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始皇統一六國用的是什麼樣子的貨幣誰有圖片啊
⑵ 第二三小題未照下來 (2)圖二、圖三所示秦統一使用的文字和貨幣分別是什麼 (3)以上圖片反映的史
我學了這些了,可是書借出去了,無法告訴你准確答案,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這幾道題的答案書上都有。
⑶ 古錢幣上的字都是誰寫的寫的是什麼字體
古錢幣上的字一般是由當世的有名望的政治家或者書法大家所書寫的,古錢幣上的字體隨著每個朝代的不同字體也會有所不同。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繁榮鼎盛的一個時期,文學大拿層出不窮,就連很多皇帝都是著名的書法大家。所以宋代的多版錢幣上的文字,很多人都曾參與書寫。宋朝所用的錢幣有很多版本,我就介紹一下部分錢幣版本吧!第一個“淳化元寶”,他的樣式上與唐朝開元通寶如出一轍。“淳化元寶”是由宋太宗趙光義所書寫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由君王所書寫錢幣上文字的錢幣,“淳化元寶”字體是三種相結合,楷書行書,草書。宋代的著名文學大家蘇軾,也曾參與過國家錢幣製作的錢文撰寫,他曾參與過“元豐通寶”和“元佑通寶”的錢幣文字設計。
⑷ 秦朝是怎麼統一的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統一成什麼樣
一、統一貨幣
秦統一後,由政府統一鑄造通行全國的圓形方孔錢,叫「半兩錢」。其重量也正好是半兩。秦以前齊國和燕國使用的刀幣、趙國和魏國使用的布幣(也叫「鏟形幣」)、楚國的「蟻鼻錢」(也叫「鬼臉錢」)均被廢除。如圖:
三、統一度量衡
第一,皇帝親自頒發統一度量衡的命令。
這個命令被刻在或鑄在量器、衡器上,或是刻在銅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為使用憑證。
第二,中央製造頒發度量衡的標准器,作為各地製作和檢定的標准。
第三,制定了對度量衡器具定期鑒定的制度。
(4)統一文字貨幣圖片擴展閱讀:
秦朝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的意義:
1、統一貨幣,可以使中央直接掌控各地的經濟活動,讓整個國家的物資可以流動,不會出現各地各自有貨幣而無法展開貿易的情況.也避免了地方上出現貨幣鑄造進而掌握憑借貨幣發行掌握地區勢力的情況。
2、度量衡的統一可以讓全國處在統一的標准下,對促進生產有很大的好處。
3、文字的統一意義最為深遠,將之前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百姓放在統一的文化背景里,加強了秦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延伸了秦始皇的統治。
⑸ 下圖是秦統一貨幣和統一文字的圖片。秦朝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___________,全國規范使用
圓形方孔銅錢;小篆;隸書 |
⑹ 秦始皇統一的貨幣叫什麼
半兩錢。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 :「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秦二世「復行錢」以後的半兩錢,體積明顯較前輕小。如從始皇陵T2出土的半兩錢,直徑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銖稍強。
始皇陵北魚池村遺址出土的半兩錢,直徑在2.6至2.8厘米之間,重量在2.2至3.8克之間,合秦制3.3至5.7銖。這些錢例較秦統一不久鑄的標准錢,均減輕一半左右,但錢型較整齊,錢文小篆,字形稍長,當屬官錢,可能是二世所鑄。
秦二世即位剛一年就爆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天下大亂,私鑄蜂起。於是製作粗劣,穿孔較大,錢徑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兩,亦稱「秦榆莢錢」也出現於市場。
可見一國之貨幣可以反映國力之盛衰。「復行錢」是秦王朝行將傾覆時採取的應急措施,敲響了「半兩錢」走向衰落的喪鍾。秦末貨幣的嚴重減重變質,與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⑺ 關於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統一文字資料
一、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秦始皇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偉大的政治家。他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終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二、統一度量
秦統一後,衡制仍因襲前代。但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對度量衡加以了統一。
秦滅六國後,明令統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准。統一後,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由於度量衡在使用中受到磨損,產生偏差,為此秦明令規定,每年都要對度量衡進行檢驗,校正。
三、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全國統一。秦始皇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體,廢除各國文字。李斯等人根據籀(zhou)文改定秦篆。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秦篆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書,作為推廣秦篆的課本。
這樣,既適應了學童學習的需要,也作為小篆字體的範本,向全國推廣。這是一次大刀闊斧的文字改革。李斯等人編寫時,先參照當時各地(秦地和原六國各地)流行的簡體字,把大篆簡化而為小篆(秦篆),將其作為文字的典範。
秦始皇身體力行推行小篆。他巡遊各地製作的刻石都盡力注意統一書體的標准化。李斯作為著名的篆書家,各地所刻之石,相傳都是他的手筆,留到今天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秦始皇宣布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秦始皇統—以前的文字字體稱大篆,統一後使用的文字與六國文字不同,稱為小篆,或稱秦篆。小篆是從大篆演化而來的,形體比大篆更加整齊和定形化。
(7)統一文字貨幣圖片擴展閱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結束了長達250多年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建立了郡縣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國家框架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們延用著。
他在十幾年的時間里組織30多萬人在中國北部修建了綿延5000公里的長城,並生前就開始修築龐大的墳墓。1974年發現的、守護秦始皇陵的秦兵馬俑震驚了世界。8000個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馬和戰車栩栩如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⑻ 秦始皇如何統一貨幣和文字的
秦始皇以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錢做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如尺寸、升斗、斤兩等。這樣各地經商,做買賣都沒有困難,因而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秦始皇又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一種叫作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准文字。後來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作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相像了。
⑼ 人民幣背面的五種文字是什麼文
人民幣紙幣上的5種文字分別對應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等5個民族,寫的是「中國人民銀行」。
以100元為例,漢文包括右上角首行拼音「ZHONGGUO RENMIN YINHANG」,右下角印章「行長之章」,以及發行年份中的「年」。
蒙文包括右上角第2行第1列的文字
(9)統一文字貨幣圖片擴展閱讀
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 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
2000年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的學習輔導讀本中有詳細釋義,稱人民幣的單位為元,輔幣單位為角和分,作為支付單位的代號,人民幣符號是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寫Y加上兩橫即「¥」,而不是Y加一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