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別人報復得抑鬱症能發朋友圈發泄嗎
可以。
抑鬱症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徵,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類型。臨床可見,心情低落和現實過得不開心,情緒長時間地低落消沉,從一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痛欲絕,自卑、痛苦、悲觀、厭世。
朋友圈一般指的是騰訊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於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時上線,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同時可通過其他軟體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用戶可以對好友新發的照片進行「評論」或「贊」,其他用戶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評論或贊。
㈡ 事很簡單,用不了分分鍾,發的字圖,感謝網友能客觀真實評價下此事,謝謝了🙏
我還以為什麼事,不過就是車友雙方都無礙的小誤會罷了。你也沒錯。
開車雙方在一些狹窄彎道時心裡緊張,害怕惹麻煩。開車心態爆炸,路怒也正常。不過要注意控制情緒,不要惹事。對面應該和你差不多想法。還是可以理解的。
報復就沒必要了,還是要做一個守法公民。過去的事就過去了吧!
小氣在女朋友面前是很掉價的。
㈢ 一個女孩的復仇
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你們好。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梵,一位復仇者。或者你們也可以把這段文字叫做遺書,這是我們的遺書。
這副身體原來的主人是小雨,但她已經死了。說來諷刺,她死於她那短暫的一生中最親近的兩個人——她的父母。
在這里我不想再去控訴或譴責些什麼,我只是在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講述一段真實發生在這個可憐的女孩子身上的故事。
小雨原本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女孩子。她熱愛生命,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與其他無數個孩子沒什麼兩樣。但是她的親生父母卻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她從記事起,她所有的一切就全部依賴於她的母親。
母親就是她的一切。
後來有一天,她的母親從外面帶回來了另一個男人,讓她叫他爸爸。
這就是你的爸爸,從此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她聽見母親這么說。
雖然有點小小的不情願,但她也真心為母親感到高興,為這個新生的家庭感到高興。她本以為這個笑的慈祥和藹的男人是會給她們帶來幸福和溫暖的天使。
她記得很清楚,這一天是2013年7月3日,她暑假開始的日子,也是噩夢開始的日子。
她在臨死前經常這么對我說,她要我記住這個日子。
小雨經常會想,如果她在那個暑假前的期末考試中沒有取得那麼差的成績,這一切是否就不會發生了?
那確實是她上學以來最差勁的一次考試了。母親和父親都很生氣。他們為了彌補小雨在數學方面的不足,也為了懲罰她,給她布置了很多作業。每天100道計算題,三張試卷,小小的她得從早上五六點鍾醒來,不眠不休的一直寫到深夜。更可怕的是,他們要求小雨一道題也不能錯,錯一道題就打她,再錯就再打,外加跪搓衣板和餓肚子。
小雨那年才十歲。她每天每天都在拚命努力著,努力做好一切,努力讓自己活下去。
除此之外,她的父親還給她定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包括做家裡一半的家務以及給他端茶遞水,當個隨傳隨到的出氣筒。他美其名曰「孝順」。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逼出來的孝順。
昔日的小公主從此活的像個奴隸。
她必須循規蹈矩的活在這些條條框框組成的籠子里,神經必須時刻緊綳著,否則一不小心越了界,等待她的只有冰冷的棍子和冷嘲熱諷咄咄逼人的父母。甚至有時,父親心情不好也是她挨打的理由。
她不是沒有試著反抗過,只是這些無謂的掙扎換來的不是父母的關愛,而是更加嚴厲的懲罰。父母不信任她,她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她的世界再也沒有陽光會照進來了。
她失去了愛她的父母,就像樹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樹根。小雨經常覺得,自己的生活就像行走在深淵邊緣,看不到前方的希望,也回不去昨天的懷抱,只能日復一日艱難而無助的活著,連呼救聲都被扼殺在喉嚨里。
在那些灰暗的日子裡,維持她清醒的只有課外書。父母不允許她出門找其他朋友玩耍,她只好把空閑時間全部交給書籍。她用書上的文字麻痹自己,每天一遍遍地對自己說:父母是愛你的,他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不應該恨他們。
不應該的。
她用文字麻痹了大腦,空留一副軀殼承受著無盡無休的痛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的心是一點一點死去的。
她本以為依託著書籍,自己的精神就不會崩潰,這樣無窮無盡的日子就能熬下去了。
可是她的父母仍然沒打算放過她。那天是2013年10月14日,醉酒的父親沖進她的房間,幾近瘋狂的將她所有的書都撕碎了。理由是她只會看閑書不好好學習。
那一刻,絕望如洪水般沖垮了她心靈最後的堤壩。她拼了命的哭喊,求饒,妄圖阻止這場殘酷的戰爭。她的父親把她狠狠的摔在床上,大叫讓她的母親「按住她」。
直到最後一張紙被撕碎,她才後知後覺的明白:這不是一場戰爭,而是單方面的屠殺。絕對的實力面前,再多的竭斯底里都如同父母眼中的笑話。
絕望終於戰勝了求生的本能。她擦乾眼淚,從自家窗口一躍而下。
她將自己生命中的陽光與這段過往一並埋葬,妖嬈的火舌起舞在這片焦黑的土地上,毀滅,創造,升華。
我便是那浴火重生的鳳凰。
以往的一切單純善良此刻都被小雨的靈魂帶走,取而代之的是冷酷,堅硬,狡詐,殘忍,扭曲和黑暗的我。
看吧,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靈魂啊!
其實小雨心裡比誰都清楚。她明白自己長在骨子裡的善良讓她沒辦法像自己的父母下手。於是她在臨死前創造了我。
我在醫院里醒來,看到了她的父母喜出望外的臉,感到有些可笑。
我繼承了她所有的記憶和情感,以及她的身體。
但我們是兩個人,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天使已經死去,蘇醒過來的,是惡魔。
出院後我開始了長達五年的復仇。我其實並沒有做太多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五年的時間里,持續不斷地挑撥小雨父母的關系。我利用小雨跳樓後母親對她的愧疚和對她父親的怨念,以小雨的身份不斷訴說著自己的委屈,並將這份委屈巧妙的嫁禍到小雨父親身上。暗示母親小雨的死全部都是父親的責任,從而激發她對小雨父親的恨意。
但是對於兩個在同一屋檐下相處了這么多年的人來說,光是小雨的矛盾還遠遠不夠。人都是自私的,小雨的怨念再深,也不過是輔助,真正的矛盾還得從他們兩個人之間建立。
我開始有意的製造誤會,不擇手段。小雨父親性格剛直不阿但是固執得要死,母親性格懦弱優柔寡斷還愛胡思亂想,想要製造出點什麼來簡直不要太簡單。
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五年後,小雨的父母徹底分道揚鑣。但這仍然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我要讓殺死小雨的兇手受到千倍萬倍的懲罰。
在小雨父親垂頭喪氣地准備搬走時,我追上了他,告訴了他一句小雨很早之前就想對他說的話。
最後一根稻草飄然落在了駱駝背上。
第二天,我成功地在報紙上看到了小雨父親跳樓自殺的新聞。他從小雨曾經墜落的那棟樓上跳下,只不過他再也沒能醒過來。這是我有意安排的,為了給死去的小雨一個交代。這一天是2018年10月14日。小雨的忌日。
我看向臉色蒼白的小雨的母親。下一個就是她了。她雖然沒有正面向小雨施暴,但是作為小雨最親近的人,她一再縱容小雨父親傷害小雨,間接導致了小雨的死,同樣不可原諒。
我開始進行復仇計劃中的最後一步——自我毀滅。我相信小雨的母親還是深愛著她的,正是這種愛讓她變得像剝了殼的蝸牛一樣脆弱。
我給了小雨母親一個選擇。她可以隨著小雨父親和小雨的肉身一同離開,也可以活下來,永生背負著沉重的思念和內疚。
這已是我對於縱容者最大的仁慈。
我的生命結束於2019年7月3日。我們用我們的生命,完成了一場華麗的復仇。
如果說我和小雨的一生是一個悲劇,那麼就讓這個悲劇以這封信結尾吧。
我希望這段殘酷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也願它就此塵封,願世間再無這樣的悲劇重演。同時,也願這世上千千萬萬的「小雨」能夠脫離這悲劇的命運,活出一個精彩的自己。
這就是我,梵,一個復仇者的願望。
這又何嘗不是小雨的希冀呢?
㈣ 魯迅《鑄劍》講述了一個怎樣的復仇故事(幫忙看看圖片中的空格,就大概這么多字)[幫忙回答者感激不盡
周宣王時代的楚國。楚王奢殺,找來天下第一鑄劍名師干將及其妻子莫邪為他鑄劍。干將夫婦採金英鐵精,苦幹三年,為楚王造一名劍。楚王怕干將為他人所用,劍成之日就斬殺了干將。干將妻莫邪對此早有所料,她要丈夫鑄成兩把劍。一把雌劍獻了楚王,一把雄劍莫邪保留著。
干將被害16年後,莫邪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眉間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訴眉間尺,眉間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決心以雄劍為父報仇。眉間尺憑一股勇氣來到王城,殺不成楚王,又被通緝捉拿。
俠士晏之敖來見眉間尺,他可以殺楚王,但要借重眉間尺的寶劍和頭顱。眉間尺信任他,把寶劍和自己的頭顱給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並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鬥。眉間尺年幼,不是楚王對手,被楚王的頭咬住不放。晏之敖見狀,拔劍自刎,頭顱掉入鼎中,加入戰團,終於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三個頭都煮成了白骨,無法分出彼此,楚國王公大臣出於無奈,只好將三個頭顱均以王禮分而葬之。這就是三王冢的來歷。
㈤ 誰有魯迅《復仇》原文
原文:
人的皮膚之後,大概不到半分,鮮紅的熱血,就循著那後面,在比密密層層的爬在牆壁上的槐蠶根其細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溫熱。於是,各依著溫熱互相蠱惑,煽動,牽引,平明地尋求偎依,接吻,擁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歡喜。
但倘若用以並肩日的離任,只以及,穿過這套紅色的,菲薄的皮膚,將見鮮紅的熱血激濺似的以所有溫熱直接灌溉殺戮者;其次則給以冰冷的呼吸,以示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這樣,所以,有他們倆裸著身體,捏著利刃,對立在廣漠的曠野之上。
他們倆將要擁抱將有殺戮……
陸人們從四面奔來,密密層層的,如魁蠶爬上牆壁 ,如螞蟻要扛海魚干頭。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從四面奔來,並且拚命伸長脖子,要鑒賞這擁抱或殺戮。他們已經與覺著時候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
然而他們倆對立著,在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身體,捏著利刃,然而也不擁抱也不殺戮,而且也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他們倆就這樣的至於永久,圓活的身體,以將乾枯,然而毫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陸人們於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有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他們與視覺的喉舌乾燥,脖子也乏了,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甚而至於居然覺得甘苦倒是了生趣
於是只剩下廣漠的曠野,而他們倆在其中裸著身體,捏著利刃,乾枯的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鑒賞這路人們的乾枯,無血的殺戮,而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賞析:
http://tieba..com/f?kz=49172527
㈥ 復仇在古代用一個字怎麼表示,(要一個字)
應該是:殺
㈦ 報仇的報字怎麼寫的
漢字 報
讀音 bào
部首 扌
筆畫數 7
筆畫名稱 橫、豎鉤、提、橫折鉤、豎、橫撇/橫鉤、捺
㈧ 看了魯迅的《復仇》怎麼寫賞析
《復仇》與《復仇(其二)》,是《野草》中命意比較明白的兩篇。魯迅曾解釋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又說:「我在《野草》中,曾記一男一女,持刀對立曠野中,無聊人竟隨而往,以為必有事件,慰其無聊,而二人從此毫無動作,以致無聊人仍然無聊,至於老死,題曰《復仇》,亦是此意。」這段話還註明了他們倆的性別。
對「其二」,魯迅雖未有說明,但主題也較明顯,所寫耶穌被以色列人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是取自《聖經·新約》的《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這里侮辱、譏誚並動手釘殺耶穌的群眾,已經不是活得無聊的旁觀者了,他們竟然親手將解救自己的先覺者殺害,客觀上已起了幫凶的作用。
耶穌的這個結局,可以說概括了古今許多改革家與先行者的悲慘遭遇。無論是旁觀者還是幫凶者,對這些愚昧麻木的群眾,當然無所謂復仇。取名「復仇」,其實是表現了作者的深沉的悲憤。
《野草》中有不少用象徵主義方法寫的,而且藝術上極精緻的作品。但也並非每篇都是象徵主義,這兩篇《復仇》,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浪漫主義方法,這說明《野草》的藝術方法是多樣的。
散文詩是詩,詩的品格是抒情。這兩部《復仇》都有很簡單的情節,但不是敘事性的,仍然是抒情的。抒情的方法就是通過詩中挺拔地矗立在群小中的正面形象,寄託作家的滿腔悲憤之情。兩篇都塑造了悲劇性的崇高的人物形象,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人物形象與作家的情感,二而一地交融著。形象的客體(人物)不是卻同時又是抒情的主體(抒情主人公)。裸體男女以死人們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乾枯,耶穌「悲憫他們的前途」,「仇恨他們的現在」、這里都凝聚著一個先覺者在醜陋的人文環境中的寂然、愴然、憤然的感慨。正是這種情感,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產生了抒情的藝術力量。
再則,雖有情節,目的卻不在於交代某一報仇雪恥故事的本末,不過是借著那樣的場面,渲染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活動和感情波瀾。真正的目的還在抒發情感。
《野草》中的多數部分,包括這兩篇《復仇》,其藝術表現給人以特異之感。在《復仇》中,用了裸體男女的形象,這在當時無疑是相當特異的。首先這是為了承接開頭第一段,既然人的皮膚是薄的,鮮血是美的,那麼讓皮膚祼露在外,才能顯現這美。
其次,這里當然含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一男一女裸體共處的模式,可能始於《聖經·舊約》的《創世紀》,那伊甸園中的亞當夏娃的故事。我國傳統文藝中沒有這樣的模式;描寫裸體男女,也不合我們的欣賞習慣。
好在20年代已有許多人理解、接受希臘人體藝術,知道那些裸體的是神,是戰士,是英雄的形象(釘上十字架的耶穌,也是裸體的),從《復仇》給出的語言符號,可以聯想到《擲鐵餅者》、《赫爾克里斯》以至《大衛》的藝術形象。由聯想產生的健壯有力的體魄,肯定加強了復仇者的人格力量。
同時也與周圍的看客,形成強烈的對比。他們雖然著衣,而且「衣服都漂亮」,但卻是那麼無聊、卑瑣、渺小。這就極鮮明地把這兩種人完全區別了開來。這兩個用蔑視的眼光,對著周圍群眾的裸體人像,如果由雕塑高手做成塑像,為什麼不可以產生《拉奧孔》一般的效果呢?看來這題材不僅可以寫散文詩,也頗適於雕塑藝術。
《復仇(其二)》中的耶穌形象,也是外來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用他做題材的也極少。這兩篇散文詩說明魯迅從古希臘和希伯來文化中,也吸收了一些可用的因素,豐富自己的藝術創造。
人物形象身上貫注了作家的悲憤情緒,這是《復仇》和《復仇(其二)》的基本感情色彩。但在具體描繪中,突出的卻是輕蔑,用輕蔑來反襯悲憤,這和《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的直接描繪悲憤是不同的。
因為只有把悲憤化為輕蔑,才能完成「復仇」的主題;而輕蔑只有有了悲憤做內涵,才顯得那般深沉而堅實。在「其一」中,這輕蔑 是由路人們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即寫輕蔑的效果:「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
把「無聊」具體化為小爬蟲,游漫於空間,無孔不入,又非常活躍地鑽進鑽出,好像有孫悟空的瞌睡蟲一般的魔力。於是希求鑒賞他人者倒過來被他人所鑒賞,雙方調換了 位置。從這樣的藝術描繪中反射出輕蔑的力量。
在《復仇(其二)》中則直寫耶穌的感覺。他雖然感到透心的痛楚,但卻「痛得柔和」、「痛得舒服」,並且「沉酣於大歡喜和大悲憫中」。前者是肉體上的真實感覺,後者是心理上的滿足,二者完全相反。這正是對凌辱者的輕蔑所產 生的一種感覺轉換,而不是什麼表現為群眾視死如歸。
《復仇》和《復仇(其二)》在語言上,如選詞、表述、語調等,也頗特異。一些詞的使用法,如「這樣地至於永久」、「較永久地悲憫」等,或虛詞的疊用,如「甚而至於居然」等,還有某些誇張的修辭:「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等,都顯得很特別,與眾不同。這對於造成藝術的特異感,也是重要因素。
這里顯然有尼採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的影響,在魯迅的第一本雜文《熱風》,還有《野草》的某些篇中,都可以看到這類尼采式的語言的痕跡。這種語言的特異,也造成一種不俗、不諧、不訓的文章格調,有助於表現抒情主人公的背逆傳統和世俗的性格,加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8)報仇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復仇》是魯迅創作的一篇散文詩,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語絲》周刊第七期。
概述
人的皮膚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鮮紅的熱血,就循著那後面,在比密密層層地爬在牆壁上的槐蠶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溫熱。於是各以這溫熱互相蠱惑,煽動,牽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擁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歡喜。
但倘若用一柄尖銳的利刃,只一擊,穿透這桃紅色的,菲薄的皮膚,將見那鮮紅的熱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溫熱直接灌溉殺戮者;其次,則給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而其自身,則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這樣,所以,有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
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路人們從四面奔來,密密層層地,如槐蠶爬上牆壁,如馬蟻要扛鯗頭。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從四面奔來,而且拚命地伸長頸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他們已經豫覺著事後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
然而他們倆對立著,在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然而也不擁抱,也不殺戮,而且也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他們倆這樣地至於永久,圓活的身體,已將乾枯,然而毫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路人們於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他們於是覺得喉舌乾燥,脖子也乏了;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甚而至於居然覺得乾枯到失了生趣。
於是只剩下廣漠的曠野,而他們倆在其間裸著全身,捏著利刃,乾枯地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乾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復仇(魯迅散文詩其一)
㈨ 復仇繁體字是什麼樣子
雙人旁加現在的復,仇和原來的一樣
㈩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變成繁體字的個性簽名 謝謝
...〃莙孖蕔仇ミ ⒑哖ド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