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自渡什麼意思
我自渡
就是自我救贖,自己有了事,有了困難,就得自己想辦法克服。
做人,難免會有落魄的時候,一個人落魄的時候悉叢,不可怕,可怕的是,落魄了,也把自己的人生序幕給落幕了。尺汪這樣的落幕,其實,就是給自己的人生,釘上了「苦」的標簽,自己的人生,受苦不可避免。所以,一個人在落魄的時候,要學會"自我救贖"。
其實,這里的自我救贖就是通過自己努力、進取,對自己進行一番自我的拯救,讓自己走出人生的低谷和困境。
這個詞語的出處是
出自:「佛不渡我,我自渡 」的意思陵陸仔是:佛祖不度化世人,世人只能自己度化成佛。
佛說「眾生皆是佛」,佛不是萬能的上帝,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善人,只要心中有佛,便處處是佛。你行善時你就是佛,別人行善時,別人也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處處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佛不渡我 我自渡 」的意思是:佛祖不度化世人,世人只能自己度化成佛。
佛說「眾生皆是佛」,佛不是萬能的上帝,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善人,只要心中有佛,便處處是佛。你行善時你就是佛,別人行善時,別人也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處處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佛不度眾生,因為是你自悟、自修、自證,自度的。佛在《金剛經》上很坦率地告訴我們,佛不度眾生,眾生自己度自己。佛對眾生的幫助,只是教化而已——佛把你過去今生種種業因果報說清楚,讓你自己覺悟。
提醒一下:完成自我救贖要有好心態
一個人在落魄的時候,難免心情不佳,甚至鬱郁寡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當我們靜下心的時候,我們就要懂得去冷靜地分析一下現狀,然後,用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迎接落魄的日子。
大叔也曾經歷過落魄的日子,在落魄的時候,用一張紙,一支筆,和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來尋找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所以,落魄的時候,擁有好心態,來冷靜思考分析要如何實現自我的救贖,十分有必要。
⑵ 不為彼岸只為海。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追求終極的目的和解脫,只求在世的點點滴滴的真實生活。海是「苦海」,與彼岸相對,是無窮的苦境,但是是真實的;岸是「彼岸」,是一種眾人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界,但是不可捉摸。
一、苦海釋義:
1、塵世間的煩惱和苦難。
2、無窮的苦境。
3、投置平庸詩文的箱籠。
4、道教佛教用語。比喻苦無際限。後用以比喻困苦的處境。
二、彼岸釋義:
1、另一邊,對岸。
2、比喻所追求和向凱銷往正塵的一種境界
3、佛教認為脫離塵世煩惱、取得正果之處
4、日語盯清游中的常用漢字,ひがん。對應中國的清明節。
5、佛教詞語:梵語為波羅, 華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指涅槃。
(2)佛不渡我我自渡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一、苦海的出處
1、塵世間的煩惱和苦難。
南朝梁武帝 《凈業賦》:「輪回火宅,沉溺苦海,長夜執固,終不能改。」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勉自修證,勿淪苦海。」
2、無窮的苦境。
唐盧綸《宿石瓮寺》詩:「回瞻相好因垂淚,苦海波濤何日平?」
宋文天祥《泰州》詩:「 長淮 行不斷,苦海望無窮。」
3、投置平庸詩文的箱籠。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輕佻》:「 鄭光業 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獻,辭有可嗤者,即投其中,號曰苦海。」
清錢謙益 :曾匯集應酬無聊之作,題名《苦海》,殆本此意。
二、彼岸的出處
1、佛教語。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為「此岸」;超脫生死,即涅槃的境界為「彼岸」。
《大智度論》十二:「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無量壽經》卷上:「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知慧聖明,不可思議。」
宋 范成大《吳船錄》卷上:「一切眾生,同登彼岸。」
2、指水那邊的陸地。
清 冒襄《影梅庵憶語》:「明早一帆,未午便登彼岸。」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我不知道住在 北朝鮮深山茅屋裡的莊稼漢,怎麼會『威脅』到大洋彼岸 美國人的生存。」
3、比喻所嚮往的境界。
林子 《給親愛的孩子·寶寶睡了》詩:「闖過急流險灘,駛向那光輝的彼岸。」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且讓我們稍稍窺視一下彼岸彼土,那裡似有美麗多姿的白鶴在飛翔舞蹈。」
⑶ 我自渡是什麼意思
自己度化自己。
出自:「佛不渡我,我自渡如猜 」的意思是:佛祖不度化世人,世人只能自己度化成佛。
佛和叢說「眾生皆是佛」,佛不是萬能的上帝,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善人,只要心中有佛,便處處是佛。你行善時你就是佛,別人行善時,別人也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處處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佛祖不度化世人,世人只能自己度化成佛。佛說一切人皆有如來智慧,佛所說的只是教人恢復本來智慧德能,所以人恢復自性了,覺悟了,就是自己得渡了。
自渡的問題
愚以為首先必須認識煩惱的是誰,也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問題,佛經里有大量的論述,比如《金剛經》,就教導我們要離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我們不執著於任何相時,就可以漸漸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道理上是這樣,要做到,就必須在生活中去修行,渣棚型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自渡渡人,成就無上菩提。
⑷ 一心向佛下一句是什麼
1、一心向佛,佛渡眾生。
2、一心向佛,四面皆空。
3、一心向佛,悲喜自渡。
4、一心向佛,佛不渡我。
5、一心向佛,佛法無邊。
6、一心向佛,潛心敬佛。
7、一心向佛,佛度有緣人。
8、一心向佛,何處惹塵埃。
9、一心向佛,心如明鏡台。
10、一心向佛,時時勤拂拭。
11、一心向佛,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12、一心向佛,菩提本無樹
⑸ 佛不渡我 我自渡魔 這句話完整是什麼出處
佛不渡我 我自渡魔 這句話完整是「佛不渡我,我自成魔,若不自渡,小心苦陷」。出自《妙法蓮華經》。
譯文:佛度有緣,我若信佛則是我與佛有緣,佛必渡我。佛非在我心外,佛,就是覺悟,是宇宙人生之真相,是宇宙人生之根本法。我人既在宇宙之中, 於是佛其實藏於我之心中,即曰自性。自性是佛。破迷開悟,最終見佛,即是見悟自己的本性。
佛在我心,佛即我之本心,非是他人外加於我者。不要排斥佛這個概念,視同於自身,還有什麼不相信,不接受呢。
我若勉力求取佛緣,即是自信,亦是信佛。於是最終能至佛國,覺性宇宙人生真相,成就佛果,解脫苦厄。若有一時不能成就者,則生善道,常有佛緣,終必成就。不是佛渡不渡我的問題汪吵鉛困好,是自己渡不渡自己。
我若勉力求取佛緣,即是自信,亦是信佛。於是最終能至佛國,覺性宇宙人生真相,成就佛果,解脫苦厄。若有一時不能成就者,則生善道,常有佛緣,終必成就。
(5)佛不渡我我自渡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
《法華經》二十八品共八萬余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註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於此經的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雲,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贊嘆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只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贊嘆,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
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
有鑒於此,筆者從《法華經》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經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碰兄真正悟解佛說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