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數民族的舞蹈和樂器,請按照提供的格式,謝謝!
擊奏類
傣族-孔雀舞-象腳鼓
滿族-說唱音樂「單弦」-八角鼓 滿族-太平鼓
維吾爾、朝鮮、烏孜別克、塔吉克-鈴鼓
朝鮮族-長鼓舞-朝鮮族長鼓 朝鮮族扁鼓
瑤族-長鼓舞-瑤族長鼓(與朝鮮族不同)
壯族-蜂鼓,八音鼓 壯族-道公戲-邊鼓
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族、拉祜族、僳僳族、納西族-蘆笙舞-蘆笙
羌族-跳鍋庄,鈴鼓舞-手鼓
基諾族-太陽鼓舞-太陽鼓
德昂族水鼓
赫哲族抓鼓
藏族神鼓
佤族-竹鼓舞,佤族木鼓舞-竹鼓,木鼓
傣族-大鼓舞-大鼓
壯族、仡佬族-八音鼓
維族-宗教節日演奏-納格拉
基諾族-狩獵歸來慶祝-布 姑
黎族-打叮咚-叮咚
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薩巴依舞(鐵環舞)-薩巴依
高山族-樂杵
壯族-扁擔舞-扁擔
雲南紅河地區的彝族、哈尼族-煙盒舞又叫「跳弦」-煙盒
佤族-竹皮琴
藏族-熱巴舞-那額(漢語稱「手鼓」)
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和錫伯族-達卜
高山族-竹鼓-竹筒
壯族-棒棒燈-棒棒
維族-闊朗克
拉奏類
壯族-琤尼
藏族-歌舞和藏劇(藏語稱堆嘎)伴奏-藏京胡
蒙古族-馬頭琴
蒙古族-呼 日(四胡)
藏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鐵琴
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和塔吉克族-艾捷克
維吾爾族-胡西塔爾
苗族-果哈
哈薩克-柯布孜
朝鮮族-奚琴
黎族-朗多依
彝族三胡
藏族-根卡
維吾爾族-薩它爾
壯族-馬骨胡
侗族-牛腿琴
柯爾克孜族-克雅可
佤族-適爭
2. 中國民族舞蹈,樂器種類
蒙古族;馬頭琴。朝鮮族,長鼓。新疆,手鼓.玲鼓。傣族,葫蘆絲.巴烏。波斯舞,鼓.嗩吶。江南的舞蹈一般用古錚.琵琶。山東.河南用胡琴較多如板胡.墜胡等。
3. 鄉村舞蹈的伴奏樂器有哪些
鄉村舞蹈是土著人表演的舞蹈,未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類舞蹈模仿性強,節奏單一,動作簡單,舞蹈只有一些情緒變化,或激烈,或輕松。舞蹈以腳部的地面動作為主。
舞蹈內容是驅鬼逐疫的巫術舞、求愛舞、戰爭舞、模仿動物舞等。伴奏樂器有竹器、木器、豎琴、響板和各種銅鑼、銅鼓,大鼓。
4. 樂器難度排行:你們認為最簡單易學的樂器是什麼
我們現在這個年齡總想著要一身特長,總想著得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東西,有的人選擇了健身(健身,身材好也是一門特長)有的人選擇了各種舞蹈,然後像是我們這種愛音樂的人,就想著來個樂器吧。卻發現我到底學個啥能投入成本低還能學得快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
1 拇指琴
是一種非洲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在不同的非洲國家,拇指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Kalimba 是肯亞對這樂器的稱謂,而在辛巴威它則被稱為Mbira,剛果人就稱它為Likembe,它還有Sanza和Thumb Piano等名字。 它主要因用拇指撥動琴體上的薄片(主要有木製的、竹製的,在現代的發展中也有金屬做的)而得名。傳統的拇指琴利用葫蘆製成共鳴器。
普通的一般400RMB左右,好點的1000RMB左右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的這些是非常好學的,尤其是陶笛,網路上可以搜到很多譜子,而且可以吹很多種調,零基礎很好學。
5. 這圖上的樂器叫什麼(有圖)
貌似男的是巴烏;女的是大哩。
樂器
哈尼族民間樂器一般不用於民歌、說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種獨立的音樂類別,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為靈活多樣。各種樂器因其構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現力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音色特點和常用音調。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 胡琴、口弦、豎笛、栽秧號、巴烏、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號等。如果按樂器的性能、音調和構造特點分類,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為弦樂器;豎笛、栽秧號、巴烏為管樂類;口弦、小哩、大哩、稻管為簧樂類。其中流行最廣、發展水平較高而別具特色的民間樂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號等。
<1>小三弦
用梨木作弦柄,是當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發展較為完善,曲調豐富,手法變化多樣,樂曲結構嚴謹。其弦筒多採用筍葉蒙面,用牛角片作撥子來回撥動琴弦,因而音樂極為清脆、優雅而深沉。小三弦雖屬即興彈奏的樂器,沒有固定的樂曲曲譜,聽似曲調紛繁,但樂曲結構和撥弦手法都有一定規律,並成為一種傳統的習慣手法。小三弦旋律比較復雜,易於表達深沉難言的思想情緒。
<2>小哩
哈尼族稱作「哩樂」,以其清脆美妙的「哩六」音色而得名,是姑娘們最喜愛的竹管「簧」樂器之一。吹奏時,若用六個手指將下截六眼氣孔有節奏的時蒙時開,隨著吹氣的輕重緩急,就可吹奏出無比清脆優美的曲調,傳達難於言表的各種神秘感情。由於竹管小巧,出氣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內,吹奏出來的曲調始終保持著一種少女天真浪漫、活潑明快的音韻風味。
<3>大哩
哈尼族稱「達歐」,用空心蘆葦花桿製成,長約50至60厘米,粗若手指,也是哈尼族姑娘喜愛的一種吹管樂器,吹奏出來的曲調音色極為宏渾、深沉而悠揚、縹緲,近似巴烏聲,易於表達深沉的感情。
6. 參加才藝展示,有什麼簡單易學的
1、陶塤。遠古流傳過來的陶土樂器,構造簡單,易上手,吹奏時有種與古代對話的感覺。
2、口笛。簡單的構造全靠兩手和嘴的配合控制。所以,有一定的控制力才能駕馭好,是現代音樂家根據遠古的骨笛構造在70年代發明出來的。
3、豎笛。這件樂器不難,全靠指法。對於提高樂感認知很有幫助。
4、古箏。如果想學一件大點的,有規模的樂器,古箏是不二選擇。雖然絲弦較多,但掌握起來並不難。多學、勤練,很快就能獨立演奏的。
(6)舞蹈樂器圖片大全簡單易學擴展閱讀:
參加才藝展示的注意事項:
1、要樹立信心,放鬆心態。
當掌握的技巧還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上了台對自己能否表現得好心裡沒有底,或者思前想後,患得患失,結果是越想越緊張。
又或者是臨場經驗不足,面對著專業老師和廣大的觀眾們,表演聲樂的同學嗓子發干、氣息上浮,表演舞蹈的同學把節奏踩錯,表演器樂背錯譜,表演雜技手腳發抖,表演小品忘記台詞..…...這些都會讓我們失掉信心,還沒等上台,自己先把自己給打敗了。
2、調整狀態
一定要有表演的激情。激情一經進發,就會調動起身心的一切積極因素投入表演中,使人獲得心理上的解放和表演的自如感。
7. 菲律賓鄉村舞蹈的伴奏樂器有哪些
菲律賓鄉村舞蹈內容是驅鬼逐疫的巫術舞、求愛舞、戰爭舞、模仿動物舞等。伴奏樂器有竹器、木器、豎琴、響板和各種銅鑼、銅鼓,大鼓。
8. 中國古典舞蹈樂器(已失傳)有哪些種類
古代樂器有四大類:吹管樂器、打擊樂器、拉玄樂器,彈撥樂器。失傳的古典舞樂器應該也是這么分的。
當然,還有個很古老的「八音」分類法,誕生於周代,根據樂器的不同製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後來不怎麼常用,這就不詳細介紹了。
下面是些失傳的樂器,我自己總結的,可能有遺漏,你參考參考。
一、彈撥樂器
1、五弦琵琶
就是敦煌飛天反彈的那種琵琶。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歷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曾流行於我國廣大中原地區,並東傳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見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傳。
制如琵琶,稍小。外型式樣較多,頸項有直項、曲項的,音箱有半長梨形、半圓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圓形的等等。
2、小箜篌
小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是豎箜篌之一種,屬於豎箜篌中的較小者。
唐代樂舞就有它,像《霓裳羽衣舞》。歷史久遠,結構簡單,造型美觀,使用方便。長期流傳於宮廷和民間,清代失傳。20世紀30年代得以復興,80年代推陳出新,造型各異的小箜篌登上我國和世界音樂舞台,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3、鳳首箜篌
箜篌的一種,在東晉時自印度傳入中原,明代後失傳。
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
4、花邊阮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飛天合奏圖,其中一飛天手抱花邊阮。
5、築
形制如同現在的箏,用竹片敲擊發音,所以古文中常有「擊築」之說。從戰國至隋唐期間,廣泛流行於民間,漢魏南北朝時,曾用於伴奏相和歌,隋唐用於伴奏清樂,廣泛流行,宋代以後消聲匿跡。 歷代古籍上關於它的大小、弦數、鼓法的敘述又不相同,所以很難定論。
二、吹管樂器:
1、篪(音chi,第二聲)
是一種似笛而又非笛的樂器,竹管製成,有吹孔、出音孔,另加五指孔共八孔。
篪原是一種民間樂器。早在周代,它常與塤一起演奏。戰國之世,它作為大型宮廷樂隊中的一員,與編鍾、編磬、建鼓、簫(排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時演奏。漢魏的相和歌樂隊,有時也用它。六朝時,隨著清商樂的興起,它又成為吳聲的主要伴奏樂器。隋唐時,它是當時藝術性最高的清樂樂隊的一員。宋以後,因主要用於宮廷雅樂而逐漸失傳。
2、管
中國古代的一種管樂器,起初用玉製成,改用竹,有六孔,長一尺。後失傳。
3、尺八(只能說在中國失傳)
是一種古管樂器,亦稱「蕭管」,相傳產於印度,至遲在隋唐間已傳入中國,唐時有呂才定製為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為漢民族一種常見的樂器。但到宋以後已失傳不用,約在七八世紀時傳入日本,現在仍流行於日本,稱「晉化尺八」。它獨特的音樂中充滿了蒼涼,憂郁,奇幻,惆悵。
4、竹相
現已失傳的中國古樂器,根據文獻所載「相乃樂器,謂送舂聲」之意研製而成。每根相就是一根粗粗的竹筒,最低的亦高達2.3米,發單音,舂地演奏。
5、排簫
又稱龠、籟、雲簫、鳳簫、比竹等,相傳在虞舜時就已存在,是一種編管樂器。
排簫在古代用於宮廷、教坊,也有的用於軍隊,在民間曾廣泛流傳。但由於排簫表現力較差,演奏又很費力,到宋代排簫在民間失傳了。近年來,我國已對失傳的排簫進行研製,並改革成雙排加鍵式排簫,共50管,按12平均律排列。
排簫的管一般多為竹管製成,用繩或竹篾纏梆在一起,或用木框鑲之;也有的排簫管用石頭製成。23管的大排簫,稱作「言」;16管的小排簫稱作「筊」;不封底的稱作「洞簫」;封底的稱作「底簫」 。此外,還有10管、13管、17管、18管、21管、24管的排簫。
三、打擊樂器
1、羯鼓
是一種出自於外夷的樂器,據說來源於羯族。以羊皮做鼓面,用鼓槌兩面敲擊的樂器。現在很多地方使用的鼓,都可視之為是它的演變。這種樂器在唐代曾紅極一時。聲音急促、激烈、響亮,尤其適用於演奏急快節奏的曲目。
2、鞉牢
又名鞉鼓。常見形制為一根柄上穿2個小鼓,鼓腹兩側用繩系兩上小珠,將柄來回轉動.小珠便可擊鼓面而發聲。《樂書》雲:「鞉牢,龜茲部樂也。形如路鞀,而一柄三枚焉。」有8面(1柄4鼓)、6面(1柄3鼓)、4面(1柄2鼓)等形制。日本嚴島神社所藏鞉牢為1柄2鼓,相傳系唐代實物。
3、雞簍鼓、扁鼓、答臘鼓、毛員鼓等,失傳已久,資料難尋。不一一列舉了。
四、拉玄樂器
1、軋箏 這種由多弦組成的弓弦樂器,歷史十分久遠,可追溯至先秦。據《舊唐書·音樂志》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宋陳《樂書》有其所繪圖像,形制與箏、瑟相似,為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張弦數根,用細長竹片擦弦拉奏。
好了,終於完了,手好累啊~呵呵!
補充:
我說呢,怎麼這么奇怪。我上面說的就是樂器,下面說下失傳的古典舞吧。
抱歉,我不知道中國古典舞還有什麼分類,似乎是沒有誰明確過的,不過聽過一種說法,分為漢族古典舞和少數民族古典舞,或許還有別的分法,按照年代,或者按照門類,什麼漢唐舞、敦煌舞什麼的,宮廷舞、民間舞什麼的,不過沒有定論,以上只是我的猜測。
其實自宋至明清,中國古典舞大多已失傳,一部分流入民間,成為民間舞;一部分進入戲曲,成為戲曲舞。現今的古典舞都是後人參照記載、創制的。
所以要說清失傳的古典舞根本不可能,只能列關鍵的了。
1、周代雅樂舞蹈——六大舞:
也稱「六代舞」,代表六個朝代。分別是黃帝的《雲門》(又稱《雲門大卷》、《咸池》和《承雲》),堯帝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稱《夏龠》),商湯《桑林》,反映武王伐紂功績的《大武》。
《雲門》的內容據說是歌頌黃帝創制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雲一般。由於黃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世間萬物沒有不受到他的恩澤的,所以這個樂舞也叫《咸池》,「咸池」也就是「咸施」。
《大章》相傳是歌頌堯帝領導天下時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陽,敬仰祥雲一樣。「大章」,意思就是說堯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大韶》,簡稱《韶》,是六樂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還曾見過。傳說這個樂舞的創制者是一隻腳的怪獸「夔」,內容是歌頌舜帝能繼承並發揚光大堯的功德,而它的表現形式則是「擊石拊石」,是「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大武》是武王伐紂勝利後由周公創編的,內容就是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春秋時孔子所見,這個樂舞開始先有一段長長的鼓聲作引子,舞者(戰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著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隊由北邊上場,這是描寫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現滅了商朝,第三段繼續向南進軍,第四段表現平定南部邊疆,第五段舞隊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列隊向武王致敬。舞蹈雖然是用的象徵性手法,並不象舞劇那樣描繪人物和矛盾過程,但無疑這是一部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敘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將這六部樂舞加以集中、整理、規范成一個整體,作為國家的禮制,用於祭祀、慶典等活動。並對它們的演出儀制、祭祀對象、服飾道具、樂歌宮調和舞者身份、演出場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六大舞又分為「文」、「武」兩類,前四舞屬文舞,《大武》等屬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樂器)翟(鳥羽)而舞,故又稱龠翟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鉞)而舞,又稱干戚舞。兩類樂舞的劃分,與舞蹈的內容形式有一定聯系,但據後世儒家考證,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異,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這一定例一直貫穿到以後歷朝歷代的封建帝制。
周代雅樂除上述六大舞外,還有《羽舞》等「六小舞」,這些舞蹈和六大舞一樣,也是用作教育貴族子弟的教材,成為樂教的重要內容。
2、漢代——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獸、部族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
漢高祖時,喜愛「巴師勇銳,歌舞以凌」的古巴人的戰鬥力,引為作戰前鋒,並將宗人的戰爭武舞取名為「巴渝舞」,引進宮廷,歷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雖曾數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後,「巴渝舞」在宮庭中銷聲匿跡,名不見經傳了。但在民間仍在世代承傳,歷經演變,原始的武舞演變成祭祀性舞蹈和慶典性舞蹈。
漢代的"巴渝舞"共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辭。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執仗而舞」。「仗」,兵器,「執仗」即執干戈;伴奏則是擊鼓。
3、七盤舞
是在漢代舞蹈中最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時先在地上排列數盤和鼓,舞者衣著長袖,在盤、鼓之上,或盤、鼓之間,跳躍徘徊。《七盤舞》在漢魏時代非常盛行,常常出現在漢晉文人墨客的詩辭歌賦中。張衡《七盤舞賦》:「 歷七盤而屣(又作『縱』)躡。」
4、踏歌(是失傳的舞種)
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准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
5、北齊——蘭陵王入陣曲
也叫大面、代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
起源於北齊,勝於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曾東傳日本,今屬日本雅樂。
6、唐代——秦王破陣舞
又名《秦王破陣樂》或《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麴,最初乃唐初的軍歌,李世民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里,氣勢雄渾,感天動地。後失傳。
7、驚鴻舞
是唐玄宗時期寵妃梅妃江采蘋創作的舞蹈,已失傳。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當時廣為流傳。而梅妃的《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自如。
8、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大麴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相傳唐玄宗作曲,楊玉環舞蹈。安史之亂後失傳。描寫唐玄宗嚮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9、宋代時「隊舞」、「舞隊」等舞種盛行,每個物種里有若干舞蹈,不一一列舉了。
10、元明清應該都是些戲曲方面的舞蹈吧,差不多也失傳,不是很了解。
9. 新疆人用於舞蹈的樂器是什麼
先從樂器說起:(1)打擊樂器:那各拉鼓,有兩種,一種圓腹,一種是上粗下細,在新疆誰的家中有什麼喜事,有會請來樂手,打著那各拉鼓吹著嗩吶,以增加歡快的氣氛。手鼓,最常見的民族的樂器。中號手鼓,比手鼓要小些,表演的女孩子一邊跳舞一邊擊鼓鈴鼓,類似手鼓,不同的是在鼓的一周,有許多小鐵版,可以發出「嘩啦啦」的聲音。也是女性常用。木勺:兩個勺,背對背擊打,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音,多用於伴奏。洋琴:與我們常見的洋琴無異(2)弦樂樂器:熱瓦甫:琴上頂端是彎形的,半圓形琴身。最為常見的維吾爾樂器,用手彈奏。可用於獨奏、齊奏。是維吾爾最重要的樂器。都塔爾:琴橋較長,琴身為半橢圓形。用手彈奏的樂器,民間多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把「都塔爾」。艾捷克:圓形琴身,象一個木球,在下端有一個倒置的月牙形鋼片,是用於把琴固定在腿上的。演奏時用弓子拉,可以獨奏,也可以齊奏。小提琴:與我們常見的小提琴無異。(3)吹奏樂器:嗩吶:最為常見的樂器之一,也是新疆的特色之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