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孔氏家族有多復雜
中國人歷來講究嫡庶關系,講究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講究血統的純正,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誕生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系統,即家譜體系。提到家譜就不得不說一下孔氏家族的家譜了。
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整的族譜。修編家譜有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按照孔家世系嚴謹的修撰程度,孔家的譜系在漢族內部應該是最為嚴謹和純正的。
現代社會因為缺失而發生的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免讓人無奈,清明節請人哭靈,請人祭祀的一些事情讓人不解,其中所形成的巨大商業產業鏈更是讓人不免無奈,祖先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家譜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或許值得現代人深思。
⑵ 孔子是哪個朝代的人
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今商丘夏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2)孔氏圖片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⑶ "三孔"的文字,圖片資料
三孔介紹
一)、歷史
孔於是中國古代一位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傑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所創立的以仁政德治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中國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被奉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十九世紀,孔子思想傳入歐洲,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產生很大影響。為了表達對他的推崇和對儒家思想的尊奉,在他的故鄉曲阜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孔廟、孔林、孔府。它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群。
孔子去世的次年(公元前478年),故居就被改作廟宇,陳放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人們按時進行祭祀。漢代時,祭祀孔子列入國家祀典,孔廟由國家進行維修。經多次擴建,唐代己初具規模,有廟門、正殿、兩廡、寢殿等建築。宋天禧五年(1021年)擴大為三路布局四進院落,殿庭廊廡316間。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廳堂簧舍門廡增至400餘間。明代經永樂、成化、弘治三朝擴建,奠定了現有規模。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位於曲阜城北一公里處的泅河南岸,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於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漢代以來,孔子墓地一直受到國家保護,規模不斷擴大,明代擴至1200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擴至2000000平方米,並建圍牆8公里。
孔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位於孔廟的東側。歷代王朝尊崇孔子的同時,澤及後代,對其嫡長孫屢加賜官晉爵。公元前195年,九代孫孔騰被封為奉祀君以奉祀孔子,以後代代沿襲。宋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孫被改封為衍聖公,一直延續到七十七代,成為中國歷史最久的貴族世家(見附表6)。孔子嫡長孫一直依廟而居,明洪武十年(1377年)創建獨立的衍聖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擴建。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560餘間,佔地70000多平方米。
孔子逝世雖然已經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發揮著作用。孔廟、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來尊孔崇儒的結果,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國政治家、思想家、社會學家以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瞻仰。
(二)概 況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孔廟、孔林、孔府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間金、元、明、清古建築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建築規制和特點;1000多件漢畫像石、孔子聖跡圖、石儀、龍柱等反映了石刻藝術的變化和發展;5000我多塊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10餘萬座歷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17000餘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的活文物。10餘萬件館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畫像、衍聖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禮器最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國罕有的傳世同類文物,對於研究古代服飾、紡織藝術具有重要價值。30萬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是中國為豐富的私家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尤其是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孔廟、孔林、孔府既是中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徵和標志,也是研究中國 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實物。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庄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託了孔於思想的深 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餘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⑷ 孔子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文譯名:Kongzi 或 Confucius.
學術貢獻
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生平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游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生了孔鯉,字伯魚,活了5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慎,活了57歲,曾當過魏相
孔鮒,活了57歲,曾當過陳涉博士
侄兒孔襄,活了57歲,曾當過漢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國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廟, 孔府, 孔林,世界遺產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
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於歸魯。
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⑸ 儒家孔子的姓氏是什麼為何有人說姓「子」
儒家孔子,子姓,孔氏,字仲尼,是國人熟知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就是說,關於「孔子姓什麼」這個問題,通常意義上我們認為讓姓「孔」,但是「孔」姓實際上出自「子姓」,而「子姓」,則是從契開始,到商湯建立商王朝以後派生出來的姓氏,所以說孔子屬於「子姓」,這個說法也不錯。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⑹ 孔子全身圖片畫像,下面有一行字,孔子,名丘,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教育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1-2],出生於魯國陬邑[1]。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 分別為:《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3]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4]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打字很累啊,望採納
⑺ 孔子的資料簡介20字
孔子簡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⑻ 孔姓和哪個姓是世仇
孔姓並沒有和那個是世仇。
圖片為孔子。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
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湯之後裔,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
源於子姓。出自宋國司馬孔父嘉之後,西周初期,成湯的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國,微子啟死後,其弟宋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遭受迫害,他的後代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 孔父嘉的六世孫為孔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陳國有個大夫叫媯孔寧。
⑼ 孔姓的來源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1-2]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
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9)孔氏圖片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從孔子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孔氏宗族又傳承了八十來代。孔子之後的數代,多次出現過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後裔竟然尚不足十戶,外遷的數量極少。五代後梁時期,經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
一直到了宋朝以後,孔氏在趙宋王朝的大力呵護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的後裔在曲阜即已經達到了數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發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