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鄧字的繁體寫法
「鄧」就是「鄧」字的繁體寫法。
我就姓鄧,所以熟悉。
㈡ 探尋姓氏"鄧"的來歷及祖居地的變遷
一、鄧姓源流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據史籍《路史》記載,傳說崇伯鯀的妻子女志吃了薏苡仁之後懷孕生了禹,禹後來就被賜為姒姓,故夏之國姓為姒。禹之孫夏後仲康在位時,封其少子於鄧(今河南鄧州),為諸侯國,稱鄧君。鄧君的後人以鄧為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據《元和姓纂》及《廣韻》所載,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今河南鄧州),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據《安化鄧氏譜序》所載,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李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一)、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黃帝時期的鄧伯溫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它遠早於殷鄧。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2.血緣始祖:吾離和鄧祁侯
鄧姓的血緣祖先應該是鄧國的君主吾離和鄧祁侯。西周全盛時期,提及「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國語·鄭語》也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際有周王派盂爵去慰問鄧君的記載。北宋時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銘載,昭王南征時派大臣中到鄧地視察,說明鄧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
《元和姓纂》說: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 。有說鄧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於鄧,賜姓曼,一傳至辟方,二傳至雲都,三傳至吾離,便以國名為姓。一般以最後一說為正確。 鄧氏受姓的人應該是春秋時代的鄧侯吾離,史書上說,吾離為鄧國君主,子孫以國為氏。《廣韻》說:「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以為氏。」
但鄧氏吾離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黃帝,或源自子姓,說法不一。
據《江蘇無錫鄧氏譜》中記載:鄧氏系出炎帝之後,賜姓曰姜,封於戎,是為姜戎子,周時封侯於鄧國,春秋時,吾離公朝於魯,其後復歸晉惠公,惠公以貧瘠的土地封給他做食邑,但其子孫不屈服於晉國的管束,晉國准備把他們逮捕,時有范宣子從中調解,吾離子孫復歸南陽,復有其國,此鄧姓所由來。也有人說鄧氏樂府,奏音屬徵,這是鄧姓源自姜姓的證據 。有說鄧氏出於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陽鄧氏譜》說:鄧氏其脈出自黃帝曾孫高辛,生後稷,嗣傳及叔虞,封唐,他的兒子燮公把國名號改為晉,又五世,生吾離,始封鄧侯,他是鄧國第一位君主。
二、鄧姓源於鄧林的異說
《路史·國名紀四》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今鄧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另有村名鄧崗、鄧營,這些村鎮的命名,或許與古鄧國有關,其都城應在今鄧州市境。鄧林是中國古代的樹林,《山海經·海外北經》說:「誇父與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列子·湯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
另有一個與鄧林有關的異說,據說鄧姓是夏禹的後代。夏禹的曾孫仲康,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在鄧林,建立鄧國,後來在商朝的時候被滅,鄧國的遺民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鄧。
歷史上至少有兩個鄧姓名人以「鄧林」為自己的名字(即姓鄧名林),一個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縣,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號,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與辛棄疾、周必大、陳博良、戴溪、朱熹、呂祖謙等為友,凡三上書於朝,譏切朝政,時朝議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這項任命,後來改授石城縣(今江西省東南部)丞。有《虛齋文集》傳世。另一個是明朝人,原籍廣東省新會縣,原名彝,又名觀善,字士齋,號退庵,洪武舉人,授官貴縣教諭,考滿人京,預修《永樂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遷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號,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順從的意思)旨,謫居杭州,在那裡去世。他善於寫詩、古文和詞,有《退庵集》、《湖山游詠錄》傳世。
(三)、鄧姓源自鄧析
據《元和姓氏纂》記載,鄧姓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時代鄭國人鄧析。
鄧析生於公元前545年,死於公元前501年,比鄧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當時是個影響很大的人物,屬於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學」的倡始者。相傳他「好為智巧」,曾運用古代力學原理,製成汲水用的橘槔,稱便一時。又教人學習辯訟,懂得「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提倡以「揭貼」之方式議政。又曾擬訂一些刑律科條,刻於竹簡,名為《竹刑》,以補充鄭國《刑書》之不足,由此遭執政者殺害。遺著《鄧析》二篇,《漢書·藝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鄧氏發源的地望,據《春秋》所記,鄧地有三:1.隱公十年,公會齊侯,盟於鄧。此鄧地在魯國,故地在今山東省滋陽縣境。2.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此鄧地在蔡國。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an)城縣東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國,此鄧國即鄧氏發源之地,在潁川西南的鄧城,秦漢時屬南陽郡,隋改為鄧州,今為河南省鄧縣。
(四)、外族改姓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 李姓改為鄧姓:
《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中記載,其始祖從鎰,系南唐後主李煜同母弟,封王於鄧,作帥宣城。宋平江南後,從鎰之子衡易姓鄧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孫散居寧國、宣城各地。《安化鄧氏族譜序》也有相似的記載,「南唐後主李從鎰,封鄧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從鎰子天和逃,改以父封為氏。」李從鎰,或作從益,南唐國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國公,後改蔣國公。李煜嗣位,封鄧王,留守南都。宋太祖開寶(968—975)初,出鎮宣州。宋討南唐時,遵後主之命奉金帛入貢,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傳諭令李煜歸附,李煜沒有答應。開寶末(975年)南唐亡。李從鎰之子李天和(衡),為逃避宋太祖的斬殺,隱姓埋名,改以父親封號為姓,是為鄧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縣)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來。在宋之後的鄧姓族人中,有一部分當是李後主的第八子李從鎰的子孫後代。
2. 熊姓改鄧姓。
荊門《鄧氏族譜》稱其始遷祖友義,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縣人,明朝逃避戰亂到荊門象山定居,娶鄧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3.兩晉時有羌人姓鄧。
4.清朝廣西慶遠府土司鄧氏始於明朝。
5.瑤族勒當氏改漢字單姓為鄧。
6.滿族、壯族、蒙古族、哈尼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各支始祖:
潞城鄧氏始祖——鄧伯齡:元天歷間官常州府教諭,因鞏室潞城而居。為潞城鄧氏始祖。
南湘鄧氏始祖——鄧扶念:原籍江西萬年縣,元季官廣東平遠知縣,轉遷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灣,子孫遂居邑內城隍祠前。為南湘鄧氏始祖。
徐匯鄧氏始祖——鄧友義(熊友義):原姓熊,籍孝感縣,明季自孝感避兵荊門象山,娶於鄧,生子,因蒙外氏姓。為徐匯鄧氏始祖。
渝北鄧氏始遷祖——鄧登班,清雍正元年由祁陽城山頭徙居渝北。摘自:渝北鄧氏崇孝堂續修族譜。
桂陽州上溪鄧氏始祖——鄧少十六郎,南宋初由九岩遷居桂陽上溪。摘自:桂陽州上溪鄧氏族譜。
雲陽鄧家橋鄧氏始遷祖——鄧桂,南宋末自赤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圩遷居雲陽之東鄉七里橋之南。摘自:雲陽鄧家橋鄧氏重修族譜。
無錫鄧氏始遷祖——鄧爾瞻,南宋初扈駕南遷,賜宅於無錫之興道,子孫因家焉。摘自:鄧氏宗譜。
湘潭塔嶺鄧氏始祖——鄧瑞禎,由廣州三徙至郴,其後,十三代孫賢資、賢寧、賢敏之子孫又先後遷居於湘潭。摘自:湘潭塔嶺鄧氏五修族譜。
湘潭嚴衡始遷祖——鄧信,明嘉靖間自茶陵遷居湘潭嚴衡。摘自:湘潭嚴衡鄧氏五修族譜。
寧都宣城鄧氏始祖:徒鎰,系南唐後主李煜同母弟,封王於鄧,作帥宣城,宋平江南,徒鎰之子衡易姓鄧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摘自: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
六甲鄧氏一世祖——鄧思明,明成化間自江西吉水遷居常德府龍陽縣大圍堤,為六甲派始祖。摘自:六甲鄧氏族譜。
劍沙三元鄧氏始遷祖——鄧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隨王緒入閩,子孫鄧遂定居於劍沙。摘自:劍沙三元鄧氏家譜
湖南長沙始祖、始遷祖——鄧世通,字亨遠號艮山,原籍河南南陽府登州鉗盧陂人,宋淳佑壬子科奉人寶佑丙辰科進士官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時賈似道顓公繕疏劾之疏未上似道知之即嗾 諫交章論,公安置公於潭州後遷龍陽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也詳墓。元配:劉氏,生於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十五日戊申午時卒於元延佑,元年甲寅正月十九日癸酉巳時壽八十本月二十六日庚辰申,時葬夫塋合冢同向。生子三:長子鄧法興,次子鄧法家,幼子鄧法震女一:適孫邑監察御史名以忠之母,法興籍辰洲法家籍寶慶惟法震居龍邑辰洲寶慶二,支道遠未及合譜今僅敘震公一支於後。 通祖長孫桂發支系:一派:震公長子,鄧桂發,字滿輪,號月浦,生於元初至,元十五年甲午正月十二日癸亥丑時,沒於元未至元六年庚辰二月十二日丙申丑時,年四十七於本月十九日癸卯時卜,葬法官堆壬山丙向有圖。元配:李氏,穎川總管李公之女,生於元大德元年丁酉三月十三酉時,沒於明洪武九年丙辰四月初八日酉時,壽八十附葬夫右向同。生子二:長子:鄧文,女兒文秀 遷桃源尋陽平群遷徙志。摘自:湖南長沙《鄧氏七修族譜》23卷首上中下,鄧聞冰 等主修 民國37年 十賢堂 27冊
資陽鄧氏大宗始祖——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也,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光武見之甚歡曰生遠來寧願仕乎,曰原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因留宿間合左右號曰鄧將軍興定計議及王郎起兵光武使公發奔命將數千人攻拔樂陽旋擊銅馬賊連大克獲北州略定赤眉西人光武授公西討之略拜前將軍。建武元年擊破斬參首王匡等合軍十餘萬復共老同志擊公會日暮戰罷明日傅發諸將鼓而並進匡等皆棄軍走遂定河東光武使使者持節拜公大司徒封替候食邑萬戶,時年二十有四,遂渡分陽河入夏陽,更始將來歙引眾十萬拒公,公復破走之而赤眉入長安所過殘戝百姓聞公勝獨克師行有紀,皆望風迎降。公所輒停車勞來父老童稚滿其車下莫不感於是名震關西,帝數賜書美。二年春遣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更封公為梁,食四縣。十三天下平定封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公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下即常欲遠名。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門教養,子孫皆可為後法資用國不修產得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復司徒事從東巡守封岱顯宗即位以先帝元攻為太傅進見東向范史。贊曰侯淵謨乃作司徒明啟略肇定秦都成智隱靜其如愚。生於平元始年辛酉月初日來於永平元年戊五月十六 戌時 榮年五十七,謚曰元侯,墓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東溴水上明統志載漢高侯鄧萬墓在湖廣湘鄉縣西一百里舊湖廣通志謂在縣西龍都新志仍附存非是。元配:劉氏,爵封夫人,封太夫人,生薨墓兆未。摘自:《鄧氏七修族譜》18卷 卷上下首上下 鄧芯香等修 民國26年 兩季堂 24冊
湖南安化一世祖——鄧飽仁,忠旺公長子居江西。妣李氏,生沒葬未詳。鄧飽義:忠旺公次子,名連字仲高,原居東西臨江府新淦縣桃花溪,由鄉薦這湖南常德府武陵郡守解組兵隔備三弟飽禮公同上辰州,公到漵浦澤櫟楊鄉居焉,生沒未詳,葬漵浦三都溥源齊姓垣內水口魚蛇相會。至今劉姓譜內有不可侵犯姑公鄧飽義墳塋之語。妣舒氏,生沒未詳,葬漵浦河邊天螺曬掩地乾山異向。生子四:處厚;處恭;處仁;處義;復妣劉氏,生沒未詳葬懷夫合冢。三妣李氏,生沒未詳,葬漵浦打嚴路在車頭鐵牛山上首酉山卯向。鄧飽禮:忠旺公三子,落業沅陵漪溪,生沒未詳葬漵浦三都燕子山右鳳形。妣姚氏,生沒葬未詳。 摘自:湖南安化《鄧氏續修族譜》46卷首2, 鄧星僭,鄧世英等主修,光緒辛丑年,壹經堂,木活字本,48冊
(三)、遷徙分布
▲鄧姓在西漢以前的遷徒情況
漢代以前其活動范圍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帶。春秋末年鄭國人鄧析(前545一前501)是歷史上揚名最早的鄧姓人物。他做過鄭國大夫,反對不許民知爭端與禁止民有爭心的禮治,做竹刑,主張刑(形)名之治。子產「鑄刑書」,鄧析則教人學訴訟。《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鄧析在與統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表達的准確性思考,開始了他的「刑名之辯」,啟歷史之先河。
鄧姓是一個富有開創精神的家族,西漢以前鄧姓族人已經遷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陽、陝西成固、四川樂山、越南廣治等地。鄧 宗 秦汝陰(安徽阜陽)人,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部將,曾奉陳勝命令巡視九江郡。
▲鄧姓東漢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一朝是鄧姓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以鄧禹為代表的鄧姓族人世代顯貴。據《南陽鄧氏族譜》記載,鄧禹為鄧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孫。《續漢書》說鄧彪「其先楚人,鄧況始居新野,子孫以農桑為業」。而鄧彪與鄧禹同宗,故鄧況應該是新野鄧氏的始祖。
鄧家從東漢建立以後,世代受恩寵、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將軍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達48人,其餘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漢一朝沒有出其右者。
▲鄧姓魏晉隋唐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鄧禹一族經過鄧太後亡故後的打擊,盡管鄧禹曾孫女鄧猛女為漢桓帝的皇後,家族曾再次得以榮耀,但只是一時,繁盛程度也遠不及鄧禹、鄧訓、鄧騭時代了。特別是安帝親政時,宦官江京等人巧設罪名,誣陷鄧氏對安帝親政有阻,安帝將鄧弘等鄧姓子弟廢為庶人,為了保全鄧氏家族,族人紛紛遷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國各地。《南雄南陽堂鄧氏聯修族譜》就說:鄧禹之後「避閹氏之亂,十三房後裔,散居各省,以閩、廣、楚、浙、豫章之省之間為多」。史籍記載此一時期的鄧姓人物在廣東有東漢廣州(今屬廣東)人鄧盛,曾任秭歸令、太尉諸曹掾;南朝宋桂陽(今廣東連縣)人鄧魯,中秀才後在當地做官,有惠政,卒贈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鄧文進入唐為韶州刺史;唐邵州龍潭(廣東陽春)人鄧處訥,唐昭宗拜為武安軍節度使;五代連州(廣東連縣)人鄧洵美,後漢登進士第,後周為館驛巡官。
江西有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鄧通,歷任越騎校尉、馮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鄧琬歷,任州西曹主簿、給事黃門侍郎、晉安王鎮軍長史等職;唐代道士鄧思罐(guan),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隱居麻姑山,後受玄宗徵召入京,曾兩次隨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
湖南有南朝陳衡陽(今屬湖南)人鄧正直,為盧陽令,「在任罷征、弭盜、修城、浚河、興學、崇教,民以為安樂,人多稱之」。
南朝梁人鄧郁,為荊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澗溪水服雲母為生。
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鄧姓族人繼承家族優良傳統,宗族不斷壯大,並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響的就是南陽鄧氏、平陽鄧氏、長沙鄧氏、陳郡鄧氏以及安帝鄧氏等。
▲今河南鄧州為鄧姓的發祥地,而後向緊鄰的湖北、湖南一帶遷徙,西漢時,有鄧況由兩湖回遷南陽新野,光武中興後,其子孫累世寵貴,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自然,鄧況也就成為南陽鄧姓這一望族的開基始祖。其後南陽鄧姓分衍出六個著名支派,即高密鄧姓(其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安定鄧姓(其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第七代孫鄧騭,亦為鄧禹的直繫世孫)、平陽鄧姓(其始祖為西晉尚書右僕射鄧攸,亦為鄧禹之後)、陳郡鄧姓(其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亦為鄧禹之後 )、洛陽鄧姓(為東漢大將軍鄧騭之後),可見此期仍以河南為中心,然後首先東遷山東高密,再北上山西臨汾;又有鄧姓人南遷四川、廣東等地,東漢末年鄧騭曾孫鄧芝由上蔡避亂入巴蜀。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是鄧姓人大舉南遷的直接原因。此期鄧姓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落籍,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時,李煜之孫李天和改鄧姓避居於今湖南安化一帶,而鄧騭十九世孫鄧超因仕宦而遷居江西宜春,成為江西鄧姓之開基始祖。鄧姓南遷閩粵始於宋景定年間(即公元126零年以後),宋末元初,有名士鄧向游學粵東,落籍南雄。明朝時,鄧超二十九世孫鄧剛由江西徙居廣西全州,鄧剛弟鄧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鄧鶴軒(南宋江西吉安愛國志士鄧郯、鄧光薦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廣安,鄧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時鄧姓已遍布全國各地。如今,鄧姓人口遍布全國,尤以四川、廣東兩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鄧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據《鄧世家譜》載,鄧姓已有114代傳人。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㈢ 姓氏鄧起源
鄧姓起源
一、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 (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2.血緣始祖:吾離和鄧祁侯 鄧姓的血緣祖先應該是鄧國的君主吾離和鄧祁侯。西周全盛時期,提及「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國語·鄭語》也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鄧國版圖被視為周王朝的南部領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際有周王派盂爵去慰問鄧君的記載。北宋時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銘載,昭王南征時派大臣中到鄧地視察,說明鄧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鄧與周王室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 《元和姓纂》說:「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有說鄧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於鄧,賜姓曼,一傳至辟方,二傳至雲都,三傳至吾離,—便以國名為姓。一般以最後一說為正確。 鄧氏受姓的人應該是春秋時代的鄧侯吾離,史書上說,吾離為鄧國君主,子孫以國為氏。《廣韻》說:「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以為氏。」 但鄧氏吾離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黃帝,或源自子姓,說法不一。 據《江蘇無錫鄧氏譜》中記載:鄧氏系出炎帝之後,賜姓曰姜,封於戎,是為姜戎子,周時封侯於鄧國,春秋時,吾離公朝於魯,其後復歸晉惠公,惠公以貧瘠的土地封給他做食邑,但其子孫不屈服於晉國的管束,晉國准備把他們逮捕,時有范宣子從中調解,吾離子孫復歸南陽,復有其國,此鄧姓所由來。也有人說鄧氏樂府,奏音屬徵,這是鄧姓源自姜姓的證據有說鄧氏出於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陽鄧氏譜》說:鄧氏其脈出自黃帝曾孫高辛,生後稷,嗣傳及叔虞,封唐,他的兒子燮公把國名號改為晉,又五世,生吾離,始封鄧侯,他是鄧國第一位君主。 」 二、鄧姓源於鄧林的異說: 《路史·國名紀四》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今鄧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另有村名鄧崗、鄧營,這些村鎮的命名,或許與古鄧國有關,其都城應在今鄧州市境。鄧林是中國古代的樹林,《山海經·海外北經》說:「誇父與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列子·湯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 另有一個與鄧林有關的異說,據說鄧姓是夏禹的後代。夏禹的曾孫仲康,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在鄧林,建立鄧國,後來在商朝的時候被滅,鄧國的遺民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鄧。 歷史上至少有兩個鄧姓名人以「鄧林」為自己的名字(即姓鄧名林),一個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縣,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號,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與辛棄疾、周必大、陳博良、戴溪、朱熹、呂祖謙等為友,凡三上書於朝,譏切朝政,時朝議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這項任命,後來改授石城縣(今江西省東南部)丞。
㈣ 誰有qq姓氏頭像鄧的圖,或者誰會做,求圖,謝謝
下載一個(裝逼神器)或(斗圖神器)自己作圖,都是手機版的,很簡單。
㈤ 姓鄧的繁體字怎麼寫
鄧的繁體字
㈥ 我姓鄧卻等不到有你的未來圖片
這些是需要緣分,你的緣分還沒到吧
㈦ 關於姓氏「鄧」氏是怎麼來的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曼氏,是我 鄧國最早的少數原始姓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 (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 「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㈧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鄧
㈨ 姓鄧的繁體字怎麼寫
姓鄧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