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介紹雲南省博物館圖片以及文字

介紹雲南省博物館圖片以及文字

發布時間:2022-09-12 05:45:48

① 雲南省博物館的瀏覽順序

正門,進去排隊,無需門票,相當友好,疫情期間需要出示健康碼,然後打火機放在測體溫小塑料筐就可以了。一樓近現代黨國紀念主題,新聞看的更多,不過圖片文字相結合,有些事件直觀詳細很多,喜歡歷史事件的可以多參加一下。二樓兒童區,童心未泯,來了怎麼也要逛個遍,捂嘴,這一部分是雲南省內發現的恐龍化石及科普,有點小意思,隔一段時間會仿生發出叫聲跟隨一些動作。三 樓關鍵詞:南詔,大理國,佛,香。展覽分蒙氏崛起的傳奇、南詔歷史的印記、大理國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個部分,主要展示雲南唐、宋時期約600年間的歷史展覽基本按時間順序分割,分別交代南詔出現的背景、南詔的建立、南詔歷史的重大事件和大理國的簡要歷史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建築服飾和習俗等,最後以五方佛為中心的場景作為結語,突出南詔、大理國文化的特色。展覽包含各類香料的標本、香事所用器具、香文化衍生品以及香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展覽即將結束,抓緊時間來一場「熏」陶之旅吧。
雲南省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創建於1951年。館內現有以下9個部門,分別是:擔負藏品收藏與保護的保管部;承擔向社會公眾介紹宣傳博物館展覽的社會教育部;主管文物鑒定和文物徵集的鑒定站;編輯出版館刊《雲南文物》及收藏各類書刊和信息資料等等。

② 雲南省博物館的基本信息

雲南省博物館是一座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昆明市五一路118號,創建於1951年8月,陳列面積達2400平方米。館內現有以下10個部門,分別是:擔負藏品收藏與保護的保管部;承擔向社會公眾介紹宣傳博物館展覽的社會教育部;主管文物鑒定和文物徵集的鑒定站;編輯出版館刊《雲南文物》、負責雲南省博物館網站日常管理維護及收藏各類書刊和信息資料的信息部;承擔文物修復和保護的技術部;負責博物館新館建設的基建辦;負責全館外事及學術交流活動的合作交流部;負責博物館文物安全的保衛科;負責全館後勤保障工作的辦公室;負責全館人事管理及考核工作的人事教育科。現有職工100餘人,其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約占職工人數的一半。

③ 昆明博物館開放時間及門票

雲南博物館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門票免費。

雲南省博物館基本陳列敘述了從遠古文明直至雲南和平解放的歷史發展進程,以文物為引領,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雲南各族人民在紅土高原創造的厚重歷史和輝煌文明,成為廣大群眾和青年學生了解雲南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重要殿堂。

雲南省博物館成立於1951年,它是雲南的歷史、文化、藝術的聚集之地,也是來滇遊客的必經之地,更是青少年學生的第二課堂。

青銅器是雲南文物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不僅在雲南歷史上,而且在世界青銅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以滇青銅器為中心的雲南青銅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自上個世紀起就備受世人注目。這些文物主要收藏於雲南省博物館。此展將把其中的精品展示出來,對外進行長期陳列。

雲南省博物館於1964年建成使用。它是一座主樓七層,兩翼三層的寶塔式建築,通高40餘米。大樓一至三層為展廳,面積共4200平方米,前面是12根合抱粗的圓形大柱,屋頂金色剎桿燦燦,紅星閃爍,氣勢雄偉,造型別致。

④ 雲南省博物館的機構簡介

雲南省博物館成立於1951年,是雲南省文化廳領導下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佔地面積15畝,11740平方米,建築面積16465平方米,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庫房面積3007平方米。在職人員74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3名,高職17名,博士1名,碩士2名,海外歸國專業人員2名;建館以來,經過考古發掘、調查徵集、社會收購和接受捐贈等方式,已經收藏了青銅器、古錢幣、陶瓷器、古書畫、碑貼、郵票及各類工藝品共計20餘萬件,是雲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中聞名中外的有戰國時期的牛虎銅案、西漢時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北宋郭熙的《溪山訪友圖》、大理國時期的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大理國時期的金翅鳥,等等。雲南省博物館利用豐富的藏品,舉辦過不同內容的陳列展覽,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雲南的社會歷史文化面貌。
建館以來,雲南省博物館先後有數十個展覽在美國、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展出。現每年觀眾50萬人。2007年5月18日,雲南省博物《滇國——雲南青銅文明陳列》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07年6月,雲南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雲南省博物館還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十五家重點博物館」之一;2008年5月18日開始,雲南省博物館對外永久性免費開放,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雲南省博物館在博物館管理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眾」的理念,不斷汲取和借鑒國內外先進博物館的管理經驗和模式,大膽創新,開拓進取,爭取成為立足中國西南地區,面向東南亞的現代化的綜合性博物館。
牛虎銅案
1972年出土於雲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高43厘米,長76厘米,寬36厘米,時代為戰國時期。該器主體為一頭大牛,牛呈站立狀,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隻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張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頭小牛。該器採用范模鑄造,大牛和小虎一次成型,而小牛則是另鑄,再焊接。牛虎銅案是古代滇族的一件祭器,造型集牛、虎於一體,甚是特異。從美學價值來看,立意獨具匠心,想像力頗為豐富,大小比例搭配合適,且形體塑造動靜結合。從力學原理分析,小虎裝飾於大牛的尾部,且虎的後腿緊蹬大牛的後腿,使得器物的重心明顯後移,再在大牛腹下焊接一頭小牛,加大器物自身的重力,器物因追求美觀、奇異而下盤略顯輕浮不穩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金質阿嵯耶觀音立像
通高28厘米,重1115克,1978年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之主塔千尋塔出土,時代為大理國時期。該像呈站立狀,高發髻,頭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雙眼微睜,沉靜如水;上身袒露,下著長裙;手結妙音天印;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身後有一背光,銀質,鏤雕工藝,呈舟形。造像與背光,一前一後,一金一銀,搭配恰當,相得益彰,造型規整,製作精美,為古代佛教藝術品中的精品之作,響譽海內外。世界上已知的金屬質地阿嵯耶觀音像有13尊,其中有10尊在國外,3尊藏於雲南省博物館。而就質地而言,13件中有12件為銅質鎏金,金質者僅有此件。
《溪山訪友圖》軸
縱96厘米,橫46厘米,絹本墨筆。此圖近景描寫溪水、岩石,遠景描寫樹枝、樓閣、泉水,右下方署「臣郭熙」三字款。作者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今河南孟縣)人,生卒不詳,工畫山水,取法李成,早年風格工巧,晚年老辣,對畫理有較深的研究,在取景方法上提出了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

⑤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文/一南

前不久我們去了一趟雲南博物館,這里真是個大寶藏,這里包羅萬象。有數億年前的古生物,有數千年前的古滇國,有大理南詔鼎盛的輝煌。穿梭在 歷史 文化自然,穿梭在個人與民族之間。雲南博物館的發現之旅,處處都有離奇的故事。在眾多藏品中,舉世聞名的有滇王之印、戰國時期的牛虎銅案、西漢時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大理國時期的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大理國時期的金翅鳥等等,這些文物堪稱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這里讓我們感到與眾不同的是, 歷史 上曾經存在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這里的文物展品中也有著存在和印證,原來中國的 歷史 中有兩個消失的古王國。其中,蒼山洱海邊,存續了500年的大理國更在這里解開了神秘的面紗。

了解大理國,得先從南詔國講起。南詔是中國 歷史 上存在時間較長、特色頗為突出的一個地方性政權。隋末唐初,在雲南大理洱海周圍形成了六個勢力較大的烏蠻、白蠻部落,合稱「六詔」(「詔」是當地的土語,有「王」和「地區」兩層含義)。其中,蒙舍詔因處於其他五詔之南,故又稱「南詔」。唐玄宗時,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了六詔,並於開元二十六年(738)被封為雲南王。第二年,皮邏閣遷都大和城(今大理南太和村),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權臣鄭買嗣殺死南詔王,南詔亡。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國號大理,直至南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為蒙古所滅。從南詔到大理,佛教一直是最為盛行的宗教,至今依舊聳立在點蒼山麓的崇聖寺千尋塔就是最好的見證。

宋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像是大理國時期作品,1978年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詔圖傳》,也被稱為「真身觀音」,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獨有,是佛教傳入大理國後世俗化的結果。造像由純金打造,觀音高髻雙辮,髻中藏佛,手結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裙飾陰刻U形紋;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頭,身後飾銀質長葫蘆形鏤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靜,略帶笑容,身段線條優美,長裙裝飾如濕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傳入雲南的觀音造像,貌如時人,透著濃烈的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被稱為「雲南福星」。

阿嵯耶觀音是南詔大理國最重要、最受尊崇的一位神只。它是古代雲南地區與唐、宋同時期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前後存續了有五百年之久,都城就是今天的大理。關於阿嵯耶觀音有著眾多神秘的傳說,說他用智慧戰勝了專吃人眼的惡魔羅剎;說他曾賜予南詔公主風瓶,可以吹開洱海水可以去看望化為石騾的情人;說他曾幫助大理國開國君主段思平,避開敵人追殺,又獲神槍寶馬,建立起傳了22代的大理國。從唐朝到明清,雖然大理國不復存在,但阿嵯耶觀音是大理地區民眾最神聖的信仰。

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的阿嵯耶觀音像作為大理時期的珍貴藝術品,是大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觀音像的粉本是由印度僧人菩立隨訶於南詔保和二年(825)從印度傳入的。在鑄造阿嵯耶觀音像的過程中,大理地區的古代工匠參照這個粉本的同時,又結合南詔、大理時期王族所戴的王冠、白族人的臉型,鑄造出了這種兼有中國大理和印度風格的綜合型造像。從中可以看出,地處中國西南的南詔、大理在文化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他們一方面大量吸收中原內地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外國的優秀文化,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阿嵯耶觀音像不僅僅是雲南一省的藝術瑰寶,更是中國人民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藝術交流的見證。

大理妙香佛國,《大理行記》是元代郭松年創作的一部行記。裡面記載了元初大理地區的 社會 經濟生活狀況,以及山川、風物、土地之庶美。雖然此時上距蒙古平大理國已經40年,元王朝在這里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措施,但是由於封建 社會 的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因此此書的記載可以窺見大理國時期雲南 社會 生活的概貌,彌補有關大理國時期雲南史料不足的缺憾。特別是《大理行記》不僅記述了該地區「江山之美」、「灌溉之利」、「禾麻遍野」、「百姓富庶」的 社會 生產景象,而且還對南詔大理國的宗教與政治文化的關系作了准確的闡述和精要的記述:「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凡諸寺宇皆有道居之。得道者,非師僧之比也。師僧有妻子,然往往讀儒書,段氏而上有國有家者設科選士,皆有此輩。

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是大理國時期作品,1978年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金翅鳥梵名「迦樓羅」,被尊為大理的保護神,是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 傳說金翅鳥原來是一種很兇的大鳥,可懾服諸龍,體積很大,展翅時可達336萬里,以龍為食,使龍族苦不堪言。後來金翅鳥皈依佛法,成為佛教的護法神。這座金翅鳥鳥頭飾羽冠,羽翅向內卷作欲飛狀,兩爪鋒利有利,立於蓮座之上;鏤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間,飾水晶珠5粒。製作時,先將頭、翼、身、尾分別錘刻,再焊接為整體,體態雄健圓渾,充滿勃勃生機,工藝細膩,造型精美絕倫。

七彩雲南,擁有令人羨艷的壯麗山川、豐富多姿的民族文化。在這片神秘富饒的紅土地上, 歷史 曾在這里埋下過絢麗的種子!這其中最飽滿最有力量的一粒,就是在 歷史 長河中夢幻般被湮沒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國。

最早與古滇國有關的故事發生於公元前三世紀。楚王派庄硚率兵來到滇池附近,庄硚返回的路卻被秦軍斷了。於是他和當時帶來的2萬餘人便留了下來,改變服飾,入鄉隨俗,自立為王,建立了後入所稱的「古滇國」。古滇王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制帝國,它鼎盛於戰國至西漢。遠離中原文化的影響,因此更具有民族氣息。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寵焉。

滇國是中國 歷史 上一個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古老文明,除了《史記》寥寥數百字的記載以外,西漢以後的 歷史 ,並沒有留下任何關於滇國的痕跡,這個曾經非常輝煌的王國在消失了之後便陷入了長久的靜默。因而,這段 歷史 記載的文字甚至古滇王國的存在,都遭到質疑。直到滇王金印出土。

1956年,雲南省的考古學家在昆明近郊晉寧石寨山進行的第二次考古發掘快要接近尾聲時,一枚方形突起物引起了考古發掘者的注意。它深藏於第6號墓內一具製作精美的朱黑漆棺底部。塵土退盡,顯現的是千古傳聞的見證——翻過那枚金色小塊,四個漢篆映入眼簾:滇王之印。至此,古滇王國的存在終於得到了證實。隨著一批批與中原風格完全不同的精美青銅器被逐一發掘,神秘的古滇王國漸漸顯出了輪廓。

古滇國出土的數萬件青銅器物中,有一種被考古學者命名為「貯貝器」的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在這種青銅器的蓋子上,都鑄有一些神態各異的人物,每一組人物所構成的生活場景,就如同滇國 社會 生活的某一凝固的瞬間。這種鑄有大量寫實人物的青銅器在中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被發現,就像中原的史書一樣,漢代寫在竹簡上,滇國就鑄在青銅器上,實際上是他們國家大事的一種記載,它的史料。

古滇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度,在滇國的統轄范圍內,可以看到身著不同服飾的人群有數十種之多,專家們根據 歷史 記載和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來判斷他們不同的族屬關系。滇國主體民族的標准著裝有器物上的男巫師、女巫、滇國土著僕人、被稱為昆明人的羌人等的服飾打扮。滇國還有很多被俘獲的人在這里給滇國人做奴隸,比如當時的三苗人等。通過不同的服裝,人們發現了滇人的不同職業,由此專家們認為滇國已經有精細的 社會 分工。古典的服飾非常豐富,經過復原後的服裝和飾品更顯示出它們的華麗紛呈,這都是滇國人埋藏於地下留給後人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

貯貝器上鑄有身著奇異服飾的具有超群法力的男祭司在舞蹈,這是滇人信仰的一部分,是一種祭祀儀式,也是一種帶有宗教意味的舞蹈。通過他們的動作,我們依稀看見了滇人舞蹈的古老和神秘。另一個貯貝器的頂蓋記錄了一個佩劍武士騎馬狩獵的場景,這證明滇人有著狩獵傳統。因為狩獵是滇人獲取食物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上至滇王下至普通的百姓,滇人對狩獵的喜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戰國牛虎銅案,是雲南青銅文化藝術的傑作,也是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出土於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隨葬品最多的24號墓。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隻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隻站立狀小牛。大牛與小虎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於大牛腹下。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滇文化在東漢初逐步被中原漢文化所融合,但滇文化在 歷史 長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輝四射。青銅鑄造獨創的「失蠟法」至今仍是精密部件的主要鑄造法。作為一種 歷史 、地域的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永遠輝煌的篇章。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用身邊這些殘存的 歷史 碎片,再現出那段燦爛的青銅文明。

#全民博物館#

閱讀全文

與介紹雲南省博物館圖片以及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班環創主題牆圖片簡單大方立體 瀏覽:79
眼睫毛長的男生圖片 瀏覽:847
婚禮新娘最簡單發型圖片 瀏覽:732
用什麼軟體做文字圖片 瀏覽:793
簡單畫山圖片 瀏覽:119
文字女生高清圖片素材 瀏覽:245
美女猜拳全書的圖片 瀏覽:200
美女和金毛圖片微信頭像 瀏覽:505
word2013中圖片裁剪功能 瀏覽:718
動漫最可愛的圖片 瀏覽:849
積極含義的簡單辦公室卡通圖片 瀏覽:236
韓系圖片女生唯美 瀏覽:623
可愛素材背景圖片夏天 瀏覽:245
黑馬圖片p成女生 瀏覽:240
拉拉隊動漫圖片 瀏覽:472
熊貓圖片文字 瀏覽:844
word中修改插入圖片高度寬度 瀏覽:621
qq原宿風女生頭像圖片 瀏覽:251
qq怎麼發送文字加圖片 瀏覽:314
我的可愛超清圖片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