時就進入十地的第一地,住於歡喜地。十地
何為歡喜?內心得了法喜、輕安,有這個基礎,就可悲智兼運,饒益眾生,所以叫歡喜。到了這時,斷了由後天邪師、邪友、邪見熏習的三界見惑。就進入菩薩的修道位,繼續修行,徹底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經過十地。何為地?這是個譬比,到了這個階段,福慧比較圓滿,悲智也上升,就可生一切佛法,一切功德,就象大地能生萬物一樣,所以叫地。十地依次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真正到了初地,開了悟以後,才曉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何為歡喜地?就是由見道進入初地,此時生起無漏無分別智,契證了真如,悟得了人、法二空,再由無漏的有分別智,斷了分別的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這二障屬於邪分別生起來的,能夠斷掉分別二障,就能夠自利利他,生大歡喜,廣修布施,圓成布施,施而不執,三輪體空,圓成施度。二是離垢地,垢就是污垢,到這第二地,心性清凈,具足清凈見,在行動中遠離煩惱污染,嚴持戒律,菩薩的三聚凈戒,圓成戒度。三是發光地,成就勝定即殊勝的禪定,證得微妙的法樂,生起慧光,心胸廣大,忍辱柔和。一個心胸廣大的人,能忍辱、柔和的人,是能發光的。此地修行圓成忍辱度。四是焰慧地,由定光發出智慧的火焰,如火燒薪,慧焰增盛,在修行中精進努力,安住於菩提分法,即是三十七菩提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把身見、邊見、一切邪見能夠除掉,慧焰增勝,圓成精進度。五是難勝地,就是難能可貴,很殊勝的,至此世俗諦與勝義諦,同時俱起,真俗互融,非常殊勝,修行禪定,圓成靜慮度。六是現前地,般若智現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在此時,緣起性空之義了了分明,圓成般若度。七是遠行地,何為遠行?從初地到七地,觀一切諸法無相,都是用力觀察,加功用行,從時間上講,即是第二阿僧祇劫,很長的階段,加功用行,諸法無相的觀察,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故叫遠行地,這時修習方便般若,圓成方便度。八是不動地,觀諸法無相,而是任運觀察,由勉強到自然的階段,任運自如,修無相觀,觀我、法二空,一切內境外境現前,做到如如不動,不為無明煩惱所障,叫不動。讀《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實際上是第八不動地的菩薩,這一地的菩薩悲心很深,智慧很高,觀察諸法空相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任運自如。這種智慧相續不斷,一切內境外境都干擾不了,真是到了「八風吹不動」。這時完成願度,真正才有大願,普賢菩薩的大願,文殊菩薩的大願,觀音菩薩的願,到這時才能真正體現。九是善慧地,經過八地以後,就成就了殊勝微妙的智慧,叫善慧,有這個智慧,就具備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法無礙解就是通達一切世出世間法,就象現在說的知識廣博,這是佛法的知識,不是世間上的知識,是智慧發出來的;辭無礙解就是通達一切名相、言辭,文字般若;義無礙解就是名相中的內容能夠了解;樂說無礙解,就是能夠善巧地左右逢源,因機說法,又叫辯無礙解。此時就能說法利生,這一度完成力度。何為力?智慧才是力量,所以說大勢至菩薩有大智慧,不是說雙手能舉千鈞,而是指大智慧的力量。十是法雲地,就是十地圓滿地,具足眾妙功德,斷除一切煩惱障礙,已經進入法身圓滿的境界,法雲是個譬喻:證得法身,智慧就象天空的雲一樣,滿布天空,降大法雨,使眾生得到滋潤,大地得到清涼,到此時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徹底伏除,進入金剛道。
等覺
金剛道以後就是第六位叫等覺,此時就是成佛的預備階段,即是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的地位,也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地位,所謂等覺,就是等同於佛果,但是覺行還未圓。
妙覺
等覺以後是第七妙覺,就是佛位,此時圓證菩提,證得無漏的智果和涅槃果。智果就是菩提,涅槃就是真如,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