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的甲骨文怎麼寫
李的甲骨文
李 lǐ
1. 落葉小喬木,果實稱「李子」,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可食:~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難來喻兄弟相愛相助,後喻互相頂替或代他人受過)。投桃報~。~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不言,下自成蹊(喻為人只要忠誠、正直一定會感動別人)。
2. 姓。
3. 古同「理」,古代法官的代稱。
2. 李氏家訓
李氏家訓
德
人生百德,孝悌為先。敬孝雙親,關愛宗足。生宜敬養,喪宜薄葬。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祖為我根,敬事勿怠。人有百學,德為之率。無孝不教,無德無才。忠厚為人,謙恭待人。助人三分,自益七分。對人不二,方可稱仁。君有四德,仁禮義智。人有四忌,抽喝嫖賭。百善孝先,萬惡淫首。淫禍到頭,家敗人亡。遺後遺德,勿以厚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宗
儒釋道回,宗教互通。小則修身,平衡身心。大則治世,定國安邦。萬教之宗,道德修養。佛講心性,道守無為。佛講心凈,道求心靜。其宗為空,其旨為無。不妄不念,萬念不生。心凈無染,感化眾生。物我兩忘,大徹大悟。殊途同歸,教人向善。大善大德,成聖成仙。
儉
勤儉持家,奢糜生禍。勿羨人富,當效人儉。飽時一口,飢時一餐。衣食住用,量力而行。敝帚自珍,集腋成裘。儉入奢易,奢返儉難。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勤則體健,懶則無能。花七存三,何懼不測。時時當記,物力維艱。
財
財為外物,人為根本。生不帶來,死亦不去。開源節流,求財之始。累積資本,擇機而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定目標,奮力而行。技高一籌,財自聚來。為商之道,誠信為本。利益分享,合作共贏。福命在天,隨遇而安。勤關門戶,時時防盜。家有餘財,多贈親友。樂善好施,福祿永存。小舍小得,大舍大報。物散人聚,物聚人散。錦花何若,雪中送炭。居家之道,不可顯財。俗子視利,世態炎涼。
和
和氣蒸蒸,居家必興。家若失和,何來親情。理不為家,法不為民。於外講理,在家論情。夫婦和睦,白頭攜老。擇媳嫁女,溫厚賢良。凡事忍讓,自得怡情。睦鄰友好,眾志成城。有恩必報,有仇莫記。反目成仇,諸事不順。
學
學業之道,尊師重教。子孫雖愚,不可不教。萬貫不若,一技在身。嬌慣子孫,福祿何存。學貴有恆,精益求精。求學之法,最要虛心。授人以漁,求學求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鍥而不舍,百折不撓。高瞻遠矚,自強不息。
思
三思而行,以防不測。深謀遠慮,成竹在胸。戒驕戒躁,靜則安身。事無七成,不可妄為。魯莽從事,不敗才怪。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日當三省,潔身自好。常思已過,莫論他非。
廉
廉潔奉公,神鬼無忌。心繫天下,忠正愛民。勵精圖治,造福一方。胸懷坦盪,光明磊落。為官四敗,昏傲貪詐。吃人嘴短,拿人手軟。貪圖人財,寢食難安。更留把柄,反遭暗算。
信
為人以信,信則生威。言出必行,行而必果。說到做到,一諾千金。禍從口出,緘默者智。信譽第一,莫圖短利。百事躬查,蜚言莫信。勿信其言,當觀其行。說是非者,是非之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忍
忍心上刀,不忍禍招。忍不能忍,方為聖人。水低成海,人低成王。退後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理讓三分。人善人欺,蒼天不欺。水流低處,滋生萬物。厚土百侵,萬物叢生。光照大地,無欲無求。人生苦短,唯德永生。皮囊受苦,唯心不動。笑看榮辱,天地可容。
智
事有陰陽,交替運行。陽極生陰,陰極陽至。無好無壞,樂極生悲。陰陽互轉,生生不息。功成身退,莫戀高位。功高震主,位高則危。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知得進退,方可安身。十分聰明,留得三分。謙益滿損,敬凈靜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內心清靜,欲豈能生。善惡有報,因果輪回。吉凶悔吝,超越吉凶。命由心造,福自我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順
圓通處事,內方外圓。凡事循序,不可冒為。事有先後,輕重緩急。順應天意,道法自然。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求同存異,世界大同。命定運動,可控非控。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天下大勢,天地人和。放大胸懷,游身物外。
滄州李氏二十世孫學峰記
二〇一六年九月七日
李世二十一世起用字
崇文延世澤,積德慶長春,志學興晟合,恩浩振國安
3. 李姓的來源,簡要概括一下
關於中華李氏的起源,資料甚為豐富。說法也是很多。
〖李姓的根源〗: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雲:「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下面我們以三種方法作為介紹。
第一支出自嬴姓。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代高陽氏顓頊,出自嬴姓。顓頊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到了唐堯時代,顓頊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嬴。治水成功,顓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皋陶的子孫一直作大理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木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巴人留於渝境的成為板楯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第三支出自賜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當權者的賜姓和崇仰漢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連年戰亂、政權頻繁更迭、外族不斷進入中原,李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鮮卑人的基因。發生外族流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西域各國等族,以及猶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鮮人等外國人。之後這種融入從未間斷過,北宋西夏國黨項族、金國女真族,明清時期的蒙古人、滿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紛紛改漢族姓,尤以李姓為首選。這些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在當代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王朝賜與有功大臣武將為國姓,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類別:林州家譜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貼吧 | 瀏覽(947) | 評論 (4)
上一篇:林州信息港|林州信息網開通了,博... 下一篇:李氏家譜(上古至火德公)
的根源〗: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雲:「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下面我們以三種方法作為介紹。
第一支出自嬴姓。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代高陽氏顓頊,出自嬴姓。顓頊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到了唐堯時代,顓頊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嬴。治水成功,顓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皋陶的子孫一直作大理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木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巴人留於渝境的成為板楯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第三支出自賜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當權者的賜姓和崇仰漢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連年戰亂、政權頻繁更迭、外族不斷進入中原,李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鮮卑人的基因。發生外族流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西域各國等族,以及猶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鮮人等外國人。之後這種融入從未間斷過,北宋西夏國黨項族、金國女真族,明清時期的蒙古人、滿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紛紛改漢族姓,尤以李姓為首選。這些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在當代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王朝賜與有功大臣武將為國姓,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4. 2021財源滾滾李姓微信頭像,李姓頭像的圖片
提起2021財源滾滾李姓微信頭像,大家都知道,有人問適合老年人的微信頭像有哪些?另外,還有人想問2020年有哪些圖片適合做微信頭像?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微信頭像用什麼最好最吉利2021,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李姓頭像的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每一個姓氏都是一朵姓氏花李姓獨一無二微信網名。
姓氏花頭像李字漂亮設計微信圖片。
誰能把這張圖片修改成標準的微信頭像尺寸,並且保證圖片不變形,微信尺寸好像是
。。。。。。。。滿意望採納。。。。。。。。。。。。。。
風水上最好的微信頭像 吉利的微信頭像有哪些
希望你喜歡李姓霸氣圖片大全。
微信頭像尺寸是多少
1、微信說微信頭像是。
2、建議圖片尺寸或X寬高,如果大於這些尺寸的動態圖片,可能被壓縮。2021年李姓圖片。
3、微信頭像尺寸、大小並沒有限制規定,也可自行調整尺寸,高相等即可,由用戶自行設置。2021年恭喜發財姓氏頭像。
一般來說,正方形的圖片都可以做成微信頭像,頭像格式只能以bmp、jpeg、jpg、gif格式上傳,李字logo設計圖片。
大小2M以內。
微信頭像的尺寸如何設置?
1、打開微信,點擊右下角的「我」,再點擊左上角的頭像圖片
2、出現個人信息界面,繼續點擊右上角的頭像圖片紅紅火火姓氏頭像。
3、出現頭像界面,點擊右上角的三圓點按鈕。在底部點擊從手機相冊選擇2021年最吉利微信頭像。
4、出現圖片文件夾,選中自己喜歡的圖片,圖片尺寸太小了,對著圖片雙手指反方向滑動
5、這樣圖片尺寸就變大了,如果想變小就反方向雙指向里部滑,最後點擊右上角使用即可紅紅火火微信頭像照片。
1、花花草草,這類頭像最受歡迎,如下圖所示:
2、風景,可以是自己去過的地方,也可以是網路圖片,如下圖所示:
3、,讓大家更好的認識自己,如下圖所示:
4、家人合影,幸福,如下圖所示:寓意紅紅火火的頭像。
5、寵物,愛寵人士首選,如下圖所示:
想找這張圖片的大圖 之前很早上看到過 然後當微信頭像有了好久 換了之後又想換回來 唉
啥意思耿姓2021年頭像。
微信頭像年份怎麼弄上去的?
頭像是怎樣弄上去的?你看能不能截個圖出來呢,這樣可能才會給你分析啊
年適合做微信頭像的圖片: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於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微信支持跨通信、跨操作系統通過網路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路流量)、、圖片和文字,2021牛年李字圖片頭像。
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記事本「等服務插件。截止到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
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用戶覆蓋多個、超過20種語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眾總數已經超過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個,收入增至36.79億,微信支付用戶則達到了4億左右。
以上就是與李姓頭像的圖片相關內容,是關於適合老年人的微信頭像有哪些?的分享。看完2021財源滾滾李姓微信頭像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5. 李姓家譜輩分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東山一支李氏家譜字派: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3、高橋一支李氏三修族譜字派: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是、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4、隴西堂李氏七修族譜字派: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現、左、有,富、有、慶、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5)李氏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李姓族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家州譜學會存有115種,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從時間上說,李姓族譜始於宋代,盛於明、清,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續修、再修等版本。
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並對宗族成員進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強宗族團結,明確怎樣為人處事。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家訓等。序文介紹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
6. 中國第一大姓「李」的由來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二、 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 郡望堂號
(一)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二)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四、歷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當然,現代還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李敖等。
五、勝跡: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7. 百家姓李姓來源_百家姓李姓由來
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 當代中國 人口最多的姓氏,同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姓氏。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李姓來源,希望大家喜歡!
李姓來源
第一個來源:源於嬴姓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第二個來源:他族改姓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 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約有七百三十萬人。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個來源:他姓改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載,唐開國元勛諸將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如李元昊原是黨項拓跋氏。由此,李姓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
第四個來源:虎圖騰說
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 屬虎 。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五個來源:老姓說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
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
李姓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系。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 自然 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占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復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贛浙閩台、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李姓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
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為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南陽郡等。
李姓 歷史 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 水利工程 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 政治 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等。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 軍事 家。
李廣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縣),漢武帝寵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東漢末軍閥;大司馬、司隸校尉、池陽侯;性詭譎殘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將,後成為涼州軍的首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台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時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葯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將領。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與大唐皇帝一脈相承,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論其輩分,李林甫還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輩。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
此外還有趙郡堂,平棘堂等。
猜你喜歡:
1. 中國百家姓李姓的歷史分布
2. 百家姓中李姓必備起名的方法
3. 中華百家姓李姓的由來
4. 李姓起名寶典
5. 2017中國最大姓氏
8. 李姓頭像的圖片
每一個姓氏都是一朵姓氏花
姓氏花頭像
9. 「李」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李字的演變過程:
楷書
10. 李氏柳州蒼萬公族譜
李氏家譜,是李氏的家譜,內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訓、家傳、著述、家譜圖像、字輩等。李氏,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為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直系後裔,顓頊為黃帝次子昌意之子,與廉、徐、江、秦、梁、李、趙、黃、馬、葛、谷、繆、鍾、費等姓氏的漢族人,合稱為嬴姓十四氏。
1. 百家姓李氏家譜之李氏家譜序言
我族舊為湖茫李氏,原籍豐城縣湖茫里(今江西省豐城市段鄉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遷居壽光縣斟灌庄(今山東省壽光市洛城鎮斟灌村),後遂稱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間,我族人在壽光這方熱土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達200多人,有15人考中舉人,有6人考中進士,3人欽點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廣西布政使、順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興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後,列強入侵,軍閥混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識之士為了尋求救國的真理,謀求民族解放的獨立與富強,毅然投身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多人獻出寶貴的生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繁榮昌盛,我族人從工從農,從政從商,多有建樹。
2. 百家姓李氏家譜之李氏家譜編修
李氏家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家州譜學會存有115種 李姓家族、家譜、家族、家族網
,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從時間上說,李姓族譜始於宋代,盛於明、清,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續修、再修等版本。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並對宗族成員進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強宗族團結,明確怎樣為人處事。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家訓等。序文介紹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百家姓李氏家譜之李氏祖訓
3. 百家姓李氏家譜之李氏祖訓
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曰諸裔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禮義廉恥,四維畢張; 處於家也,可表可坊; 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貽羞宗祖,得罪彼蒼, 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類相戕,不念同愾,偏倫異鄉, 手足干戈,我民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 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家訓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孫之身,祖宗之所遺也。尤木有根無根則枯,如水有源無源則涸。子孫永世得享,承國樂利之澤,祖宗積慶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則忘本,忘本則枝葉不昌。故 李姓家譜、族譜、家族網、姓氏
歲時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無厥無慢。至於立身修德,無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極人倫。十月懷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濕,保抱撫摩,憂疾病,聞飢飽,調寒暑,父母受盡萬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長大。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壽,急急孝養,難報天恩。人生時日限也,萬一錯過,歿後即披麻帶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則天佑,不孝則天譴,吲敢拂違,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雖有親疏貴賤之別,其始同出於一人之身,故堯典曰親睦九族,周室則大封同姓宗親之誼,由來重矣。今世俗薄淡間,有挾富貴,而厭貧賤,恃強眾,而凌寡弱者,獨不思富貴強眾,皆祖宗身後之身耶?觀於此,而利與害共,休戚相關,一體同視可也。倘有博眾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當睦宗族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倫常 尊卑有別,長幼有敘,乃定於天人,忤長上乃亂天倫也。須坐則讓席,行則讓路,口勿亂宣,事不亂專。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謙恭遜順,絕去驕傲放肆之態,方是為倫常之理。先賢雲:幼而不事長,賤而不事貴,不肖而不事賢,謂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讓路,坐不讓席,揖不低頭,言不遜順,曾不思爾將來也。做人尊長,爾做窳劣示人,亦將忤爾忤人,實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氣連枝。父母左提右攜,前襟後裾,饗食傳衣,親愛無間,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卻兄弟姊妹,更有誰親?且從父母分形而來,子女之身來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聽他人離間攛掇。兄弟姊妹中縱有不是,大家遜讓些何妨?若錙錙銖銖計較多寡,彼此相戕,則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詩雲: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婦 夫婦為人倫之始。夫和其婦,婦敬其夫。夫以修身齊家事為本,婦以人倫道德情操為重,同事耕耘理家創業,夫婦協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休戚與共,百年好和,白頭偕老,同建和諧家庭,萬事興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孫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無,且看子孫何如耳。古雲:未看山前土,先觀屋下人。子孫果不肖也,眼前富貴不足恃;子孫果賢也,眼前貧賤不必憂。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賢者也,當其幼時不可失教。禁其驕奢,戒其淫逸,出外親正人。聞正言,則心胸日開,聰明日啟,久之義理明白,世務通曉,自能擔事,振家聲,光大門楣。人非同類,切不可令子弟往來。古語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雲:與善人親,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與不善人親,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時時求教於先生長者。故子弟不宜避賓客,若一味迴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豎,手足無所措,大為人所鄙也。家有一賢子孫,則家門生色,子孫不肖,則家門遺羞。故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孫。有不如教便當責訓。至若女子,亦尚且當教他親兄弟,務教以節孝廉恥。為女者,兼悉三從四德,紡績針指、廚爨井臼,則長大適人,必成賢婦。如或不教,則兒女不才,有辱門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儉 儉可助貧,勤能補拙。勤儉者,起家之本,傳家之寶,立業之基,人生當務也。勤而不儉,則財流於奢,儉而不勤,則財終於困。人世間,見名門世族,以祖考勤儉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孫奢侈而敗家之業。蓋儉則富貴長保,家計不難振興。倘男不務耕作,女不事內,好逸惡勞,鮮衣美食,一旦嬌惰,習慣俯仰無資,將祖資財一敗而空,拖衣漏食。節儉者治家之要義也。飲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競妝奩,死喪莫競齋醮。晏客伏臘有時,不可常時群飲,設席數餚成禮,不必杯盤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費一文不如節一文。當務勤儉。凡我族眾念之。 恤孤寡 鰥寡孤獨,天下最苦,無告之人也。無家產者,朝不能保暮,飢不能謀食,寒不能謀衣;有家產者,鰥寡不能自行,孤兒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聽於人。我族有此種種苦愁,誰訴?親房伯叔族眾當秉公代為經事,闔族尊長俱宜加意憐憫,竭力扶持,庶窮於天下者不致顛連失所、仃伶無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訟 人之好訟,雖其人之無良,總起於無賴者之教唆。然無賴之徒,專以人之告狀 家族網、家族名人、李姓家族、家譜
為酒肉之窟,為張威趁錢之門,故或兩人本無甚怨,裝出剖腹之情,而構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騎虎之勢,而使之先發插名作證,便作主盟。兩家索賄,反覆顛倒,弄訟者於掌股之上,攪得鄰里撩亂,雞犬不安。漁訟者之財,破訟者之家。即訟者事後懊悔,亦擺他不去。若而人者,國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國法,亦皇天之所必誅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農工商者,然視其天賦擇業,士者實去讀書,農者實去耕耨,工者實去造作,商者實去經營。若生而愚魯,不適讀書,家道貧寒,無田可種,又無本錢做買賣,又不會做手藝,便與人傭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穩穩當當,便有無限受用。至若婦女,亦要勤紡績,務針指,操井臼,協同丈夫,共成家業,方是賢婦。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為 非為者,或包攪金帛,侵欺花費,終者竟要賣產賠補不足,殃及子孫,甚而危及性命。或攤場賭博,或群聚酣飲,傾敗家業,因而陷死妻兒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搶奪嚇騙,或爭斗撒潑,或毀廓侵墳,或占人田土,或偽造貨幣,或橫行鄉里,或挾制政府,或囑托贊剌,此皆亡身破家之舉,受禍不淺。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煙毒!日久難收,體魄漸削,形若骷髏,力莫能舉,處不能事,名聲泯滅。終朝煙霧繚繞,男女混雜,晨錯夕顛。典當家財,帛金耗盡,絕嗣戕年。全無利益,自取尤愆。墮其術者,凡我族人絕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倫之始,聯婚不可不慎。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古之常情。執德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辦代替,嫁女擇佳婿,娶媳求賢女,嫁女勿計厚奩,勿取重聘,勿貽誤族女。時下婚嫁,多徇財俗見,或厚貲以耀聘,或竭財以侈妝名。為爭門面,則敗家產而為。昔者有雲;婚姻幾見聞麗華,金佩銀飾眾口誇。轉眼經年人事變,妝奩賣與別人家。則女之適人,必戒而行;娶婦事翁姑,經事理,執婦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誦讀 崇師道,習聖賢之書,明君臣父子之大倫,忠孝仁義之大節。人不讀書,大倫大節何由而知?子弟穎悟者少,遲鈍者多。必須延賢師,訪益友,涵育熏陶,終歸有成。為人子弟者,當體父兄之心,交相勸勉,勿恃聰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釣譽,勿勤始而怠終,隨其性之敏鈍,以為讀書多寡總要細心體認,著意研習,刻刻不忘於久之,隅坐向難析疑。勿生厭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聽之,自有融會貫通處,亦得以所學訓子弟開愚蒙誦讀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遊 志同者為友,道合者為朋。交遊以信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諾勿欺,訂交勿苟。然宜謹慎,擇善而握。與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諒多聞,尤宜親厚。善乎平仲,相敬耐 家族網-李氏家譜最著名的序言
久。凡我族人念之 謹喪祭 喪祭者,慎終追遠之大事也。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父母在生之時,盡力供養,逝後要從儉治喪,勿須無財大操大辦。喪事從簡,也不能儉而不順民情。當慎謹治喪執事。凡我族人切記之。 遠酗酒 酒漿之釀就,非以為禍,冠香喪祭,禮用清酌,洗爵尊戽,獻酬交錯。惟彼貪夫。不知節治。終日醉鄉,顛狂失措,耗所損精,形骸脫落。貪杯誤事者,不勝數也。凡我族人遠之遠之。 出異教 邪教惑眾蔑國,觸逆國法律條,邪說誣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無賴之徒,往往假凶祥禍福之事,以售幻誕無稽之談。實則誘取資財,陽竊向善之名,陰懷不軌之計。一旦發覺懲逮株連,遺患無窮,凡我族人應出其異教,以正家風。 省自身 遵聖訓,潔身自律,日當三省,常思己過,莫論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沒家族聲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則家風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後世。凡我族人記之。
4. 百家姓李氏家譜之李氏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萬萬人,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
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吳氏曾孫。商朝末年,皋陶後裔理征因直諫紂王而被殺害。其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外出逃難,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 家族網、李利貞、尋根、李姓祖先
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後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gu)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東)安家落戶。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時為躲避紂王追緝,又因皋陶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唐李思摩,原為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賜為李氏。李嘉慶,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賜姓李,更名嘉慶。李國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被賜姓李名國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壯族李姓、瑤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猶太人李姓等。
賜姓改姓
唐朝大規模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
5. 百家姓李氏家譜之李氏遷移
始祖:李利貞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子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其後代分出兩支,一支在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三組。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南發展至今江蘇,向南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向西南發展至今雲南。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提高了李姓聲望。隋唐時期,李姓隨陳化父子入閩留 家族網、鳳池李姓家廟、宗廟
居當地,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武周時因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亂」時,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難。隨後,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唐宣宗時,因「牛李黨爭」,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東南)司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間,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特別是宋代「靖康之變」後,中原人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李姓還是少數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劇擴充,成為越南的大姓。在朝鮮,自1392年起,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佔為止。李姓發展為朝鮮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 炎黃子孫,華夏一統。天下李氏,同宗隴西。海外李氏華人與中華李氏同出一源,血濃於水,情系大唐。他們秉承著盛唐帝王之血脈,施展著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稱王海外,延續著李唐盛世的帝王霸業。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周邊國家,如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其次歐、美、澳洲等國家和地區;非洲則是李氏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 朝鮮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歐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6. 百家姓李氏家譜之世界李氏族譜全書
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第一部第一卷經過十餘年收集海內外大量資料經過艱辛地整理考定,已由華齡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該書大十六開,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內容包括歷史上著名李氏譜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辯、人口分布、遷徙、血緣文化;通天世系圖(1)、始祖先賢像(1)、世系附錄等,是一本集珍貴歷史資料和族譜資料及調查資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譜通書。 第二部首卷主要記述史前新石器時代(堯、舜、禹)至民國時期的正史李氏人物傳略。上下四千多年,歷百餘代,時間之長,空間之廣,人物之多,達一千六百餘人,為當今族譜中見之於正史人物傳記之最。 (《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共分十二部,計九百九十九卷,現第一部已編纂完成,第一部分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發行全球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 據有關專家和有關檔館和海內外名人名家的評判,一致認為,第一卷不論從史料價值和族史資料價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圖文並茂、史料科學祥實不僅僅是李氏家族的寶典,也是一本全球獨一無二的家族史料寶典。《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第一、二部獲得國學大師和譜學泰斗與歷史學家的極高贊譽,被國內外十餘家國家級博物館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後十一部的編纂大綱草案巳撰寫完成,正廣泛徵求意見。有意參與的李氏文化愛好者請來信來函索取相關資料。凡各支派李氏都應有人參與《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的編輯工作,如不及時與參與,造成漏編,該支該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上就留下空白,成為族籍的「棄兒」,本編寫辦公室概難負責。凡有志於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親和李氏網宗親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都會有你的一片天空。後續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離不開一點二億全球李氏宗親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譜全書》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亞於《大不列顛網路全書》的編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國家史、人文、自然村史、產業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體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參加編撰和為此作出貢獻的宗親和外姓朋親都將永載史冊,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聯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第一部第一卷首發式在浙江省武義李綱紀念館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社會各界人士和譜學專家、社會學者以及李氏宗親等一千餘人參加首發式。這期間還收到海內外三十多個宗親組織的賀電。 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東南第-部、豫東南第-部、隴西堂宗譜第一部、李火德族譜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陽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黃石道公卷、山東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編排,另外還有二十四部支譜已與《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對接。《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將以母子卷最科學的形式在中華的家譜史和人類族群史上獨樹一幟。母子捲成書之日,將達萬冊以上構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譜。通過《全書》編纂活動,讓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聯結在一起,在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的進程中,發展自己的經濟,為中華的振興和祖地的繁榮昌盛以及宗親的興旺發達服務,這也是編纂的重要意義所在。 《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的第一代皋陶至八十八李世民共八十八代是海內外所有李氏族譜最完整,最具歷史考證的世系。目前巳進入二十七個國家和地區。廣大李氏代表性人物都首肯此書,並殷殷希望按計劃完成此巨典。將軍書法家李鐸題寫了書名和祖聯。
《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第一部第一卷首發式在浙江省武義李綱紀念館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社會各界人士和譜學專家、社會學者以及李氏宗親等一千餘人參加首發式。第二部首卷主要記述史前新石器時代(堯、舜、禹)至民國時期的正史李氏人物傳略。上下四千多年,歷百餘代,時間之長,空間之廣,人物之多,達一千六百餘人,為當今族譜中見之於正史人物傳記之最。《世界李氏族譜全書》第一、二部獲得國學大師和譜學泰斗與歷史學家的極高贊譽,被國內外十餘家國家級博物館收藏。截至今年10月已有兩千七百名李氏宗親加入編輯隊伍中。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東南第-部、豫東南第-部、隴西堂宗譜第一部、李火德族譜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陽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黃石道公卷、山東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編排,另外還有二十四部支譜已與《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對接。《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將以母子卷最科學的形式在中華的家譜史和人類族群史上獨樹一幟。母子捲成書之日,將達萬冊以上構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譜。通過《全書》編纂活動,讓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聯結在一起,在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的進程中,發展自己的經濟,為中華的振興和祖地的繁榮昌盛以及宗親的興旺發達服務,這也是編纂的重要意義所在。
李姓人口為萬姓之首,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姓。凡李姓人,無論是何房系始祖或已故先祖,無論是誰,居住何地、無論是何國籍或何地區、也無論使用何種語言,均是我李氏血緣始祖皋陶公之後裔。李氏總源流表述為:源於曲阜、脈發偃六(固始和六安)、鹿邑為根、隴西望出。其宗族,房系的傳承順序,以代次關系組成,並以血祖皋陶公為源的系列房族系統而組成一個龐大的、統一的大宗族整體體系,各地、各族、各支以子譜與母譜接軌,形成龐大的母子譜關系,這個體系,就稱之為「世界李氏族系綜合信息總匯」。《世界李氏族譜全書》就是將上述的李氏族系,通過文字、圖表、圖片將上述體系完整地、系統的表述出,並使這個體繫上下大體貫通,順代延接,依次傳承而繁衍生息的歷朝歷代的各個方面的文化內含,基本完整地表達出來的一部巨大的家族生命體系傳承的文化史大網路全書。也就是說,它是屬於全世界李氏大家族全體成員的一部共同的大經典,也是世界上唯一第一大姓的通天總譜。我們所做的是一項前無古人空前盛大的族姓民間人口普查,對全球來說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對世界人文科學的一大貢獻。也是一項創造性的發明,我們將通過國家有關単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研究的自然生命科學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