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書法作品文字展示圖片

書法作品文字展示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27 03:31:51

A. 章草書法作品欣賞

章草"這種字體最初只稱為"草書",後"今草"出現後,為示區別,改稱得"章"名。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是我國書法進化的一個重要階段。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章草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章草書法作品欣賞

章草書法作品圖片4

寫好草書的方法

草書應該是一種結體嚴格、書寫規范的書體,這有別於任意潦草的亂寫。所謂:“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這里的“格”,就是草書書寫的基本法則和規范。但是,我們仍能見到古今今草書家的書作中,有不顧字形而任意馳騁的結體,這是不值得稱道的風氣。下面告訴大家正確書寫草書的方法。

1、懸肘、懸腕是書寫草書的基本功。

2、筆力不是用力下壓筆端而產生的。所謂筆力:是發自腰、臂、肘而達於手腕、手貫注於筆端的內在力量。這樣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程度。

3、草書的書寫並不要求快,先做到結體、筆畫到位,待熟練後自然能快。等到書寫熟練了,也應該“當遲則遲,當速則速”。大體上說,點、畫要慢;圓轉稍快。

4、多讀帖。認識帖中要學的字,牢記結體、筆順,並熟練掌握。想寫的文字認真查對結體。千萬不可憑想像獨立創造。否則一定會弄出笑話來的。

5、草書的總則雖然是“連、省、變、代”,連是第一位,但不是要求每字每筆都連,除了筆連,還有絲連和意連。

6、草書的結體中,為求得連筆,每筆相連,一字中出現許多圓圈,顯得很熱鬧,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低俗、淺薄,是決不可取的。如果真要寫出圓圈,也不要寫出一個個象圓規畫出的圓來。力求這些圓面貌各異,各不相同。

B. 米字格毛筆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米字格是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的一種工具,它對我國書法字體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如今,米字格的毛筆書法得到人們的欣賞與喜愛。下面是我整理的米字格毛筆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精美的米字格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從 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 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 虛實相生,全章 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毛筆書法的概述

C. 非常大氣的書法作品圖片展示

一個大氣的書法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藝術欣賞力,對我國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如今,這些書法作品得到許多人的喜愛。下面是我整理的非常大氣的書法作品圖片展示。

漂亮的書法作品欣賞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從狹義講,書法一般多指後世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當代書法的介紹

D. 二王書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王文學和王樹明先生被稱之為當代二王,可見他們的書法造詣確實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二王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二王書法作品欣賞

二王書法作品圖片4

當代二王書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

以電視劇《李衛當官2》《楊翠喜案》《王安石變法》《大唐茶聖》《宋太祖開國》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編劇、歷史學者 ——尚志發先生,曾為王文學先生書寫此入得蘭亭出得蘭亭一文,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均有登載。

松嫩兩江酹酒而歌,蒼穹下就是故鄉黑龍江肇源縣。故鄉曾是遼朝黃龍府之域,又是大金國“肇基王績”之地。千年古韻,蒼涼遼闊。近百年來,蒙漢雜居,文化雙流,草原與驛站共處,農耕與漁獵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興嘆。書家王文學老先生便崛起在這里。

文學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習褚遂良、孫過庭、歐陽詢諸人。八十餘年忘我臨池,晚年大倡晉唐書風,大袖煌煌,聲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漢隸、南北碑板、晉唐行草於一爐的《王文學書法作品集》赫然問世。其中所書《蘭亭序》可稱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無不震驚。自《蘭亭序》問世至今,1700餘年,臨《蘭亭序》者當在千百人。今日所見上品不過唐之虞、歐、馮、褚四位。宋元明清雖不乏大書家,卻無人能及唐四家。現代諸書家亦有臨跡,但其晉唐工夫與神韻則相去甚遠。可以說,自唐四家之後,臨《蘭亭序》者,1400年間,得神韻者唯文學先生!蘭亭神韻“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晉書·王羲之傳》)觀先生所書,用筆細膩洗練,結構智巧多變,精神自在,風神流美,天質自然。把先生所臨與唐四家同懸一室,亦難分伯仲。

當今書壇,審美多元。但是,無論如何,主流是傳統經典書法。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之精髓。代表著中國書法精神。自晉唐以來至今日,學《蘭亭序》者,聲息噪雜,其中“出蘭亭”說,頗能代表一些人之心聲。所謂“出蘭亭”,即主張“入得蘭亭,出得蘭亭”,“寫自己之蘭亭”雲雲,此說圓滑周到且豪情萬丈,卻經不起書法史的考問:“到底有誰入得蘭亭了?”入者鮮見而自詡“出蘭亭”者甚眾。所謂“出蘭亭”者,不過成了一些人知難而退的托詞。文學先生所書《蘭亭序》及《十七帖》與文書雙絕的孫過庭《書譜》都可謂大得晉唐之風的神妙之品。文學先生確是可稱“入得蘭亭出得蘭亭的”。文學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質,飄逸中透著風骨,便是對晉唐書風的升華。這種升華反映在他的創作作品中,如此選入作品集的諸篇行書:李白《塞下曲》、張九嶺《感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陸游《冬夜讀書》。榜文“仁者得其壽”、“學海無涯”、“玉振金聲”、“閑雲野鶴”,及大字“龍”、“虎”、“福”、“壽”,都是書中佳品。

“書為心畫”書法是心神之作。歷代書家無論功業大小,其書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會列印出人生與社會的背景。文學先生為人真誠、謙和,文雅溫善。於新中國崛起之初,肇源百廢待興之時,為城中僅有幾位文化人之翹楚。懂教育,通文學,喜書法,勤筆耕。苦寒絕域下,在國家與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際,先賢挺身於前沿,為時代弄潮頭。文學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創肇源文化事業於艱難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級中學,第一次有了電影院,有了書店、圖書館、文化館、美術社、文工團、評劇院、廣播站、放映隊等等。越來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這些,才使得若干年後,肇源出了大學生、教授、作家、詩人、曲藝家、書法家、畫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國,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這么說,前輩王文學老人是肇源現代文化教育事業當之無愧的奠基者。幾十年繁雜細碎的公僕生涯,“苦寒絕域”的邊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氣息貫通,激盪飛揚,點線之間便是無我境界。

文學先生之書法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書家關注,已經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僅國內收藏,日本、德國等藏界也有搜羅。(尚志發)

王樹民,號·之一堂。一手能寫十幾種書體,其多幅作品被多國國家領導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頭頂文化藝術領域多個“家”和“大師”的桂冠。但誠實的黑龍江肇源人證明其降生時並未見閃電、彩虹和祥雲。

王樹民長得很“正統”,架秀琅眼鏡,不苟言笑,肢體淺淺浮現謙恭含蓄的學者氣質。其父王文學老先生的書法造詣可與虞、歐、馮 褚等唐四家的墨跡媲美,但卻兩袖清風,一生清貧。豐厚遺產當數卓越家族的DNA。

王樹民是老三屆,出校後即當知青,早年本該擎起祖傳毛筆的手,卻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舉起了鋤頭,接受了勞動人民的再教育,後在工廠當過學徒,其後又供職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09年前的兩年內他相繼痛失雙親,大孝之人感懷父德光輝普照、感恩母愛神聖無邊,感傷書法界魚蟲混雜、追名逐利眾生浮躁。於是,發誓傳承世代家族書法藝術,弘揚我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遂修行體悟,靜心凝神,專注於書法藝術。經勤學苦練後一手能寫甲骨文、石鼓文、篆書、漢簡、隸、楷、行、草等十多種字體,可謂變化自如、妙筆生花,其作品堪稱一部書法藝術發展史。世人驚為奇才!

王樹民現身兼數職:北京黑龍江商會副秘書長,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拍賣網特聘專家,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名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中華民族聯合會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青島黃海學院特聘教授。

為何謂為奇才?於是深究。

其一奇,行為奇!不走尋常路:一般書法練習者都是從楷書入手,普遍只練一兩種字體,王樹民練字卻是從文字演變初始的甲骨文開始,而且各種書體都寫。他認為楷書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書較難書寫,必須很好的掌握中鋒用筆,寫得好與否的關鍵是控筆力度,只要善於控筆,書寫其他書體就容易多了。他臨帖的方式也極其獨特,不描紅、不雙鉤、不一筆一劃臨摹。他的獨特方式為意臨、意寫,只要他用心觀摩過的名碑名帖,憑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領悟個中真諦,下筆時給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學時揮灑之墨跡高懸於四壁,謂之練習亦作品,作品亦練習。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尋常事:練書法和行事一樣,眾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講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為標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過,目標所及都是晉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學時他選練的字竟然與高等教育書法教材的選擇驚人的雷同。低為姿態低,低頭苦練、低調做人。他的成功口訣是:先天才氣+內在修為+後天歷練。在王樹民的心中,成敗在於一個“法”字,他認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蕪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時就是和古人氣息貫通,交疊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藝術的人大都追求個性,而他追求的卻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拋棄其個性,忘掉自我。個性與生俱來,人皆有之,而傳統藝術最需要的就是維護,學習傳統藝術的秘訣在於求同而不再於存異,超越和創新在沒達到某種高度時簡直就是扯淡之說。君不見晉唐書法的豐碑高高屹立,現代書法家只可仰視而不可褻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後才會有真我,當然,也不是所有書法追求者忘了我就會有真我。王樹民最熱望的就是能及早達其父王文學之項背——入得蘭亭,出得蘭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尋常人!不做尋常夢! 王樹民不是尋常人,他出生在世代書香世家,祖祖輩輩都是文化人,爺爺乃松花江東名士,為私塾先生,父親是跨世紀書法大家,真跡收藏於《王文學書法作品集》,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凡有幸一睹《蘭亭序》之臨跡者,無不驚嘆其風骨之非凡,神韻之唯美!據說王老故去後王樹民破碎了眾多巨賈豪商想高價收藏的美夢。其母一生執教40餘載,桃李天下,賢德雙修,陪伴其父臨摹大家真跡,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亦是幾近痴迷,所書之字功底扎實,神韻兼具。王樹民固執的完整保存著父母的書法真跡,他捍衛的應該不只是藝術尊嚴、家族榮譽,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憑心而論,相對其父母和某些書法家,王樹民本人全心提筆練字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自幼隨父母識文習字,目睹其父母寫字近60載,賞閱歷代名碑名帖幾十年,看的時間可謂長達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傳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為奇才絕非偶然。

王樹民也不做尋常夢:雖然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使他得天獨厚,但他從不驕矜虛妄,從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約0.3公分的老繭可觀其用功程度。他曾為其作品不能與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為被商業文明侵蝕的神聖書法藝術悲哀和焦慮,而且悲哀和焦慮還在延續……。所以“每天進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銘,他以頑強的意志學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執狂才能大成的藝術精神進行到底。

若要問王樹民的字究竟書寫得如何,曾有專家學者驚嘆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因本人水平實在有限,不敢妄加評價,還是請你自個去欣賞吧。相信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眼光是趨同的,即便是不懂書法之人看到王樹民的字都會和我一樣,為之眼前一亮,為之精神大振!

奇才書法藝術家王樹民已經成功了,但是他懷揣著不尋常的夢,他認為傳統書法藝術的頂峰無極限,所以他依然在書法藝術的漫漫長路上努力追索,繼續登頂。 讓我們向奇才書法藝術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書法藝術家致敬!

E. 經典的古詩書法作品圖片展示

古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泛稱,它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如今,古詩被許多人創作成書法作品,它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風格特點。下面是我整理的經典的古詩書法作品圖片展示。

好看的古詩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古詩的句子的整齊

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代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比如:

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F. 隸書精選書法作品欣賞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我國的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隸書精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隸書精選書法作品欣賞

隸書精選書法作品圖片4

三國時期的隸書

隸書經過東漢時期發展到高峰後,到三國魏晉以後就逐步起變化。這時期的楷、行、草書已日漸成熟,特別是行、草書,在實用中已逐步代替隸書。如草書,東漢光和(公元178-184)時人趙壹在《非草書》中說草書“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不達於政,而拙無損於治。”說明社會對草書態度認為毫無社會價值。可是到了西晉,衛恆在他的《四體書勢》一文中已完全不一樣了,他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只經過百餘年,社會對草書的態度和草書的價值已大變,草書已成“應時諭指”、“兼功並用”的書體了。又如楷書,到三國曹魏時的鍾繇已寫出《宣示表》那樣的楷書了。所以隸體的日漸衰落就是自然的了,是字體隨著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書體本身發展看,東漢時已達“每碑各出一奇”的高度,不可能長久地保持這種盛況,總是要轉化發展。隸字作為文字的社會功能方面,東漢以後已基本或者說已逐漸完成它的歷史作用,已被楷、行、草體所代替,雖然它是逐漸的過程。但是隸書作為一種字體還存在,作為書法藝術的一種書體還有它的魅力,還要長期繼續下去。

在學習隸書中經常會遇到“八分書”的說法,究竟什麼是八分書,歷史上有多種說法。衛恆在《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又說:“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又唐代張懷《書斷》引王愔的話說:“次仲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隸書是篆書之簡捷寫法,王次仲把隸書寫成規范化,在靈帝時多能書者,寫的最好是師宜官,他的弟子梁鵠和梁的弟子毛弘寫八分書。所謂八分書是隸書的一種寫法,少波勢。在篆書隸化的過程中,如秦時始皇陵刑徒磚中的“里”字等,由於刻磚難刻波勢,只能刻出無波勢的直畫,極像後來的楷書,王次仲等就採用民間這類新俗體加以整理,“字方八分,言有楷法。”啟功先生在《古字體論稿》中論及八分書時說:“其筆畫更輕便,例如漢碑中字橫畫下筆處下垂的頓勢,所謂蠶頭,收筆處上仰的捺腳樣子,所謂燕尾都沒有了。這種新俗體盛行以後,為了區別‘蠶頭燕尾’的原隸體,故取名八分書,即八成古體或雅體的意思。”這種沒有波磔的隸書的發展,就逐步變成如鍾繇《宣示表》那樣的新俗體楷書了。

這時期的隸書,初期沿習漢隸,有很明顯的波磔筆的隸書,後來變成如楊守敬所說的折刀頭的寫法,以至出現後來如《谷朗碑》那樣近似楷書的隸書。如《受禪碑》、《公卿上尊號奏》,兩碑立於三國魏黃初元年。傳為鍾繇和梁鵠書,但無確據。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尊號》、《受禪》分屬鍾(繇)、衛(覬)。”此兩刻書風相近,結體方正,筆畫勁利。楊守敬在《書學邇言》中說:“《上尊號》、《受禪表》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學八分書者,從之入手,絕少流弊。”胡小石也在《書藝略論》中說:“二刻書體,皆肅括方嚴,骨氣洞達,波挑俯徹,如翚斯飛,出入分明,有八角垂芒之妙”。學此兩刻無軟骨之弊。《孔羨碑》,黃初元年(立,在山東曲阜碑林。康有為說:“昔人評其書有龍震虎威,氣雄力厚,魏刻之冠。”其書與《上尊號》一致,古質遒勁,氣勢雄強,筆畫呈折刀頭,質樸厚重。《黃初殘石》,黃初五年立。在陝西郃陽縣。與《上尊號》等書風屬另一種,純美秀麗,《金石補錄》評論說:其書“高妙醇樸,書體酷似《酸棗令》,他碑未及也。”書風娟美純朴。《曹真殘碑》,立碑年月已泐。曹真死於太和五年三月,立碑當離此不久。現藏故官博物院。楊守敬評其書說:“分法與《王基碑》同”結體寬博,筆法強勁中飄逸,有較強裝飾味。《範式碑》,三國魏青龍三年立,在山東濟寧。翁方綱評其書法說:“是碑於勁利之中出以淳樸,而頓挫節制,神彩煥發,實出漢末皇象、梁鵠諸家之上”。《正始石經》,無年月,但《魏書.江式傳》、《晉書衛恆傳》記載立於三國正始年間,石早佚。原在洛陽。清光緒年間曾出土《尚書·君奭篇》殘石,後又有《無逸.君奭》殘片、《春秋僖公文公》殘石等出土。分古文、小篆、隸書三體蟬聯書刻。書體精美工整,是當時官方標准寫法。《王基碑》景元二年立,在河南洛陽。書法與《曹真碑》相似,流美過之。《張君殘碑》,無年月,藏故宮博物院。吳士鑒跋雲:“觀其字體峻整,已開《任城孫夫人碑》之先河,為魏刻無疑”。嚴峻方折,雄強勁利。《谷朗碑》,三國吳鳳凰元年立,此少數吳碑之一。隸楷過渡體。屬隸書。康有為稱其書古厚,為真楷之極。《任城孫夫人碑》,據考證為西晉泰始八年立,在山東任城縣。清代嚴可均評其書點畫嚴整,頗似《範式碑》筆意。包世臣說:“《孫夫人碑》是《孔羨》法嗣,開筆沉著不減而體稍疏雋”。《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碑》,西晉咸寧四年立。羅振玉認為此碑為晉碑之冠。結體伸展,起收筆厚重方折,峻利雄強,氣宇昂揚。《呂望碑》,西晉太康十年立,穆子容書,在河南汲縣孔廟。清錢大昕認為此碑“字畫頗古雅,不似東魏的率意”,“其雖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頓宕,姿致天成”。《郭槐墓誌》,晉元康六年立,結體處縱勢,點畫誇張,華麗俊逸。《左棻墓誌》,永康元年立,河南偃師蔡庄出土。書法強勁峻拔,筆畫如刀砍。《荀岳墓誌》,永安元年立,河南博物館存。書法結體嚴謹,筆畫精到,峻拔中有秀逸,是晉代佳作。《石尠(鮮)墓誌》,永嘉元年刻,現存於河南博物館。書法結體精密,大小錯落,疏密結合,筆工精到,法度森嚴。《劉韜墓誌》無年月,劉為晉人,故證為西晉墓誌。書法精熟,勁挺流暢,雄強挺拔。

G. 正楷字體硬筆書法作品圖片

正楷是我國書法字體中的一種風格,這種字體有非常獨特的藝術特色與魅力。在我國,正楷的硬筆書法作品受到了許多人的學習與臨摹,它有較大的影響力。下面是我整理的正楷字體硬筆書法作品圖片。

正楷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正楷字美觀大方,一點一滴,一撇一捺,從頭至尾,有始有終,方方正正。而要做到這一點,貴在堅持,持之以恆。既培養了恆心,又鍛煉了韌性,整篇文檔堅持一筆一劃的寫下來,既賞心悅目,又優雅大方。做人也要如此,要注意整體,堅持長時間的勉勵自己如寫字一樣去做人,一個字一個字去認真的寫,一步一步去踏實的走,等走過一段路了,你回回頭,會發現就猶如寫的字一樣,一筆一畫,一言一行日常的積累,最終換來的是整體賞心悅目的大方與經典。

正楷的源流和變遷

古代並無真書、正書、楷書之稱。唐朝以前,對正書稱為“隸書”、“八分”、“今分”、“今隸”。據考楷書乃王次仲創始。蔡希綜說:“上谷王次仲,以隸書改為楷書,又以楷法變八分。”但王生於何時,古代傳說不一。唐朝張懷瓘說,是秦始皇時代人,王愔以為漢朝章帝時人,蕭子良以為漢末靈帝時人。由於古代記載不祥,很難肯定。今據推論,王生於漢朝,但王書正楷字體現無實物可考,他所書正楷是否與今完全相同,尚有疑問。現存古代最早的正楷碑帖,是魏朝(東漢末三國時期)鍾繇[yóu 與由同音](元常)所書,所以現行正楷書法,實由鍾繇開始。 正楷創始後,晉朝王羲之(逸少)跟衛夫人學習楷書,並學習鍾繇,張芝等書法從而改進成為筆畫清圓、結構端正的正楷字體,同時王又另創一種自然清新,筆勢流動,變化多姿的行書,清乾隆帝稱:“千古妙跡,古來楷法之精,未有與之匹者。”王羲之繼承鍾繇書法並加改進,奠定了我國正書,行書的基礎,從而成為漢字現行正、行、草書的模範此後,王獻之(子敬)在其父羲之教導下,繼續研究改進而另創一種正體,並創造一種非行非草的所謂“破體”,唐朝張懷瓘[guàn與冠同音]在書議中說:“字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正楷書法在唐朝有很大發展,在初期歐陽詢另創一種筆力剛勁峻拔,筆畫清朗爽勤,結體遒密峻整的字體同時,虞世南又創一種字體峻整、筆力險勁、筆畫圓潤,結構疏朗的字體再有褚遂良,又創一種筆法方圓具備、筆畫瘦勁,結構疏朗的字體。他們三人同時齊名,對唐朝初期正楷書法的興盛起了重大作用。

唐朝中期有李邕,顏真卿等。顏先學褚遂良書法,後摹仿六朝穆於容書法,從而改變成為筆畫肥厚圓潤,結構嚴整剛健的字體,獨創一格,另成一家。

唐朝末期有孫過庭,柳公權等。柳吸取歐顏二體之優點,用筆方圓兼使,另成一種筆面清勁,結構疏朗的字體。

宋朝,書法家亦很多,如蘇軾[shì與似同音](蘇東坡),黃庭堅,米芾[fú與孚同音],蔡襄,范仲淹、趙構(宋高宗)、岳飛等,其中書法較優者是蘇軾,他所寫字體亦重肥厚,結構茂密,有其獨特之處。

元朝書法名家不多,聞名者僅趙孟頫一人。趙非常愛好王羲之書法,他反復臨摹樂毅論,黃庭經,蘭亭序等帖,收效很大,所寫正書,筆畫清秀,結構端正,卻有鍾,王筆意。

明朝書法家較多,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等,但無獨特創造。其中董較突出,所書正楷字體,俊骨逸韻,結體開朗。

清朝書法名家不多,當時大家摹仿歐,趙,董體,惟無新的創造,僅清乾隆帝,劉墉,永瑆(成親王),翁同龢等有所建樹。其時因晉帖唐碑多巳損壞,不能滿足學習需要以,所以鄧石如,包世臣,康有為等竭力提倡改學魏碑,致在清朝正楷書法並無新的貢獻。

H. 岳飛滿江紅毛筆書法作品

岳飛滿江紅毛筆書法作品下面以圖片的形式展示:

原文: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譯文: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放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雲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8)書法作品文字展示圖片擴展閱讀

《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般認為是宋代抗金將領岳飛的詞作。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

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祖國統一的殷切願望,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此詞上片寫作者悲憤中原重陷敵手,痛惜前功盡棄的局面,也表達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

開頭五句,起勢突兀,破空而來。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燒,不可阻遏。這時,一陣急雨剛剛停止,作者站在樓台高處,正憑欄遠望。他看到那已經收復卻又失掉的國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怒發沖冠」是藝術誇張,

是說由於異常憤怒,以致頭發豎起,把帽子也頂起來了。作者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憤怒的感情並不是偶然的,這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的矛盾的結果。他面對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氣憤填膺。岳飛之怒,是金兵侵擾中原,燒殺虜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

岳飛之嘯,是無路請纓,報國無門的忠憤之嘯;岳飛之懷,是殺敵為國的宏大理想和豪壯襟懷。這幾句一氣貫注,生動地描繪了一位忠臣義士和憂國憂民的英雄形象。

接著四句激勵自己,不要輕易虛度這壯年光陰,爭取早日完成抗金大業。「三十功名塵於土」,是對過去的反省,表現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戰的思想。三十歲左右正當壯年,古人認為這時應當有所作為,可是,岳飛悔恨自己功名還與塵土一樣,

沒有什麼成就。宋朝以「三十之節」為殊榮。然而,岳飛夢寐以求的並不是建節封侯,身受殊榮,而是渡過黃河,收復國土,完成抗金救國的神聖事業。正如他自己所說「誓將直節報君仇」,「不問登壇萬戶侯」,對功名感覺不過像塵土一樣,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雲和月」,是說不分陰晴,轉戰南北,在為收復中原而戰斗。這是對未來的瞻望。「雲和月」是特意寫出,說出師北伐是十分艱苦的,任重道遠,尚須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虜廷」(《五嶽祠盟記》),

贏得最後抗金的勝利。上一句寫視功名為塵土,下一句寫殺敵任重道遠,個人為輕,國家為重,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忱。「莫等閑」二句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對當時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斗爭,顯然起到了鼓舞鬥志的作用;與主張議和,偏安江南,苟延殘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既是岳飛的自勉之辭,也是對抗金將士的鼓勵和鞭策。

詞的下片運轉筆端,抒寫詞人對於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願望,忠於朝廷即忠於祖國的赤誠之心。

「靖康恥」四句突出全詞中心,由於沒有雪「靖康」之恥,岳飛發出了心中的恨何時才能消除的感慨。這也是他要「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原因,又把「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具體化了。從「駕長車」到「笑談渴飲匈奴血」都以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兇殘敵人的憤恨之情,同時表現了英勇的信心和大無畏的樂觀精神。

「壯志」二句把收復山河的宏願,把艱苦的征戰,以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來。「待從頭」二句,既表達要勝利的信心,也說了對朝廷和皇帝的忠誠。岳飛在這里不直接說凱旋、勝利等,而用了「收拾舊山河」,顯得有詩意又形象。一腔忠憤,碧血丹心,肺腑傾出,以此收拾全篇,神完氣足,無復毫發遺憾。

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詞里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它作為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閱讀全文

與書法作品文字展示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花盆和花的圖片簡單 瀏覽:143
水果怎麼擺好看圖片 瀏覽:537
千與千尋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242
委屈漫畫圖片女孩 瀏覽:403
背景圖片簡約可愛清新 瀏覽:927
圖片狼抱著一個女孩 瀏覽:170
文檔中圖片如何快捷設置大小 瀏覽:255
貂蟬去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91
美女背影高清壁紙圖片全屏 瀏覽:59
圖片如何設置標題 瀏覽:807
漂亮文字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64
七天打卡表可愛圖片 瀏覽:35
波波頭發型效果圖片 瀏覽:659
圖片插入word中無法選中怎麼辦 瀏覽:220
大叔洗衣服的圖片 瀏覽:445
Word里圖片置頂如何加空格 瀏覽:201
蔣丞圖片高清動漫 瀏覽:303
放美女和平精英圖片 瀏覽:386
黑鼻子可愛圖片 瀏覽:854
word轉換pdf時圖片丟失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