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房四寶不同字體圖片 如楷書行書……寫出來
❷ 文房四寶有哪些
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原屬安徽徽州府,現屬於江西)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現安徽歙縣)、宣紙(現安徽省涇縣,涇縣古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洮硯(現甘肅省卓尼縣)、端硯(現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歙硯(現安徽歙縣)。宣城市是全國唯一的「文房四寶之鄉」,所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
【釋義】:指毛筆、黑墨、宣紙、硯台。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筆、墨、紙、硯。
【示例】:「天子被逼不過,只得命取紙筆。婢子隨即捧過文房四寶。」(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典出】:「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宋·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
【擴展】:舊時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稱。硯台,別名潤色先生,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這些文具,製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歷代都有著名的製品和藝人。如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紙,歙縣(原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吳興(原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筆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筆,廣東高要(原為肇慶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硯,以及與端硯齊名的有甘肅省的洮硯、歙縣(原歙州府治)的歙硯。
❸ 歷史上西方類似於我國文房四寶一樣常見的文具,有什麼呢
自中世紀以來,羽毛筆一直主導著歐洲的生活。每一個字母,每一首詩,都來自於這種精緻的羽毛。羅馬帝國有埃及的領土,蘆葦筆主要寫在埃及的莎草上。但隨著羅馬帝國的解體,歐洲不產埃及的莎草,所以只能寫在羊皮上。當人們發現蘆葦筆相對醜陋且不如羽毛精確時,蘆葦筆才真正成為歐洲的主流書寫工具。
此外,古希臘人還用植物Phragmytis communis製成一種 "硬筆",在蠟板上書寫圖片。關於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是,他在沙盤上畫幾何問題時被羅馬士兵殺死。可見,沙盤也可以作為一種臨時的書寫工具。進入羅馬時期,人們使用一種不同的蘆葦筆。與古代巴比倫的蘆葦筆不同的是,在筆尖處切開一條縫隙,以便用墨水書寫。羽毛筆的確切發明日期不詳,但作為蘆葦筆的替代品,它應該是羅馬時期的產物。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❹ 中國的文房四寶及其最出名的產地
即筆、墨、紙、硯。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
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中國文房四寶
中國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
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發明,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
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❺ 文房四寶有乃些
筆、墨、紙、硯
我國書法使用毛筆是一個特點,它與漢字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歷史文物查證,在新石器時代就在一些彩陶上發現有用毛筆描繪的花紋。又在殷商的甲骨文上也有殘留的朱書或墨書而未經契刻的文字。看它的筆畫圓潤爽利,都是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有"聿"字(筆字的古體),字的形狀象一隻手握筆的樣子,由此可知約在3千年前就有毛筆了。
到了秦代,筆的作法有所改進。它將筆桿的一端鑿成小窩,把筆頭放在窩里粘住。套筆也用竹管裝入,又在兩側各鑿一小孔,以便取筆。
在我國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毛筆是秦時蒙恬創造的,蒙恬可能對於毛筆的製作有所改進,但怎樣改進的也沒有記載。秦時始用兔毫竹管而有"筆"的名稱。這種用兩種不同硬度的毛製成的筆,能剛柔相濟,便於書寫,實為一大進步。在甘肅武威磨咀子一座東漢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筆,筆芯出鋒用的是黑紫色的硬毛,外面覆蓋著一層較軟的黃裼色的毛,正和《古今注》的說法相同。這支筆可以看作是經過蒙恬改進後的毛筆。
據山東沂南東漢時期一座畫像石墓的前室壁上,刻有祭祀圖,圖上持笏的祭祀人,冠上都簪著一支筆。根據《歷記·滑嵇傳》"西門豹筆磐折",以及秦筆一端削尖的情況看,可能早就有簪筆的作法了。
魏晉以後的筆桿較短,或者由於那時還沒有現在的高腿桌椅,寫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擺的矮幾案,所以要懸肘書寫,因而對筆頭的要求是"鋒齊腰強",也就是柳公權所說的"圓如錐"的形狀。據說,歐陽詢對於毛筆也很講究,使用的筆是以狸毛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東晉至唐的筆有"鼠須"、"雞距"等名。《筆經》說:世傳鍾繇、張芝、王羲之皆用鼠須筆。雞距為形容短鋒筆的形狀,白居易有《雞距筆賦》即為描述筆毫堅挺的。現在日本正倉院所藏唐筆,毛穎短促,筆頭幾乎成三角形,據說就是雞距筆的一類。因為它和白居易所描寫的形狀相似。這種短而硬的筆頭,對唐代書法有相當大的影響。唐時的毛筆以安徽宣城諸葛所制的宣筆最有名。
宋代有了高桌,人們坐在椅上寫字,對於筆鋒硬度當與以前不同,但制筆原料,大體與唐人相似。元代湖州筆工,採用山羊毛製作羊毫筆,或用羊毛與兔毛、狼毛配製兼毫筆。明代制筆以尖、齊、圓、健為四要。要求筆頭渾圓飽滿,彈性適度。這種筆垂下時,自然收攏成鋒,用起來揮灑自如。它雖然比宣筆柔軟,但正是由於這樣就代替了宣筆,成為最著名的品種。明清兩代,湖州都是制筆業的中心。至於筆桿的材料,除竹管外,還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或花梨等製作的,無非表示貴重,與書寫本身並沒有什麼關系。
現在的筆和過去差不多,湖筆還是最有名的。以性能論,有軟毫、硬毫、兼毫三種。羊毫性軟,雞毫最軟。軟毫性柔,它的長處是,能多攝墨,圓轉如意;短處是,不善用時筆畫無力,字體臃腫。狼毫、紫毫(即兔毛)為硬毫。硬毫性剛,長處是,鋒利勁峭;短處是瘠薄多角。兼毫是半軟半硬,剛柔折衷。因其配合的成分不同,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書法家多愛用兼毫,又以各人習慣定製某種性能的筆種,當屬例外。
古人將案頭裝置筆、墨、紙、硯、印等文具的匣子戲稱「筆墨伺候」。這種器具起源於何時,未做考證。但從文獻及圖片資料記載,唐以後比較多見,明、清時成為書案的必備之物。至近代自來水筆產生以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❻ 文房四寶是什麼
筆、墨、紙、硯。
湖筆的產地在浙江吳興縣善璉鎮。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湖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湖筆,又稱「湖穎」。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這種筆蘸黑後,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這一帶的山羊,每隻平均只出三兩筆料毛,有鋒穎的也只有六錢。一支湖筆,筆頭上的每一根具有鋒穎的毛都是在無數粗細、長短、軟硬、曲直、圓扁的羊毛中挑選出來,具有尖圓齊健,毫細出鋒,毛純耐用的優點。 「黑子」的深淺,體現鋒穎的長短。湖筆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製而成。善璉湖筆的成名,與元代大書畫家趙孟�\有密切關系。號稱「日書萬字」的湖州人趙孟�\,他對當地湖筆製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據《湖州府志》載:他曾要人制筆,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製。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一直流傳至今。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筆」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之精細和繁復。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湖筆:亦稱湖穎,是「文房四寶」之一,被譽為「筆中之冠」。中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於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據《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慶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湖州馮筆妙無倫,還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揮翰手,不嫌索價如珍珠。」人們願以千金重價求買湖筆,足見其聲譽卓著。 湖筆的故鄉在浙江湖州的善璉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後蒙恬曾居湖州善璉改良毛筆,采兔羊之毫,「納穎於管」,製成後人所稱之「湖筆」。改制湖筆成功後,便將技藝傳給善璉百姓,使之當地幾乎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2000多年的歷史,漢、晉、隋、唐、宋、元時期及當代筆工各領風騷,湖筆已深深融入了這塊土地。因此善璉建有蒙恬廟供之。 蒙恬去世後,善璉筆工不忘筆祖恩惠,捐銀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稱蒙溪。每當蒙恬和筆娘娘生日(相傳為農歷3月16日和9月16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千百年來,在善璉集會膜拜筆祖,企盼筆業興旺,這類民俗活動一直沿續著。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製成的,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湖筆的成名,與元朝大書畫家趙孟�\有關,他對當地的湖筆製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據《湖州府志》記載:他曾要人替他制筆,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製,要求非常嚴格,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一直流傳至今。現發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類、近三百個品種。1983年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曾帶數百套湖筆作禮品贈送給日本朋友。徽墨徽墨產於徽州地區的屯溪、歙縣、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徽墨以松為基本原料,滲入20多種其他原料,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經久不褪、馨香濃郁及防腐防蛀等特點,宜書宜畫。高檔徽墨有超頂漆煙、桐油煙、特級松煙等。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雅愛書法繪事,將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井賜給「國姓」的獎勵。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宋時,隨著制里亞的繁榮,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況。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制墨業的著名人物。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制「供御墨」聞名於世,其「龍香劑」為歷代收藏家追來的瑰寶;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風靡一時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譽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宣紙宣紙因產於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宣紙生產主要集中在涇縣。宣紙因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而著稱於世。 以耐老化、拉力強及不變色為最大特色,有「千年壽紙」之稱。紅星牌宣紙獲全國著名品牌。 宣紙宣筆產於涇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唐乾符年間,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淚》中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但製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臘之」,方可「摹寫」。 另據《舊唐書》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宣城郡一地獻紙尤為精美。到南唐時,後主李煜監制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於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宋代大畫家李伯時,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五馬圖》,流芳百世。歙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取石於古歙州(今歙縣)的龍尾山,故稱「歙硯」。歙硯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歙硯石質堅韌,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涸、洗之易凈等特點,其中「堅潤」二字體現了歙硯的特色。歙硯的品種繁多,其中以羅紋、眉子為上品。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❼ 我要關於文房四寶的資料,越詳細越好,帶圖的,
概論: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❽ 中間一個林,下面一個灰加一捺,上面一個不認識的,叫什麼字
爨(拼音:cuàn)釋義:1.燒火煮飯。 2.灶。 3.姓。
❾ 誰有崩壞三四寶引春圖片
圖片這個的話具體要到不搭理博物館裡面,或者說到崗上去買一些嗯復制的圖冊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