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字書法的書法簡介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2008年6月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人歷來都視詩、書、畫為一家,或曰詩、書、畫同源。以往,中國人寫詩、作文用毛筆,書法、畫畫用毛筆,理所當然就是一家同源。
中國書法,能集中體現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文化修養等總體素質。無論是單字成幅或多字組合成幅,對於運筆的力度,起、承、轉、合、收筆等技術的掌握配合,都必須適宜得當,恰到好處。如甲骨文要古樸,篆書要富有鍾、鼎、籀之神韻,隸書要具秦、漢、魏諸碑之精華﹔楷書,須含魏、晉蒼松古柏之雄勁與俊美﹔行書與草書,要自然瀟灑,飄逸秀麗,引發和給人以觀賞的樂趣。
② 關於漢字的資料
漢字,是用於書寫漢語普通話及方言的文字 ,也可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中國的唯一官方文字,也是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之一,目前確切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的甲骨文。在日本語中與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漢字也曾經是李氏朝鮮的官方文字之一(15世紀朝鮮世宗發明諺文,亦稱朝鮮文/韓文),目前韓國只在需要漢字標記以避免詞義不明的情況下使用,朝鮮則全部採用諺文拼寫。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由漢族發明並改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漢字是世界歷史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漢字發展至漢朝隸書時被取名為「漢字」。漢字的演變過程是:史前符號,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草書,行書。
③ 有關書法的資料
秦朝開創了書法的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
由於小篆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3)漢字書法資料包括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學習書法的方法:
1、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或去畫。
2、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一張紙上盡可能和原作模樣一模一樣的書寫出來。
3、多次臨寫之後,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4、求人指正,其實可以自助,挑選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字貼在牆上,遠近觀摩,自己糾正,覺得不滿意了,再寫再貼,再更正,循環往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書法
④ 關於書法的資料(50字內)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4)漢字書法資料包括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書法的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
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⑤ 關於書法的知識
書法,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家的區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書法作為一門獨特的漢字藝術,好壞自然有一定的標准。這個標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作品的技法是否成熟。主要表現在繼承古人上,是否有扎實的功夫,這是作品耐以存在的基礎;其二,是是否有獨特的面貌。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因此一個書法家的作品置身古今能否有獨特的面貌也是關鍵因素;其三,作品風格不斷有新突破。人是發展的,藝術自然也是境界日新,這方面反映一個書法家本身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如果作品面貌總是一成不變,其藝術質量斷然是不高的。
⑥ 漢字的字體有哪幾種 有圖片示例嗎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幾種,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7、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8、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⑦ 關於書法的資料100字。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
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7)漢字書法資料包括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⑧ 誰能告訴我關於中國書法的資料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書法就是我國從古至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的。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趙孟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成就最高的是書法和繪畫,擅長行書和楷書。傳世書跡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