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1、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散氏盤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3、虢季子白盤
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單獨性。
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注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錢條刻意拉長,造成動盪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大家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
篆書的特點:
1、因形立意
篆書書法欣賞的特點首先是因形立意。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現方法很多,大多屬於因形立意,如馬、羊、象等寫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結構的法則還沒有規律化,寫一個人字,可以表現彎腰勞動,也可以表現成跪著的人。
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狀及位置也是很散亂的,到了秦代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文字經過整理,才比較趨於統一,但是還保留著很多因形立意的圖形文字。
2、體正勢圓
篆書書法欣賞的特點還有體正勢圓。小篆形體要憑、要正,橫畫逼平、豎畫必直,是嚴緊而又工整的書體形式。小篆從結構到運筆都是以圓為主,字的外輪廓,由於字的中心十字線拉長,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橢圓形。
② 篆書作品
《泰山》、《嶧山》、《琅琊台》《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鍾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2)簡單篆書作品圖片擴展閱讀:
漢字的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變體,極為繁瑣。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
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③ 名師小篆作品4-8字
名師小篆作品
清代鄧石如篆書見圖:
見圖:
④ 小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一、張樹侯
張樹侯(1866-1935) ,室名晚菘堂,安徽壽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創辦了「強立學社」,策劃安慶起義,後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參加辛亥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後,因政局混亂而退居鄉里潛心藝術創作。
張老曾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燕京大學任教,講授經學與書法,其擅長書畫,尤精篆刻,主要著作有《書法真詮》、《淮南耆舊小傳》、《晚菘堂詩草》等。
⑤ 篆書的作品有哪些呢
1、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散氏盤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簡介。
嶧山刻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翔靈動之勢。書法造詣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⑥ 元日篆書作品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⑦ 篆書四字成語書法作品圖片
摘要 您好,我正在根據您提的問題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⑧ 篆書,這個字念什麼
汪的篆書書法圖片(3種)
說文解字
⑨ 兩個字的書法作品小篆
小篆書法作品:
【佛緣】
⑩ 著名大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大篆作品
1、《睡虎地秦簡》:
(1)《睡虎地秦簡》展現的書法美非常獨到,溫潤、華貴、空靈,用筆干凈利落,不用勾挑和牽絲,這讓人聯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書法。
(2)秦王朝雖然用小篆統一了全國官方文字,但並沒有消滅異體字,民間文字多姿多彩。中國文字在演進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啟漢隸,民間流行的書體屬於自然演進的書體。
(3)《睡虎地秦簡》的書法可以歸於自然演進的秦隸一類,也可歸入秦篆。從字形可以看出此簡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字形在減少了盤曲之後,同小篆的寫法大同小異;在筆意上略帶隸書意味,此簡冊中文字的橫畫,起筆重按、收筆輕提,已初具蠶頭燕尾的筆意。
五、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石鼓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周頌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散氏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毛公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睡虎地秦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