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1、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
2、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具體為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拓展資料: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2. 幾個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行書)
整體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號化趨勢。
此外,因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筆畫位置變化較大,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但就甲骨文內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復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由此可見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
四、小篆
春秋戰國之際,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主持秦篆為全國統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後來因為篆法苛刻,書寫不便由隸屬取而代之。從而掀起了漢字書寫的革命,並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小篆對大篆的改造上,最明顯的變化表現在筆畫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筆改為圓角、軟筆。字體顯得圓潤舒展、規矩得體而又活潑靈動,顯出很強的美感。結構整齊,偏旁的寫法和位置都比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邊,促進了漢字的進一步定型化。
小篆刪掉大篆的繁雜筆畫,省略異體字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書法理論: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像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如魚得水,運筆就像高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五、隸書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它是對小篆字體的進一步簡化。成熟的隸書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隸書看作古文字。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體,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體.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
六、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書是隸書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改彎為鉤;改波折為筆直。隸書改良為楷書後,字體的美感主要從筆力和個性特色中體現出來,利於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鍾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七、草書
草書是楷書的變體,產生於漢代。本是起草文稿時,潦草書寫隸體而導致的一種變體,後來成為一種通行的寫法,以至演化成為一種純粹的書法藝術。
兩漢時期的草書主要是章草。它講究筆墨的連貫,字與字之間、筆畫之間環環相扣,雖偶有間斷,但筆意仍相連。
八、行書
行書,與草書一樣起源於漢代,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書寫較楷書簡便,辨認比草書容易,以簡易為宗旨,實用性強,便於流行。成為人們信札往返、記事作文的首選。書聖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3.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周)(秦)(漢)(魏晉)草書
(3)文字的演變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它們整齊規范,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的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
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