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字體有哪些
1、顏體
顏體是由唐代書法家顏真卿 所創的一種字體,和柳公權合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說法。
顏真卿開拓了書藝的嶄新的話恢宏境界:從特點上論,顏體形顧之簇新、法度之嚴峻、氣勢之磅礴前無古人。從美學上論,顏體端莊美、陽剛美、人工美,數美並舉,幽為後世立則。從時代論,唐初承晉宋餘緒,未能自立,顏體一出,唐斗壇所鑄新體成為盛唐氣象鮮明柄志之一。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2、柳體
柳體是指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 778-865 )地書法作品字的總稱。
柳公權官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
3、趙體
趙體是元代初期書法家趙孟頫的字體。字形趨扁方,趙體筆畫圓秀,間架則方正。趙體撇畫,捺畫,以及橫比較舒展,字勢橫展。借用行書,有的字介於行楷之間,顯得流美動人。
趙孟頫,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4、歐體
歐體,始祖歐陽詢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
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頫)體並駕齊驅。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5、瘦金體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是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一種書體,因其與晉楷唐楷等傳統書體區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代表作有《楷書千字文》、《穠芳詩》等。
唐朝的薛曜是瘦金體之祖,薛曜書學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筆細勁,結體疏朗,但較褚書險勁,更纖細,他對褚書不作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加以發揮,有所創造,亦成習氣,為褚書末流。《夏日游石淙詩並序》是薛曜的代表作,石淙河摩崖題記之一。
石淙河摩崖題記,唐久視元年三月十九日刻,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為《夏日游石淙詩並序》和《秋日宴石淙序》兩部分。二者的書者皆為薛曜,其書法瘦勁奇偉,被歷代書家稱為「瘦金體之祖」。薛曜的書法後被宋徽宗所習,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
『貳』 宋徽宗的瘦金體:「瘦」指的是字瘦嗎
有人說他生性輕佻浮浪,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玩物喪志,更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無人能出其右的藝術天才。他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
趙佶自幼愛好筆墨、丹青,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瘦金體不同於其他書體在書寫過程中藏鋒守拙,而是筆筆盡露鋒芒,鋒芒是最容易折裂的地方,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徽宗的悲慘結局。在靖康之難,徽宗、欽宗父子二人被金兵俘虜後,逢有吉凶事宜,金人就賜給食品讓他寫謝表,後又將謝表匯集成冊,上市售賣以謀利,他死後幾十年裡民間仍藏有這些書法集。
宋徽宗的一生極富戲劇性,就如他詩中所言「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一般。他輸掉了帝國,不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卻在藝術上贏得了生前身後的名聲,他是以直抒胸臆的書畫來捕捉歡樂瞬間的藝術家。
『叄』 教師節快樂五字的草體書法
草書有很多分類,下面是其中一種草體書法如下:
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范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
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
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草書特點: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
「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
『肆』 瘦字怎麼讀
瘦拼音:shòu
基本信息:
部首:疒、四角碼:00147、倉頡:khxe
86五筆:uvhc、98五筆:uehc、鄭碼:TNXS
統一碼:7626、總筆畫數:14
基本解釋:
1、體內含脂肪少,肌肉不豐滿,與「胖」、「肥」相對。
2、衣服鞋襪等窄小:這條褲子太瘦了。
3、細削,單薄:字小而瘦。
(4)清瘦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常見組詞:
1、消瘦[xiāo shòu]
形容(身體)極瘦。
2、枯瘦[kū shòu]
干癟消瘦。
3、瘦削[shòu xuē]
形容身體或臉很瘦。
4、瘦薄[shòu báo]
猶瘠薄。土地不肥沃。
5、瘦愞[shòu nuò]
瘦弱怯懦。
『伍』 楷體字是什麼樣的
楷體字的樣式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體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在楷體字又分為大楷和小楷
1、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一位傑出的隸書大師,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5)清瘦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在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楷書章法並不復雜,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對聯、條幅、橫披、扇面等。楷書的章法布置,字距與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於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豎寫,橫披的少字數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書寫;現代的中文橫寫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但豎寫是仍然以從右至左為佳。
『陸』 瘦這個字 出現在人教版哪篇課文
1.瘦(讀音shòu)是漢字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說文》的小篆文字中。《說文》中說「瘦,臞也。」可見此字的本義是指肌體的肉少、脂肪少。後又引申有細小、瘠薄、貧窮、稀薄、減損之義。
2.「瘦」字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圖1)。「瘦」字是形聲字。《說文》中說「瘦,臞也。從疒,叟聲。」「瘦」的聲符本作「叜」,從宀、從火、從又,後來為了書寫方便逐漸變形為「叟」。「瘦」字是半包圍結構。由「疒」和「叟」字組成。「疒」表義,古文字形像病床的形狀,表示生病會使人變瘦。「叟」讀sǒu,表聲。「叟」指老人,老人大多消瘦。所以整個字的意思是像枯瘦老人那樣的病態身體。由此產生了與胖相反的含義。 [5]
3.「瘦」字的本義指肌體的肉少,脂肪少。《史記·滑稽列傳》:「諺曰: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這里引申為細小、瘠薄、貧窮、稀薄、減損之義。
『柒』 情況屬實這4個字的草書怎麼寫
情況屬實這4個字的草書如圖所示,這是懷素的草書字體。可以按照下圖臨摹練習。
懷素(737-799,一說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7)清瘦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在《敘》里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
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鍾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
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
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
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
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
「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
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
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