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樊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太王古公次子仲雍裔孫仲山甫樊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太王的兒子虞仲雍有裔孫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周宣王姬靜南征北戰,使周王朝統治的疆域不斷擴大,號稱「宣王中興」。亦稱樊仲甫、樊仲山,逝世後謚號「穆」,故又作樊穆仲,在周王室為卿士,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賢名之臣,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在樊仲山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稱樊氏至今。因其始祖為樊仲山,史稱姬姓樊氏、樊氏正宗。
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山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殷民七族。據《左傳》記載,在商中期以後,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錡、幾和終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孫一直沿襲下來。
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姬發把殷商的遺民七族劃歸齊國管轄,故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樊氏家族多在齊、魯一帶。孔子的弟子樊須,字子遲,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後人。史稱樊氏。
源流三
源於古巴人,出自漢朝時期巴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上古時期,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地區,後遷徙到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以巴廩君為首領,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鄭氏這五個姓氏部落組成部落聯盟,史稱古巴國,國人稱巴人。古巴國在夏王朝時期稱「巴方」,在商王朝時期稱「巴奠(甸)」。
巴國形成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滅亡於戰國中期,約有八百年歷史。秦國滅巴國之後,故巴國五個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後取諧音漢字「樊」為姓氏,稱樊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歷史、文物專家李學勤考據,信陽平橋樊君墓出土銘文,樊為羋姓。
為西南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巴郡、南郡蠻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包括混入贏姓、子姓、姬姓的部分樊姓 ,皆出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 長陽 西北)。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等地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中葉以後,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樊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② 給我做一下類似這樣的圖片,尤其是中間那個文字,我姓全,中間的圖片給我該一下
就是把中間的圖替換成你的在~在吧文字改了是吧
③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都
都
若悅
都
若妍:文雅大方。適用於女孩取名字。
其實名字可以從時節、時代、出生地、詩句、哲理、成語、希望等方面構思。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名字如果「詩中有名,名中有詩」,則更是巧妙。取名時建議家長多多考慮未來長居之地的語言和普通話的發音,避免不良諧音或近音。
讓孩子美好的人生,從一個詩意優雅的名字開始。
④ 我姓向卻不能文字圖片
按道理,姓向的應該可以文字圖片的呀!可能是你格外不幸吧,很同情你!
⑤ 我姓拱……那樣的文字姓氏圖片,三張。
⑥ 姓向的專屬句子
我心向明月,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⑦ 姓氏文字圖片我姓文怎麼寫
⑧ 姓氏圖片文字怎麼做
可以用PS製作,步驟如下:
1、打開自己喜歡的素材圖片
其他的姓氏相同,把文字改變下就行。
⑨ 「向」氏在中國姓氏排名排第幾,是從何而來的
2008最新中國姓氏排名
向 129
姓氏來源 向氏來源
[向氏屬地]
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
[向氏來歷]
向姓來源主要有兩支:一是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古代在今山東省莒縣西南有一個向國,春秋初年被莒國攻滅,向國王族子孫以原國名「向」為氏。一是出自子姓。據《姓氏考略》記載:宋桓公之後有向父,其子孫以父字為姓。向父是宋桓公之子,因被封於向,以「向父」為字,世代任宋國卿士,其子孫後代就以父字為姓,稱向氏。
[向氏名望]
向秀是向氏家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魏晉之交的文學家與哲學家,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愛老莊之學,注《莊子》有獨特的見解,大開玄學之風。官拜黃門侍郎、散騎黨侍。 除向秀外,三國時蜀漢中領軍向寵,宋代宰相向敏中、詩人向子諲、清代畫家向騰蛟都是向姓家族中的優秀人物。
姓氏起源——向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神農氏有裔孫名向,被封為諸侯,其後代子孫以向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為帝堯的後裔,以國為姓。周代有向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南部。後來國滅,向國國君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向姓的一支。
出自子姓,為湯王的後代。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字向夫,世代為宋國卿士,其後亦姓向,成為向氏。
出自司馬復姓。起因:因諸葛亮借地不還(現為湘西地區),囤兵趕跑當地的土家族。其首領將軍姓司馬,諸葛亮賜其向姓(向:意思為向著太陽的窗戶),並長期居住。此首領後生九子,分別行成現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區現存住要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慶現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幾支現存已很少,無法考證。
堂號
"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歷史名人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謚號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向岩(1870——1958)民國官員,原名壽蔭,字少蒨,漢川人。1905年留學日本,肄業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國,在武漢從事秘密活動;事泄後赴四川,任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兼督練公所一等科員。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川南發布《諭巴蜀檄文》,推動四川人民起義。不久返鄂,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季雨霖為師長)。1913年在南京參加討袁軍,任第一師參謀長,在雨花台大敗敵軍。「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至1915年,在襄河流域組織農民入伍,繼續進行反袁。護法戰爭期間,任靖國軍第八軍參謀長兼旅長,與軍長葉荃,轉戰湘、鄂、豫、陝、甘、川、雲、貴等省。1922年,在廣東韶關任孫中山領導的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不久任北伐軍第五路司令。1923年隨許崇智入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指揮部參謀長。1925年至河南,在馮玉祥的國民軍第三軍任左翼督戰官。1926年返鄂,組織北伐別動隊,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後,歷任宜昌徵收局局長、襄河視察專員、漢川縣長等職。晚年信佛。建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委參事。著有《新中華民國》(1913年)、《憂危論》(1931年後)等
向海潛 辛亥革命參加者、會黨領袖,字松坡。大冶人。清末入湖北新軍等三十二標當兵。常與會黨結往。曾在武昌組織「群英會」,仿梁山泊博士,基本會員為108人。武昌起義時,任湖北軍政府參謀,曾赴湖南聯系會黨。1912年2月,為反對孫武和黎元洪倒行逆施,發動群英會暴動使孫武辭職。1913年後參加反袁,後又投入反對段芝貴、王占元在湖北殘暴統治的斗爭。此後,繼續以湖北為中心,發展洪門組織,並聯絡遍及長江流域的會黨。1940年,因反對蔣介石而被通緝。後秘密在桂林任李濟深高級顧問。1946年,由重慶到上海,組織洪興協會,任理事長。不久,由出任中國新社會建設協會理事長。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押上飛機,送往香港。到港後,曾派人到上海表示擁護人民政府,但不久病勢。
向氏家規
余寡聞藐見安敢妄事臆說然於前言往行凡可為子孫誦法者不惟口述之而必手錄之無非於垂戒於後人雲爾
訓為父母
父嚴母慈天性為然然嚴所以保子之心若太嚴子反畏懼不前智識顛倒母所以保子之身若太姑息之害甚於不愛總之以得中為貴為父者須身先之善養之故人樂有賢父也
訓教子弟
少年子弟不可令浮閑無業以至身無所關心無所束必流入淫酒賭博之中盪其家產壞其品行惟於賢者教之讀愚者命之耕或貿易或習藝各有一業方可不然雖遺千金有何益哉
訓事父母
父母俱存乃天倫樂若好貨私妻嗜酒縱色不顧所生凡此子孫不如無嗣蓋人子於親在之日當服勞奉養菽水承歡若欲養而親不在雖椎牛以祭何如雞豚之逮親存也
訓友兄弟
父母而下惟有兄弟孩提之時自相親相愛及長各有室或因財利或聽婦言多致參商亦獨何殊不知患難相顧雖有友生莫如兄弟惟一友一恭各盡其道期善矣語曰兄弟同居忿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情兒孫作樣看念之哉
訓和夫婦
語雲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和之非言戲也若言戲語動生大蓋婦雖賢惟頻繁中饋司服酒食之而外事不得與焉禮雲外言不入內言不出言有別也至於雞司晨非家之幸白頭相守道莫如敬
訓睦家族
語雲一代親萬代族即帝王之胄尚同姓之歡況士庶乎一族之中我若出人頭地乃祖宗積德所致凡族中失所之人失所之事不可視如陌路當以富濟貧以貴提賤以賢誨愚在我未必常處於順在彼未必終處於逆恐我轉眼如彼亦以陌路視我矣此日遠日疏骨肉之所以離間也
訓和鄉黨
鄉黨鄰里居址甚近凡牲畜之浸害童僕之爭言語之相角行事之錯誤勢不能免惟在以心體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責人方是良策若不忍小忿遽生嗔怒自恃財勢智謀必欲求勝萬彼此不服必至仇怨相尋終無了時矣
訓友朋友
朋友即甚相得未必事事如意一言一事之不合且宜舍忿不得輕相嗤罵亦不必逢人說恐怒過意回無再對又恐他友聞之各有自心所以交友之道惟貴惟敬
訓居家
居家以勤儉為本諺雲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勤誠善矣然美德而太儉又近乎慳自度多處之地稍留不盡可也若慳吝太甚未免有俗惡之態豈不為人所鄙
訓置田宅
人於田宅必求方圓俗說買盡天下有田何必日久營營為兒孫作馬牛哉要知無田宅則無根基多田宅反累子孫田止求轂種宅止要安身昔茅季偉之詩雲多置田莊廣修宅四買盡猶嫌窄雕牆峻宇無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聞此不可戒哉
訓聯婚姻
凡婚姻者有女當則婿有子亦當擇婦若娶婦先問妝之厚而不論女子之賢否鮮不敗德家間離骨肉蓋良婦為起家之本務在配德苟得勤慎貞賢之婦必能孝親和家若嫁女止求富家巨戶不察兒郎邪正及於婦之後凌虐相加父母聞之已晚矣
訓輸國賦
錢糧輸納自有定期供應自有大例惟預先設辦依期急公庶免公差催擾若手中空乏亦當出息稱貸若遷延時日催者受比較之若我亦終不免則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