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金的《懷念蘇珊》和《再憶蘇珊》分別寫於什麼時候
你好
懷念蘇珊
很愛的一張蘇珊·桑塔格的照片
永不迴避自己與世界的真相。
以光與蜜的美德、智慧與勇氣;
為愛之仁慈; 生之自由與美。
——懷念蘇珊·桑塔格
12月28日,是蘇珊桑塔格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剛知道她,馬上就跑去買了的她的《反對闡釋》,上海譯文剛出版的,因為考研還沒來得及看,隔周卻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她去世的消息。那期文化版做了整整4版她的紀念文章,那天正好與米豬還有鹿鹿約好放學一起去吃石鍋拌飯,結果鹿鹿不小心把文化那版報紙弄臟了,我坐在那裡沉著臉,米豬把報紙搶了過去,然後兩個人坐在那裡都不說話。
認識她,總覺得對自己是意義非凡的一件事。一年前那時正在准備考研,又處於瘋狂的崇智階段,對一切社科理論都有極渴的求知慾。那時看吳宓的《文學與人生》講義,說中世紀禁人的三欲,肉體欲,權力欲,知識欲。於是米豬常常說我有可怕的知識欲,就是買書和買碟欲;而她有商場和衣服欲;哈哈,我們從來都是棋逢對手。——不曉得為什麼,進大學以後,又好像是開啟心智的17歲以後,回憶里我似乎常常覺得很渴,是那種真正的害怕生命空虛又無從逃避的渴。(弗洛伊德這個老頭子肯定又有話說——難道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利比多?若真如此倒也方便得多。)
所以蘇珊桑塔格這種天馬行空漫遊式的評論當時對我來說簡直就是艷遇。她簡直就是一位女騎士。又有那麼明媚的笑容,這樣的女子真是美麗。我真是極喜歡她的文風,到現在也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評論文字:看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紛亂,卻又氣貫長虹,文氣何止統領單篇,簡直隨時都要溢出紙外。每一句單看都光彩奪目,簡直能聽見落地的金石聲;不到讀完整篇我就已經忍不住地要點頭。何等氣勢,一切文化領域都能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時而一下擊中要害;時而讀來又妙趣橫生。真是氣象萬千,叫人盪氣回腸。
黃燦然說她前期作品崇智,到後期卻轉向公共政治領域以及公共知識分子和文學的道德良心。而我們並不是沒有這種敢講話的知識分子。魯迅和巴金就是。伯林和昆德拉也是。其實那一代知識分子做的都是很笨的工作,前人早就知道的道理,再由他們一遍一遍地重復,告訴世人。莊子所言,薪盡火傳,就是如此罷。可是,無奈這火光到今天仍那樣微弱——像西風中的一細柱香——50年前,那蒼白孱弱卻眼神灼灼;目光堅定如暗夜寒星的林徽音說:「哪怕信仰只一細柱香,再也經不起西風,沙沙的隔著梧桐吹!」
是的,西塞羅4000年前已在為我們哀嘆:我們的智力有限,我們的感覺太弱,我們的生命太短。可是如果理智是沉重的束縛,難道對身體或心靈的感受就能真的讓我們自由?個人在怪物利維坦一般巨大的現代社會面前,我們的自由,與幸福要到哪裡去實現?經驗主義或實證主義都不能給我們答案。除了依靠自己,我們無法得救。無法克服的心靈的孤獨和難以擺脫的的生存的桎梏,生命中的失望、乏味與空虛;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在我們的頭頂,我們從來都無法逃避;為了生存與競爭還有各種慾望變得不再互相信任,被迫選擇戴上面具,偽裝堅強;我從來不相信那些傷口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痊癒。可我們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然而有時我們自己是多麼累。
我覺得自己有時是那麼心甘情願的貪戀於這一點溫暖和光亮,心甘情願的就這樣沉下去,沉下去,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愛。想起前一陣子有人對我說:那些找長期飯票的女人也不過是執著於自己的執著。真好笑,那就只管抓緊時間去執著好了。那為生活的,年輕渴望的面孔總不愁出路;何況生命本身並無羞恥。出於一己私慾的,也不失為一種可追求的執著。出名要趁早。總好過怨天尤人。古今同一,笑貧不笑娼。人心裡那把度量的尺子,又何嘗不是幾千年如一日的執著。
B. 蘇珊·桑塔格的人物生平
蘇珊·桑塔格出生後,一直由祖父母撫養。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國北方做皮貨生意,5歲那年,父親在中國患肺結核逝世。
整個童年,蘇珊.桑塔格都在對文學書籍的陶醉中度過,她迷上了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維克多·雨果、叔本華等人的作品。6歲時,她讀到居里的女兒依娃.居里(Eve Curie)寫的《居里夫人》,曾立志成為一個化學家,後來又希望成為物理學家。最後,她決定從事文學,成為一個作家。她說:「我真正想要的是將每一種生活都過一遍,一個作家的生活似乎包含了最多。」 蘇珊.桑塔格很聰明,因為能讀寫,一開始上學就上了三年級。從北好萊塢高中畢業時,她才15歲。之後入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7歲時,遇到了28歲的社會學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10天後,兩人閃電結婚。兩年後,她隨丈夫移居波士頓,誕下兒子戴維,同時考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英語及哲學雙碩士學位。她回顧時這樣說道:「5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做學生。」1957年,她拿到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但四個月後轉赴巴黎大學,深受到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的熏陶,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歐洲哲學著作,並結識了一批先鋒藝術家,他們組成了一個由搖滾樂、新浪潮電影、新小說寫作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新興歐洲文化圈,蘇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並從此愛上了電影。
26歲,她回國,回國之後便要求與丈夫離婚,並提出不要資助獨自撫養兒子戴維。離婚後,她攜帶了「70美元、兩只皮箱以及7歲的兒子」來到紐約,在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宗教學。這時的蘇珊·桑塔格依然混跡在紐約的先鋒藝術家和反文化的圈子中,對當時美國的小說不屑一顧。她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在《黨派評論》那類文化雜志上發表作品,她覺得「能讓5000人讀到我的作品,就是天堂了」。在1995年,《巴黎評論》對蘇珊·桑塔格做的訪談中,她這樣形容當時的場景:「到紐約不久,我在一個晚會上碰到威廉·菲力浦(William Philips),我鼓起勇氣過去問他:『如何能為《黨派評論》撰稿?』他答道:『你到雜志社來,我給你需要寫評論的書。』第二天我去了,他給了一本小說。對那小說我並不感興趣,不過還是寫了一篇不錯的東西。書評不久發表了,門就這樣向我敞開了。」 得病是蘇珊·桑塔格的思想的一個轉折點。生病前的蘇珊·桑塔格沉浸在文學藝術當中,在藝術思想中體現獨特的趣味和智慧。但生病後,為了治療,她穿梭於美國和法國的數家腫瘤醫院,見到很多和她一樣的病友,她開始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隱喻和被遮蔽的真相。比如,人人都可能患的疾病和生病的人,卻在健康人的社會處於尷尬位置。患者沉浸在對疾病的幻覺中和他人的歧視中,自覺有罪。但蘇珊·桑塔格卻不認這種罪。她認為這是一個自古就有的疾病的隱喻,在隱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
蘇珊·桑塔格從不為自己的疾病感到羞愧,更不妥協這種命運——最初診斷她患了癌症的醫生認為她逃不過這一劫。她接受切除手術,請求醫生讓她進行2年半的電療。兩年半後,她戰勝了癌症,同時發表了作品《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從文學作品和現實背景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響,探討「僅僅是身體的病」為何會變成道德批判,又為何會轉換成一種社會壓迫和歧視。
生病以後,蘇珊·桑塔格更關心眼前的世界,她說:「我力圖理解我所生存的世界。但我的思維很具體,也很實際。我用具體的歷史現實衡量我的一切思想行為。」這種「具體和實際」代表著一種面對真相的態度,即親身參與,擁有第一手知識和體驗,才具有公開發表意見的權利。1989年,她根據艾滋病的盛行,又寫下《艾滋病及其隱喻》。
1993年4月,蘇珊·桑塔格在兒子的邀請下,來到薩拉熱窩。7月她決定再次回到薩拉熱窩,在那裡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之後一位薩拉熱窩戲劇界的朋友邀請她導演一部戲劇。就這樣,她導演了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她在薩拉熱窩生活了將近3年。
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9·11事件以及之後的美伊反恐戰爭,更讓年近七十的蘇珊·桑塔格寫下了《真正的戰斗與空洞的隱喻》一文,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她說:「9·11之後的口號:我們站在一起。在我看來,這意味著:要愛國,不要思考!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拋棄理性的行為佔了上風,正是蘇珊·桑塔格認為的最大危險。人不再自己思考事物的真相,而盲目的接納隱喻所產生的狂熱情緒。 2004年12月28日蘇珊·桑塔格逝世,了解她的人為之感慨不已。如翻譯家黃燦然所說,「人們失去了評估未來美國和世界重大事件的一個清晰尺度。更少了一個如此清楚冷靜並具有良知的人。」
C. 《心為身役蘇珊·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64-1980)》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心為身役(全布面精裝)》((美)蘇珊·桑塔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GWWFYYRWJbrYIgOMvHexCQ
書名:心為身役(全布面精裝)
作者:(美)蘇珊·桑塔格
譯者:姚君偉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4-1
頁數:635
內容簡介:
本書為「蘇珊•桑塔格全集」一種,桑塔格日記第二卷。自《反對闡釋》開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問世,都是美國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這種現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後都在延續。許多有關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後陸續出版,而所有這些在桑塔格身後出版的著作中,當屬桑塔格日記的出版最令人期待與激動。蘇珊•桑塔格身後留下了近100個日記、筆記本。如果說桑塔格日記第一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長過程為主題的教育小說,這第二卷,會是一部充滿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時期的小說。31歲到47歲,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質的,心靈的)之間來回穿梭,充滿了極度的舉棋不定和思想的種種矛盾。 越南之行、反戰鬥士、乳癌化療、中國旅行計劃,以及《反對闡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等傳世之作的孕育而生,這一時期這一系列的鮮明標簽使她迅速成長為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家、評論家和思想家。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國作家、評論家、女權主義者,當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一位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的公眾良心」、「大西洋兩岸第一批評家」。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及德國圖書大獎——德國書業和平獎。
D. 蘇珊·桑塔格的人物作品
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論文集《反對闡釋》。這是桑塔格最廣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成為美國「 現有的目光最敏銳的論文家」 的奠基之作,評論的鋒芒涉及先鋒派文學、戲劇、電影,集中體現了「 新知識分子」、「 反對闡釋」,並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個文學、藝術的革命性姿態和實績。在和書名同題的論文里,她提出,藝術應該從內部而不是外部進行體驗,這篇論文鞏固了她支持風格高於內容的聲譽。但她把這一觀點推向了極端。在《論風格》一文中,她對萊尼·里芬施塔爾的電影推崇備至,稱之為審美形式的傑作,完全不顧電影里為法西斯歌功頌德的反動內容。此論一出,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反對。一九七四年她終於重新考慮了她的立場,寫出了《迷人的法西斯》一文。
盡管她自認為是小說家,但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她的論文。所以她以後二十多年都無暇旁顧,寫出了一本又一本影響深遠的論文集,因而成為二十世紀世界思想界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她發現,寫論文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清,一篇長文往往要用九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寫完,而且要求寫二十多稿。「 一篇三十頁的文章,我寫了幾千頁。」 她在脾的一次采訪中說,「 《論攝影》里有六篇文章,但我寫了五年。而且我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工作。」 該書於1977年獲得了國家圖書評論業界獎。該書探討了攝影形象的作用以及拐曝鄉行為在當代文化中的作用。她認為鋪天蓋地的照片使我們形成了世界觀,使我們對痛苦的表現感到麻木。她在《論別人之痛苦》一文中再次討論這個問題時觀點有所緩和。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稱《論攝影》「 分析精妙絕倫」,這本書「 只是描寫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我們覺得理所當然得就像是從水龍頭里流出水是理所當然的一樣,而這種現象已經改變了我右一一當你思考它時,覺得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桑塔格被診斷患有乳腺癌,她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從她那痛苦的治療經歷中,她寫出了《疾病的隱喻》一書。該書審視了把疾病當神話對待的文化現象肺結核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疾病,癌症是當今社會的災星雖然該書沒有明確討論她自己的病,但卻對圍繞疾病常常使用的軍國主義語言和疾病「作戰」,對癌症發起「戰爭」、 表示譴責,桑塔格覺得這種語言同時使病人邊緣化了,使他們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盡管桑塔格在越戰期間被強烈地認為是左派,但在以後許多年她的政治立場則較難劃分類別。在散文《河內之行》收入《激進意志的風格》一書中,她以熱情的筆觸描寫了她對越南的訪問。但是到了1982年,她在曼哈頓市政廳發表的演講里對進步人士進行了抨擊。在那次支持波蘭團結工會運動的集會上,她公然指責東歐的共產主義是「帶著人面的法西斯」。
1992年, 桑塔格寫厭了論文,就出版了《火山情人》,這是她二十五年來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她說,「 是我所有出版的著作中我最喜愛的一本。」 該書盡管是一本充滿概念的小說,探討了美學概念以及拚命收藏的心理,但也是一個大型的舊式歷史傳奇。通過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漢密爾頓爵士、大使夫人愛瑪及其情人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的三角戀愛,回溯1799年那不勒斯革命前後數十年的歷史。該書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兩個月。
桑塔格的最後一部小說是《在美國》,基本上以十九世紀波蘭著名女演員海倫娜·莫傑斯卡為原形創作的。她移民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公社。盡管《在美國》獲得了國家圖書獎,但評論界對其毀譽參半。後來該書涉嫌剽竊,受到指責。2000年5月《泰晤士報》報道,有一位讀者指認,至少有幾十頁和有關真正的莫傑斯卡的其他四本書相類似,其中包括莫傑斯卡的回憶錄。但是桑塔格除了在簡短的前言部分對「莫傑斯卡寫的和有關她的書」 表示謝意以外,沒有具體指出所引用部分的出處。 中文版譯作時間 作品名 出版社 1999年7月 《論攝影》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國》等長篇小說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3年12月 《反對闡釋》、《疾病的隱喻》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年5月 《重點所在》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年8月 《中國旅行計劃》 南海出版社 2006年6月 《沉默的美學》 南海出版社 2006年6月 《關於他人的痛苦》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7月 《在土星的標志下》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7年1月 劇本《床上的愛麗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7年7月 評論文集《激進意志的樣式》 上海譯文出版社
E. 蘇珊·桑塔格的人物影響
在美國,蘇珊·桑塔格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一直是所謂的「明星」作家。美軍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曝光後,桑塔格在《紐約時報雜志》上發表長文,她說,美軍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件曝光之後,布希及其辯護者力圖限制照片流傳之迫切,顯然勝過對照片所反映的罪行進行處理。照片已經由一種載體轉而成為現實本身。該文在美國引起了極大反響。在2001年5月9日「耶路撒冷獎」頒獎禮上,上台領獎的桑塔格發表了題為《文字的良心》的演說,在這篇文氣如虹的講稿中,她指出,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並盡快拆掉這些移居點和撤走集結在那裡保護移居點的軍隊,否則不會有和平。此舉引起了以色列主流媒體的震怒。
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她擁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國公眾的良心」、「文學批評的帕格尼尼」等等,然而她卻這樣解釋自己為什麼經常發表對時政的看法,是因為「我有一種道德感,不是因為我是一個作家,而是因為我是一個人」。
她既是學者,也是作家、詩人,是以書寫、話語來標明自己身份的知識分子。她的言論介入了社會生活,她完全從個人驗、個人價值判斷出發來發出自己獨立聲音的,她的這種個人立場不代表任何集團的利益。
F. 《重生: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47~1963蘇珊·桑塔格文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重生: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47~1963》([美] 里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uttOO_dRBzvj2hmCkjc_iA
書名:重生: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47~1963
作者:[美] 里夫
譯者:姚君偉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4
頁數:408
內容簡介:
桑塔格日記首次公開出版;一部宛如濃縮的歐美斷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記
自《反對闡釋》開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問世,都是美國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這種現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後都在延續。許多有關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後陸續出版,而所有這些在桑塔格身後出版的著作中,當屬桑塔格日記的出版最令人期待與激動。蘇珊•桑塔格身後留下了近100個日記、筆記本。
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後,由其子戴維•里夫親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記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終於得以窺見私人日記中那個真我的女鬥士。
1947至1963年,這16年,正是桑塔格從一個花季少女成長為一個青年作家以及單身母親所走過的歷程。其生命的中心內容就是不顧一切地去經歷:如飢似渴地去閱讀,竭盡全力地去理解。日記中的內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躍性的,有大量的摘抄、無窮無盡的書單、關於寫作的想法、與不同時期友人的關系,以及詳盡的自我分析。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國作家、評論家、女權主義者,當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一位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的公眾良心」、「大西洋兩岸第一批評家」。
G. 《論攝影中英雙語版桑塔格文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論攝影》(【美】蘇珊·桑塔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hrpPsX-jMeq0Psi_vYskiA
書名:論攝影
作者:【美】蘇珊·桑塔格
譯者:黃燦然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4-30
頁數:432
內容簡介:
『The most original and important work yet written on the subject…All futur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photography in the affluent mass-media societies is bound to refer to Susan Sontag』s On Photography as a key work』
John Berger, New Society
《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
桑塔格深入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系,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由此,談論攝影亦成為討論世界的一種方式。
《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 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
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與西蒙娜•波伏瓦、漢娜•阿倫特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及德國圖書大獎——德國書業和平獎。2004年12月28日病逝於紐約。
Susan Sontag
Has written four novels, The Benefactor, Death Kit, The Volcano Lover and In America, which won the 2000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I, etcetera; Several plays, including Alice in Bed; and eight books of essays, Against Interpretation, Styles of Radical Will, On Photography, Illness as Metaphor & AIDS and Its Metaphors,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Where the Stress Falls,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r books are translated into thirty-two languages. In 2001 she was awarded the Jerusalem Prize for her body of work, and in 2003 she received the Prince of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the 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 She died in December 2004.
H. 蘇珊·桑塔格的介紹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她的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著作主要有《反對闡釋》、《激進意志的風格》、《論攝影》等。2000年,她的歷史小說《在美國》獲得了美國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