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代磚,求懂行的估價!
有文字的磚上千元,記載的文字有歷史價值上萬。沒有文字有動物神獸的圖案,上千元。動物神獸畫的好,傳神,上萬。
有關於生產活動,生活場景的上千元,有歷史價值的上萬!以上都沒有的屬於普通漢磚,300元左右一塊。如果是有文字,神獸,生活生產場景,質量高的漢磚市場價不可估量,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不許私人收藏。
你的這塊漢磚市場價應該在500元以下!
⑵ 請教各位:有沒有關於陶瓷的發展史或者是窯的發展史的文章或視頻啊
陶瓷發展史
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2.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3.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4.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5.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6.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7.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8.中國現代陶藝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裡,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採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正德年間採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琅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中國現代陶藝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六王畢,四海一「。
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⑶ 漢磚值多少錢
漢磚是古代雕刻,繪畫和書法結合藝術珍品。可以說一塊漢磚就是一種文化。應該說不是多少金錢來衡量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也是商品!我們這里正面繪畫的漢磚沒有,因此沒有價,邊上文字轉500---800元,鳥,魚類400---500元。其他紋飾100元上下。不知你收藏的是何圖案?僅供參考!
⑷ 秦磚和漢磚的區別是什麼
秦磚,帶有文字,多為戳印文,刻文極少。漢磚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秦磚:
歷史上頗負盛名的秦代磚瓦,是以其顏色青灰、質地堅硬、製作規整、渾厚朴實、形制多樣而著稱於世,有人給予「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評價,也有人稱之為鉛磚,都是形容其質量之高。
磚有空心磚、條形磚、長方形轉、楞磚(五角形磚)、曲尺磚(拐子磚)、券磚等。製法一般是模製,需加紋飾的磚再用紋模加印,然後入室燒制。空心磚大多是長方形,作二、三級踏步用。紋飾有幾何紋、龍紋、鳳紋,也有素麵。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⑸ 這種漢磚值錢嗎
您好,根據您的圖片初步來看,您的這種磚目前來說它的收藏價值還不是很大,畢竟存世量還是很大的。
您也可以將您的東西咨詢一下當地的古玩市場或者博物館,那裡的工作人員或者專家學者應該會給您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
⑹ 秦漢時期我國陶瓷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⑺ 漢磚萬歲長興是在哪裡出土的
漢磚文字就是近代發現的又一大書法資料,大量存在於陝西、河南、四川、江蘇等地,無論從出土數量還是書體面貌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⑻ 漢磚的發現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中國漢畫像磚多盛於兩漢 ,今日出土的為河南、四川、江蘇等省。漢畫像磚常用於墓室建築裝飾,彼時達官顯貴厚葬習俗大興於世。在墓室之中,視死入生,陰宅若陽,追求天人合一,人神相融,便雕畫環壁,以成漢畫像磚。
漢畫像磚之題材內容「成教化、助人倫」,頗有儒道哲學內涵,常見鱗身伏羲、蛇軀女媧、西王母東王公、軺車出行、忠臣孝子、烈士貞女、市井人物、漁獵耕讀、建築園林、草木禽獸、文字書法等,深刻折射了兩漢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思想、文化的世間風貌和審美格局。藝術創造和製作形式上,型制或巨、或細、或方、或扁。刻作手法既有刻膜印跡翻制,又有陰線陽線雕刻,還有浮雕加線刻,地域風格各不同,出土異處,眾美紛呈。是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物。
表現內容:
銘字磚與瓦當一樣,實用價值依附於建築、墓葬的需要。因此其文字內容表現為以下幾種:1.制磚的地名、人名和管轄官署之名。這種僅幾個字的記名,承繼戰國、秦代制陶工藝的習慣,多以戳記鈴壓於磚面,如右司空生產的磚上鈴有「右空」「空」的戳記。以後民間制磚業發展,這種磚文上的記名逐漸被墓主人的姓名所代替。這種戳記原本是一種勞動工具,與漢代盛行的以檢奸萌的印璽作用並不相同,但因其留下的印陶痕跡類似封泥,故被視為璽印的一個分支。2,制磚人用於建築上的標記。這種標記主要是數目、建築使用方位以及尺寸等等。多為工匠以硬器直接刻畫於磚上,如陝西鳳翔漢代子母磚上的「四百卅」字樣。成批製作時以戳記表現記號,或因建築需要以毛筆墨書於磚上,這一種標記亦不乏其例。3.紀年與紀事。漢代陵墓與民間墓葬中多見這種記錄造墓時間的模印磚銘,如「建寧元年八月十日造作磚」「本初元年歲在丙戌磚」等。墓磚上還錄了不遺徐力耗費巨資厚葬的史實,如遼寧省蓋縣東漢永和五年(140)的墓磚上所記:「永和五年造作,竭力無徐,用庸數千,士夫莫不相助,生死之義備矣。」4.吉語、占祥祈禱之語。最初出現於幾西漢宮殿官署建築的鋪地磚上,如「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磚、「單於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磚、長樂宮的「長樂未央、子孫益昌、千秋萬歲」磚、「夏陽扶荔宮令壁與天地無極「磚、四川出土的「富貴昌、宜官堂,意氣陽、樂未央,長相思、勿相忘,爵祿尊、壽萬年」二十四字磚等等,通常書法講究,富裝飾趣味,與宮殿瓦當之精美相匹配。此外西安建章宮舊址出土的長方形「延年益壽、與天相侍、日月同光」磚,雖非鋪地磚,但亦展現了華貴的宮廷色彩.與上述鋪地磚當為同一品類。東漢時代,厚葬習俗遍及民間,小磚室墓上吉語磚銘大量出現,最常見的吉語是「大吉祥」「宜子孫」「富貴昌」之類,且與圖案花紋相互映襯,表現了特有的裝飾美。5.墓誌。漢代的墓誌尚在雛形,具有典型意義的漢代墓誌是出上於洛陽的刑徒墓磚,類似秦代的葬瓦,所記錄的僅為刑徒姓名、里籍、卒年等。6.其他。在漢代磚銘中還可見到數量較少的「買地券」,這是一種類似地契的隨葬品,銘文記錄了死者姓名、死亡年月及所買土地來源、大小、范圍、價值、證人等。漢代地券多見鉛板條,揚州甘泉東漢墓《劉元台買地磚券》是一塊七稜柱磚,七面陰刻文字,頗類漢木機書寫。此外漢代磚刻中還有一類與墓主事跡、制磚人、製造地均無關的銘文,大抵為民間工匠在勞動之徐的信手刻畫,東漢末年安徽毫縣《曹操宗族墓磚》中的許多銘文即屬此種類型。流傳至今的漢代《急就抓傳》磚、《公羊傳》磚,則當是民間工匠中通於文墨的書手所寫刻。
⑼ 篆刻如何突破漢磚
⑽ 什麼是篆刻藝術
篆刻藝術
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范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篆刻的歷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 ?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畫、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