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孔乙己課文圖片中是什麼文字

孔乙己課文圖片中是什麼文字

發布時間:2022-07-31 18:07:45

⑴ 魯迅的《孔乙己》文章簡介

——《孔乙己》,成功塑造出了一個可笑而又可憐的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無獨有偶,由此上溯二百多年,吳敬梓先生則以他諷刺的筆墨創作出一部反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力作——《儒林外史》,塑造了許多被科舉制度的怪圈拖累、扼殺的讀書人的集體形象。范進則是其中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孔乙己和范進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位置,既然要讓他們進行「對話」,那麼,作為旁觀者的我就應該一分為二地客觀公正地去作一番評判。
一、 落魄的童生和瘋癲的舉人
孔乙己和范進都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都是不會營生的犧牲品。但作為兩個形象,他們之間存在著更多的差別。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較
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孔乙己雖然餓得臉色青白,卻始終不肯脫下又破又臟的長衫,對自己認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個讀書人而自命不凡,別人取笑他時,他還要強辯幾句:「你怎麼這么憑空污人清白……」,當別人問他「當真認識字么?」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同時,他還固守「君子固窮」的道德理念。以上諸多分析都可以說明孔乙己自視清高。
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連連說道:「岳父見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盤纏時,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卻只能忍氣吞聲、卑怯畏縮。范進的自卑自賤的性格在隨著他考中舉人的進程中逐漸減弱,這也只是針對胡屠夫、眾鄰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們可以推斷,在高官面前,范進仍然會是一幅卑怯畏縮的奴才嘴臉。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把自己的缺點當作寶貝,並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並鑽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賤中苟喘,成為人們批判的對象,腐儒的代名詞。
2、 迂腐和圓滑的對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這主要表現在他的話語之中。孔乙己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動輒「之乎者也」。在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他有一句經典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陳腐的語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現。孔乙己抱著過時的陳腐的觀念不放,生活在一個激昂不安卻已前進的社會里,難免不會顯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為一個典型的抱殘守缺的形象。
與之相對的范進卻表現出了圓滑的性格,范進的這一性格特點主要表現在與張鄉紳的交往中。當范進中舉之後,張鄉紳前來攀附,說了這么一番話:「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范進的回答是:「晚生僥幸,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其實范進明智張鄉紳的攀附之詞是無稽之談,卻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門下」給予了認同。這正是范進世故圓滑的表現。這在范進以後的行事中仍然隨處可見。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現,也是自抬身份的行為。而從范進的圓滑中可見他城府頗深,諳熟官場陋習。
3、 善良和虛偽的對比
孔乙己雖然有諸多缺點,然而這個人的性格卻有善良的一面。關於這一點可以從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這一情節中看得出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仍然從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決難有這樣的行為。另外,他教小伙計寫字也是出於真心實意。
范進的表現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當范進在胡屠夫受銀假作謙讓時,明知從此再不會要他接濟,卻說了這么一句話:「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這就充分說明範進是虛偽的、狡詐的。這一性格仍然貫穿他的一生。在他母親死後,一次與張鄉紳到高要縣打秋風,在宴席上不肯用銀鑲杯箸,以證明他對母親的「孝順」,卻在燕窩碗里揀出一個大蝦元仁子送到嘴裡。這恰恰說明他是虛偽的。
孔乙己的善良為自己贏得了同情,而范進的虛偽則招來了指責。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經的對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其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他的窮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無所寄託的表現。在這種狀態下,他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並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別人的取笑聲中自我解嘲,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這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價值的徹底崩潰後的結果。
范進在科舉考試中屢考屢敗,心靈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考試失敗一次,壓力就膨脹一倍,一旦僥幸成功,這一事實強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經,當下意識的痛苦一旦解脫,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會出現那種瘋癲的狀態。這說明範進的神經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進是兩種性格截然不同的人,這與兩個人精神狀態有很大的關系。
二、 主顧的涼薄與市儈的狂迷
我們已經對孔乙己和范進的性格內涵作了一些簡單的分析。那麼,現在我們將對文章的主題思想(亦即作者借作品反映社會的深度和廣度)進行討論。
兩文都對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批判,這是不須質疑的。這也與作者的觀念有關。同時,兩文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進行了批判,但存在著細微的差別。
1、 挖劣根性和批科舉制的區別
在文章的主題方面,《孔乙己》一文傾向於對國民劣根性和社會的冷漠的批判。而《范進中舉》則側重於批判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
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挖出國民的劣根性,並就造成社會病態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以達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孔乙己》一文只是借用了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來作為主人公,以闡發他的小說的一貫的主題。孔乙己的人生經歷離不開笑。短衣幫的笑,掌櫃的笑,小孩的笑。正是在這些笑聲中,孔乙己一步步地與人們疏遠,他走向了孤獨。他也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可沒有人讓他這么做,就連小伙計也在虐殺他。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孔乙己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社會不肯接納他,不肯認同他。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的社會啊!人與人之間又是多麼冷漠!
《范進中舉》則主要批判封建科舉制度。整部《儒林外史》都反映了這一主題。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這樣記載:「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手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這說明小說的主題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並旁及當時官僚制度、人倫關系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同時,吳敬梓又是一個十分憎惡當時士子熱衷科名的人。這在各方面都為小說的主題確定了一個方向:「批判封建科舉制度。」
2、 主顧的鬨笑和胡屠夫的滑稽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寫到鬨笑。孔乙己在鬨笑聲中出場,又在鬨笑聲中死去。孔乙己的存在只是起到使「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的作用。「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咸亨酒店裡的酒客們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魯迅所針砭的病態社會的毒瘤。當孔乙己不知去向時,掌櫃的只記得「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的債務,而沒有人去關心孔乙己。逐漸地,孔乙己已被人們遺忘了。作者對病態社會異化了的人們對不幸者無動於衷的涼薄進行了解剖。
胡屠夫對范進的態度在范進中舉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前後判若兩人。胡屠夫的前倨後恭的態度以及鄰居對范進的態度的改變說明了整個社會都在追求功名富貴。作者不惜以諷刺的筆觸來進行刻畫,就是為了達到批判的目的。
所以說從主顧和胡屠夫等次要人物的態度上同樣可以判斷出文章的主旨。
3、 一根棍子和一個巴掌
孔乙己終於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卻得不到人們的同情,反而成了被取笑的材料。且不說丁舉人如何歹毒,只要看一看人們的勢利眼,你便會明白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了。
一根棍子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將他送進了墳墓。然而,一個巴掌打醒了瘋癲的范進,將他推向了富貴的寶座。我認為范進發瘋這一情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他讓中舉的范進跌進塘中,披散頭發,一個新中的舉人老爺變得一身淋漓,兩手黃泥。作者讓他吃盡苦頭,出盡洋相,仍不解恨,再安排胡屠夫用他油膩的巴掌狠抽了他一個嘴巴,方才醒來。這同時說明作者討厭科舉,作者讓中了舉的范進丑態百出,其目的在於諷刺范進之類的讀書人,在於批判封建科舉制度。
孔乙己和范進都信奉封建禮教,遵循科舉考試,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是落魄的童生,一個是瘋癲的舉人;一個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成為人們鬨笑的對象,一個享受榮華富貴,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爺。真是科舉考試造人啊!但無論兩個人的最終結局如何,他們都是悲劇人物,他們都是社會悲劇的產兒。他們的可悲在於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脫離了本我,失去了自我。後來者戒!

⑵ 魯迅《孔乙己》主要內容

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
孔乙己是一個被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與黑暗。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⑶ 《孔乙己》原文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

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兼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

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

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擒釹愣鉤*,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

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劃分結構。

開端(1~3):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發展(4~9):記敘孔乙己的生活經歷,刻畫其性格,表現他不幸遭遇。

高潮(10~11):寫孔乙己腿被打折,難以生存。

結局(12段):尾聲,揭示孔乙己的人生悲劇。

孔乙己形象

1、語言描寫

(1)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說明他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

(2)「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表現孔乙己有錢時很闊綽,好喝,捨得花錢。

(3)「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4)「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表現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5)「溫一碗酒,溫一碗酒。」

說明他儼然失去了先前的闊氣,同時也表明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很差。

(6)「不要取笑,跌斷,跌,跌……」

說明他至死還是死要面子,始終沒有醒悟。

2、神態描寫

(1)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

說明孔乙己死要面子,怕人譏笑。

(2)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說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

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3、動作描寫

(1)便排出九文大錢。

「排」字向短衣幫顯示自己的闊氣,顯擺讀書人的身份。顯表現了孔乙己自命清高,不屑與眾人為伍和一般見識的傲嬌心理。

(2)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

用指甲蘸了酒。

「敲」和「蘸」表現了孔乙己想賣弄自己的學問。

(3)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

「罩」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良、窮困而又不乏可愛的孔乙己形象。

(4)摸出四文大錢。

「摸」字寫出了孔乙己的自卑,困窘。身體殘疾到如此的地步,還硬撐持著一步一挪到酒店來喝酒,完全是沒有醒悟,沒有改掉好逸惡勞的毛病。

小結:從「滿口之乎者也」到「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從「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到「溫一碗酒」;從「排出九文大錢」的顯擺,「敲」著櫃台的的斯文,到「摸出四文大錢」的自卑,困窘,再到「用這手慢慢走去」的悲涼,孔乙己讓我們感到如此的辛酸。

⑷ 誰能找到魯迅先生《孔乙己》原文

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兼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⑶,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⑷,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 「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 「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⑸,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吃茴香豆,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⑹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 「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 「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⑺,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 「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 「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⑻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如下:「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攻擊的時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讀者的思想跟他墮落:以為小說是一種潑穢水的器具,裡面糟蹋的是誰。這實在是一件極可嘆可憐的事。所以我在此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記。」
⑵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⑷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復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級考試),由秀才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⑸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通常只有三種寫法:回、〔外「冂」內「巳」〕、〔「面」之下部〕。第四種寫作〔外「囗」內「目」〕(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⑹「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里與原意無關。
⑺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

⑸ 孔乙己課文簡介

原文欣賞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兼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註:《孔乙己》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2篇白話小說。
據魯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記》,本文作於1918年冬天。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作品分析 1.小說是怎樣抓住孔乙己臉色的變化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人物神態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在教學時,我們不妨抓住孔乙己「臉色」變化這個特殊的細節,來分析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2.小說是怎樣表現了舉人打折孔乙己雙腿這一情節的?這一情節對表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分析:有人說:「寫丁舉人殘害孔乙己,正是從這個方面,作者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僅僅拿了幾本書,就被丁舉人私設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腳踢出門了事,連富人家一條狗也不如!這說明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兇手。他之所以敢於胡作非為,殘害黎民,確實是他沿著科舉制度爬上去成為「丁舉人」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離開作品的實際來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決不能忽視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情節的。這一重要情節,作品裡既沒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繪,而是通過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裡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丁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顫栗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認為,與其說丁舉人殘害孔乙己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後通過他殘害孔乙己在社會上竟然間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豁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恰切些。
3.怎樣理解「短衣幫」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櫃們的笑聲,這笑聲在孔乙己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里抖動著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里震顫著「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是短衣幫們的笑。孔乙己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麼,短衣幫笑孔乙己什麼呢?
有些文章認為,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一「笑」。作者反復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群眾的落後不是抱著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4.這篇小說有哪些語句難以理解?
分析:(1)「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里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這個動作處在孔乙己被人們嘲笑的環境里做出,它表現了孔乙己當時怎樣的心態,人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幫面前顯示闊氣,炫耀自己有錢。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從孔乙己的思想性格來看,他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窮知識分子,他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奉「君子固窮」。因此,值得他炫耀的並且已經炫耀了無非是「讀書人」這一身份:他不肯脫去那件又臟又破但標志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計面前吹噓「回」字的四種寫法……他不可能以錢為榮,況且他也無錢去炫耀。
其二,從場合看,他也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應該說,他很窘迫,不會洋洋自得,甚至連回敬幾句的勇氣也沒有。只能不予理會,怎會在此種場合顯示闊氣、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錢的來路及數目來看,他也不會炫耀。孔乙己「好喝懶做」,「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竊的事」,雖然他的錢不都是偷來的,但是,在眾人的眼裡,他的錢是不幹凈的,也許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錢他也不會在眾人面前炫耀,更何況他只有九文大錢,與那些穿長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個規矩人,又是對短衣幫的取笑表示若無其事,以掩飾內心的不安,活畫了孔乙己拮據窮酸的本相。
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細節呢?我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於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出的。孔乙己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因此,我認為這個細節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鎮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是給伙計看的,似乎告訴伙計:九文,一文不少,請看清啊。意在表現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是《孔乙己》一文的結束語。「大約」是表或然判斷的,「的確」是表實然判斷的。一般說,這兩類互相矛盾的詞語是不能用在同一個句子中的。然而,我們在這篇小說結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
這一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從語法上分析,「的確」是對「死了」的修飾,作「死了」的狀語,而「大約」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修飾,是全句的狀語。
上面只是對這個句子本身進行靜態分析,我們再從上文所敘述的情節發展來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運用這一組矛盾的詞語,進行動態的分析。
在小說的中間部分(即酒客議論孔乙己偷了舉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經有人說過孔乙己「許是死了」的話。但這個揣測被推翻了,因為中秋過後,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裡來喝過一次酒。從此以後,孔乙己再也沒有出現過。酒店掌櫃在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還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所欠的十九個錢,然而到了中秋卻不再說起,這就含蓄地表明掌櫃對這十九個錢已不存指望了,因為掌櫃已經猜測到孔乙己這回可真的「死了」。作為酒店中小伙計的「我」,對掌櫃今年「中秋可是沒有說」起孔乙己的含義當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經「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的證實,所以「我」終於斷定「孔乙己的確死了」。顯然,「的確」一詞,是承前文而來的,這種對孔乙己結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當時的想法的。從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來看,他在那個時代不可能獲得別的結局:腿被打折,他的生計已很艱難,何況折腿以後,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一詞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歸結。那為什麼用「大約」來表示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猜測呢?因為在咸亨酒店裡出入的人誰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死了的現場,誰也沒有聽到過孔乙己死了的音訊,人們本來就沒有關心過他,所以小伙計懸想孔乙己悲慘結局時用了一個「大約」,表示一種推測。
類似這一句的形式,在魯迅別的作品中還可找到。例如《阿Q正傳》中:「似乎確鑿打在自己頭上」;《父親的病》中:「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類句子是有規律的,一般後面的「的確」或「確鑿」一類詞,常常是針對文中提及的一種說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約」「似乎」一類詞,則常是在婉轉推測的語氣中。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藝術構思 (1)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伙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伙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於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我」即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喜劇人物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以喜寫悲,是悲更悲。
(2)「當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以及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3)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活動,故事情節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展開。這樣,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4)這里寫的是無數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餘地,那麼,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⑹ 孔乙己課文

孔乙己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孔乙己》全文:

孔乙己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兼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⑶,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⑷,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⑸,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⑹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⑺,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⑻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

如下:「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

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

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攻擊的時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讀者的思想跟他墮落:以

為小說是一種潑穢水的器具,裡面糟蹋的是誰。這實在是一件極可嘆可憐的事。所以我在此

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記。」

⑵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

「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

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⑶「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

操守的意思。

⑷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復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

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才。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

級考試),由秀才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⑸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通常只有三種寫法:回、〔外「冂」內「巳」〕、〔「面」之

下部〕。第四種寫作〔外「囗」內「目」〕(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⑹「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

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

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里與原意無關。

⑺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

⑻據本篇發表時的作者《附記》(見注1),本文當作於一九一八年冬天。按:本書各

篇最初發表時都未署寫作日期,現在篇末的日期為作者在編集時所補記。

1.小說是怎樣抓住孔乙己臉色的變化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人物神態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在教學時,我們不妨抓住孔乙己「臉色」變化這個特殊的細節,來分析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2.小說是怎樣表現了舉人打折孔乙己雙腿這一情節的?這一情節對表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分析:有人說:「寫了舉人殘害孔乙己,正是從這個方面,作者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僅僅拿了幾本書,就被了舉人私設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腳踢出門了事,連富人家一條狗也不如!這說明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兇手。他之所以敢於胡作非為,殘害黎民,確實是他沿著科舉制度爬上去成為「丁舉人」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離開作品的實際來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決不能忽視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情節的。這一重要情節,作品裡既沒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繪,而是通過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裡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了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顫栗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認為,與其說了舉人殘害孔乙己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後通過他殘害孔乙己在社會上竟然間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豁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恰切些。

3.怎樣理解「短衣幫」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櫃們的笑聲,這笑聲在孔乙己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里抖動著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里震顫著「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是短衣幫們的笑。孔乙己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著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麼,短衣幫笑孔乙己什麼呢?

有些文章認為,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一「笑」。作者反復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群眾的落後不是抱著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4.這篇小說有哪些語句難以理解?

分析:(1)「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里的「排」字是個很生動的細節描寫,值得好好體味。「排」這個動作處在孔乙己被人們嘲笑的環境里做出,它表現了孔乙己當時怎樣的心態,人們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幫面前顯示闊氣,炫耀自己有錢。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從孔乙己的思想性格來看,他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窮知識分子,他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奉「君子固窮」。因此,值得他炫耀的並且已經炫耀了無非是「讀書人」這一身分:他不肯脫去那件又臟又破但標志著讀書人身分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計面前吹噓「回」字的四種寫法……他不可能以錢為榮,況且他也無錢去炫耀。

其二,從場合看,他也不會炫耀有錢。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應該說,他很窘迫,不會洋洋自得,甚至連回敬幾句的勇氣也沒有。只能不予理會,怎會在此種場合顯示闊氣、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錢的來路及數目來看,他也不會炫耀。孔乙己「好喝懶做」,「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竊的事」,雖然他的錢不都是偷來的,但是,在眾人的眼裡,他的錢是不幹凈的,也許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錢他也不會在眾人面前炫耀,更何況他只有九文大錢,與那些穿長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細節呢?我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這個付錢動作,是他在無端受到別人的訕笑、嘲弄,陷於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計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時發出的。孔乙己面對短衣幫的取笑,自然是厭煩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現出不予理會、滿不在意的樣子,便「排出九文大錢」。因此,我認為這個細節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鎮定、從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是給伙計看的,似乎告訴伙計:九文,一文不少,請看清啊。意在表現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是《孔乙己》一文的結束語。「大約」是表或然判斷的,「的確」是表實然判斷的。一般說,這兩類互相矛盾的詞語是不能用在同一個句子中的。然而,我們在這篇小說結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

這一句話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從語法上分析,「的確」是對「死了」的修飾,作「死了」的狀語,而「大約」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修飾,是全句的狀語。

上面只是對這個句子本身進行靜態分析,我們再從上文所敘述的情節發展來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運用這一組矛盾的詞語,進行動態的分析。

在小說的中間部分(即酒客議論孔乙己偷了舉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經有人說過孔乙己「許是死了」的話。但這個揣測被推翻了,因為中秋過後,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裡來喝過一次酒。從此以後,孔乙己再也沒有出現過。酒店掌櫃在年關和第二年的端午還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所欠的十九個錢,然而到了中秋卻不再說起,這就含蓄地表明掌櫃對這十九個錢已不存指望了,因為掌櫃已經猜測到孔乙己這回可真的「死了」。作為酒店中小伙計的「我」,對掌櫃今年「中秋可是沒有說」起孔乙己的含義當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經「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的證實,所以「我」終於斷定「孔乙己的確死了」。顯然,「的確」一詞,是承前文而來的,這種對孔乙己結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當時的想法的。從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來看,他在那個時代不可能獲得別的結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計已很艱難,何況折腿以後,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一詞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歸結。那為什麼用「大約」來表示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猜測呢?因為在咸亨酒店裡出入的人誰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死了的現場,誰也沒有聽到過孔乙己死了的音訊,人們本來就沒有關心過他,所以小伙計懸想孔乙己悲慘結局時用了一個「大約」,表示一種推測。

類似這一句的形式,在魯迅別的作品中還可找到。例如《阿Q正傳》中:「似乎確鑿打在自己頭上」;《父親的病》中:「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類句子是有規律的,一般後面的「的確」或「確鑿」一類詞,常常是針對文中提及的一種說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約」「似乎」一類詞,則常是在婉轉推測的語氣中。

本文精巧的藝術構思

(1)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伙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伙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於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

(2)「當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以及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3)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活動,故事情節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展開。這樣,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4)這里寫的是無數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餘地,那麼,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孔乙己」之謎

一、〈孔乙己〉的的主角孔乙己,據魯迅先生自己告訴我,也確有此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做「孟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
----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二、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傳.,他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以致窮得討飯.他替人家抄書,可是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紙筆都賣掉了。窮極時混進書房裡去偷東西,被人抓住,硬說是「竊」書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來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卻也始終沒人知道。後來他用蒲包墊著在地上,兩手撐了走路,也還來吃過酒,來了便不見了。(陳根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三.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歡喝酒,抽鴉片,但能寫得一手好字。經常穿著破舊骯臟的竹布長衫,頭上歪戴瓜皮帽,到處游盪。他好罵人,卻經常被人打。(陳根生:《擇取遺產融合新機——(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四. 相傳紹興城內還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於生活貧困不l堪,為謀生計,只得去賣燒餅油條勉強度日。因他不肯脫下長衫,又不願l大聲叫賣,只好跟隨別的賣大餅油條的小販後面。小販們吆喝一次,他跟在後面低低地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們見他身穿長衫,手提貨籃,叫著使人不懂的話,於是就圍著鬨笑起來,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就揚名紹興了。
「亦然先生」賣完大餅油條,就緩緩地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幾枚銅錢,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邊喝酒,邊津津有味地嚼著茴香豆。孩子們一見「亦然先生」在喝酒,紛紛地趕來討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無幾了,就用手蓋住碟子,嘴裡念念有詞:「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據說這位「亦然先生」就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原型呢。(黃道富、慧芳:《咸亨酒店與孔乙己》)

⑺ 豐子愷給《孔乙己》畫的插畫上寫的是什麼呀,就是那個*賢*至

是「群賢畢至」。希望能幫到你,歡迎採納!

⑻ 孔乙己的主要內容

《孔乙己》主要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

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8)孔乙己課文圖片中是什麼文字擴展閱讀:

一、創作歷程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二、作品主旨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

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⑼ 孔乙己(原文)

《孔乙己》原文如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我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多乎哉?不多也。」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9)孔乙己課文圖片中是什麼文字擴展閱讀: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1、創作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李大釗等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為了憤怒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為了「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後,於1918年冬創作了小說《孔乙己》。

2、作品鑒賞:

這部作品是我國的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作者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的精神狀態以及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參考資料:網路-《孔乙己》

⑽ 孔乙己的文章原文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⑴,大抵沒有這樣闊綽⑵。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⑶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⑷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台里,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⑸,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⑹,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⑺」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⑻」,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⑼,又不會營生⑽;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⑾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台,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⑿,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⒀。」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⒁,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⒂,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2]
一九一九年三月。
摘自網路

閱讀全文

與孔乙己課文圖片中是什麼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姓劉的文字圖片 瀏覽:568
畫手抄報圖片簡單的 瀏覽:623
綠豆芽圖片大全大圖 瀏覽:454
word圖片插入右鍵 瀏覽:943
圖片怎麼打包發到郵箱 瀏覽:15
傷感動漫男生哭泣圖片不明顯 瀏覽:184
乳環男生圖片 瀏覽:417
qq將圖片轉為文字 瀏覽:394
文檔怎麼提取圖片 瀏覽:23
個性文字圖片大全帶圖 瀏覽:717
word旋轉圖片大全 瀏覽:649
頭發長的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2
簡單的邊夾圖片大全 瀏覽:114
學生燙頭發型圖片男 瀏覽:777
美國超人動漫圖片 瀏覽:667
東北冬季女生的圖片 瀏覽:34
發型前面是圓的圖片 瀏覽:565
美女穿白絲被綁圖片 瀏覽:668
自行三輪車價格及圖片 瀏覽:131
尖頭發型圖片男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