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所有東巴文字的圖片!!!
圖片http://ke..com/pic/16/11477461948231851_small.jpg
http://ke..com/pic/34/1152367307947453_small.jpg
http://ke..com/pic/4/11524652055663109_small.jpg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祖先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國雲南省麗江地區的納西族就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一、 東巴文化(一)
麗江是中國少數民族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納西族自治縣,她是雲南省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這里美絕人寰的自然景觀以及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麗江古城,吸引著日益增多的國內外遊客,獨特而豐富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東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樣,也是一種宗教文化,是由東巴世代傳承下來的納西族古文化。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東巴,意譯為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多數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一身。
東巴文化包括圖畫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還有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音樂,還有東巴的各種道場就是祭祀活動,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質的很多內涵在里頭,所謂東巴文化就是指的這么一個文化體系。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由於東巴才掌握這種文字,故稱為東巴文。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東巴經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活著的象形文字了,它現在被統稱為是納西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因為它牽涉到方方面面,就是歷史,政治,天文地理呀,還有文學藝術呀,宗教啊,人類學,甚至於醫葯,還有生產生活方面的許許多多知識,當然也有很多神話故事.
據不完全統計,東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個,它集書畫於一體,線條流暢,筆法簡練,色彩鮮艷,而且目前很多東巴仍然在使用這些文字。
東巴文字,由於人類造字尊重意識,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字無非就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了,開始的時候就是有圖畫,現在我們的東巴文裡面有很多的圖畫字,一幅圖畫就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約定俗成固定的一個內容,大家一看這個畫就知道它是指什麼事情,所以由於圖畫字,人們在觀察,比如說我們漢字,因為是在平原裡面看那個『山',是一個山,一個山的,所以他寫字呢,就有三個山頭,但是納西族它生活在山區里頭,他一出門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就是只有一個『山',就是這么個意思,像漢字的門字,有兩扇門,納西族只有一個門,所以他造字的時候看到的只有一個門,與他所處的環境是有關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時候看到什麼就畫下了什麼,逐步用圖畫從繁到簡,就把它減少了,形成約定俗成的一種筆畫,固定的形式,它屬於這樣造字的范圍,所以東巴文它是通過圖畫到文字發展起來的。我們用漢族的話說叫書畫同源。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又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
麗江東巴文化學者蘭偉:「象形文字從它的造字以及整個發展的情況來看,它是從圖畫逐步發展演變成現在的東巴文字,所以現在的東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每一個東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畫。」
知識點滴:納西族,自稱「納」,「納西」,「納汝」。晉、唐史籍稱「摩沙」或「摩些」。分布在雲南麗江、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或藏緬語族彝語支。
二、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不僅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且他們的服飾也是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這主要體現在納西族婦女的服飾上。
納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區,群山聳峙,平均海拔約2700多米,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瑩的玉屏,矗立在麗江的北部和中甸的東南部。納西族共有24萬多人,分布於雲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縣約有17萬人,是納西族主要的聚居區。
披星戴月的納西婦女是麗江古城的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她們健壯爽朗、熱情質朴,以勤勞能幹著稱,就像她們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個刺綉圓盤所象徵的一樣,肩擔日月,背負星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日夜操勞,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
古代的納西族人民為了適應高原地區的農牧生產,一般以自織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長褲,女著短衣、長裙。無論男女,大都不穿鞋襪,束花布腰帶,外披一塊羊皮或毛氈。納西族婦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裝飾作用,也有實用價值,她們運送重物主要靠肩背,這時披肩可以起到保護背部的作用。後來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她們身穿大褂,外加坎肩,著長褲,腰系多褶圍裙,在勞動或出門時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製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綴有兩個大圓布圈,背上並排釘著七個小圓布圈,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
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綉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英古與旱魔搏鬥,奮戰了九天,最後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三、東巴文化(二)
舞蹈是納西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現了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唐代和元代的志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目前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麥達蹉」和「熱熱蹉」等是詩、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東巴舞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東巴祭司根據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則所跳的一種宗教舞蹈。東巴舞從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驅鬼之類的動作,但實際上,大部分內容是表現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它的舞蹈根據祭祀的內容有區別,比如說祭天,有祭天時候跳的舞蹈,祭風有祭風時候跳的舞蹈,比如說送葬,送葬的時候,又有送葬時候跳的舞蹈,它是有區別的。
東巴舞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裡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後,用在它祭祠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一些風格後,就變為東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本來東巴也是在民間,因為它沒有脫離他家庭,生產、生活一切跟民間的勞動者是一樣的,所以有很濃的民間性。
在用象形文字寫的兩本有關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記錄了幾乎失傳的60個舞蹈的幾百種跳法。《蹉模》中的舞蹈可以分為動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幾種類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腳舞。
弓箭舞是鎮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時候就射惡神,往地下就是打惡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這樣往上、往下,它就是這么兩個動作,另外就是朝四個方向,四個方向、方位的惡鬼,鬼還要分好鬼和惡鬼,神也有好神和惡神。
《氂牛戲老虎》是根據納西民間的一個典故改編而成的動物舞,舞蹈分為頌經、氂牛戲老虎等幾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兩只猴,分別代表人類最早的兩個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氂牛,兩家族為此發生爭執的故事。
在東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形成的。據《東巴舞譜》記載,納西最古老的舞蹈源於金色青蛙的跳躍。如今在麗江西北部山區仍然保留著一種古老舞蹈《勒巴舞》。據《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拿著牛尾巴跳的,它分別模仿大象、鷹、猴、蛙及虎,並使之形成了一套連貫的舞蹈動作。
四、東巴宮
作為東巴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東巴,座落在麗江古城的東巴宮,更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
東巴宮座落在麗江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著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別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您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大研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國內外的遊客都來了,東巴文化又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或者是它的內核部分,所以我們就企圖搞一個窗口,向外展示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部分。
來到麗江的人們除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外,聽一聽納西古樂、看一看東巴舞蹈、了解一下東巴文化也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整個東巴宮的布局,我們想突出納西族的特點,就是突出東巴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像東巴的經卷、文物、東巴的繪畫、祭祠用品、東巴的壁畫、浮雕等等這幾個方面來相對完整地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塊,我們企圖加強它的文化氣氛,給大家有一種能相對直觀的了解納西族的音樂、舞蹈文化。
整個東巴宮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領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也是為了保護、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在保護和弘揚里頭,在現在這個情況下,可能我認為挖掘整理跟保護是很重要的一塊,所以我們就集中了我們納西族的一大批民間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還有老東巴,把他們集中在這兒,包括我這樣的人在內向他們學習,只有學習好了以後才能去傳播它,我們也強調這一點,就是一個民族他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為了更好地傳播東巴文化,東巴宮組織了納西地區部分著名老東巴,民歌手和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以東巴文化藝術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鄉土氣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節目,節目新鮮神奇、雍容優雅、深沉浩遠、氣勢豪壯,深受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五、東巴文化(三)
東巴畫是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包括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大類,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傳統東巴畫主要是東巴在做法事時製作和使用的,有布軸的神佛像畫、經書畫、木牌畫上的神、鬼、鳥、獸畫,以及大型布卷畫,民間還有反映生產和生活的裝飾畫,這些畫筆調粗獷、色彩濃艷、形象朴實生動。
東巴文化裡面的所有內容,包括經書,包括木牌畫、紙牌畫、神軸畫,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全是以繪畫的形式保留下來的、記載下來的,因為它本身洋洋萬卷的經書,它本身就是洋洋萬卷的繪畫,因為它的繪畫的形式是圖畫象形文字。傳統的東巴繪畫它大部分畫在什麼地方呢?可以說在岩壁上、樹皮上,特別是東巴繪畫裡面,象形文字,洋洋萬卷的象形文字,其實也是非常單純、抽象的東巴繪畫。從我作為畫家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就是繪畫。他們這個繪畫是畫在什麼地方的,書寫在什麼地方呢?書寫到自己製作的紙上,非常粗糙,但是我認為質地也好,保留期又非常長久,這裡面非常有特點的神軸畫,包括《神路圖》,《神路圖》在國際上是非常有名的,傳統的《神路圖》寬有45公分左右,長可以到20米,在國際上被譽為直幅長卷畫之最,它又是畫在什麼地方呢?它又是用一種什麼顏料製作呢?它是用納西族農民自己手工織的布,把布織出來以後用石頭一點一點軋,表面軋的非常光滑,那麼再把那個蟲膠,農民用的那個膠,蟲膠又打上去,然後再這么製作了以後,在這個地方用傳統的竹筆或者是一種自製的毛筆、勾線,所以說傳統的東巴繪畫呢,你看包括它的文字,是寫在他自己做的紙上,木牌畫呢,非常有特色的木牌畫,是畫在咱們把那個樹一砍幾瓣,然後用咱們自己礦物質顏料,傳統的東巴繪畫的這些顏色特別好,都是自己製作的一些顏料。
傳統東巴畫的內容主要表現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東巴畫中的布卷畫《神路圖》它一般長達14米多,寬26厘米左右,主要用於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雖然傳統東巴畫也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藏文化的影響,但它仍然比較系統地保持了自己整體的風格和特點。
納西的東巴文化,確實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相當之大,所以在納西的所有的東巴文化的那個繪畫部分,包括其它的儀式部分等等,人家都自覺不自覺地一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影響特別大,包括繪畫,但它整個過程、整個那個賦彩、用線,非常、非常怎麼說呢?不是那麼求華麗,它是求朴實、畫完一張畫以後,它外觀的包裝,它是不加以裝飾的,怎麼樣就怎麼樣,然後呢上下一般的是用兩塊黑布,然後中間呢就像我們裱軸畫一樣,國畫裡面裱軸一樣,穿上兩根木頭,它整個過程已經完成。
東巴神譜則是納西人的圖騰,在神譜里有神保佑他們,「青蛙、飛螺、大鵬鳥修曲、戰神優麻、吉祥雙魚」等等數不勝數。一個民族想要強大,首先它必須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能夠很快地繁衍後代。據說納西人遷徙到現在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強的,就把青蛙選作他們的繁殖之神,飛螺是一隻長著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種東巴用的法器,大鵬鳥修曲、戰神優麻、雙魚則分別是保護、勇氣和吉祥的象徵,從古至今許多木雕藝術反映的正是這些神的傳說,這些神譜木刻構思慎密,線條流暢優美,圖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視,彷彿就回到了遙遠的年代。
東巴畫是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內容主要表現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它主要用於東巴教的各種儀式中。它以東巴教中的諸鬼神為繪畫對象,常見的有經書的封面和題圖,做佛事時用的布帛(卷)畫、木牌等。
老的東巴畫是最具特色的納西族美術遺產。納西族東在做儀式時,要繪畫各種各樣的佛神、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並對他們進膜拜與祭祀,這種服務於宗教活動的各種繪畫,統稱為東巴畫。東巴繪畫藝術具有象形文字經典所具有的五個藝術品特性,即貝葉經的形式、優美的線條、美麗的色彩、動態的表現和特徵的攝取。
東巴畫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木牌畫:分尖頭形和平頭形。尖頭木牌畫,一般畫神的形象,插於上方神壇前,平頭木牌畫,畫鬼的形象,插於下方鬼寨中。
(二)經書繪畫類:經書封面裝飾畫,經書扉頁畫,題圖和畫譜"冬模"等。
(三)紙牌畫:繪五方(東、南、西、北、中)等各戰神,神鵬"休曲"斗惡"署",金色巨型蛙、孔雀,各優麻神等和五幅冠,占卜打卦用的各類畫等。
(四)卷軸畫:每幅主要繪一尊大神或戰神,表現的是某個神祈及其所居的神界。
(五)神路圖:用於喪儀和超度亡度之儀式的大型縱向連續畫卷。東巴畫內容龐雜,用量極大,在整個東巴畫中能較規范地表現出異常豐富,成千上萬的各種形象,全賴於畫譜"冬模"。畫譜"冬模"對東巴畫有著指導和規范化的作用,使東巴畫不失其規矩,特徵和宗教內涵。
東巴畫的繪畫手法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形成多種風格,但從總體上大致可為兩類:
(一) 保留原始古樸畫法的;如東巴畫譜,木牌畫和經書繪畫類等,此類畫多用竹筆和自然顏料繪制,單線平塗;造型質朴古拙,簡練概括,變形誇張,線條粗獷流暢,率真豪放,剛柔兼備,有古樸稚拙之美。
(二)吸收融合漢、藏民族畫法的;如有些卷軸畫、神路圖和一些畫法精細的紙牌畫。此類畫多用毛筆和礦物質顏料繪制,把東巴畫傳統的古拙畫風與外來的精細清麗畫風有機地融匯在一起,形成粗細有致,疏密相間的風格,構圖日趨嚴謹,畫面繁實,層次分明,設色富麗,線條工整,造型准確,技術技巧有了突破性發展。
⑵ 四川博物館古董資料
「四川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書畫、佛教造像、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皆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川省博物館的藏品是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積累而成的。1941年,原館長馮漢驥教授主持發掘前蜀永陵,開啟了四川省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國後,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擔負著四川地區主要考古任務的我館在幾十年的田野工作中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豐富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
1951年
在資陽黃鱔溪發現了「資陽人」古人類頭骨化石,後又在漢源富林、資陽鯉魚橋、銅梁縣西廓水庫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和遺物。四川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川主採集點已發現300多處,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遺址最具代表。該遺址1955年初次發掘,後又經歷了兩次發掘,從200餘座墓葬出土了1250餘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發現,使長江中游地區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得以命名,並為認識兩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礎。 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考古取得了較大成果,出土的實物證明,巴蜀地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同時又與中原及周邊地區存在廣泛的文化聯系。1956年,我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繁水觀音商周時代遺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長 矛、空首斧等青銅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與戰國的巴蜀文化承接關系的重要物證,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1957年、1959年兩次試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缽、平底罐、紡輪及銅戈等物,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陽鎮瓦瓦街,兩次發現西周早期銅器窖藏,出土了40餘件青銅器,其中獸面象首紋銅罍、羊首耳渦紋銅罍、牛紋銅罍不僅形體碩大,造型和紋飾也十分精美,堪稱重器。其與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質有別,應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兩件銅觶的內底分別銘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體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銅器銘文相同,應為中原傳入。蟠龍蓋饕餮紋罍,其形制、紋飾基本與1973年在遼寧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銅罍相同,亦應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戰國墓中出土的「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的圖案,從上至下共四層,第一層為「習射、採桑」、第二層為「宴樂、弋射」;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獰獵」及裝飾圖案,成為戰國時期的戰爭、生產等方面的全景圖,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72年在郫縣獨柏樹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紋銅戈,上鑄一組銘文,類似符號也見於巴蜀其它銅器,這種尚未被解讀符號被稱為「巴蜀圖語」,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統以外流行於巴蜀地區一種文字元號。1954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出土9座戰國時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銅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劍上,有「巴蜀圖語」,其時代與重慶巴縣冬筍壩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發掘,從地下證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廠等地也出土大量戰國時期的巴蜀青銅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銅鉦、錯錫銅缶、嵌錯雲水紋銅壺、虎紐錞於等。其中14枚鈕鍾組成的一套編鍾是音樂考古的最大成果。《樂書》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這套編鍾各鍾的尺寸正是依次遞減。其上還有精細錯金紋飾,筍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號,文化內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應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
1980年
從新都縣馬家鄉戰國木槨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銅器188件,禮器的形制、紋飾多與楚器相似,說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組並鑄有類似族徽的符號。從九器的組合以及銅印上的鐸象徵王權來看,它又明顯具有中原的影響。說明戰國中期,蜀文化與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劇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號戰國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銅器50餘件,另還有相當數量的金、銀器,其中,銅器上亦有「巴蜀圖語」。從工藝來看,它不僅受中原影響,也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漢時期,四川自秦並巴蜀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迅速具有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紀50年代以來,巴蜀地區已發掘漢墓2000餘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為我們研究漢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和信仰習俗等方面重要的資料。 四川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種數量多,分布范圍廣,題材豐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稱於世,也是四川美術發展史上繼三星堆青銅器群後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閘附近發現高達2.9米的李冰石像,從紀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漢代崖墓多,出土的畫像石棺佔全國像石棺的90%以上。我館1974年在郫縣新勝鄉發掘的「宴樂百戲」石棺四面滿二,前後檔為雙闕和伏羲、女媧,左右一則是宴樂、樂舞、雜技,另一側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勝鄉出土的龍虎戲璧石棺蓋,圖中驕龍猛虎極富動感,龍虎上方刻牛郎織女,似為我國已見最早的牛郎織女圖。 四川漢代石棺是以傑出的雕刻藝術,成為古代雕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畫像磚與畫像石、石闕並稱為四川漢代藝術的三大頂峰。它以分布地域廣、時間連續性強以及藝術形式的變化多樣聞名於世。我館從成都彭州市、新都縣、大邑縣、彭山縣、德陽市、什邡市等地發掘和收集各類題材的畫像磚數百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樸素美。它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為可貴的是把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作為美的事物來表現,從而構成一幅長的漢代的社會風俗畫。四川漢代畫像磚誇張變形的造型、力量、動感構成了其古拙的美學風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 漢代陶俑有灰陶、紅陶、釉陶,多為模製,也有捏提塑或兩都兼有。其題材廣泛,有說唱、庖廚、樂舞、侍者、勞作、部曲,還與車馬、樓房、禽獸等,四川東漢陶俑具有單純、質朴的美,它不求細部的刻劃,更多地運用誇張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萬佛寺遺址了石刻造像200餘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雖多殘缺不全,仍為研究這一時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藝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龕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從萬佛寺石刻藝術表現手法的活潑與雋逸,可以看到它與四川漢代石刻藝術的承傳關系。另我館所藏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為四川造像中有年號之最早者。1957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銅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鐵器、錢幣等物。另外,在郫縣出土的有銘文的銅弩機以及「成漢」墓出土的陶俑。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重要的發現,當推我館建館之最,馮漢驥教授於1942年主持發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冊、謚寶、玉大帶和一些銀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樂像,為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也是音樂史研究的重要資料。1971年清理後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慶長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晉暉墓;1977清理張虔釗墓,都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為兩蜀史提供珍貴物證。
1959年
在德陽孝泉鎮窖藏出土銀器32件,在萬縣唐冉常才墓發現青瓷百餘件。蜀瓷的遺存的發掘,也是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特點。唐宋時期,四川瓷窯星羅棋布,燒造地區極廣。1953年廣元瓷窯鋪古窯,1976年彭州市瓷峰窯以及邛崍市邛窯、成都市琉璃窯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發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遺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鄉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爐等30餘件。1974年簡陽市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類瓷器525件,青銅器60餘件,硯台17方,從產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與各地的商貿活動。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馬寺6號明墓出土隨葬俑82件,瓷器20餘件,部分金、銀飾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明蜀王朱椿長子朱悅廉墓,墓中出土各類彩俑500餘件,儼然一個儀仗方陣1974年在平武縣古城鄉發掘王璽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銀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鏤雕人物金發式,分三層雕樓台亭閣及40餘人的樂舞表演,做工細膩,層次豐富,堪稱明代工藝美術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多處明代太監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貴文化遺產,這也是我館藏品的一大特色。館藏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餘件。彝族漆器集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工藝,造型和色彩都極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銀器、木板經書、鎏金藏戲面目等,是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我館收藏的金銅佛像和唐卡不僅數量多,品質亦精,其中《格薩爾王畫傳》為全國罕見。1978年,我館茂汶城關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400餘件,為研究羌族的文化淵源提供了依據,此外羌綉、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 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位居全國前列,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棣的《攜琴遠眺圖》、文徵明的《高人名園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八大山人、石濤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璣,數百件張大千的畫作,更是為世人關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館的近現代文物、歷代錢幣、民俗文物也極具特色。本書所選文物只是館藏的極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歷史文化的豐厚和博大。撫卷追昔我們應向為四川文博事業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幾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館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現已遷至浣花南路251號,浣花溪公園旁。一期工程已於2008年12月10日通過工程驗收,現在二期已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已對外開放。
編輯本段新館館舍
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新館(以下簡稱川博新館)位於成都市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十字路口西南側,北鄰青華路,南面為規劃的圖書館,東鄰浣花南路,西側是規劃的白鷺洲公元,川博新館正好處在青羊宮到杜甫草堂之間,屬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川博新館規劃總用地58603.52㎡。 該項目是四川省重點文化項目,也是新世界四川文化的形象工程,巴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一定程度上講,川博新館將成為今後研究巴蜀歷史、傳統及文化、感知和把握未來的文化中心。
編輯本段新館陳列
綜述
目前四川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6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99餘件,將輪流在館內展出。新館首次布展文物達3000餘件。展示中心共計15個陳列館,除去4個臨時展館(用於與兄弟博物館的交流性短期展出),其餘均為主題性陳列館。
第一層 蜀風漢韻館
展廳復原漢崖墓造型 第一層共計5個陳列館,除去3個臨時展館,《蜀風漢韻——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占據了兩個館,分為粗獷古樸、氣勢撼人的石刻藝術,多姿多彩、神韻俱佳的陶塑藝術,以形傳神、風情盡現的畫像磚藝術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餘件。
第二層:青銅館,大風堂,書畫精品,瓷器館
四川省博物館藏品
從博物館位於青華路的正大門拾階而上,正好進入展示中心的第二層。 ●巴蜀青銅館:分竹瓦煙雲、馬家王氣、百花流芳、涪陵遺韻、羊子余暉五個部分,共展出自西周至戰國文物共271件(套)。 ●大風堂:「大風堂」為張大千作品的專門陳列館。省博物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廳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餘件。 ●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書畫精品,分為唐宋元、明、清、近現代四個部分,共計113件(套)文物,包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石濤的巨幅山水等。 ●瓷器館:該館主題為「泥與火的藝術」,將陳列展示歷年來出土的蜀瓷。分摶泥為陶、寓巧於拙;質朴自然、魅力盡現;群芳爭艷、瓷苑薈萃三部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末,時間跨越了數千年,充分展示了四川各個歷史時期出土的陶瓷珍品以及部分傳世的精品。
第三層: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等
第三層的樓梯從南面進入。位於左後側的室外平台,將建成咖啡廳,供遊客休閑使用。 ●藏佛之光:分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藏傳佛教聖殿、藏傳佛教繪畫藝術和典籍四部分,共展出文物200餘件,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對外公開展出。 ●萬佛寺石刻館:分南北朝造像、唐代造像、五代造像、四川其它地區石刻造像四個部分,共展出自南北朝至五代石刻造像65件,以萬佛寺石刻造像為主。 ●古風雅韻——工藝美術館:館藏工藝美術精品展分玉器、金銀器、竹木 四川省博物館藏品
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煙壺、蜀綉、古琴等十一類,共展出文物252件。時間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初。它們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也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其造型獨特、色彩絢麗、雕飾華美,堪稱藝術瑰寶。 ●大山回響:該館為四川各少數民族文物專題館,分為山裡彝家、羌寨人家、高原藏族、錦簇苗鄉四部分,所陳列的200餘件展品是從館藏7000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選出來的。 ●百年回眸:該館將通過圖片、文字及實物,展現四川一百年來的歷史。
⑶ 幫忙看下圖中的古文字是什麼字
應為「乾隆年制」四字,下為這四字的漢鼎印篆繁字體,以供參考。
⑷ 古代文字是什麼樣的圖片
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骨刻文:
最後說一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4)四川古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⑸ 誰有三星堆的文字圖片
呵呵!找對人了三星堆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南興鎮。1980年起發掘。在遺址中發現城址1座,據認為,其建造年代至遲為商代早期。已知東城牆長1100米,南牆180米,西牆600米,為人工夯築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圓形、方形、長方形3種,多為地面木構建築。自1931年以後在這里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製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誇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
以上信息是在未得到其他資料印證的初步推斷,根據國外對上古文明的建築和文物資料研究發現,以上物品很可能與 亞特蘭蒂斯 有一定的聯系。因為青銅人像與黃種人體格特徵相差巨大,而且有點類似於國外的古書描述的神父或祭司等職位人物,也有點類似與埃及古文物,可以認定為非黃種人。具體再參考: http://ke..com/view/8054.htm
[編輯本段]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謎
出四川廣漢約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從本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員對三星堆遺址500平方米范圍內的20個探方實施發掘,預計明年3月結束。此次發掘,將提供更為翔實的資料,成為下個世紀大規模研究的前奏
⑹ 我國古代的文字是用圖畫畫出來的,你認得出這些文字嗎
圖中象形文字依次為:上、下、人、齒、月、馬
上:,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shàng或shǎng。甲骨文的「上」字,長橫(或曲線)表示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之上,作為指事符號,表示位置在上的意思。金文略同甲骨文。
下: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xià。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長橫,下面是一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下,指低於基準線,也就是下邊。
人:漢語常用字,讀作rén,是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像側面站立的人之形。其本義為能製造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又能用語言進行思維和交際的生命。「人」亦是漢字部首,常作形符。
齒:讀作chǐ,甲骨文字形象嘴裡的牙齒,象形字。
月:漢語常用字 ,讀作yuè,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其本義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即月亮。古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規律創造了「月」這個計時單位,沿用至今。也指形狀像月亮的東西、按月出現或完成等義。
馬:讀作mǎ, 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也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是家畜名。
(6)四川古文字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象形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甲骨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古漢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馬
⑺ 世界遺產舊資料圖片和文字。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中國共計擁有48項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4項,世界自然遺產10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遺產總數名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義大利的51項。由於數量眾多,現列舉十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產項目:
1、萬里長城(1987.12,文化遺產)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運河,創始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此以後,中國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勞、智慧和堅強的毅力,由短到長,由局部到整體,不斷地開鑿整修,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直至公元1293年,終於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⑻ 關於文這個字的古語!求
基本字義
1.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錦。
2. 刺畫花紋:~身。
3. 記錄語言的符號:~字。~盲。以~害辭。
4.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憑。~藝。~體。~典。~苑。~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采(a.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b.錯雜艷麗的色彩)。
5. 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化。~物。
6. 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水~。
7. 舊時指禮節儀式:虛~。繁~縟節(過多的禮節儀式)。
8. 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質彬彬。
9. 溫和:~火。~靜。~雅。
10. 指非軍事的:~職。~治武功(指禮樂教化和軍事功績)。
11. 指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言。~白間雜。
12. 專指社會科學:~科。
13. 掩飾:~過飾非。
14. 量詞,指舊時小銅錢:一~不名。
15. 姓。
16. 皇帝謚號,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如漢文帝。
編輯本段
詳細字義
〈名〉
1. 右圖是
「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圖片
[1]「文」字的甲骨文圖片,資料來源:徐無聞主編:《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繪畫的像一個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別放大了胸部,並在胸部畫了「心」,含義是「外界客體在心裏面的整體影像、整體寫真、整體素描、整體速寫」。
許慎《說文解字》把「文」解釋為「錯畫也」,意思是「對事物形象進行整體素描,筆畫交錯,相聯相絡,不可解構」,這與他說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話的意思是一致的。「說文解字」這個書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說」,而「字」則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觀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寫,是人類進一步了解事物內在性質的基礎,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舉例(以「哲」為例):先對人手摩畫,其文為「手」;又對斧子摩畫,其文為「斤」。以手、斤為父母,結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這個「折」就是許慎所謂的「字」。「字」從宀從子,「宀」表示「獨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門戶」的意思。故「字」還能與「文」或其他「字」結合,生出新「字」來。在本例,作為字的「折」與作為文的「口」結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義 [figure;veins]
文,錯畫也。象交文。今字作紋。——東漢·許慎《說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注:「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
美於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韓非子·十過》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詩·小雅·六月》
斑文小魚。——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駕(彩車);文斑(雜色的斑紋);文旆(有文彩的旗幟);文綉(綉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刺花圖案);文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文鱗(魚鱗形花紋)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時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別講,「文」指獨體字;「字」指合體字。籠統地說,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飾以篆文。——《後漢書·張衡傳》
分文析字。——《漢書·劉歆傳》
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
距洞數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明· 魏學洢《核舟記》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漢文;英文;文跡(文字所記載的事跡);文書爻(有關文字、文憑之類的卦象);文異(文字相異);文軌(文字和車軌);文獄(文字獄);文錢(錢。因錢有文字,故稱);文狀(字據,軍令狀);文引(通行證;路憑);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詞句叫做「文」,結構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孟子·萬章上》
好古文。——唐· 韓愈《師說》
屬予作文以記之。——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能述以文。——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摘其詩文。——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7. 又如:文價(文章的聲譽);文魔(書獃子);文會(舊時讀書人為了准備應試,在一起寫文章、互相觀摩的集會);文移(舊時官府文書的代稱);文雄(擅長寫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義(文章的義理);文情(文章的詞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這篇文章);作文(寫文章;學習練習所寫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價(文章的聲價);文什(文章與詩篇)
8. 美德;文德 [virtue]
聖雲繼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懷詩一首》
9. 又如:文丈(對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稱);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與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寫文章的道德);文薄(謂文德淺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華。亦謂有文才,有才華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11. 又如:文業(才學);文英(文才出眾的人);文采風流(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文郎(有才華的青少年);文彥(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殘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
12. 文獻,經典;韻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亂法。——《韓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說文解字·敘》
13. 辭詞句。亦指文字記載 [writings;record]。如:文幾(舊時書信中開頭常用的套語。意為將書信呈獻於幾前);文倒(文句顛倒);文過其實(文辭浮誇,不切實際);文義(文辭);文辭(言詞動聽的辭令);文綉(辭藻華麗)
14. 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natural phenomenon]
經緯天地曰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變化的跡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職。與「武」相對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勝。——《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文不能取勝。
文武並用。——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職官吏);文席(教書先生的幾席);文品(文官的品階);文帥(文職官員出任或兼領統帥);文烈(文治顯赫);文員(文職吏員);文階(文職官階);文道(文治之道);文業(文事);文僚(文職官吏)
18. 法令條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史記·汲黯列傳》
19. 又如:文劾(根據律令彈劾);文法吏(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文丈(規矩;制度);文移(官府文書);文牓(布告;文告);文憲(禮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體之一;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語;文白(文言文和白話文)
21. 文教;禮節儀式 [rites]
則修文德。——《論語·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禮文儀節);文俗(拘守禮法而安於習俗);文致(指禮樂);文貌(禮文儀節);文緒(文教禮樂之事);文儀(禮節儀式)
23. 指表現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從);文榜(告示、布告之類);文誥(誥令)
24. 指鼓樂,泛指曲調 [music;tune]。如:文曲(指樂曲);文始(舞樂名)
25. 謚號,謚法:勤學好問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謂之文。——《論語》
是以謂之文。
26. 姓
〈動〉
1. 在肌膚上刺畫花紋或圖案 [tatto (the skin)]
被發文身。——《禮記·王制》。注:「謂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綉有恆。——《禮記·月令》
2. 又如:文筆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藝人);文身斷發(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發,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後常以指落後地區的民俗);文木(刻鏤以文采之木)
3. 修飾;文飾 [cover up]
身將隱,焉用文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過飾非;文致(粉飾;掩飾);文冢(埋葬文稿之處)
5. 裝飾 [decorate]
舍其文軒。——《墨子·公輸》
此猶文奸。
文車二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文馬四百匹。——《史記·宋世家》
若將比予文木邪。——《莊子·人間世》
6. 又如:文巧(文飾巧辯);文竿(以翠羽為飾之竿);文舫(裝飾華麗的遊艇);文飾(彩飾);文榭(飾以彩畫的台榭);文舟,文艘(裝飾華麗的船);文劍(裝飾華麗的劍);文輿(飾以彩繪的車)
7. 撰寫文章 [write]。如:文匠(寫文章的大家);文禍(因寫文章而招來的災禍);文雄,文傑(指文豪)
〈形〉
1. 有文采,華麗。與「質」或「野」相對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遠,其辭文。——《易·系辭下》
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華麗奇巧);文朴(文華與質朴);文服(華美的衣服);文砌(華美的石階);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軒(華美的車子);文質(文華與質朴)
3. 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溫猛)
4. 美,善 [fine;good]。如:文徽(華美);文鴛(即鴛鴦。以其羽毛華美,故稱);文衣(華美的服裝)
5. 通「紊」。紊亂的 [disordered]
敦宗將禮,稱秩元祀,咸秩無文。——《書·洛誥》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咸秩無文。——《漢書·郊祀志上》
王者報功,以次秩之,無有文也。——慶劭《風俗通義·山澤》
〈量〉
1. 用於舊時的銅錢。如:一文錢
2. 用於計算紡織物
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後漢書》
⑼ 古蜀文字誰知道是什麼樣子的
古蜀國沒有文字,這是考古專家討論研究的話題,只有符號稱為「古蜀符號」。
巴蜀符號,又稱巴蜀圖語或者巴蜀圖形文字,是在中國四川省出土的戰國至西漢初期的文物上,發現的150個不同圖符,統稱「巴蜀符號」。它們多數是實物圖像,既沒有動詞、形容詞、和連接詞,也沒有數目字,這還不能構成文句,只是看圖解寓意的符號,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與後來的巴蜀文字不一樣,是目前國內惟一一種未被破譯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國學者錢玉趾認為這些圖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種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測「巴蜀符號」可能和金文一樣,屬於四川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象形文字,但無人可解讀。
巴蜀符號指古巴蜀土著民族鑄印或刻劃在器物(主要是銅器,也有少數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種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體系的一種表現。巴蜀地區發現的古文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圖像性的符號,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頭和虎、鳥蟬等;另外是一種文字性的符號,少數與中原文字一致,多數迄今未能釋讀。「巴蜀符號」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則是在「巴蜀符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號」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許許多多的巴蜀符號中,面具紋、神樹紋、眼形器紋、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等,仍然帶有薩滿教的原始巫術色彩,這些符號不能一個符號、一個圖形地宣讀,只有當這些圖形符號構成一組特定的「符號」時,它們才有意義,並且這種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解釋,這些莫名其妙的解釋為「巴蜀符號」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或是某種特定的標志即地域性宗教符號?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出土較少,加上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巴蜀符號」也一直沒能被破解。
「巴蜀符號」的器物
巴蜀符號主要分布在銅制的兵器、樂器、印璽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鏨刻的方式刻在銅兵器上的。「巴蜀符號」的印璽比較少見,只有在王、侯、將軍等地位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號成組的有一定意義的排列組合已發現200種以上,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也已發現數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號有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等,最常見的圖形有虎、龜、孔雀、花蒂等。這些圖形和符號的組合體既不講究節奏韻律,也不講究對稱均衡,它們有著比裝飾性圖案更深刻的意義。
「巴蜀符號」的歷史
四川地區的「巴蜀符號」出現於西周,流行於戰國時期。據推斷,巴蜀符號可能產生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期。已發現的巴蜀符號超過二百多種,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文獻記載古蜀人著書立傳是在六國時代。盡管很少,但畢竟留下了。有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便是有賴於這種古老的符號保存下來的。秦國統一六國後,「巴蜀符號」「巴蜀文字」被廢除。
「巴蜀符號」的發現和研究
1921年前後,在成都北郊的白馬寺、壇君廟一帶出土了帶有巴蜀符號的古銅器近千件。這是有關巴蜀符號的第一批文物,當它們被發現之時,即被哄搶一空,後來又輾轉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們對這些有著神秘符號的青銅器進行了研究,並認為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號可能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這種觀點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得到澄清,這些古銅器經過衛聚賢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辦的《說文》雜志上公布了一批資料,認為這些青銅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巴蜀文物,並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這是巴蜀符號最早的公開記錄。至於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銅器上的符號或圖案,一直要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號」的正式命名。
此後,考古學家相繼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銅戈和印章,這些文字一樣的符號也一並被納入「巴蜀符號」的范疇。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在青銅兵器、樂器、禮器,以及各種印章、漆器上至少已經發現三百多個不同的字元,然而,這些或繁雜或簡單或直觀或抽象的符號被後人破譯的寥寥無幾。
由於「巴蜀符號」的形狀非常像裝飾性的符號,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把它看作文字,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類似符號被發現,人們意識到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圖案了,而有可能是巴蜀先民所使用的一種早已失傳的古文字。
上世紀50年代,由於川東船棺葬的發掘,人們發現出土青銅器、銅印章上不同於中原漢語言文字系統的大量符號。70年代,又在川東和川西平原發現了青銅器上的銘文。
1950年代到70年代,學術界提出了「巴蜀符號」等概念,王家為此搜集的各類符號達300種以上。當時一般認為這些語言符號是川東巴人的創造,仍持「蜀無文字」的看法。但蒙文通認為漢初成都地區文字發達,大文豪層出不窮,據此推斷蜀人應有文字。
但是巴蜀符號的破譯仍然讓學者們無從下手,而對巴蜀符號的研究也一度難以打開局面。《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中記載的1954年巴縣冬筍壩50號墓出土的3件結構形狀完全相同的銅印,或許讓研究古蜀文字的專家們看到了一線可貴的曙光。在3件長方形的銅印中,有兩件均為漢字的「中仁」,另一件則是巴蜀符號,上面似一包袱,下面為並列的兩只蝌蚪,有學者分析指出,上面的包袱對應漢字的「中字」,下面的兩只蝌蚪代表「仁」。如果這種推測不謬的話,這3件銅印很可能就是解開巴蜀符號的一個切入點。
1960年出版的《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認為,巴蜀文字有兩類,一類是符號,一類似漢字而又非漢字。童恩正等於1976年發表文章,對後一類文字做了科學說明。1982年,李學勤發表文章,將巴蜀文字分為甲、乙兩類,認為都是文字。王家、李復華1984年發表文章,認為巴蜀符號具有看圖傳語的功能,並提出巴蜀方塊字與夏有關,是夏人先祖母家西陵氏的文化。這些論著,對巴蜀文字研究新高潮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1988年,錢玉趾發表《古蜀地存在過拼音文字》的論文,首倡巴蜀符號實為拼音文字的看法,並認為巴蜀文字與古彝文有關。其後,又對這一看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補充論證。這一新看法,引起了熱烈討論,魏學峰、劉志一等分別著文提出質疑,反對這種看法。
古蜀沒有文字的看法,已為許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資料所否定。林向著文披露了三星堆陶器上的刻劃文字元號,三星堆發掘報告和成都十二橋遺址簡報均發表了遺址中出土的刻劃符號和文字資料,這就促成了新成果的問世。段渝1991年發表論文指出,巴蜀文字不但有兩類,而且兩類文字均可在商代找到其起源濫觴的痕跡,並指出巴蜀文字最初起源於蜀,後來傳播川東,成為巴蜀地區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些考古專家則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巴蜀符號」並不是一種文字。有的認為「巴蜀符號」是一種看圖像以解其語意的圖畫語意符號,是不用文字解說的「連環畫」。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著名考古專家孫華則認為:「巴蜀符號」在眾多兵器上出現,絕非偶然。因此「巴蜀符號」是一種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吉祥符號,而不是文字。將這種吉祥符號鑄於兵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佑護使用者,讓使用者免於傷害,給使用者以力量和勇氣,激勵使用者奮勇殺敵。他認為,「巴蜀符號」的數量種類實在太少,距離能夠記錄語言的文字尚有很大差距。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古蜀人想通過巴蜀符號來表達他們對古蜀先王的尊敬和懷念,這些符號刻在青銅器和印章上,以一種近乎玄秘的方式一代一代流傳著。
還有人認為,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同出一源。王大有先生經過研究發現,巴蜀符號與瑪雅文有相似的符號與組合方式。土家族為巴人後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媧造人、大洪水的傳說。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樣是太昊文化——太極、八卦、扶桑壇台、崇拜龍鳳太陽……在這個意義上說,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很可能有相似的淵源……
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神秘的巴蜀符號似乎漸漸露出了冰山一角。學者錢玉趾聲稱已讀出了「成都」二字;馮廣宏則猜測漢字與巴蜀符號曾同時在蜀地流行,漢字還借用過巴蜀符號;又有人說從中看到了孔子「仁」的思想……巴蜀符號的破解似乎近在眼前。
上述各種看法雖然尚不一致,但古代巴蜀確有文字,已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很多的文字學家仍在投身於解讀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巴蜀符號」是巴蜀古人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族徽、圖騰或宗教符號,是一種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雛形。
解讀「巴蜀符號」的意義
古代巴人和蜀人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曾有過自己的燦爛文化。在秦滅巴蜀後,他們遷徙到了什麼地方至今還是一個謎。由於巴人、蜀人是一群驍勇善戰而不斷遷徙的民族,所以巴國、蜀國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疆界和穩定的中心,而且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沒有文字,史書上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記載也語焉不詳,因為缺乏相關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巴蜀因此披上了各種各樣的神話色彩。巴蜀符號也就成了了解和發掘巴蜀古代文明的關鍵鑰匙。
巴蜀符號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還是文明的試金石。國際史學界曾經制定了一系列條件,作為區分文化與文明的衡量標准,即文字、青銅文明、城市與農耕。後三點三星堆皆有實物為證,關鍵就是文字。學者段渝曾從三星堆青銅器上找到過八個疑似文字的符號,如果它們能解讀出來,三星堆文明便更加實至名歸。
另外,因為古巴、蜀兩國也大量使用「巴蜀符號」,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號」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種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還是一種民間象徵符號,就可以將結果再延伸到如今我們在考古工作中發現的諸多古蜀國文物身上,對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聯系起來,呈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古蜀國文明。因為一直以來有「巴蜀符號」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說發現的每一個「巴蜀符號」文物都有可能解開古蜀國文明之謎。
解讀巴蜀歷史目前都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種是少數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這兩種途徑都與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離。翻開不連貫的古蜀歷史,世人首先可能想問:古蜀人到底於來自何方?關於蜀人來源,目前主要有二種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東的有緡氏。兩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蜀王蠶叢從岷山來到了成都平原;考古發掘卻又顯示三星堆與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有著某種淵源。到底誰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
第二個謎團是關於蜀王的。古蜀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到底是一些什麼人?相互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繼承?戰爭抑或是仇恨?歷代蜀王顯然都有自己的子孫,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世人僅僅知道,鱉靈創立的開明王朝共傳位12代,那麼,蠶叢的兒子又是誰?柏灌把他的王位傳給了誰?或許後世的典籍和考古不能回答的,巴蜀符號會有答案。
在古蜀浩瀚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個這樣的謎團。中國古代歷史上炎帝、黃帝、大禹三代君主與蜀人究竟有無關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青銅器,為何已遭到了夯打和焚燒?三星堆人舍棄了他們的國度後,去了何方?傳說中的杜宇王朝到底是不是存在?金沙遺址到底是誰的國度?流傳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築者是蠶叢、鱉靈,還是秦代李冰?越南甌雒,是否是蜀人最後的王朝?
這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足以讓我們如墜雲端。而這些謎團的答案,可能都隱藏在巴蜀符號之中。完全破解巴蜀符號目前還不可能,但是如果破譯了巴蜀符號,就可以解密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比如巴蜀人種、族屬、文字的來源是什麼?還有三星堆古蜀國的興亡之謎等等。
毫無疑問,巴蜀符號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但是這個謎團本身有可能是一個窗口,在中華民族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個單薄的圖符背後,都可能活躍著一群生動的面孔,可能掩藏著一段隱秘的歷史。巴蜀符號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它的解讀將對我們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文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是我們揭開三星堆文化秘密的鑰匙。但現在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拿到這把鑰匙,並且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使我們走進古蜀人的心靈,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那個神秘的遠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