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製作瀝粉畫需要哪些材料
1、平整的木板:一般是五合板或三合板。
2、白棉布:裱在木板上,防止顏色不會被木板吸收太多。
3、白乳膠:可以用來刷在木板上進行打底,進行瀝粉的調和。
4、立德粉:描繪瀝粉畫上的線條。
6、繪畫材料:水粉、丙烯或油畫顏料。
瀝粉畫是以凸出的線條為作畫媒介,潤色時是色與色之間的界限。作畫時,根據構圖要求使瀝粉材料從工具口中瀝出在畫布或畫板上。瀝粉線條的粗細均勻全是手上工夫。雖然瀝粉畫創作過程是腦與力相結合的過程,但瀝粉材料的稀稠適宜也是作畫成功與否的關鍵。
(1)瀝粉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據傳遠在戰國時期,木結構建築在我國已具相當水平,為了免遭風雨侵蝕,漆工藝人往往在建築上抹漆彩繪。到了清代建築彩繪已形成了一種等級制度,主要用在宮廷,寺廟等建築上的裝飾藝術。
瀝粉工藝的特殊之處在於高出物面,並在它的上面貼金、銀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華貴的感覺,同時可增加立體感。
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彩繪木棺上有著類似瀝粉效果的紋樣凸起細線,上面繪有各種顏色,有著低浮雕的效果。瀝粉工藝的運用,盛唐時期就廣泛被採用,如:敦煌223窟的菩提樹桿,人物身上運用了瀝粉、貼金工藝,形成了豐富的裝飾藝術效果。
山西元代的永樂宮,北京明代的法海寺壁畫中,瀝粉的運用已經達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清代的古建築繼承了瀝粉工藝,並充分運用到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和一般的民居彩畫中去。
它們多施水壁畫的瀝線、堆起、花邊、紋樣以及古建築物的戶板和斗拱,有的只施於局部,或獨立的裝飾物品、工藝品,以此來提高製做的裝飾性、工藝性和藝術性。
② 想在牆上做瀝粉畫,應該是怎麼個流程
瀝粉工藝流程
瀝粉畫的特點是創作簡單,具有浮雕感,裝飾性強。瀝粉貼金方法是我國傳統壁畫、彩雕以及建築裝飾常用的一種工藝手段。但古代這種手法多用於局部的點綴,如表現帝王將相的車飾、傘蓋、朝服盔甲以及貴婦人的頭飾。在壁畫上大面積的應用瀝粉貼金,這種方法近代才有。這一方法簡便易學,而且畫面古樸、渾厚、富麗。
1、材料准備及主要用途
五合板、木條、亞麻布或白棉布裁好、瀝粉嘴、乳白膠、乳膠漆、立德粉、滑石粉、透明塑料布、一次性手套、絲襪、尼龍繩、噴壺、鏟刀、復寫紙、油畫顏料或炳烯顏料、各型號畫筆、毛刷、金粉或金銀箔、清漆、骨膠、松節油、調色油、上光油、釘子或釘槍等等。
五合板、木條、亞麻布或白棉布:用於做畫底。
刮刀:(中號),用以鏟除擠得不好的瀝法粉線條。
水桶:用與配置粉漿及用作清洗工具。
鐵絲:用於清除瀝粉鐵管的阻塞。
塑料布:不易太薄,用於製作瀝粉鐵管漏子。
馬口鐵:用於製作瀝粉鐵管。
滑石粉、立德粉或大白粉、乳膠漆(乳白膠):用於配置粉漿及製作畫底。
金、銀箔:用於提金線。
清漆、骨膠:用於保護金粉或金銀箔的效果。
絲襪:用於過濾粉漿。
2、做畫板
將五合板裁好,背後訂上木條。
將乳白膠倒入盆中,加少量的水稀釋攪勻,然後刷到畫板上包括邊框,放置一邊。
將裁好的布用水壺稍稍噴濕,蒙在上好膠的畫板上,用鏟刀由中間向外刮平。
用釘子或釘槍將布固定在畫板邊框上,放置一邊自然陰干。
最後,在畫板布上刮兩次乳白膠來做畫底(防止滲油)。
3、准備圖形
人物、靜物、花卉、風景圖形都可以,畫味感藝術性稍強最好適合用線表現的圖形。
4、做粉袋
(1). 將塑料布套在瀝粉嘴上。
(2). 用繩扎第一次。
(3). 將塑料布反轉過來,用繩扎第二次
(4). 等調好的瀝粉漿灌進去,再將塑料布尾部紮好則成粉袋。
5、調漿
瀝粉漿是將立德粉、滑石粉、乳膠漆、乳白膠按一定比例調和而製成的一種膏狀體。調漿所需的各種成分也決定了線條的性質,如滑石粉可使線條光滑,立德粉能使線條飽滿挺立,乳膠漆使線條挺而不塌,乳白膠使線條能牢牢地粘在畫板上。調瀝粉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何按比例調制十分關鍵,如果調得過稠或過稀或不均勻則會使線條出現斷裂、塌陷、粗細不勻等缺陷。
(1).各成分的基本比例:
立德粉、滑石粉、乳膠漆、乳白膠
1 : 2或3 : 1 : 或少於1,最後加入
(2).調制過程:
先放一份立德粉,兩份滑石粉稍稍攪拌一下,再倒入一份乳膠漆用手(可戴上一次性手套)攪拌,稍後再加一點乳白膠,用手細細攪勻調成均勻膏狀,最後用絲襪過濾。
(3). 瀝粉漿的最佳狀態:
瀝粉漿的粉質細膩,均勻膏狀,粘性強,流下呈線狀,不斷。瀝粉漿如果太稀,會導致瀝粉線挺不住而塌下,如果太稠,則擠線困難,甚至線條過細或出現裂縫。如果瀝粉漿中,膠的含量過少,則導致線條容易脫落。
6、擠線
擠線時注意粉袋應合適,不要太大,手力才能使勻。
擠線時,瀝粉嘴應與畫面保持一定的距離。
起線時注意瀝粉嘴保持干凈,收線時干凈利落。
線條應當流暢、飽滿、挺拔,注意斷口的位置。
當線條擠得不成功時,可在未完全乾透的情況下將其鏟除(注意順著線條方向),然後重新來過。
7、注意
(1). 亞麻布不能直接浸水打濕,否則日後亞麻布會失去彈性,反而變松。可直接用噴壺稍稍噴點水,使布變得有些潮濕,然後再與板上的膠結合,可使膠的粘性更好,布粘在板上更加牢固。
(2). 亞麻布裱好乾後發生起泡現象?原因是:乳白膠刷得太少太薄導致亞麻布不能牢固地粘合在板面上。如果只是在畫板邊緣出現1-2泡,則可將鄰近的釘子拆下幾個,揭開畫布補刷一點膠。如果起泡在畫板中間,則要將整塊畫布揭下,重新刷膠後再將布固定在畫板上。
(3). 要注意畫布的正反兩面,選擇光滑,瑕疵較少的面為正面。
(4). 畫板發生變形、凹凸不平?可能是板材太差或是板面太大而背後的木條太少而支撐不住或是畫布綳得太緊。
(5). 瀝粉線發生斷裂、出現裂縫、太細、塌下等現象?當瀝粉調得太稠時,則容易發生斷裂的現象,甚至出現裂縫或線條過細的現象。當瀝粉調得較稀或乳膠漆的分量過少時,都會發生線條塌陷的現象。
8、顏料特點
丙烯顏料的特點:丙烯是一種最新的顏料品種,它被介紹到中國並在中國生產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丙烯顏料是一種聚合體乳劑和顏料的合成物,上世紀50年代出現在國外,它以其牢固性和化學性質的穩定性(包括色彩的穩定、色層的堅固及耐水性),無論在人物畫、風景畫還是大型壁畫上都有十分廣泛的應用。但應注意的是,丙烯顏料畫在沒有氣孔的表面(如玻璃、不銹鋼、膠片或有油的表面)形成的薄膜無法深入,一旦泡在水中,表層薄膜就會因水滲入而剝落。然而在木頭、石牆、紙張、紙板、石膏、畫布或其他較粗糙無油脂的表面上,這層薄膜則格外地有附著力。丙烯顏料不會起化學變化,不會品質惡化,不會變黃,也不易脆,並有相當大的光線折射能力。
現在人們所使用的丙烯顏料是所有繪畫顏料中最經久耐用而且不易褪色的顏料,在工業方面也大量使用這種顏料。經過多年的戶外測試,證明了它具有堅固性和耐久性。和其他畫種的顏色一樣,它們都是由顏料和接合劑組成,比如油畫、蛋彩畫、水粉畫、水彩畫都是顏料色素加上不同的接合劑組成,所不同的是,丙烯顏料的接合劑揮發性強,乾的速度很快,粘合力很強,這是它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在畫底上做各種肌理,在肌理上可以用透明畫法來染、擦、罩以產生特殊的效果,因為丙烯顏料於後有一定的柔韌性,所以不管畫布如何捲曲甚至折疊都不容易產生裂紋或脫落現象。也可以用透明和半透明的顏色反覆多次的覆蓋,來產生豐富的色彩層次。由於它的粘合力強,很多人把它作為綜合材料繪畫的主要顏料。此外,丙烯不會像油畫那樣有吸油現象,不必等於再畫,還可以畫在任何無油脂的底子上。丙烯既可以用專用的丙烯調和劑來稀釋,也可以用水來稀釋產生類似水彩畫的效果。總之,丙烯畫具有油畫、水彩、水粉的優點和效果而沒有它們的缺點,是一種適用性極強的顏料,並廣受人們的歡迎
瀝粉畫製作程序:先把畫稿拷貝在畫面上,然後根據線稿瀝粉等粉線干透後設色、貼金。一般瀝粉畫用色可單純些、濃重些,因為金銀在較重的底子上可產生最佳的裝飾趣味。傳統瀝粉畫的貼金工藝是先把金膠油(桐油加適量的清漆熬制)仔細描在瀝線上,待八九成干時再貼金箔。過干,金箔易於脫落;過濕,則金銀不光亮。
四,我的心得體會
確定畫稿後,就馬上開始准備材料!我們是集體定製的。先定做合規格的畫框,最好是加上夾板!夾板要很平。選細點的亞麻布,在夾板正面用白乳膠粘牢訂好,亞麻布切記要綳緊,可以用釘槍訂也可以用圖釘搞定,我選擇圖釘,感覺很好。圖釘訂到後面去,不要訂在畫框側面。
完了,就刷白乳膠,最好是北京牌或武漢港牌(漢港牌),一定要刷平!關鍵看手感,經驗,刷子一筆乾脆點,不要拖拉,橫刷再豎刷,反復幾遍,反正刷平是標准!就像以前畫裝飾畫。刷好了就不動它了,放在陰涼處晾乾。
完全乾了,檢察看亞麻布是否拱起,沒有就開始下一步,有的話就還得再來,我再來了一遍後開始用細砂紙打磨亞麻布(其實是上面的白乳膠)砂紙越細越好,但我覺得太細很難磨,需要很長時間,我用的是1000和1200兩種規格的,還不錯。完了開始刷白丙烯,用的是鈦白。刷第一遍白丙烯可以調稀一點點,切記要刷平!又是等著干,幾小時後完全乾了還是用砂紙打磨,再刷白丙烯,再打磨,反復3到5次,畫布就很白很平了!哇,這時候真漂亮!都已經是工藝品了,不忍心再上面塗別的東西了。
到這一步時,時間已經過去幾天了!現在把開始的畫稿拷貝到畫布上,方法很多,最傳統的畫九宮格,現在一般掃描復印,直接用復寫紙印,還可以用反面塗鉛灰再刻上去,但我覺得那樣不太理想,容易搞灰白底子。最好用復寫紙!注意的是白白的畫布千萬不要搞臟了! 接著是瀝瀝粉。瀝粉是由大白粉和白乳膠調和的,不能太干,那樣會很難瀝出來,太濕也會到處流。大白粉最好是北京牌的,沒有大白粉就用滑石粉和老粉調和,大致按7:3的比例。瀝粉嘴需要定做,因為市場上沒得買,到鐵皮匠那做,用白鐵皮。做成一小漏斗狀的東西,尖先是封口的,等到用時按照線條的粗細程度再磨出合適的小口。瀝粉嘴上要套一個厚點的塑料,使勁綁好在瀝粉嘴上部。瀝粉調好後裝在瀝粉嘴上的塑料里,紮好。好了,現在可以瀝了,使勁一按塑料瀝粉就從瀝粉嘴尖瀝出來,瀝成你需要的線(就相當於勾線),一定要瀝的粗細均勻!
好了之後就可以用丙烯上色了!之所以不用油畫顏料,因為油畫顏料乾的太慢,還有就是貴啊!不過小面積的可以用油畫顏料,或勾點小形。
最後的工序就是在瀝粉瀝的線上刷金粉或銀粉!也可以不刷,看壁畫圖案的形式和色彩,因為有的時候瀝粉顏色本身就很漂亮,很白。
完成.
關於瀝粉畫
瀝粉畫源於我國古代建築上的漆藝之一。據傳遠在戰國時期,木結構建築在我國已具相當水平,為了免遭風雨侵蝕,漆工藝人往往在建築上抹漆彩繪。到了清代建築彩繪已形成了一種等級制度,主要用在宮廷,寺廟等建築上的裝飾藝術。不僅如此,瀝粉工藝在古傢具(以及木雕,泥塑人物的裝飾中也屢屢可見。
但作為一種工藝裝飾的畫種,它從建築和傢具中走來,卻是近年來的新鮮的事物,它突破傳統模式,從古建築上單純的描繪程式化或象徵性的圖案紋樣,表現藝術構思而形成了一種用瀝粉工藝完成的繪畫即「瀝粉畫」。這是我多年來不斷探索的一種新的作畫形式,它以獨特的工藝效果和濃厚的裝飾趣味給人以視覺享受。
瀝粉畫是以凸出的線條為作畫媒介,潤色時是色與色之間的界限。瀝粉畫材料需要特殊配製。作畫時,根據構圖要求使瀝粉材料從工具口中瀝出在畫布或畫板上。瀝粉線條的粗細均勻全是手上工夫。雖然瀝粉畫創作過程是腦與力相結合的過程,但瀝粉材料的稀稠適宜也是作畫成功與否的關鍵。
瀝粉畫在藝術風格上強調裝飾性。由於瀝粉畫是以凸出的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製作者在體現自己的藝術創意時,往往以我國傳統圖案為主要造型手段。並且吸取民間藝術的特點,在形象刻畫和色彩處理上可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加以適當的變形和誇張,力求動與靜,疏與密,簡與繁,以及黑與白,冷與熱等藝術要素相結合。有時為了更好的表現藝術效果,製作者在作品中往往鑲貼金銀箔或嵌以其他多種特殊材料,使畫面更加富有裝飾情趣。
我在創作的「樹之魅」為題材的瀝粉畫作品時,為了求得畫面的藝術效果,把構圖的主旋律和節奏作為重要環節。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樹乾的走向有如樂章的主旋律,枝幹在主幹上穿插擴展有如節奏,形成和諧中有對比,統一中有變化,通過這種形式美的法則,加強了作品的審美感和藝術感。同時為了顯現樹木的內在氣質,構圖中誇張地將樹木「解剖」,把樹木紋理美的魅力通過瀝粉線條這一獨特的表現形式反映出來,並且大膽地將樹干表面處理成圖案紋理,大小錯落有至,排列由上而下,使之形象生動而富有裝飾情趣。
瀝粉畫創作過程中,技法熟練純度對作品的完美至關重要。尤其線條美成為貫穿整個畫面美感的基本要素。這要求瀝粉線條不但要飽滿,連貫,粗細要得體,而且在製作線條特別是長線條時最好一氣呵成,有一錘定音之感,避免一根線條上出現多點接痕和修修改改的痕跡,以至影響線條美。
在色彩運用上應該區別於寫實繪畫。由於瀝粉畫是以凸出的線條組成畫面,當光源側面照射在畫面上時,大多線條都留有陰影,這陰影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畫面的固有色。因此,就瀝粉畫色彩而言,大多數不以光源色為標准,較多地用理想色,即放棄各種明暗,陰影,投影等復雜的色彩變化。追求單純,明快而富於裝飾性的色彩效果。
瀝粉畫一般用丙稀顏料著色,也可用油性色彩上色。著色方法有多種,一種為平塗法即著色不見筆觸;另一種為即興上色即著色留有筆觸或二者兼有,可根據作品內容的要求而選之。
瀝粉畫的色彩美,是指各種顏色及其濃淡變化在對象上的一種配置,而這種配置在瀝粉畫構圖中既明顯多樣又巧妙統一。只有不斷地學習探索來提高色彩素養,這樣才能在色彩的大海中遨遊,表現出個性和創造精神。
瀝粉畫由於作畫形式特殊,凸出的線條在柔軟的物體上附著力難保長久(紙,絹等),因此,選擇硬面薄板及綳緊的麻布上作畫最為理想。此外瀝粉工藝還可以和建築藝術相結合,在室內的頂面,牆面做瀝粉裝飾,甚至還可以製作藝術壁畫。
③ 什麼是瀝粉貼金瀝粉貼金施工方法
浸出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技術過程,可以追溯到唐朝。 即使在今天,這項技能仍被保留並廣泛用於房屋裝修。 那麼,什麼是粉末和金,它的構造方法是什麼? 以下小編將向您解釋。
劉粉貼金是漢族的傳統文化。 它是一種傳統的工藝技術,通常用於彩色雕刻和壁畫以及建築裝飾。 一般只用作部分裝飾,例如,用來呈現皇帝的服裝,汽車配件,盔甲等,並作為女士的頭飾。 然而,當涉及在壁畫上使用大面積區域時,這種方法僅在現代生產。 該技術並不困難,非常簡單,整體效果也充滿了誠實和簡單。
浸金粉過程的最大特點是它高於表面,然後塗上金,銀箔,或直接塗在表面等,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 它還將帶來優雅和優雅的感覺。
自來水粉膏施工方法
1。 使用膠合板或使用膠合板將骨架釘在背面。
2。 然後在釘子表面塗上白色乳膠,然後用白色棉布將其鋪在板面上,然後用手壓平,壓平,等到白色乳膠完全乾燥。 它可以在以後使用。
4。 製作白色乳膠並靜置粉末,慢慢將其製成漿液,然後將其注入空白乳膠瓶中。 可以根據線的粗細將瓶口切割成相同的尺寸。 是的,然後用手擠壓白色乳膠瓶並按照屏幕輪廓。
5。 排出輪廓後,您可以使用水粉或丙烯或油漆來繪制圖案。
6。 填充顏色後,可以用刷子調整金銀粉,慢慢畫出線條。 完成後,圖片將非常華麗和干凈。
④ 瀝粉畫的瀝粉漿怎麼調簡單點的。用白水粉和白乳膠可以么瀝粉畫必須畫在白布上么
去網路查查。
⑤ 瀝粉明柱是什麼
摘要 簡單的理解,明柱(梁)用實線,暗柱(梁)用虛線表示,僅供參考。
⑥ 有關故宮的圖片、詩詞、楹聯、故事、傳說
傳說
我聽老人們說,在1983年的一個深夜,有一個人從故宮珍寶館附近的夾牆走過,突然發現遠處有一對打著宮燈的人,他想這個年代都用手電筒阿,誰還用宮燈呢,難道是。。。。可又一想黨教導我們世界上是沒有鬼神的,肯定是眼花了,或者什麼自然現象,於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麼追也追不上那隊打著宮燈的人,不過遠遠的看去,的確是穿著清朝的旗袍的宮女,打著眀紗的宮燈整齊的走著。這下可把他嚇壞了,癱坐在地上,也不敢追了,直到燈光看不見了,才從另一條道一步一步地挪回家了。
還記得小時候故宮曾經發生過一起盜寶案,嫌疑人在閉館之前藏到了珍寶館對面洗手間之間的夾縫里,到了工作人員下班以後就出來,先進了珍寶館然後是鍾寶館,偷了不少東西,可沒走多遠就被巡查人員發現了,發現的過程也挺離奇的,本來那個巡查人員沒想抬頭看,可心裡就是有一個聲音告訴他,有人在拿我的東西,他就在牆上,這個感覺一直在心頭環繞,於是他就用手電筒往牆上照,真的發現了那個嫌疑人。他也嚇壞了,半夜故宮的一個牆頭上出現一個人影,於是他就大叫了出來,大家都用手電筒照了過去,就看見那個身影跳下了牆,於是就報了警,後來聽說武警和警察就封鎖了故宮,城牆周圍布滿了警察,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還有抓捕的,後來那個嫌疑人就從城牆上的一個地方跳了下來,居然沒有摔死,被松樹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傷了腿,被抓獲了。
參考資料:http://www.97tour.com/beijing-history/gugong-legend2/index_2.html
楹聯
北京故宮楹聯選(一)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為明清兩代皇宮。其名稱系借喻紫微星垣而來。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星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微宮。明永樂四年(1406)始建,佔地七十二萬多平方米,屋宇九千多間。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華,亦是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體。內中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現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對「紫禁城」一詞中「紫」字的來歷及其含義,過去大致有三種解釋: 一、據神 話傳說,天帝住的「天宮謂之紫宮」(《廣雅·釋天》),而封建帝王自命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所以他住的宮殿也應相當於天上的「紫宮」。 二、從中國古代「紫氣東來」的典故而來,認為「紫氣」是象徵皇帝的祥瑞之雲氣。 三、從古代的「星垣」學說而來。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星垣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它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而紫微星垣處於三垣的中央,是代稱天子的。紫微星即北斗星,其由群星環繞拱衛,古時有「紫微正中」和「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之說。因此紫禁城中的「紫」字正是從上述觀念而來的。同時,「天子」居住的皇宮,戒備森嚴,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城,所以舊時被稱之為紫禁城。 太和殿在故宮中極為高大突出,象徵「天」的崇高偉大。乾清、坤寧二宮,則象徵天、地;其兩側的日精、月華二門,象徵日、月;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而東、西六宮以外的數組建築,便象徵天上的眾群星。這些象徵性的建築群,拱衛著象徵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寧二宮,以顯示天子的威嚴,以皇帝「受命於天」和「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後、皇太後、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 殿、後三宮坐落於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 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鍾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並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一、外朝三殿
外朝三殿俗稱三大殿,是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築。東西兩廡各32間,東廡正中為體仁閣(明代叫文昭閣),西廡正中為弘義閣(明代叫武成閣,珍藏永樂大典處)。兩廡之房是內府的銀、皮、緞、衣、瓷、茶六庫。三大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形須彌座上,該座由漢白玉雕成,高二丈余,下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這里也稱丹墀或丹陛。每層丹陛都橫卧地袱,上立望柱,柱頭雕以雲龍雲鳳圖案。地袱下有排水溝伸出底部,雕出螭首,口中小孔為出水口。整座丹陛上共有螭首1142個,如遇雨天,可見「千龍吐水」之奇觀。本區全部佔地面積約87萬多平方米。
【協和門】
熙和門,在金水橋西的門前廣場旁,門前東西兩廡各22間,皆崇基。東廡正中為協和門,西廡正中為熙和門。協和門之南廡為內閣誥敕房,北廡是稽察上逾處。熙和門南廡是�書處,北廡是起居注公署。廣場東南隅是內閣公署,西南隅是膳房庫。熙和門旁有一鐵環,粗如拇指,距地3尺,傳為康熙拴驢處。
協氣東來,禹甸琛球咸輯瑞;
和風南被,堯階蓂莢早迎春。
——佚名題協和門
聯嵌「協和」。琛球:寶玉名,代指朝貢各國;蓂莢:瑞草
【熙和門】
景緯霞敷,星罕燦三辰珠璧;
元和春盎,雲璈宣六代咸英。
——乾隆題熙和門
雲璈:古樂器;咸英:古帝王樂曲名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米、重約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角(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角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日麗丹山,雲繞旌旗輝鳳羽;
祥開紫禁,人從閶闔覲龍光。
——佚名題太和殿左門
鳷觀祥雲,九澤同文朝玉階;
鳳樓煥彩,八方從律度瑤閶。
——康熙題太和殿右門
龍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廣運;
鳳城回北斗,萬邦和諧頌平章。
——佚名題太和殿
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
——乾隆題太和殿
【體仁閣】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面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毀於火,當年重建。體仁閣高2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面闊9間,進深3間,明間為雙扇板門,左右各3間安裝一碼三箭式直欞窗,兩梢間、山牆及後檐用磚牆封護。檐下施以單昂三踩斗栱。一層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圍廊裝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頂層屋檐,柱間設尋杖欄桿連接,站在平座上可憑欄遠眺。上層樓7間,四面出廊,前檐裝修斜格欞花槅扇28扇,梢間與山牆及後檐牆用木板做封護牆,減少了下層的承重力。檐下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獸7個。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於此。乾隆年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綉木架143座。
黃道開天,東壁琛閣輝玉宇;
紫宸日麗,西山爽氣映瑤階。
——佚名題體仁閣
【弘義閣】
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面東,與體仁閣相對而立。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初稱武樓,嘉靖時稱武成閣,清初改稱弘義閣。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皇帝皇後筵宴所用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該庫收存。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左右對稱,建築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時體仁閣被火燒毀,就是仿照弘義閣重建的。由於二閣是太和殿的兩廂,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從,又不能相差太大,影響和諧,因此建成樓閣形式,兩層之間設腰檐,出平座,屋頂為單檐廡殿頂,此種做法使其高度達到23.8米,相當於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於與其相鄰的廡房,既不逾越建築等級之制,也無兩廂渺小之感,同時又改變了建築空間的呆板。二閣與主體建築配合協調,使整組建築愈顯氣勢恢宏。
畫棟凝熙,東望攝提輝曉日;
彤庭延景,北臨棨戟動朝光。
——乾隆題宏義閣
【中和殿】
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雲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牆,上置瑣窗。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中和殿門窗的形製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後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仁壽握乾符,萬國車書會極;
中和綿鼎籙,九天日月齊光。
——乾隆題中和殿
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
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
——乾隆題中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順治三年(1646)至十三年(1656),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凝鼎銘而當陽,聖籙同符日月;
握乾樞以御極,泰階共仰星雲。
——乾隆題保和殿
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
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乾隆題保和殿
二、內廷中宮
乾清門以北為內廷,是帝後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內廷門戶眾多,其形式雷同,雖然目迷五色,但有其建築規律。以中軸線上的中宮為中心,兩側配以東、西六宮,成為眾星捧月之形式。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檐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桿。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門扉安設在後檐部位,門廳敞亮。兩梢間為青磚檻牆,方格窗。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繪金龍和璽彩畫。門兩側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長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裝飾,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絢美艷麗,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將乾清門映襯得華貴富麗。門內有高台甬路連接乾清宮月台。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紫極正中央,萬國共球並集;
青陽迎左個,千門雨露皆新。
——佚名題乾清門左門
皋應辟春陽,瑞氣常浮五雉;
曦和迥日馭,卿雲時捧雙龍。
——佚名題乾清門右門
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環紫極;
皇圖千禩永,堯天舜日啟青陽。
——康熙題乾清門
【乾清宮】
乾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 ,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御。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後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後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代康熙以前,這里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里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雍正元年曾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里也曾舉行過千叟宴。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乾隆題乾清宮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艱。
——康熙題乾清宮
學騎墜地杖龍駒,試劍殺妃傷長女,君王神武是何帝;
命相年達十餘輩,理財添餉千萬兩,政府昏橫過暴秦。
——李岩題乾清宮暖閣
暖閣,在乾清宮側,舊時為防寒而從大屋分隔出的小間稱暖閣。本聯為闖王部將李岩因長公主為崇禎砍傷有感而發。
【日精門】
日精門在乾清宮院內東廡中部,其南有祭孔處,皇帝讀書前,先要在此拜祭孔子。
日麗金門,五色雲屏三島近;
風和玉殿,九霄彩仗百花新。
——佚名題日精門
【自鳴鍾】
自鳴鍾在日精門北。
簾縈香篆齊心久;
座殷鍾聲問夜遙。
——乾隆題自鳴鍾
【至聖先師室】
至聖先師室在乾清宮院內東廡,此為供孔子之室。
開洙泗新傳,聖由天縱;
集唐虞道統,德合時中。
——乾隆題至聖先師室
洙泗,古曲阜兩河,孔子曾於此講學,後人即以此作為儒家代稱。
【上諭館】
上諭館在乾清宮院內西廡,事皇帝批本處。
一代典章垂渙汗;
萬年法守仰都俞。
——佚名題上諭館
渙汗:喻帝王發布號令,如同出汗,不能收回;都俞:堯與臣下的嘆答詞
【誥敕房】
誥敕房在上諭館旁。
天寵遙頒青瑣客;
國恩重溢紫泥封。
——佚名題誥敕房
【上書房】
上書房在乾清門東側,是皇子讀書處。
⑦ 太和殿介紹
在故宮中有一個級別最高的宮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據說太和殿是仿照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而成的,明朝時候叫奉天殿,後來改為皇極殿,等到清朝順治年間才改名為太和殿。
除了這個歷史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關於太和殿的歷史趣聞。在清朝末代的時候,當時只有3歲的溥儀登基時,是由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親自將他抱扶到太和殿寶座上的。在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鼓樂齊鳴的聲音將只有3歲的小皇帝嚇得哭鬧不止,怎麼哄都沒用,直接嚷著要回家去。載灃當時急得滿頭大汗,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那些清朝大臣當時就覺得這句話不吉祥,沒想到才過了3年,清政府就推翻了,載灃說的那句話果然被驗證了。
⑧ 故宮有哪些歷史背景
1、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
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
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後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2、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於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8)瀝粉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⑨ 瀝粉和原子灰的區別是什麼
瀝粉--立德粉是一種白顏料,硫化鋅及硫酸鋇的混合物。
由硫酸鋅和硫化鋇溶液起反應而得的沉澱,經過濾、乾燥及粉碎後,再煆燒至紅熱,傾入水中急冷而得。遮蓋力次於鈦白。不耐酸。
現在有些立德粉用表面活性劑進行過表面處理。
滑石粉的主要成分是滑石。英文名為:talc
CAS No.: 14807-96-6
分子量: 260.8617
中文別名: 水合硅酸鎂超細粉
分子結構圖:分子結構圖
本品為硅酸鎂鹽類礦物滑石族滑石,主要成分為含水硅酸鎂,經粉碎後,用鹽酸處理,水洗,乾燥而成。
原子灰--又稱不飽和樹脂膩子是由不飽和樹酯、滑石粉、苯乙烯等料經攪拌研磨而成的主體灰及固化劑組成的雙組份填平材料,具有常溫固化乾燥速度快附著力強、易打磨等特點,廣泛使用於汽車、機車、機床、混凝土砼體類建築物的製造及修理的表面塗層,也可應用於傢具、地板等室外裝修及頭盔、模具產品。
原子灰,俗稱汽車膩子,是近20年來世界上發展較快的一種嵌填材料。原子灰是一種以不飽和聚酯樹脂為主要原料,配入了鈷鹽引發劑、阻聚劑、滑石粉等填加劑,用過氧化物作為固化劑的可根據實際需要,隨時調配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型嵌填材料。與我國傳統膩子如桐油膩子、過氯乙烯膩子、醇酸膩子等相比,原子灰具有乾燥快、附著力強、耐熱、不開裂、施工周期短等特點。它的問世,讓一度落後的汽車板金修理業實現了跨時代的飛躍。
使用方法
1. 基灰和固化劑的配合比例為100:2至5(重量計),氣溫愈低固化劑用量愈多。
2. 等塗的金屬表面應徹底清除油污、銹斑、舊漆及水份。
3. 原子灰用量以一次性用完為宜,基灰和固化劑按比例進行配練,至顏色均勻一致即配完成。
原子灰的新用途,即原子灰用於製作吸塑模具的新用途,不但原料來源易,成本低,可在常溫常壓下成型,模具耐熱性能好,機械強度高,不易變形,並且工藝簡單,加工容易,重量輕,模身光潔度高,壽命長,模具修改容易,製造時間短,安裝方便,利用其生產出的塑料製品脫模易、質量好,與現有技術相比,從性能和效果上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