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派文化的內容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海派文化就是尊重多元化、個性,兼顧個人和社會利益,以契約精神為主導的理性的、隨和的、較成熟的商業文化。
首先是尊重多元。在上海,你會體會到人和人之間的多元化。比如一個團體內有很多爭鋒相對觀點都能夠和諧相處。因為人本來就是多元化的。這使得個人在不同的方面發展,組成一個更強大的社會。一個人只要不影響他人,就可以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因為別人與自己不同,而去排斥。因為,君子和而不同。
其次是入鄉隨俗。上海人到了隨便那個地方,都會尊重當地文化。比如上海人以前三線建設,現在外省上學就業都會主動去了解當地文化,至少做到不排斥。而留在家鄉的,很多外地的文化也能被當地人吸納。比如我們認可普通話,並把普通話學的很標准。
第三是個人。上海非常尊重個人。個人的言行舉止,只要不影響他人,都是能夠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雖然很多做法我不理解不同意,但是我能夠尊重。每個人都能夠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去發展,而不受到干涉。
第四是人生觀。上海人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金錢非常重要,但是人生也有更多的精神領域。在精神領域找到自己的空間,然後朝著自己喜歡的事業去奮斗。因為,精神領域比物質領域廣闊的多。比如有人喜歡研究天文,有人喜歡鋼琴。會享受人生。
第五是社會道德。上海人比較遵守社會規則和社會道德。坐地鐵不能吃東西就不吃,國家倡導少生孩子就少生,學普通話就學。中國絕大多數規則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更多的是應該遵守。
第六是社會責任感。上海人有社會責任感。比如地鐵中的一些老人,有時候看不慣不文明行為會管一管。再比如上海人自發組成了家鄉文化保護的團隊,吳語保護的團隊。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這是我的家鄉,我的祖國,我要好好愛護。看到上海的臟亂差,也有很多市民在網路上批評,並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影響社會。江南人的責任感是有歷史傳統的。明末蘇州在沒有災荒,溫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市民居然也能參與政治,反對魏忠賢,不惜犧牲自己生命。
第七是理性。上海人的理性體現在對事情的判斷力和洞察力。我們更喜歡這個現象到底是什麼,至於結論到底符不符合所謂的「譜」沒有關系。比如愛國,我們做不到去砸日本車,燒日本店。我們不會隨外界忽悠,隨大流。比如一個小區缺網吧我們就開網吧,缺水果店我們就開水果店。大家和諧相處。
第八是成熟。成熟是人由於理性,對事物有了正確的判斷推理,有一定經驗,包括對歷史有一定了解之後,由內而外的成熟。成熟也是自我的發現,獨特個性的形成。為人處事講理、不暴躁。因為和氣生福,沒有必要沖動。
第九就是求真不講面子。上海人不喜歡虛假的一套,也不屑去裝。很多時候毫不避諱地說明,某某我吃虧了。出現利益沖突,大家都擺在檯面上談,不是去迴避、撒謊。包括地域沖突,也是在網上大量指出問題的所在。因為真實的反應真相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喜歡赤裸裸的真實,不喜歡美麗的謊言。明明不是這樣的,卻這么說糊弄過去,很讓人反感。
第十是利益分配合理。上海人不喜歡占別人的便宜,當然也不喜歡別人占自己的便宜。利益大家互不侵犯。親兄弟明算賬。這樣實際上反而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海人明白的講利益,因為人本來就是趨利的動物。
十一是契約精神。上海人普遍講契約。契約不單單是個人誠信,而且是人和人之間的自由、平等。一切都是利益交換,交換使得各自的利益得到無形中增長。契約精神又促進了社會的平等。大家在平等的社會中用自己的能力來獲得財富。
十二是商業文化。商業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遵守法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江南商業社會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人際交往、利益分配、人與社會、個性發展都有了自己一套的行事風格。
十三是隨和。上海人有句話叫做,和氣生財。隨和的性格,包容一切,找到各種合理的因素以吸納,完善自己。只要不侵害自己的核心利益,上海人不樂意和別人發生沖突。因為沖突都會損失。人和人之間很多沖突都是傲慢與偏見造成的。
十四是妥協。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妥協,比如利益。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社會有無數個人組成。你的利益需要尊重,別人也需要尊重。然後大家找一個平衡點。當然這里邊也需要對方的妥協。
十五是審美觀。上海人的審美觀就是清靜淡雅,不喜歡大紅大綠大吵大鬧等重口味。上海人的服飾的清新,飯菜的香甜清淡,建築粉牆黛瓦。說話細聲細氣,不喜歡打擾他人。
十六是形象。上海人多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飾得體、談吐得體。符合現代禮儀。 在許多人眼中,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它不斷吸納著來自全球最新最時尚的元素,充實著自己中西合璧的文化,偶爾,這一大熔爐會被認為缺失自己的傳統。事實上,上海的居家文化是傳遞上海特色最有利的見證。史龍天以一名新上海人的身份與我們分享了他在上海的居住心得:「在上海,我和中國同事一起過春節,或是去他們家做客,看到過許多上海的居家文化,80、90後對居家有許多新的概念和理解,現在,這些概念還在不斷變化。和外國人一樣,他們喜歡有自己的想法,主張自己的經驗,這讓上海的居家文化越來越多元化,混合化。」正如史龍天所說,上海的傳統文化是從各種外來文化中精煉出最值得借鑒的那部分,揉和傳承下來,便成了今天上海人引以為豪的海派文化。
對於一名老外來說,上海的居家文化即時尚又環保,有著和全球接軌的先進居住科技,同時又融合了與自然親近的習俗。「在美國的時候,我們習慣用烘乾機,在上海,我已經習慣了衣服在自然的狀態下曬干,這是一種非常環保的習慣。我的美國朋友很驚訝我的做法,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習慣。」史說。
伴隨著海派居家文化的發展,衣食住行都深受影響,為滿足愛家愛生活、中高端消費族群的健康家庭休閑需求,代表新商業文明時代海派生活方式的居家休閑服飾也應運而生,而開創這一居家文化的服飾領導品牌「居風服飾」更是颳起了一陣猛烈的海派居家文化風潮。和傳統的居家文化相比,它不僅僅局限於睡衣、內衣等品類,而是把休閑、運動等類型服飾納入到居家生活中,更能體現海派文化的海納百川,滿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在全球文化打通互溶的今天,居家文化也日趨一體化。通過上海海派文化將新鮮的居家理念帶入中國,中國當代的居家文化必將向著更深厚、豐富的方向發展。 都市文化意識
1.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於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孤島;
同時都市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急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
2.漂泊感
切斷了舊有聯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於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遊魂,漂盪在十里洋場。海派小說里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應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
市民文化意識
1.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價值取向: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相契合。
3.思維方式上強調實用理性。
文人文化意識
1.兩個主要特點為非純粹性、差異性大。
2.差異性可分為三種:閑適型、批判型、哲理型。
海派文人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並且認同這一身分,同時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們在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失落。
發展歷程
五四新文學
五四新文學發動以來,海派小說的傳統一度受到打擊,新文學發起者對上海作家竭盡嘲諷之能事。如郭沫若等創造社發跡於上海,劉半農教授就嘲笑他為「上海灘的詩人」;到了魯迅來概括上海文人時就乾脆用「才子加流氓」一錘而定音。其實在北京的文人中,劉半農和魯迅都是來自南方,更像是「海派」一些。
就在陣陣討伐聲中,一種新的海派小說出現了,那就是創作社的主將郁達夫的小說。郁在日本留學時期開始創作,他的憂郁、孤獨、自戕都染上世紀末的國際症侯,與本土文化沒有直接的影響。郁達夫對上海沒有好感,對上海的文化基本持批判的態度,但這種批判精神使他寫出一篇與上海有密切關系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這部作品依然未脫舊傳統才子佳人模式,但身份又有了變化,男的成為一個流浪型的現代知識分子,女的則是一個上海香煙廠的女工,也許是從農村來城市打工的外來妹。
郁達夫筆下的流浪知識分子還不具備自覺的革命意識,他與女工對社會的仇恨都是停留在樸素的正義與反抗的立場上。但是隨著20年代大革命風起雲涌,革命意識越來越成為市民們所關心的主題,不但許多激進的知識分子被卷進去,而且還成為民眾意識中的英雄。尤其在上海那樣一座有著龐大工人隊伍的城市裡,革命風雲不可避免地從此而起。在新文學發展到「革命文學」階段里,上海的作家們沿著郁達夫的浪漫抒情道路創作了一大批流行文學,主人公是清一色的革命知識分子,他們在這個城市裡浪漫成性,不斷吸引著摩登熱情的都市女郎,不倦地演出一幕幕「革命加愛情」的活報劇。依然是糾纏不清的多角戀愛的幻想,依然是才子佳人現代版的情慾尖叫,丁玲、蔣光慈、巴金、潘漢年、葉靈鳳等時髦的作家無不以上海為題材,創造了新的革命的海派文學。
30年代海派文學
30年代的文學史是兩種海派文學傳統同時得到充分發展的年代,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作家的作品;後者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但需要強調的是,兩者雖然代表了海派文學的不同傾向,但在許多方面都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關於現代性的刻畫也是《子夜》的藝術特色之一,現代性使小說充滿動感,封建僵屍似的吳老太爺剛到上海就被「現代性」刺激而死,本身就是極具象徵性的細節。同樣,在新感覺派作品裡,階級意識有時與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惡之花」結合為一體,如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里的五個人》等許多小說里關於貧富對照的細節描寫就是明顯的例子。
現代海派文學
茅盾的《子夜》:《子夜》描寫的上海的民族資本家與外國財團利益的斗爭細節及其場所(如喪事與跳舞、交際花的間諜戰、太太客廳的隱私、交易所里的戰爭、賓館的豪華包房、麗娃河上的狂歡以及種種情色描寫),體現的是典型的繁華與靡爛同體模式結構。茅盾以留學德國的資本家來代替流浪知識分子,以周旋於闊人之間的交際花代替舊式妓女,其間展開的情色故事從心理到場面都要遠遠高於一般的海派小說。只是作家為了突出左翼的批判立場,才不顧自己對工人生活的不熟悉,特意安排了工人罷工斗爭和共產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章節,但這方面他寫得並不成功。所以,從本質上說《子夜》只是一部站在左翼立場上揭示現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小說。
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其生活觀照態度歸結為單純和全然,又將這種單純和全然的風格與現代都市的人為造作文化聯系起來,構成半殖民地上海的獨特的風景線,可以說是對劉吶鷗為代表的海派文學最傳神的寫照。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如果說30年代是新感覺派與左翼文化把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推向頂峰的年代,那麼,40年代的海派小說在忍辱負重中達到了成熟與完美。由於上海是一個中西文化不斷沖撞的開放型的城市,也由於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基本上是一個歐化的傳統,所以海派小說的主人公主要是與「西方」密切相關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消費圈子,而普通市民在海派小說里只是作為消極的市儈形象而出現。在40年代大紫大紅的張愛玲,是一個深受五四新文學教育長大的女作家,但她一開始創作就有意識地擺脫新文學的西化腔,自覺在傳統民間文學里尋找自己的發展可能。上海這樣一種移民城市,它的許多文化現象都是隨著移民文化逐漸形成的,它本身沒有現成的文化傳統,只能是綜合了各種破碎的本土的民間文化。與農村民間文化相比,它不是以完整形態出現的,只是深藏於各類都市居民的記憶當中,形成一種虛擬性的文化記憶,因而都市民間必然是個人性的、破碎不全的。張愛玲對都市現代性的靡爛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並消解了兩種海派的傳統,獨創了以都市民間文化為主體的海派小說的美學。
當代海派文學
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 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著作者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三盅:作品多為現實題材小說。
反映社會與家庭倫理,深刻演繹新時代、新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下正發生著微妙轉變的社會關系與社會變遷,具有厚重的人文思想,重視傳統,尊重人性,體現人文關懷,敬畏義理之天,極力宣揚信仰對構建良性社會秩序的靈魂作用。 長篇都市小說多為描寫金融危機背景下,中產階層的脆弱與失落,新貴階層的誕生與崛起,及在普遍社會投機心理的驅使下,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劇。
2. 2021年廉潔文化牆文字內容有什麼
如下:
1、誠信為人之本。
2、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3、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
4、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5、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7、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8、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
9、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10、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
11、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
12、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
13、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3. 動漫人物 居家生活圖片
有啊,那個龍與虎就有很多這樣的畫面
4. 居家適合掛什麼字
書法自古便有古韻之風、翰墨之韻,以書法作為家裡客廳沙發背景牆裝飾畫,無論遠觀還是近賞都會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可以提升居室的品位和體現居住者的涵養,讓您的居室透露出一股書香氣息,顯示著主人的文化氣質。
5. 今天,我們如何復興家族文化
二)「家學文化」能給家族成員帶來什麼
家學文化對家族對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孟母擇鄰而居,憤斷機杼,而篤勵出一代聖人孟子,梁啟超的祖父為使後人有出息,力塑家學文化與書香門第,得以培養出學業大成的思想家梁啟超。
(三)現代暴發戶為何總是曇花一現
現代人的遭際又如何呢?某市曾於九十年代評出『十大青年企業家』,當年他們是何其風光,卻沒有幾個想到稟祖訓,立家規,塑家學文化。到今天,才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十大青年企業家』只剩下寥寥幾個。其他人要麼犯案進了監獄,要麼難以支撐而宣告破產,更何談三代富貴?與古人相比,差異實在太大。
(一)家學文化與家居
第一方面是表現在家學上的「外在」文化,那就是居家文化,居家文化主要由建築文化和傢具文化組成,建築文化主要講居住環境的選擇、地基、新房的風水地理、門房的大小布局、建築材料的選擇、花草樹木的栽種等。但居家文化更主要的是重視在傳統傢具文化上。
實際上,作為日常家居生活的物品,她更多的承載整個家庭的理念,體現著家學文化淵源。隨著家庭的延續,隨著後人對她的一代傳揚與新理念的注入,沉澱於古典傢具中的家學文化也愈發濃厚。因此,那些厚重的木質傢具,亦喻示著祖輩的置產立籍、創業興家的精神。
(甲)傢具顯文化,擺設見禮儀
我國傳統居家中的傢具造型、擺設及廳堂的座位是嚴格有序的,「中堂」所懸一定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為序的匾額,這不是「階級剝削」,而是中國古代的社會文明中的「序」和「禮」。中堂兩側是「聯」(門柱的為楹),廳堂東西牆懸掛的皆是名人字畫,內容涉及均為儒家、禮教或養性修身的有益作品。廳堂中最重要的是傢具,傢具是人格、地位、學位、族位的物化序列。廳堂傢具以「靜」為主,這和歐洲以華麗的「鬧」為主形成鮮明的不同風格。首先是條案,上陳供器,有瓶(平)爐(政權與豐稔)、燈(明、智)為主要內容,是相序有致的象徵。中間是八仙桌、左右置大椅,右主、左賓。左為上,右為下,無論是長輩還是僚幕皆以「序」來平衡社會的法則。兩側是「屬」,皆晚輩或下屬的排列座式。兩椅間設有茶幾,是緩沖過渡的中庸設計。
6. 中華民族文化有哪些
7. 文化表現地域性,那麼上海有哪些建築真正體現出海派文化呢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海派文化就是尊重多元化、個性,兼顧個人和社會利益,以契約精神為主導的理性的、隨和的、較成熟的商業文化。
史龍天以一名新上海人的身份與我們分享了他在上海的居住心得:「在上海,我和中國同事一起過春節,或是去他們家做客,看到過許多上海的居家文化,80、90後對居家有許多新的概念和理解,現在,這些概念還在不斷變化。
和外國人一樣,他們喜歡有自己的想法,主張自己的經驗,這讓上海的居家文化越來越多元化,混合化。」正如史龍天所說,上海的傳統文化是從各種外來文化中精煉出最值得借鑒的那部分,揉和傳承下來,便成了今天上海人引以為豪的海派文化。
8. 傳統文化圖片和文字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9. 對聯怎麼貼左右,出門順利財源滾廣,居家平安幸福長
出門順利財源滾廣貼左邊,居家平安幸福長貼右邊。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一說起源於桃符。
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
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