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族人如何證明自己是漢族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漢族人的傳統文化濃郁,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而漢族本身的「圖騰」文化也別具風采。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除了最能代表漢族人「龍鳳圖騰」,那麼漢族人如何證明自己是漢族?就幾個問題問倒你!
首先你必須明白,身份證上,寫得不僅僅是一個「漢」字!
你必須知道,我們的漢民族服飾不是這樣的!
而是這樣的。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華夏族人文始祖「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政府下令「剃發易服」,於是漢族被迫改穿滿人的服飾。在200多年的清朝長期統治之後,滿族的服裝被誤以為是中國漢族的服裝。漢服不僅僅是一個服飾體系,而且是人類藝術和漢民族精神的化身。漢服影響深遠,遠的不說,就韓國(韓服)、日本(和服)均是從古代漢服演變而來。
漢族人的發式,不是這樣子的!
而是這樣子的。漢族束發,即系結頭發。束發分全束和半束,半束留下一部分頭發垂落顯得很飄逸。也指束發的頭飾。由於神仙和聖人的形象行兆多為半束發,半束發依然是古人最高信仰的造型設計。
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發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發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禮記?玉藻》:「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並紐,錦束發。」
也許你知道中國有這個。
其實這個才是我們真真正正創造的。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隋朝實行佛道並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詞「開皇」作為開國年號。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宋朝、明朝諸帝都對道教採取了尊崇的態度。清朝統一全國後接受了佛教,對道教採取此攔了嚴格的防範和抑制的政策。
祖宗留給我們一個根基叫易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
然而外國人對《易經》很痴迷,但是我們卻遺忘了,我們只知道A.B.C.D.E...漢族人如何證明自己是漢族?其中《易經》的問題就能問倒你!
我們崇尚西醫
卻遺忘了我們的醫書和中醫?我們當年是從檔扒租植物身上上獲得力量,來驅趕病魔!《本草綱目》被達爾文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書的資料,並稱之為「古代中國網路全書」。英國李約瑟稱贊李時珍為「葯物學界中之王子」。本書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刊行後,很快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後又先後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當你覺得你喝著這個東西覺得很高雅的時候!
其實就有人用它嘲笑你的無知!茶道屬於東方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
也許你很喜歡這個,拜託,他可是山寨唐刀啊!
唐刀可是冷兵器時期最傑出的武器之一啊!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採用漢刀的「百煉鋼」的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並運用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
當你迷戀上這些的時候了?
但是請你們不要忘記中華的國粹。民族戲曲,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又說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以集漢族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是京劇。
『貳』 「漢」字的篆體寫法
"漢"字在漢朝(篆書)寫法如下圖所示:
漢字讀音為hàn,部首為 氵。有以下幾種意思:
(1)同本義,又叫漢江,長江的最大支流。
(2)民族名。漢族的簡稱 。
(3)銀河。也稱雲漢、銀漢、天漢。
(4)男子的俗稱 。如:醉漢(喝醉了的男子);單身漢(沒有妻子的人);莽漢(粗魯冒失的男子);老漢;壯漢。
(5)朝代名(漢朝)。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共歷24帝,統治406年。
漢字組詞有:漢字、漢族、銀漢、莽漢、羅漢、醉漢、神漢。
組詞解釋:
1、漢官[hànguān]指古代少數民族王朝中的漢人官吏。
2、漢將[hànjiàng]漢代將軍。亦借指其他漢族政權的將軍。
3、龍漢劫[lónghànjié]見"龍漢"。
4、披霄決漢[pīxiāojuéhàn]指沖出霄漢。
5、漢民族[hànmínzú]即漢族。參見「漢族」。
『叄』 中國漢族100字簡介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肆』 漢族人口最多,佔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漢族」
秦漢時期。
在漢族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的學術討論進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至今仍無完全一致的結論,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則已基本上得到統一的認識。
關於圓漏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
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4)漢族失傳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漢族的形成過程經歷了數千年之久。漢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其農耕經濟文化的起點,可以追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耕業的產生,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的發明和牛耕的推廣,是漢族集型農業形成的標志。
漢族崇拜祖先,其祖先傳說可以上溯到中華民族傳說時代的共同祖先炎帝神農氏,及稍後從游牧轉為農耕的黃帝軒轅氏。漢族先民最早見於載籍的是有虞氏和夏後氏。
漢族文字歷史悠久,其考古實物見於商時代的金文、甲骨文以及更早的早腔歲陶文。
漢族的習俗禮儀文化模式在公元前11世紀——前6世紀已經規范定型,見於《周禮》、《儀禮》、《禮記》。
作為中國穩定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過程,完成於秦漢之際。
秦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度,統一劃定居住地域,又統一貨幣、度量衡和田畝規格。同時,下令「書同文字」,在全國推行秦篆和隸書,廢止了筆畫繁多的周大篆和各地的異體文字。秦始皇還大力倡導「行同倫」,即建立一致的生活習俗和道德規范。
秦始皇的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春秋戰國以來,全國各地「田疇異畝(畝制大小不同)、車塗異軌(車軌道路寬窄不一)、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文字、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漢民族奠定了基礎。
秦朝國祚短暫,漢承秦制,繼續推進漢民族的形成過程。歷兩漢400餘年的發展,一個統一、穩定、人數眾多的漢族開始著稱於世。
東漢載籍中始見「漢人」一詞(「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 《後漢書·西羌傳》),其意與今之所謂「漢族」或「漢民族」相同。
東漢以後,三國分立。西晉王室內亂,北方陸睜及西北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史稱「北朝」,前後延續270餘年。
當時各少數民族統治者都吸收漢文化,以適應進入中原統治的地位,同時,把自身質朴剛勁豪放的草原文化素質帶入漢文化中。
與北朝同時,晉室東渡,土族南遷。此後,南朝歷272年,黃河流域文化被移植江南,蘇、皖、閩、浙、粵逐漸成為漢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生活在該地區的古代夷、越之裔也大部份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南北復歸統一。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融合的基礎上,唐朝文化臻於極盛。這一時期,留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等族遺裔完全融進漢族之中。
蒙古族滅遼、西夏、金、大理、宋,建立元朝,實行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級的民族政策。
元代「漢人」的概念內涵契丹、女真、高麗及原來金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指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和南方各民族人民。這種劃分,加速了南北各民族分別融入漢族的過程。
元末,數以十萬計的蒙古族兵民滯留中原,其中相當一部份融入漢族之中。
明初,實行全面漢化的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詔變革舊制,禁止辮發、椎髻等發式和胡服、胡語、胡姓等,這一變革在南方各民族中留下鮮明的記憶。今天南方民族中的許多漢姓,傳說是從明初開始的。
滿族建立的清朝,實行滿、蒙、漢三等級的民族政策,以辮發、長衫馬褂旗袍為俗,使用滿、漢、蒙、藏、維吾爾等五種文字。
但大量滿族進入關內以後,普遍慣用漢語、漢字。清朝以科舉八股取士,促使各族上層人士注意學習吸收漢文化。大清王室退位以後,一部份滿族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融入漢族之中。
中華民國取代清王朝,革除滿、蒙、漢三等級的舊制,宣告中國是「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於說漢話、習漢俗、民族自我意識為「漢人」者,一般都承認其漢族成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伍』 漢族古代文字「人」怎麼寫
人字的演變:
人,中國漢語名詞,音rén,象形字。表示一個懂得鞠躬、謙遜的直立動物。人之所以能夠鞠躬,是因為內心會思考,明白個體力量的不足,需要與他人合作。
(5)漢族失傳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階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我們現在寫的字是解放後的簡化字,之前的相對就成為繁體字(港澳台使用的漢字)。
文字的本質是字形,[ii]所謂創造文字就是創造字形,文字是一種以「形」示「義」的視覺符號系統。文字和語言是有區別的,語言「一發即逝」,而文字可以「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文字和語言又是有聯系和相互作用的。
文字的普遍價值是:文字是人類使用的書面交際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人類克服了只靠語言進行口頭交際的不足,突破了交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通過文字這一文化載體,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得以傳承並廣泛地得到應用。
文字的使用提高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和語言交際能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漢字具有突出的書面交際功能 中國是個方言眾多的國家,中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人雖然說不同方言,但卻使用漢字作為統一的書面交際工具。
也就是說,人們說不同語,但書同文,漢字作為書面交際的工具具有突出的超越方言的功能,漢字可以不受方言區的限制,在中國的廣大地區通用。
使眾多使用口頭語言不能交際的中國人能夠通過文字來進行交流,正是由於漢字具有這種突出的功能,才使漢字成了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2、漢字具有突出的文化載體功能 漢字是從古代象形文字發展來的,歷史悠久,是古文字的活化石。漢字字形的表義方式是可以進行理性分析和描述的。
漢字字形所承載的信息使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人創造文字的智慧,了解到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勞作、習俗、思維方式以及歷史等文化印跡。
另外,兩千多年來漢字一直被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所使用,從未中斷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創造了兩種不同的文體,一種是文言文,就是文章的形式和兩千多年前的古文一樣。
另一種是白話文,就是文章讀出來與口說的語言比較接近的一種形式。
因為白話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礎上產生的,繼承了文言文中的大量表義成分,而且兩種文體都是用漢字寫成的,漢字字形也沒有改變。
只是在「字」的使用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所以白話和文言是有區別的,但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文言和白話兩種文體並用的情況,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就是今天的中國人還是既學白話文,又學文言文,今天我們中國人雖然說現代漢語,但還可以讀懂兩千多年前的古文,而且古文中的句子和詞彙還可以出現在現代白話文中。
正是由於漢字可以溝通古今,具有突出的文化載體的功能,所以中國古代大量的優秀文學遺產和歷史文獻不僅被完整地保存下來,而且至今還能被中國人學習和使用,從而使中國的傳統文化世代相傳,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
3、漢字具有獨特的字形 。漢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和文化的載體之所以能超越方言、溝通古今,具有突出的超越時空的文字功能,這是由漢字的字形決定的。
文字的本質是字形,而漢字字形在世界文字中是獨特的,正是漢字這獨特的字形才使漢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
世界上文字的字形分兩種,一種是音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是根據語音創制的,看到字形容易讀出字音;一種是義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不是根據語音創制的,而是根據意義創制的,看到字形不容易讀出字音,但是容易看懂字義。
漢字是目前人類所使用的文字中唯一的義形文字。看到漢字字形不容易讀出字音,但方形的字體,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個體突出,一目瞭然,使人容易看懂字義。
因為文字的本質是字形,不是字音,字音只是文字和語言聯系的中介,所以義形的漢字在字形不變的情況下就可與各種方言建立聯系,就可與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建立聯系。
就可以有不同的字音,因此才使得漢字字形能不受方言、不受人類遷徙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影響,具有了突出的超越方言、溝通古今的功能。
而音形文字由於是根據語言的語音創制的,看到字形發出字音是容易,但文字的表義功能卻受到了影響。
因為語言隨著人類的遷徙是要發生變化的,為了使字形和語言的語音保持一致,容易讀出字音,於是就要不斷地改變字形,字形變了,後人就看不懂前人書寫的文字了,文字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就削弱了,因此文化的傳承就容易發生斷裂。
另外,一種語言會分化成兩種或數種方言或語言,如果根據語言的語音來創制文字,那麼隨著語言的分化就會創制出不同的字形,產生不同的文字,講不同方言或語言的人就不可能使用統一的文字。
那麼一個國家或民族就有可能因語言和文字的不同而發生分裂,分裂成兩個或數個講不同語言,使用不同文字的國家或民族。
中國歷史上方言多,人口眾,疆土遼闊,但仍能保持統一,而不發生分裂,漢字獨特的字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獨特的漢字字形不僅使漢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而且還使字形的書寫成為了一門獨特的藝術。中國書法藝術在世界藝術的殿堂中獨樹一幟。
另外,中國書法藝術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石刻、碑刻和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使人愛寫、愛練、愛張貼、愛懸掛、愛雕刻、愛欣賞、愛收藏,從而也大大增強了漢字在歷史和現實中以視覺符號作為書面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的功能。
文字字形書寫的難易與快慢也會影響文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的使用效率,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人類書寫文字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了用鍵盤在電腦上書寫和列印文字的階段。
正是由於漢字具有獨特的字形,今天人們用鍵盤來書寫漢字,與書寫音形文字相比,不僅容易而且書寫速度之快也是十分突出的。 上述三點說明漢字具有文字的突出普遍價值。
『陸』 漢族文化的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准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台灣謹攔、新加坡定為標准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為標准粵語(廣州話)。中文的書寫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或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祥空胡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地方語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漢語的超方言性對維系中華民族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漢族所用的漢語屬漢藏語系。經過數千年的互動演化,現代漢語分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虧弊、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客家話、平話、晉語。
語言學界傳統認為現代漢語分為七大方言,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漢字是獨立發明、逐步演進、由筆劃結構而成的方塊字。所知原始的漢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圖形文字,以及河南龍山文化陶器上的刻劃文字,稱為陶文。以後,商周時代有甲骨文、金文、戰國時秦有大彖(又稱籀文),六國有簡帛文字,秦漢時有小彖、隸書,漢以後有揩書(又稱真書)、草書和行書。
『柒』 白族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文字,只靠幾代人的口口相傳
白族是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導致他們的文字缺失了。在歷史上是記載過白族的文化的,他們的文字叫“僰文” 。但是因為後面被焚燒了,所以他們的文化變成了口口相傳的文化。
如果明朝的時候沒有焚燒古籍,白族也是會有自己的文字的,而且可能非常輝煌,但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只希望歷史學家有更多的發現吧。
『捌』 漢族有沒有自己的文字
漢族的族稱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秦統一以後,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
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400餘年,溝通西域,屯田湟中,設立護烏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並設立郡縣,平定趙氏南越及東甌、閩越。於是多民族中國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從漢朝以後,華夷同居中國,特別是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317~589)時期,「五胡」在中國北部建號立國,成為統治民族。
論族別,他們雖不諱為夷狄,論國別則以據有兩京(長安、洛陽)而自居中國正統。於是因為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行漢禮儀,服漢衣冠,遂逐漸地稱之為「漢人」。
風俗習慣與節日
漢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見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穩定老寬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封建家長制,婦女地位提高,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以注重禮儀,尊長愛幼為美德。喪葬過去通行土葬,現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農村也逐漸推行火葬。
飲食以米、面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魚、蛋類,注重烹調技術。住房廳帆大中城市多為樓房,也有磚瓦平房;農村北方地區多為磚瓦平房或土木結構的平房,多為一戶或二、三戶一院。
衣著歷代變化較大,到20世紀40年代末,男女多為對襟或斜襟上衣和長褲,夏季多穿淺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藍色衣服。
主要節日為春節,最為隆重,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文化藝術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李白、杜甫、柳永、 蘇軾、 陸游、辛棄疾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
(8)漢族失傳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現代漢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
漢文起源於遠古,通行的方塊文字,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於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國。秦統一文字在短期內取得了成功,說明原來六國文字僅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種語言的書面表現。秦代除小篆外,還有隸書,漢末又出現了隸變的通用漢字即楷書,至魏晉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至現在。
漢文字的統一,在秦漢已經形成。這種書面語言的統一,對漢族文化的發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對國家的統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漢字將逐步向拼音方向發展扮含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