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莫字什麼意思
莫」的意思是:1.不要。 2.沒有,無。 3.不,不能。 4.古同「漠」,廣大。5.姓。 [mù]:古同「暮」。
Ⅱ 姓氏圖片文字莫
一張文字為【莫】的姓氏圖片 發上來了。
完美答案哦,想錯都錯不了啊。
只有當你說話不算數,變卦的時候,這答案才錯了。
Ⅲ 請教象形字的圖畫表示,大量,多謝
漢字的產生 漢字有極悠久的歷史,在戰國時期曾經傳說文字是黃帝史官倉頡所造。一說倉頡是古帝王。這種傳說只是傳說而已,本不足信。因為文字絕對不是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並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然後又一步一步使之完善起來,成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漢字有繁富的體系,非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製成功的。 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還難以確實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當在四五千年以上,應當在新石器時代。 商代是奴隸社會時代,已經有宮室城郭,有農業,還有制陶、冶煉等手工業。
商王好占卜,凡是祭祀、征伐、田獵、農事等都要佔卜,占卜所用的東西主要是龜腹甲,有時也用牛肩胛骨。占卜的文辭就刻在龜甲獸骨上。商代占卜的甲骨是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陽西北五里小屯村發現的。這個地方是殷商的舊墟。從1928年以後又經過幾次發掘,前後所得甲骨在10萬片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商朝後半期盤庚自奄遷於殷以後的東西,約在公元前13~前11世紀,在甲骨上所刻的文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字的發現使我們對於漢字產生的最初情況有了明確的認識。
甲骨刻辭大部分是貞問之辭,也有一部分是記事的。現在能認識的字有2000多個,還有些字我們還不認識。從已經認識的字來看,很明顯漢字是從圖畫發展而來的。由圖畫而變為筆畫簡單的文字,再由筆畫簡單的文字進一步創制大量的新的文字。 甲骨文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但在甲骨文里圖畫式的文字還很多。凡是實物有形可畫的大都用圖形來表示。例如:以上這些字所表示的都是有形可畫的實物。在文字學上稱這類字為象形字。這類字雖然接近於圖畫,但是已經成為一種代表語詞的文字,筆畫採用線條式,只要能把事物形象的特徵表現出來使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字就行了, 並不需要像圖畫那樣復雜。如、的犄角有不同是很容易分辨的。另外, 有些字如、之類,橫寫占的地位太大,所以改為豎寫,這說明甲骨文字已經脫離了圖畫階段,演變成為真正記載語言的文字了。
語言里的詞並非都有具體的形象可畫的。例如數詞,在甲骨文里就用線條來表示數目:有些事物沒有實際的外形可做為表象,而在甲骨文里也想方設法用圖形來表示。例如:這些字都是一種表意文字,用點畫來表示所要指出來的意思。上和下無形可象,而用「一」在「」的上下來表示事物所處的方位。就是《尚書》「 高宗肜日」的肜。古人稱祭而又祭曰肜。甲骨文的字即表示連續不斷的意思。彭字左邊是鼓,右邊的幾畫表示的是鼓的聲音。暈字在日的四周畫上幾畫表示日周圍的光圈。皀字《說文》解釋為「谷之馨香也」,甲骨文為食器,上面的幾點表示食物上的香氣。像這類的表意文字在文字學上稱為指事字。
在語言里除事物的名詞用圖形來表示以外,屬於行為動作的詞在甲骨文里也利用圖畫來表示。例如:這些字都是用繪畫的形式把兩個形體組合在一起的表意文字,在文字學上稱為會意字。
以上所舉出的字有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用圖形來表示的。後來字形變成篆文、隸書,又變為楷書,始終沒有改掉原來圖形的基礎,也就沒有改變為拼音文字了。
漢字形體的演變 現在我們日常手寫的規規矩矩的漢字字體稱為楷書,或稱為正楷。楷書是從公元3~4世紀魏晉時代開始形成的一種字體。魏晉以前,從殷商到秦漢,漢字的寫法有過很大的變遷。漢字形體的變遷主要可以分為3個大的階段:
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 商代的文字見之於卜辭和銅器銘文的已經不是圖畫,而是一種筆畫簡單的記錄語言的符號了。但是很多文字在表形表意上還離圖畫的形式不太遠。例如:這里隹、齒二字都是象形字,興象四支手共舉,星象人企立遠望,竝象二人竝立,逐象人逐豕,男象以耒耜在田耕作。 到了周代,銅器上的文字在寫法上跟甲骨文還很接近,只是在筆畫上或有改變。例如:
到了春秋戰國之間,書寫工具有了竹簡和絲帛,文字可以用筆來寫,不用契刻和陶鑄了,因而使用日廣。這時,列國的文字各有地方特色,不完全一致。秦人承繼了西周的文字,筆畫趨於繁復, 如秦刻石(通稱石鼓),即所謂大篆;而東方諸國的文字又趨於簡易,改變比較多。秦滅六國以後,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李斯倡議進行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於是有小篆。小篆對大篆而言,形體比大篆簡單,結構比金文整齊,寫法有一定的規范,而且同從一個偏旁的字,偏旁的寫法和地位也都有一定,因而文字走向系統化。例如從女旁的字在金文里大都寫在右邊,有時寫在左邊,在小篆里則一律改寫在左邊。從言字邊的字,在金文里有的寫在左邊,有的寫在右邊,如「許」字、「諫」字,在小篆里一律也改寫在左邊。又如在金文里從彳又從止的字,彳寫在左邊,止寫在右下邊,在小篆里就一律合寫在左邊,作兠。秦朝統一文字在漢字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是一大進步。小篆是由商周文字發展而成的。小篆以前是一個大的階段。
秦漢的隸書 隸書是由簡略的篆書逐漸發展而成的。戰國時代的兵器文字已趨簡捷,相傳秦代開始有了與篆書接近的隸書,隸書在民間使用。到了漢代,隸書不斷發展,由接近篆書而改變篆書,成為日常應用的字體了。隸書不同於篆書的地方很多。主要表現在3方面:①筆畫簡化。如言字邊、辵字邊,阜字邊之類。②結體改變。如晉字、秦字、曹字、春字的上邊一部分都不同於篆書。③變篆書的圓筆為直筆或方筆。如月、木、文、六、女、大、甲、有、以等都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由繁復變簡單的一大發展。隸書解散了篆體,使文字完全脫掉了圖畫的性質,成為便於書寫的符號,文字也就走向大眾化的方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從東漢時起;紙已經大量生產,書寫文字也更加方便,因此隸書的筆勢帶有波折,在體勢上與篆書大不相同,東漢時期有不少的書法家善於楷隸。
在漢代隸書開始發展的時期,又有了草書。草書是草率的隸書,漢魏時通行的是章草。漢末又有了由楷隸簡化的行書, 東晉時又有了今草。足見文字為便於實用,不斷有新體出現。但草書只求整個形體與隸書相似,不容易認,行書又偏於草率,所以楷法為人所重。 魏晉以後的正楷 「楷」是有規矩的意思。從漢代有楷隸以後,到魏晉時代就有了正書。正書也稱為真書。這種字體比楷隸又有了不同。波勢減少,筆畫也趨於平易圓轉。所以從唐代以後一直成為手寫的字體。
總之,漢字的形體演變從商周古文字到小篆是一期,由小篆發展為隸書是一期,由隸書發展為正書又是一期。總的趨向是由繁難變為簡易。文字在使用上盡量求其易寫,不再斤斤於表意了。
漢字的結構 漢字自古至今都是方塊式的文字,有的是獨體字,有的是合體字。獨體字來源於圖畫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體字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在漢字總體內,獨體字很少,合體字佔90%以上,而合體字中又以形聲字占絕對多數。
合體字是把兩個已有的字組合在一起,組合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左右排列的形式,另一種是上下組合的形式。形聲字的結構是一半形旁,一半聲旁,形旁表意,聲旁表音。形旁和聲旁所擺的位置則有6種不同的方式:
①左形右聲。如:組、紅、語、提、伍、校、忙、江、城、附、唱、鯉、舫、狗、炬、神、迷、距。
②左聲右形。如:放、和、鴨、視、收、頸、翅、部、勃、額、劑、救、溪、欽、敲。
③上形下聲。如:簡、花、室、草、定、覆、岌、麋、冕、岑、星、露。
④上聲下形。如:吾、常、裂、帛、含、盟、婆、斧、忽、摩、烹、費、翡、恭、貢、瞽、駕、忌、密、努。
⑤外形內聲。如:匡、衷、痕、病、廢、閨、弼、街、圃、匐。
⑥外聲內形。如:聞、悶、辨、問、贏。這些不同的寫法,最初是為了書寫的方便和形式的美觀,以致形旁跟聲旁的位置有不同,後來同從一個形旁的字就大都有一定的格式。例如:「 亻、口、彳、氵、火、木、扌、土、犭、礻、糸、禾、米、蟲、酉、足、玉、巾、衤、日」等形旁一般都在左邊:「力、攴、殳、見、刂、戈、頁、欠、瓦、鳥、斤」等形旁都在右邊;「宀、穴、艹、?、儧」等形旁都在上邊;「皿、子、心、灬(火)、黽」等形旁都在下邊。這些不同的形旁在字形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看起來彷彿復雜,實際上具有一定的規律,對認字和書寫兩方面都有很大的方便。這種結構的形式從秦漢時期的篆書發展為隸書就已經固定下來了。書寫的筆順也必然要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內不能錯亂。
漢字與漢語的關系 漢字是一種表意注音的音節文字,每一個漢字代表語言里的一個音節。在上古時代漢語有單音節詞,也有雙音節詞,而以單音節詞為主,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自漢代以後,雙音節詞逐漸加多,一直發展到現代,漢語就變為以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為主了。這樣,語言里的詞大多數需要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來表示,字跟詞的數目就不能相應。因此,一個字不一定就是一個詞,它可能只是構成一個詞的詞素(或稱語素),它只代表整個詞的一個音節。
漢字雖然是音節文字,但是漢字本身不都能確切地表示語音。漢字中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如山、水、首、目、大、文、京、方、走之類,都是不表音的字。漢字的形聲字,一半是形,一半是聲,表聲的部分跟字音相同的固然不少,可是也有很多不相同的。例如詞、資、堂、杜、湯、盪、欣、汗、都、循之類,聲旁跟字音只是韻母相同而聲母不同;其他如滌、灑、仍、特、雕、凝之類,聲旁跟字音就全不相同,很難看出應該怎樣讀。聲旁也就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聲旁跟字音不相應,主要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古今音異,古代原來音是相同的,由於時代的變遷,語音有了改變,讀音也就不一樣了。如鋪從甫聲,鋪、甫古音聲同;結從吉聲,結、吉古音韻同,今音就不一樣。另一種原因是前人制字,聲旁與字音本不相同,只取其相近。例如浩從告聲,聚從取聲,暖從爰聲,蔡從祭聲,似從以聲,樞從區聲,喘從專聲之類都是。因此漢字中形聲字盡管佔大多數,而字形上所標識的聲旁跟語言並不都相協合,表音的作用也就不顯著了。漢字本身既不能明確表音,每個字就只能按照字典所注的讀音來讀了。
漢語的語詞極為豐富,古代字少,一字多義,或一個字代表幾個詞,連帶著都有一字多音的現象。例如"說"有yuè、shuō、shuì三個音,表有喜悅,說話,游說三個意思。喜悅的意思是一個詞,說話、游說兩者又各是一個詞。「卒」有zú、cù兩個音,zú有兵卒的意思,又有終了,死亡的意思;cù是猝然的意思。兵卒是一個詞,終了,死亡是一個詞,猝然又是一個詞。罷字音pí,又音bà,pí是疲敝的意思,bà是停歇的意思,疲敝是一個詞,停歇又是一個詞。又如行字有xíng、háng兩個音,xíng是行走,háng是行列。賈字有gй、ji╤兩個音,有商賈、價值兩個意思。遺字有yí、 wèi兩個音,有遺留、饋贈兩個意思。這些都是一字多義。要分辨意義和讀音只有憑仗上下語句來斷定了。這是文字與語音不相應的又一種情況。 漢字在記錄語言時,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用法。漢字當中同音字也特別多,除古代已經通行的同音假借字一直沿用的以外,其他是不能隨便寫的。寫錯了就稱為寫「白字」,例如 shi這樣一個音,見於下列一些詞里:城市、表示、戰士、方式、考試、教室、形勢、解釋、裝飾、合適、事情、世界。這里每一個詞都有一定的寫法,其中每個字都是組詞的一部分,因為它又聯系著許多相關的詞,自成一組,所以不能寫錯。例如「市」,既有「城市」一詞,又有「都市」、「市場」、「市井」、「市價」一些詞。因此,漢語的語音系統雖不復雜,而文字卻成千累萬。一個字作為一個詞素構成一個詞,它本身承擔著一定的意義,每個詞怎麼寫是受字義和詞義所制約的,所以不能錯亂。
漢字在記錄語言當中也出現不少古今字和異體字,例如灑(灑)、兒(貌)、罷(疲)、辟(辟) 、莫(暮)是古今字;泄(泄)、窺(闚)、跡(跡)、懶(�)、轄(鎋)等是異體字。一個詞也可以寫成幾個形體。如「個」、「個」、「個」;「泛」、「泛」、「氾」。為了使文字規范化,許多不必要的異體字現在就都不用了。
漢字的增繁與簡化 漢字在商代除了有象形字、表意字以外,還有形聲字和假借字。象形、表意主形,形聲、假借主音。為配合語言,表音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從周代以後形聲字成為造字的主體。語言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語詞不斷增多,文字也隨之日益增加,形成一個繁富的文字體系。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不算「重文」)。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隋陸法言作《切韻》,有12158字,都達一萬數千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 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就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
字書中文字數量的增多是由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文字累積而成的。各時期都有不少新的語詞出現,就要造許多形聲字,字數自然增加。並且在文字使用中也出現很多不同情況的異體字和孳生的字。不同形體的字有以下幾種:
①相傳下來的古文奇字。如《說文解字》所收:「兒」是古文奇字「人」字,「 無」是奇字「無」字,「禮」(禮)、「眎」(視、)、「�」(多)、「愳」(懼)等字是古文,「雱」(旁)、「墜」(地)是籀文。
②字的異體。如雞雞, 譎憰、逴趠、踣�、呧詆、溪溪、逼逼、唇唇等字形旁不同,枹桴、�訩、胑肢、觵觥、悑怖、�抽、澄澄、�磨等字聲旁不同,但音義是相同的。這種異體字特別多。
③古今字。同是一個字而古今的寫法不同。今字或就古字增加偏旁,或另成一字。如"從"作"從","�"作「派」,「寽」作「捋」,「�」作「敝」,「�」作「淵」,「�」作「煮」,「�」作「煼」,「鼃」作「蛙」,「鼄」作「蛛」,「鬴」作「釜」,「羴」作「膻」,「�」作「涎」,「汓」作「泅」。這些字音義都一樣。
④俗體字。民間流行的手寫體字很多。如:"煞"(殺)、「柒」(漆)、「吊」(吊)、「頭」(頭)、「 楞」(棱)、「�」(辯)、「�」(憂)、「淚」(淚)等都是。以上這種異體字在字書里佔有很大的比重。
其次,文字在使用中還產生一些增添偏旁的字。有些是屬於俗體字一類,如「棟梁」的「梁」,「水菓」的「菓」、「笤箒」的「箒」,徒增贅疣,自當會廢棄不用。但有些因為原來的字作為另外一個詞來用,與原來造字的意思毫無關系,於是又就原字加偏旁代表原字的意思,這在文字學上稱為後起本字。如"莫"的本義為日暮,因「莫」另作「無」的意思來用,所以又造"暮」字。「暴」的本義為曬,因「暴」作「暴虐」的意義來用,所以又造「曝」字。「須」的本義為胡須,因「須」用為「必須」字,所以又造「 須」字。「韋」的本義為圍,因「韋」用為「皮革」字,所以又造「圍」字。「然」原義為燃燒,因用為「如此」的意思,所以又造「燃」字。又有些字由於義有引申,原義不用,而通常作引申義講,於是加偏旁又為原義另造一字。如「監」字原義是人俯身向水鑒中看自己,引申有監察、監督等意義,原義不用,因而又造「巶」字。「益」字原義是水從皿中溢出,引申有增加、有利等意義,原義不用,所以另造「溢」字。「原」字原義是水源,引申有原始、本來等意義,原義不用,因而又造「源」字。以上這些都是後起本字。 另外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義近音同或音近的分別字。如「挽」為挽車,但屬於一般牽引的意思就別作「挽」。「版」為版圖、版築的「版」,木板、鐵板都別作「板」。「稱」為稱舉、稱量輕重,可是稱量輕重的器具卻另造「秤」字,音 chènɡ。「受」為接受,受與別人就另作「授」。「知」為知道、明白的意思,聰明有知識就別作「智」,音zhì。這些都是分別字。
從這些方面來看,漢字在歷史上之所以日趨繁富,一方面由於不同時代有新的語詞增加,須要創造新字與之相適應;另一方面由於產生了大量的異體字、俗體字和用增益偏旁的方法以表現新的意義的孳生字;因此由漢代以後字書的字日益加多。實際上日常使用的字不過六七千而已。 漢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分歧旁出的異體字就要廢除掉。選擇的標准就是要求簡易便用,而且要符合約定俗成的規范。因此廢去古字而用今字,不取繁復的異體字,而取簡便易寫的字。由繁復趨向簡化,這是漢字形體發展的規律。從商代到近代,一直是如此。由篆書變隸書就是一次大改革。例如泰、秦、春、奉幾個字的上頭,篆書都不相同,可是隸書就都變得一樣了。又如心字在字的左邊,楷書都作忄,火字在字的下邊,楷書都寫作灬,都是有意的簡化。至於各時代受行書、草書的影響出現的簡體字更是指不勝屈。如斷作斷,牀作床 ,庄作莊,潛作潛,條作條,備作備,憐作憐,召作�之類,從隋唐時代以來就已在民間流行了,所以有條理的、符合漢字的形體結構方式和表音作用的簡體字還是有利於識別和書寫的。但不能違背約定俗成的原則。隨意簡化,師心自用,就失去作為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整理異體字和制定簡化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重大作用。
參考書目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1。
顧野王編:《玉篇》,張士俊澤存堂刻本。
張參編:《五經文字》, 唐開成石經本, 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
唐蘭:《中國文字學》,古籍出版社,上海,1979。
--------------------------------------------------------------------------------
漢字
中國漢族人民用以記錄漢語、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漢族祖先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是一種音節文字,一個字代表語言里的一個音節。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音義。漢字本身有一定的嚴謹的結構規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統性。盡管漢語方言比較分歧,可是用漢字寫下的書面語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雖然古今語音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漢傳下來的古書現在仍然能讀得懂。這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能相比的。
漢字的產生 漢字有極悠久的歷史。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還難以確切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當在四五千年以上,應當在新石器時代。
漢字形體的演變 商代的文字見之於卜辭和銅器銘文的已經不是圖畫,而是一種筆畫簡單的記錄語言的符號了。秦滅六國以後,李斯倡議進行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於是有小篆。小篆是由商周文字發展而成的,隸書是由簡略的篆書發展而成的。到了漢代,隸書不斷發展,成為日常應用的字體。在漢代隸書開始發展的時期,又有了草書。到魏晉時代有了真書。漢字的形體演變,總的趨向是由繁難變為簡易。
漢字的結構 漢字是方塊式的文字,有的是獨體字,有的是合體字。獨體字來源於圖畫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體字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在漢字總體內,獨體字很少,合體字佔90%以上,而合體字中以形聲字占絕對多數。
漢字與漢語的關系 漢字是一種表意注音的音節文字 ,每一個漢字代表語言里的一個音節。一個字不一定就是一個詞,它可能只是構成一個詞的詞素(或稱語素),它只代表整個詞的一個音節。漢字雖然是音節文字,但是漢字本身不能確切地表示語音。漢字在記錄語言時,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用法,是不能隨便寫的。寫錯了就稱為寫白字。
漢字的增繁與簡化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有3300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包括 4.7 萬多字。實際上日常使用的字不過六七千而已。由繁復趨向簡化,這是漢字形體發展的規律。但不能違背約定俗成的原則。隨意簡化,就失去作為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整理異體字和制定簡化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漢字的規范化
Ⅳ 誰能給我做個帶莫字的圖片,最好是透明的
這是透明的圖片直接右鍵另存為gif格式就可以用
滿意請採納哦
Ⅳ 求圖片:莫字怎麼簽,才好看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雖然不是單獨的莫字,但是好在莫的寫法很全
。
Ⅵ 「莫」字的甲骨文怎麼寫
莫(拼音:mò,mù)是漢語常用字[1],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2]。「莫」的古字形像太陽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義即指太陽落山的時候。引申之則可指晚、一年將盡、時間將盡等,讀mù。「莫」又被借用於否定性不定代詞用,表示沒有哪樣東西、沒有誰,又借作否定副詞用,表示不、不要之義;也表示揣測或反問,讀mò。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甲骨文(圖2、3)的「莫」,中間是太陽(日),周圍是屮(指草),表示太陽西下,落在草木之中,天色已經晚了。「莫」的本義指太陽將近落山的時候,為「日暮」之「暮」之本字。也有的文字上部是艸(草),下面是太陽(圖4)。古文字從木從屮每不別,故有甲骨文「莫」字從四木(圖1)。西周及後世文字承襲甲骨文從四屮的寫法。漢代文字中「莫」字下部所從之二「屮」隸變為「大」,為今天楷書所本。後來「莫」字被借作它用,表示「不」、「不可」,人們就專門造了個「暮」字來代替「日暮」之意。
Ⅶ 莫是啥意思
莫,漢語常用字,讀音有mù,mò,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
1、讀mù:莫」的古字形像太陽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義即指太陽落山的時候。引申之則可指晚、一年將盡、時間將盡等。
2、讀mò:表示不、不要之義,借作否定副詞用;也表示揣測或反問。
字源解說:
「莫」為會意字。甲骨文的「莫」,中間是太陽(日),周圍是屮(指草),表示太陽西下,落在草木之中,天色已經晚了。古文從木從屮沒有區別,故有甲骨文「莫」字從四木。西周及後世文字承襲甲骨文從四屮的寫法。漢代文字中「莫」字下部所從之二「屮」隸變為「大」,為今天楷書所本。後來「莫」字被借作它用,表示「不」、「不可」,人們就專門造了個「暮」字來代替「日暮」之意。
Ⅷ 休、集、朱、莫是會意字嗎
休 和集還有莫是會意字
休--(會意。從人、從木,簡省丩字形聲;人困依傍大樹,象繩結丩之形,解繩結而息。本義:放下手中的工作站在樹邊歇一會兒)。
Ⅸ 百家姓中「莫」姓排第幾位
莫姓簡介莫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四。(06年)
姓氏源流莫(Mò)姓源出有八:
1、出自高陽氏,是顓頊之後。據《三郡記》和《姓氏考略》所載,上古帝顓頊造「[莫阝]陽城」,其支庶子孫有定居[莫阝]陽城者,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莫阝]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平鄉縣,古鉅鹿郡地)。
2、出自羋姓,以官名為姓。據《廣韻》所載,春秋時,楚國有莫敖(官名)之職,其後世子孫以官職命氏,稱莫姓。古詩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
3、據《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鉅鹿、江陵,乃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的後代。也就是說,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書寫文字。此說法可能是1和2說法的綜合。
4、廣西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記敘:遠古之時,壯族人無名無姓,彼此相稱十分不便。布洛陀請卜黃為眾人分姓,卜黃為此而累病。部族裡的人關心卜黃,紛紛送禮物給他,卜黃由此便生出安姓的辦法來。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牽牛來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壯語黃牛叫莫);送籃子的,就安他姓「藍」……。從此,壯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廣西忻城縣有莫土司衙署,佔地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被譽為「壯鄉故宮」。莫姓土司官職世襲,統治該地區近五百年,電影《劉三姐》中的「莫老爺」就是這種世襲之土司。
5、唐五代後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頊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時柔然有莫姓。
7、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侗族、瑤族也有以莫為姓者。如貴州獨山人莫與儔、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學派」對西南地區影響深遠(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爭議,莫友芝等自稱為江南漢人,然現代專家考證,莫友芝居地為傳統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才自稱為漢人。本人較支持莫友芝為漢人,因清代為少數民族政權,隨漢姓並無多大優勢,且西南少數民族不得參加科舉只是清初雍正年間之事,而莫卻是清末同治年間人,並無虛報必要。另,莫友芝為「西南巨儒」,精研經學,旁及金石文字書畫,虛報有損其道德操守,今暫從專家之說)。專家認為西南少數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後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後裔,如此則西南少數民族原居中原,與中原各大姓氏實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
① 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民族邢莫氏、莫那婁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滿族人那莫氏,其漢姓也有改單姓莫為姓的。
得姓始祖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斗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志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莫姓主源兩支,一支發源於今河北省任丘,一支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兩漢以前莫姓僅有兩名入載史冊,他們是春秋時的吳國人莫邪和漢代學者莫元珍。但多數莫姓在此際繼續繁衍於其發祥地,並緩慢地向周邊播遷。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龐大起來,原本在河間郡、巨鹿郡就已很是興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鮮血液的注入,自然興盛為莫姓河間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為楚國腹地,一直以來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際愈加昌盛。隋唐時期,莫姓分布之地漸廣,有資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並且已有莫姓徙居廣東。黃巢起義後,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國至兩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壯大起來,而北方的莫姓卻由於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際始有莫姓入遷福建,而莫儔因罪被流放今廣東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鐵騎南下,興盛於今浙江、江蘇等地的莫姓為避兵火,大批湧入今廣東、廣西。明初,山西莫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清初,清政府移兩湖之百姓入川,史稱湖廣填四川,兩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慶。清中葉之後,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揚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西、四川、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約佔全國漢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歷史名人莫邪:春秋時期吳國人。吳王命令干將鑄劍,鐵汁不下,於是妻子莫邪問:「鐵汁不下,怎麼辦?」干將回答說:「古時候的鑄劍大師歐冶鑄劍,鐵汁不下,於是讓女人擔任爐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聽到這,立即竄入火中,鐵汁流出,於是鑄成兩把利劍。雄的叫干將,雌的叫莫邪。後人經常用干將、莫邪來比喻鋒利精美的劍。
莫含:東漢左將軍,穆帝很賞識他的才能,經常讓他參與討論軍事機密、國家大事。後來被封為關中侯。
莫雲:莫含孫,北魏大臣。兄莫雲好學善射,道武帝時,賜爵關內侯。太武帝時以功進爵安定公,遷鎮西大將軍。
莫題:莫含孫,莫雲弟,道武帝時以功賜爵東宛侯。因侍宴不敬獲罪,黜為濟陽太守。後令其監造平城。因久而懈怠,賜死。
莫琮:宋代的官吏,字叔方。仁和人。歷經明、福兩州官。他的品行相當高尚,並且教子有方。他有五個兒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沖俱登科。當時人們把他們比作是「燕山五寶」。
莫蒙:湖州人,宋代官吏、學者。在太學讀書時,以文鳴京師。就特科出仕,由縣丞累官至通化軍知府。工詩,詞尤婉麗。有《卧駝集》。
莫勝:松江府華亭(今屬上海)人,明代書畫家。曾任虎賁左衛經歷。工書畫,善繪魚。
莫藏:浙江海鹽人,字用行,號素軒,明代學者、書畫家。其博涉經史,能詩,工書畫。有《素軒稿》、《五音字書辨訛》等。
莫駿:廣西省平樂人,明代官吏。舉人出身,官至南京戶部員外郎。做官二十餘年,人稱廉潔。
莫矜:廣西省融水永樂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任中共融縣支部書記,融縣特支副書記,抗日挺進隊政治指導員,中共桂黔邊區工委書記,桂黔邊區人民保衛團政委兼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柳北總隊政委兼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任柳州專署副專員、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自治區冶金局副局長等職務。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寫的《桂林風土記》,很有文化價值,文才也很好。世傳的佳作。
莫宣卿:字仲節,號片玉。廣東省封開人。廣東的第一個狀元。幼年時他的生父病逝,遂與母親隨繼父生活。由於繼父的家境較富裕,他得以入學堂讀書。相傳莫七歲時已學會吟詩寫對聯,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被鄉人稱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制科狀元,從而成為廣東歷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個狀元,並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莫宣卿考取狀元後,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其後他還鄉省親,因母親不願隨其北上定居,莫遂上書朝廷請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職以奉養母親。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別駕(刺史的副職)。他即奉母攜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卻病逝於途中。莫宣卿的生平業跡不顯,存世的詩作也僅三首半,但由於是廣東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他的傳奇式事跡及影響仍在嶺南文化史上佔有不容忽略的地位,為後人所尊崇。
莫君陳: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北宋官吏。仁宗時進士。神宗熙寧年間新置**科,中首選,為王安石所倚重。有《月河所聞集》。
莫伯鎔:湖州歸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少有超乎世俗之志,年五十即歸休,請名師教誨其子。子三人皆登科,時號「三莫」。長子莫濟後又中博學鴻詞科,居官給事中時,因反對外戚張說被罷職,後仕至司農少卿。次子莫汲曾為國子監正,因得罪秦檜被貶化州知府。三子莫沖亦曾中博學鴻詞科,官任明州長史,以循良稱。
莫如忠:松江府華亭人,明代官吏、學者。嘉靖年間進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書、詩文有體要。有《崇蘭館集》。
莫如足:廣州府新會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間進士。由庶吉士擢御史,曾經彈劾仇鸞,有直聲。官至大理左丞,數伸冤獄。
莫友芝:清朝時期道光舉人,獨山人。少年時期就很喜歡讀書精通蒼雅故訓六藝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錄家言。工於詩,他的書法也很好,在當時與遵義的鄭珍齊名,當時號稱「鄭莫」。著作有:《聲韻考略》、《遵義府制》、《過庭碎》、《唐本說文木部芊異》。
莫是龍:明代畫家,字雲卿,華亭人。後來更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後明。十歲就能寫詩作對。擅長於書畫,著有《石秀齋集》、《畫說》等。
莫我愚:湖南省善化(今長沙)人,清代書畫家。工詩,不喜為時文。於真、行、草書、指頭書、筋頭書,皆不學而能。工法山水,尤善寫照,所繪莫不神態畢肖。
莫與儔:貴州省獨山人,清代官吏、學者。嘉慶四年進士,曾任鹽源知縣,後改遵義府學教授。有《貞定先生遺集》。
莫仕睽:清朝廣西平南人。參加太平軍,清咸豐六年為刑部尚書。咸豐十一年升遷為開朝王宗殿前忠誠伍天將,任藩鎮統官。曾處理外交事務,後來封為補王。同治三年發覺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在天京陰謀叛亂,與浙江的巡撫曾國荃暗中勾結,於是他當面指責李秀成,並帶領軍隊將宋永祺從忠王府中抓獲逮捕。天京陷落以後,他回家鄉平南。逝世的時候有70歲。
莫榮新:字日初,廣西省桂平人,莫宣卿之孫莫平米後裔,行武出身。早年跟從陸榮廷坐鎮梧州,擔任廣西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民國四年(1915年)擔任桂平鎮守使。民國五年參加護國戰爭,升為第三軍軍長。後來轉任廣東省廣惠鎮守使。民國六年任廣東督軍。後參加護法戰爭,曾經擔任護法軍政府代理總裁兼陸軍部長。民國九年被陳炯亮所逐,敗回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