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口字思維導圖怎麼畫
口字思維導圖:在黑板上畫一個心形圖,圖的中央寫上「口」字,在心形圖的旁邊寫出帶「口」的字,比如「可」、「葉」、「聽」、「和」、「吹」等,還可以在寫出的新字旁畫一朵花,花蕊上寫出新字的組詞,這樣不僅能夠將相關知識進行關聯,還增添教學趣味,加深學生記憶。
思糶維導圖,洎頭英文樤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慎森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念稿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
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您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也就是您的個人數據寬高畝庫。
㈡ 關於漢字的故事
鏈接: https://pan..com/s/1sgkyzzJFgMUdwlWLPz88vA
神奇的漢字故事
㈢ 漢字的來歷50字
漢字起源說
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1、結繩說: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們靠結繩記事、認事,此舉起到了幫助人們記憶的作用。《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漢代鄭玄註:「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莊子·胠篋》篇雲:「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又如《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義》: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轎鄭東漢以後,不少人把漢字起源附會於結繩。
2、八卦說:關於八卦的起源說法不一,有摹象說、星象說、數說和楊雄的「亥」為物之源說等等。《周易·系辭》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話提到八卦源自庖犧氏對自然客觀世界的摹象,這與「依類象形」而作的漢字的起源是相似的。孔安國《尚書》序(屬伏帆枯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八卦和書契(文字)的作用相提並論,把漢字的起源與八卦聯系起來。
3、倉頡造字說: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4、刻劃說:郭沫若先生立足於半坡陶符與殷商甲骨文的比較考察,認為早期的文字可以從結構上分為「刻劃」和「圖畫」兩大系統,「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這一系統應該在圖形系統之前」。
從半坡和姜寨發現的刻劃符號來看,有的是數字,有的是單字。許多現代學者認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義,當為漢字之源頭。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缺洞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5、圖畫說:關於漢字的起源,歷史上曾盛行「河圖洛書說」。《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竹書紀年》指出:「黃帝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註:「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部分近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㈣ 這張圖片上的文字怎麼做的
首先我找了兩張圖作為示範。圖1帶文字的圖片,圖2不帶文字的圖片。
圖1:帶文字圖片素材。
圖2:不帶文字圖片素材。
下面我們開始。
1、首先,我們把不帶文字的照片在PS中打開,如圖1-1
圖1-1:這里是不帶文字圖片看清楚。
2、我們把帶有文好豎字的圖片從桌面拖拽至已經打開的圖片紅色區域內如圖1-2
結果如圖:1-3注意(黃色區域是絕哪自動建立的當前拖拽過來的圖片圖層)按Enter確認即可
3、我們選擇當前有文字圖片圖層,選擇工具箱中魔棒工並襪碼具選出黑色文字「老兵」
如圖1-4
4、按Ctrl+J快捷鍵復制當前選中的老兵選區。
注意:這里他會自動建立一個新的圖層,隱藏有文字圖層即可看到。如圖1-5
5、好了操作完成,最後調節,請看效果圖。##
##:這里是已經調節完成的 效果圖。
知識拓展:這里教大家的扣老兵字樣,是最為常見和簡單的操作,比如我們在選擇的文字造型非常嚴緊那麼此刻請選擇鋼筆工具進行摳取。
㈤ 談談你對漢字的認識
1、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隨著時代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在人們繼承和發展文化的銀斗同時,對漢字進行一定的簡化和發展,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漢字的起源是由結繩記事開始,從形近字演化過來,漢字的組成是很有考究和文化內涵的。
2、漢字的發展伴隨著非常漫長和古老的歷史淵源,從最初漢字的衍生開始,人們根據事物的外形創造,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有時候這種符號也被稱為「方塊字」,因此即便是在現代文化中,一說起方塊字便知道就是指的漢字。
3、其實方塊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是總體來講仍屬於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獨特性質,這些獨特性質即便是在全世界文字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存在,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4、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漢字很明顯被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漢字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定還有鋒嫌磨一段十分漫長且輝煌的歷程,因此漢字的傳承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5、漢者碰字本身是一種語言的符號,所代表的還是溝通的意義。因此,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漢字的使用無疑是為了溝通和交流,因此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深入了解漢字的背後,正是在深入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
㈥ 《漢字的發展》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質的音節文字,現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個到八千個,大多數是形聲字。現代漢字的字體都是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演變而來的。
在長久的實踐中,人類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還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文字依靠它們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文字,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不可埋沒的貢獻。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物語」「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安陽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明瞎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編輯本段]【漢畝前字與詞語】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現代漢語中筆畫最多的漢字是齉nàng
意思是鼻塞而闡述不清這個字「只有」36畫
另外,「象𪚥」等字,有64畫,但不常用。(音zhé,同「讋」)
筆畫最多的字:
雷的古字
點評:聽見打雷開始寫這個字,等寫完之後估計雨都下完了
筆畫:128畫
[編輯本段]【漢字的奇跡】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於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聖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目前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這現象難道不是很奇特嗎?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這話並不過分。我還想說,漢字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傳說是天神大梵天創造並授予人類,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激耐空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據大陸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研究,人類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閃米特字母。但是,這種字母也不是他們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最初是象形圖書形狀,後來由於書寫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制而演變成釘頭的樣子。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除此之外,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編輯本段]【漢字的發展】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8草書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它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一後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制定諺文。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並於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
㈦ 關於友誼的唯美圖片和文字
我們曾說過這樣的話:
朋友是一輩子的事,不管歲月流逝多久多遠,依然記得那份曾經共有的情誼。
回憶中考時我們在一起共同奮斗的那些日子,辛酸卻又充滿甜蜜。
是吖,我喜歡那樣的日子,喜歡那時的心情,更喜歡那時單純的我們那麼大膽許下的千言和萬語。
年輕的我們擁有歡樂,編織著有夢想的時光。
這本塵封已久的classbook。
最常見的一句話:「快要分開了,以後常聯系,千萬別忘了我…」。
剎那間、彷彿我們在校時種種往事的畫面定格眼前。
回憶我們一起學習的快樂時光,許久不能忘懷。
識於偶然,卻止於永久。
三年後,年少的我們失去了純真的臉龐。
每當雨後看見彩虹,在落單的時候記起三年前你們的模樣多麼暖人心窩。
而當雨過之後,又不知何時再能重逢。
我沒有期待,卻充滿著意外。
突然間,我的心像個孩子,自私的乞求著上天別讓誰再從這個城市消失。
我承受不起老同學又發生了意外的痛,更接受不了那樣的事實。
心,是一個容器,不停的積累初中時的點點滴滴。
那時的戀愛特不實在,而那時候的友情卻是一個讓我們表演的舞台,誰也假裝不來。
友誼不會在歲月的沙灘上擱淺,摯愛怎能被這時光飛逝黯淡。
相知相信讓彼此了解生命的燦爛。
天涯海角也割不斷這份最美的情緣,讓友誼真誠相伴到永遠。
這張紙實在小,哪裡夠我盡情抒情。
這張紙實在大,多少美好的情誼都留在上面…
希望有幫助嘍
㈧ 有關漢字歷史的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
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
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發展的類型不一。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8)關於文字知識的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上用過的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文字史
㈨ 思維導圖是什麼
思維導圖(MindMap,又稱腦圖、心智地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滾咐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或備枯腦的無限潛衫洞能。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於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有利於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
思維導圖已經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應用,新加坡教育部將思維導圖列為小學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強企業也在學習思維導圖,中國應用思維導圖也有20多年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