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代稱是什麼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頃如伍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6�1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6�1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6�1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6�1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6�1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6�1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嬰兒:人初生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一至三歲的孩童。《孟子�6�1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垂髫:七、八歲以下的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髫(tiao):兒童垂下的頭發,因此通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始齔:女孩七歲稱髫年,男孩八歲稱齠年或髫年。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十歲以下通稱。
幼學:滿十歲。《禮記�6�1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總角:童年是十一二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詩經�6�1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金釵之年:女孩到了十二歲帶釵。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志學之年: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束發:古代男童成為少年,將頭發束成一髻。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雀或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歲就把頭發梳攏來,挽一個髻,插橡碧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稱「及笄」。《禮�6�1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通稱;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通稱。
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也稱〖碧玉年華〗。
弱冠:《儀禮�6�1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初初成年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桃李年華〗二十歲女子、〖花信年華〗二十四歲女子、〖待字之年〗待嫁女子、〖標梅之年〗出嫁女子。
結發:初成年。《漢書�6�1施仇傳》:「結發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後稱元配為結發。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
而立:《論語�6�1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來因此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論語�6�1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6�1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又稱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花甲:古人用天乾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乾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循環;也稱為平頭·甲子·耳順之年,六十以上又稱為「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八十歲之年;
鮐背:九十歲之年。
耄耋:《禮�6�1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後來用「耄耋(mao die)」泛指年壽高。
期頤:稱百歲之人。《禮記�6�1曲禮》:「百年曰期頤。」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白首:通稱老年人,又稱皓首;
黃發:通稱長壽老人;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中壽:七十為中壽;
上壽:九十為上壽。
B. 以前女子年齡怎麼用文言文表達
1、按問訊,根據對方年紀和性別,有「齒齡」、「芳齡」、「椿齡」的用詞,分別對應青少滲橋盯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歲的人,用詞區分很細:襁褓[qiǎng bǎo]:不滿周歲。 孩提[hái tí] :兩至三歲。
髫年[tiáo nián] :女孩七歲。 始齔[shǐ chèn] 、齠[tiáo] 年:男孩八歲。
(註: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常用消棚「黃口小兒」語) 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叢和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一、嬰幼兒時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兩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二、少年時期
1、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2、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發。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4、教數:9歲。
5、外傅:10歲,出外就學。
三、青年時期
1、金釵之年:女子12歲;
2、舞勺:13歲。豆蔻年華:女子13歲。
3、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4、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及笄:女子15歲;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6、二八:女子16歲;
7、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8、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四、中年時期
1、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3、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
五、老年時期
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黃發:指長壽老人。
3、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歲。
5、喜壽:77歲;
6、耄耋:指80歲。
7、米壽:88歲;
8、鮐背:tái,90歲,指長壽老人。
9、白壽:99歲;
10、期頤:指百歲。
11、茶壽:108歲;
12、上壽:120歲
13、雙稀:140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齡稱謂
一.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 二.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
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三.《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
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
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
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雲。」。
(剛給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齣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
順便送你一些關於年齡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
15~20歲——舞象;
12歲(女)——金釵;
13歲(女)——豆蔻,
15歲(女)——及笄;
15歲(男)——志學
16歲(女)——破瓜、碧玉,二八;
20歲(女)——桃李;
24歲(女)花信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命、、大衍;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杖鄉、還歷;
70歲——古稀、杖國、致事、致政,從心、懸車;
80~90歲——耄耋;
90歲鮐背;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希望大家採納!
C.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焉知非禍 誰能 用簡單文字 詳細解釋 謝謝你。
塞翁失馬
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釋〗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鍵滲。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示例〗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安知非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晌態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稿謹脊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D. 20歲了文言文
弱冠:二十歲
詳細資料: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古代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之年」,女子二十歲稱為「桃李年華」。
冠:古代儀禮,男子二十歲時便要在宗廟中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希望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語出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4)知非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古代關於年齡的稱謂: 嬰兒: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禮記·曲空攔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猜圓: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穗虧塌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
(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八十、九十歲。
(《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老年為皓首或白首,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男子二十歲叫弱冠,女子二十歲叫桃李年華。
弱冠時需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冠禮儀式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並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4)知非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1.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指女孩子十三四歲)。
2.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3.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4.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6. 花甲是六十歲。
7. 古稀是七十歲。
8. 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10.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E. "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什麼意思
意思是:活到五十歲的時候,就覺得前面四十九年都過錯了。說明時刻自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蘧念沒含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是說衛國蘧伯玉活到五十歲,覺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對。
節選原文:
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害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於死。故仔笑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難為知,而後者易為攻也。先者上高,則後者攀之;先者逾下,則後者蹶之;先者聵陷,則後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後者違之。
譯文:
大凡人中等壽命是七十歲,可是人們對自己的追求取捨、所作所為,每天都在自我悔恨,以至到死都是這樣。所以衛國蘧伯玉活到五十歲,覺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對。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先行者難以做得明智,後繼者則容易取得成效;先行者爬上高處,後繼者則可以跟著攀登而上,先行者越過低處,後繼者則可以跟著踩踏前進,先行者跌進陷阱,後繼者則可以考慮避免陷阱,先行者遭受失敗,後繼者則可以免蹈覆轍。
(5)知非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原道訓》是《淮南子》的首篇,探討了「道」的基本特性、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等,提出了「循道」、「無為」、「持後」、「貴柔」、「守靜」、「重生」、「養性」等一系列觀點,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綱。
「原」,即推究之意。「道」,是《淮南子》一書最根本、也是最高的一個概念,但其基本含義,實際上就是指治國所必須遵循的規律。另外,「道」也指宇宙萬物(包括自然與社會)運動、發展的最普遍、最根本的規律性。
「道」作為中國哲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古代文獻中隨處可見,但不同時代其含義是不同的,當區別對待。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相傳是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四庫全書總目》亦歸入「雜家」,屬於子部。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劉安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的庶子,封為淮南王,劉安作為長子,承襲父爵,故亦稱淮南王。劉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針對初登基帝位的漢武帝劉徹,察晌反對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淮南子》原書內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內篇,現今出版版本,大多對內篇進行刪減後再出版。
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
F. 年齡的文字表述
分類: 社會民生 >> 其他社會話題
問題描述:
比如說而立之年,指30歲。
解析: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神棚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游虛則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譽茄(《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G. 古代女子每個年齡段的叫什麼(十年為一個年齡段。)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周歲。
2、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3、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察念年。。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3、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4、10歲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4、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5、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6、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哪扒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6、16歲
二八:為16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7、20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8、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9、30歲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10、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1、50歲
知命之年:孔子 《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2、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13、70歲
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14、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18、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19、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20、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敗緩困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21、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22、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上壽:百歲
期頤之年:指百歲。
23、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24、140歲
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H. 三字高雅不俗的筆名
雲中鶴
「筆名」自是用作書面語中落款的名字,大部分作家發表文章或出版書籍都是用一個筆名代替,筆名最受歡迎程度大致在於「五四」期間,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人發表言論不如現在春悔這樣自由,因此,誕生了「筆名」。
這個名字與眾不同,猶如出世的道士高人,來去自由的感覺,有仙風道骨祥森中,逝如輕煙,鴻飛冥冥的感覺,它在諸筆名中鶴立雞群,也曾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筆名。
他的《再別康別》給人們心中留下了白月光的形象,真情之至,難以忘懷,且謹山這個名字聽上去給人清新脫俗的感覺,音調和諧,悅耳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