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翁」姓不常見,歷史上有哪些姓翁的名人
翁肅
字彥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與翁彥約、翁彥深、翁彥國三兄弟及翁延慶、翁蒙之同姓同鄉同朝,皆居高官,時稱六桂同芳。
翁承贊
字文堯,唐代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今屬福建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輔佐閩王王審知。曾詠梅花詩:「憶德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
翁仲同
宋代知縣,字濟可。宗安人。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深得民心。
翁正春
字兆震(1553-1626),號青陽,福建省侯官(今閩侯)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狀元。
翁萬達
字仁夫(1498—1552年),號東涯,謚襄毅,亦作襄敏,揭陽人(今隸汕頭市區)。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進士。歷官兵部尚書,總督宣大(宣府、大同)。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廣西梧州府知府時,總兵仇鸞治軍無方,縱容士兵為害百姓,翁萬達不畏權勢,把為首分子繩之以法。嘉靖十七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討,被升任為廣西按察副使時,提出「先平定廣西境內各部落之亂,使安南(今越南)首領莫登庸失去內應」的策略,僅一個月,平定部落之亂,並使安南王莫登庸親來乞降。嘉靖二十二年改陝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其後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書(據《明史·本傳》,萬達後晉至右、左都御史),統理北方邊防要務,抗擊蒙古族俺答汗數十萬騎兵的侵擾。他深諳邊務,通悉敵情,對內則整肅奸貪無能的官員,任用賢能。本身率先垂範,曾親自帶領將士馳騁疆場,使敵軍望風喪膽。統邊五六年間,打了多次勝仗。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並使原每年150萬兩之邊費減少一半。嘉靖二十八年,因父逝世,按例南歸奔喪,北方邊關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嚴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後竟被削職為民。嘉靖三十一年回鄉途中,於福建上杭背疽發作而逝世,葬於大埔三河鎮。此時嘉靖帝又起復其為兵部尚書,准備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於事無補。翁萬達以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著稱,《明史》專傳長達3000餘字。而同時,他博學敏思,才氣縱橫,善詩文,「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並「好談性理之學」 ,軍事才能則給予「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窾者,萬達稱首」的肯定(《明史》本傳)。史稱翁萬達文武全才,勇於任事,為「嶺南第一名臣」。
翁心存
字二銘(1791-1862),號邃庵,江蘇省常熟縣人,「翁氏藏書」始祖。他早年家境貧寒,來到當地的一些藏書樓校勘書籍。好學的他卻借藏家之書苦讀,才學漸長,對版本、校勘、鑒賞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後來做到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年間,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帝。他的顯赫地位、過人才學,為其藏書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間,社會動盪,藏書家的傳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機出價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翁心存死後,藏書多傳給長子翁同書。長兄如父,翁同書長幼弟翁同龢20歲,兩人關系甚密,翁同書死後,將全部藏書傳給了翁同龢。
翁同書
字祖庚(1810-1865),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授了翰林院編修,曾任貴州學政,詹事府任少詹事。1853年之後被派往揚州,在騏善軍中供職。不久,他從太平軍手中收復江蘇、安徽兩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揚名,1858年授安徽巡撫,駐節泰州。1860年,他和地方鄉紳與悍將苗沛霖發生爭執,苗沛霖領兵包圍壽州。此事平息之後,翁同書被召至北京(1861年),曾國藩參劾他處置不善,下獄候斬。第二年,翁同書減罪流放伊犁。1864年,翁奉 命服軍役,赴陝西圍剿回民起義軍。1865年獲重大勝利,得賞 四品銜,同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謚文勤,1866年初追復生前官爵。
翁同爵
字玉甫(1814-1877),以父蔭授官。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翁同龢
字聲甫(1830-1904),號叔平,晚年改號松禪。清朝時期江蘇常熟人。歷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光緒皇帝的師傅,文章道德,備受後人的敬仰。中法戰爭的時候,主張出兵抗擊法軍,反對李鴻章的妥協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他也主張迎戰日軍。《馬關條約》簽定以後,他痛恨李鴻章的割地求和,更傾向於變法圖強。曾經以皇帝老師的身份走訪過康有為,反復討論變法的事情。光緒帝二十一年的時候,在康有為的策劃下,命令別人起草12道新政詔書,准備通過光緒帝依次頒行,但是被弈忻所阻撓。同年8月份,北京強學會成立,他給了熱情的支持。但是他反對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和君主立憲的主張。他是帝黨的中堅分子,又是光緒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將他開缺回原籍。戊戌政變後,他出面保釋康有為,又被馬上革職,並且永不敘用,交給地方官嚴加管束。光緒帝三十年逝世,終年74歲。宣統三年,皇帝下昭,恢復他的官職,追謚「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等。
翁增源
字仲淵,翁同書的長子。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狀元,登進士榜首,因而得授翰林院修撰。從翁心存至翁斌孫(見下),翁門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狀元。
翁斌孫
字弢甫,號人豪,清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
翁方納
清朝時的著名書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擔任內閣學士。
翁獨健
福建省福清人。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先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民國28年回國以後,歷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的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曾經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亞文化研究國際學會副主席。19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逝世,終年80歲。著作豐厚,有《蒙元時代的法典編撰》等,都是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
翁運棟
清代進士,因為父親去廣東後失蹤,他找遍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父親的屍體,將它運回家安葬,被認為是大孝子。
翁廣平
字海琛(1760-1842),別號鶯脰漁翁,吳江平望人。清朝學者、書畫家。7歲即通四聲,卻困於童子試,47歲始補府學生。道光元年(1821年)舉孝廉方正,博學嗜古,工詩文,擅書畫。曾得日本國史《吾妻鏡》一書,又搜求日本國史數十種,對《吾妻鏡》加以補充、訂正,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風土、食貨、職官、藝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鏡補》。他還著有《聽鶯居文鈔》、《平望志》等。
翁方綱
字正三(1733-1818),號覃溪,清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長於考證金石,富藏書,金石家鑒賞一派,方綱實開其先。間作印章,姿趣入古。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隸法史晨、韓勑諸碑。生平雙鉤摹勒舊帖數十本,北方求書碑版者畢歸之。垂老康強,目力尤勝。六、七十歲時猶能於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不用眼鏡。每歲元旦,必用西瓜子仁書四楷子,五十後曰萬壽無疆,六十後曰天子萬年,至七十後猶能寫天下太平。又能於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字,可謂異稟。乾、嘉之間,都下言書皆推翁、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兩家,戈仙舟(源)學士嘗質石庵書詣於覃溪,覃溪曰:「問汝師那一筆是古人?」學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書耳,問汝岳翁那一筆是自己?」著有兩漢金石記、復初堂集。卒年八十六歲。
此外,翁姓的名人還有:漢朝的學者翁郡;明代著名女詩人翁儒安;清朝詩人翁春,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篆刻家、考古學家翁大年;近代科學家、前民國「行政院長」翁文灝;當代翁姓在政壇職務最高的可能為新加坡執政黨副總裁翁執中;馬來西亞下議院議長翁詩桀;國內政壇職務最高者為交通部一副部長翁孟榮。據公元1999年7月24日《科學時報》何成文撰《李郭翁三姓盛產美女》一文載。翁是小姓,也盛產美女,「港姐」、「亞姐」竟也不少,翁杏蘭、翁嘉穗是「港姐」冠軍;翁虹是「亞姐」亞軍;現時走紅的模特翁慧德;因演活《射鵰英雄傳》中黃蓉一角而紅極一時的香港名伶翁美玲;香港起家,唱紅日本的翁倩玉等也系「港姐」、「亞姐」冠、亞軍。……等,也是翁姓的名人。
2. 有沒有關於姓氏的文字圖片
3. 翁的繁體字
翁
拼 音 wēng
部 首 羽 筆 畫 10 五 行 土 繁 體 翁 五 筆 WCNF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年老的男子;老頭兒:漁~。
2.父親。
3.丈夫的父親:~姑(公公和婆婆)。
4.妻子的父親:~婿(岳父和女婿)。
5.姓。
4. 唯美姓氏文字圖片(翁)
5. 翁氏起源
1、源於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貴族翁難乙,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啟為夏朝君王時期,有個貴族叫翁難乙,相傳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2、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屬於帝王賜姓為氏。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怎麼都掰不開,惟獨周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只見嬰兒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周昭王即賜姓翁,取名弘,成為翁氏始祖。
3、源於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說廣東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記載:「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4、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5)姓翁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翁姓名人
1、翁承贊
翁承贊(859~932) 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人。翁氏為禮樂名家,東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
曾祖何,官檢校右散騎常侍;祖則,官大理司直;父巨隅,榮王府咨議參軍,贈光祿少卿,累遷少府監,居興福里,見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後有竹林環蔭」,遂名其鄉「竹嘯翁庄」。
2、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謚文恭。
3、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
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嘉慶二十三年,卒。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論詩創「肌理說」,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詩文集》《小石帆亭著錄》等。
6. 百家姓中「翁」的由來
翁姓來源有三:
1、因地得姓,周昭王封庶子食邑於翁,國亡後其子孫以地為姓。
2、因掌得姓,傳說周昭王庶子出生時雙手握拳,他人掰不開,獨昭王能掰開,周昭王掰開後見初生兒左掌紋似篆文的「公」字,右掌紋如「羽」字,便將兒子取名『翁」,後來翁的子孫便以他的名字為姓。
3、因人得姓,上古夏朝初建時期,啟為夏王,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相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6)姓翁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翁姓分布地區
1、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浙江杭縣)。
2、翁姓多分布在福建和台灣地區。
翁氏名人:翁美玲、翁虹、翁承贊、翁德廣、翁肅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姓
7. 古代姓翁的名人有哪些
翁萬達、翁方綱、翁心存、翁同龢、翁承贊等。
1、翁萬達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潮州府揭陽縣(今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人。
翁萬達出身寒門,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歷任廣西梧州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兼莉糧餉,左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
曾參與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後期統理北方邊防,抗擊蒙古俺答汗侵擾,統邊五六年間,屢立戰功。
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後三罷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於回鄉途中。明穆宗時追贈太子少保,謚號「襄敏」。
翁萬達著述今存《東涯集》、《稽愆集》、《稽愆詩》等,尚有見諸目錄家著錄的《總督奏議》、《三鎮兵守議》等。今人輯有《翁萬達集》。
2、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
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嘉慶二十三年,卒。
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論詩創「肌理說」,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詩文集》、《小石帆亭著錄》等。
3、翁心存
翁心存(1791—1862年)晚清大臣,字二銘,號邃庵,江蘇常熟人。父翁咸封,官至海州學正。知州唐仲冕見心存有異才,奇之,授之學。道光二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督廣東學政。咸豐元年,擢工部尚書。
四年,起授吏部侍郎,調戶部,擢兵部尚書,遷協辦大學士。八年,充上書房總師傅,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因病乞休,復起,以大學士銜管工部。贈太子太保,謚文端,入祀賢良祠。著作有《知止齋詩集》。
4、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謚文恭。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幼學歐、褚,初學董其昌、米芾,中年後由錢灃上追顏真卿,又不受顏字束縛,結體寬博開張,筆畫剛勁有力,風格蒼渾遒勁,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等。
5、翁承贊
翁承贊(859~932) 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人。
翁氏為禮樂名家,東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檢校右散騎常侍;祖則,官大理司直;父巨隅,榮王府咨議參軍,贈光祿少卿,累遷少府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承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心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同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方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萬達
8. 翁的形近字是什麼
翁的形近字有——嗡、瓮、蓊、滃、塕、勜、瞈、傟、鶲。
拓展資料:
一、翁
讀音:[wēng]
部首:鳥
釋義:鳥,身體小,嘴稍扁平,基部有許多剛毛,腳短小。捕食飛蟲,是益鳥。種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