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意思是過去的心你得不到,現在的心你也得不到,未來的心你更是得不到。
出處:《金剛經》:「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告訴須菩提和眾生:「過去的心你得不到,現在的心你也得不到,未來的心你更是得不到啊!」(提醒人們要去體證無常法印,要看到心都是剎那無常生滅變化的,它是一直在不常不斷的流動變化之中。)
(1)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寓意: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含義並不是什麼沒有。而是講述的一種狀態。即使是凡夫,各種心念都會起導各種作用。只是凡夫的各種心念,都會在時間的流逝下,轉眼消散,抓不住、留不得。
人們不光要認識到它的「不可得」,還要真正做到不去執著於它,一開始可能比較困難,隨著工夫的日漸加深,真正做到,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貳』 如何理解金剛經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您好。【無執方能無住】,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本質的區別(分別相),才能慧庄嚴故,斷一切妄見,才能持戒守性,定下心來,實現智慧澄明
對於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要做到【無住】。「無住」就是離相、不住相,的般若大定。六根清凈,毫無掛念。對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家庭、財富、房子車子票子哦、名譽、社會、國家、里約奧運會、王寶強馬蓉等,都統統看破、放下。斷了我執、煩惱、生死和無明。證悟實相非相,一無所得,生無所住之心。
般若分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金剛經》 就是以實相般若為體,以觀照契理為宗,以破執除惑為用。此處之惑,即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以觀照般若的功力而照見宇宙諸法皆虛妄。既不執著於有,也不墮落於空。故能發菩提心。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祝您心想事成,健康快樂,幸福美滿。請採納,謝謝。
『叄』 求金剛經文,此圖的中文和藏文,急!可追加分!
圖片上的經文真看不懂。不過,我可提供給你《金剛經》 全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祝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祝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齲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洌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第十品 庄嚴凈土分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全文》結束,《金剛經原文》
『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出自哪裡
出自《金剛經》,很有名的一句話。後世多為引用,例如:
偈三十五首其一
【作者】釋祖珍【朝代】宋
十五日已前,過去心不可得。十五日已後,未來心不可得。正當十五日,現在心不可得。三心既不有,萬象復明誰。
滿意請採納。
『伍』 在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什麼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是一句話,告訴你過去、現在、將來的本質,
你以為過去了,實際「現在」是它的延續而已
你以為現在,實際時光已流去,它已變成過去
你以為是將來,實際上它已變成現在...
正所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你的心執著於「過去、現在、將來」這些所謂的時光流逝,
那你將一無所得。
以上只是未學淺薄之見,供同修參考。
『陸』 金剛經中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哈哈哈哈。真是一點都不會誹謗,因為你這些歪門邪道連佛法的邊都沒沾到。陰暗沉重,真是正兒八經的一個歪門邪道陰謀論啊。自己的生活那樣沉重,就是因為你的內心充滿了執著啊!!
不可得,是教你不要執著,僅此。只是活在當下這一念,你若要活在過去,那你去去看,你如果活在未來你活一個看看。你還不是老老實實待在當下這一刻,如果你的心要妄動要執著,佛說,那是佛說,佛說跟你有什麼關系?你只管管好你自己,瞧把你累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不掛任何事情在心頭,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清凈心、歡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
《金剛經》里的三句義:佛說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
《道德經》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初入禪時看山是山,參禪中看山不是山,悟道後看山還是山。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間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因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們不要執著,要借假修真!佛告訴世人,雖然眾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眾生缺乏智慧,貪著妄想,無法見到事物真實的樣子。若執著於相,就無法見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難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