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老年人的心態
老年人的心態特徵為以下三點:
1.失落感 老年人由於社會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變,心理上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發脾氣。
2.孤獨感 老年人由於喪偶、獨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交往不便,心理上常常易產生隔絕感或孤獨感。
3.恐懼感老年人由於機體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給兒女加重負擔等問題的發生,心理上可產生憂慮感或恐懼感,從而也可表現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緒。
『貳』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從醫學上說,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一個「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標志著一個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過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於不適應生理上的變化,情緒上往往表現為:焦慮、憂郁、煩躁、情緒易波動、多疑。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從工作、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思想、觀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一段時間里,由於心理上適應不了這個大變化,也會出現一些異常表現。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也可以稱之為「心理更年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異常表現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把工作視為生命,認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義,從而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這樣年復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習慣了的生活模式。一旦離退休了,一切發生了根本變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暢,坐卧不寧,無所適從。
二是人生價值貶值感。不少老年人當初工作時都負有一定責任,掌管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工作。那時自我感覺是在一定范圍內是「舉足輕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上受領導重視,下受部屬(群眾)尊敬,說話有人聽,一呼百諾。一旦退休後,就感到身價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無所事事,說話也沒人聽了,辦事也不那麼靈了。感到有一種無聲壓抑。
由於心理上的不適應,情緒易波動,思想沉悶,敏感多疑,察言觀色,總感到處處不順心,在家裡往往發無名火,自我價值觀、理想、事業心幾於崩潰,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種末日感。
中醫認為,「暴怒傷肝,氣郁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於心理上的氣火。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須發皆白,這有些誇張,但郁悶氣火,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離退休的同志在這個「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盡快適應,往往會導致傷身致病。所以,在這個階段,應慎重對待之。
學點中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學家為了系統而深入地探討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衰老與消亡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原因,把心理學按人的年齡階段劃分為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
中老年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機體老化以及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現象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並研究如何維護這些心理活動的衛生與健康。
我國對中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著。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孔子家語)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腧距」的論述,指出成年期隨著人的成熟發展而發生的適應環境能力的變化。老莊在《道德經》和《莊子》中也明確提出無欲、無知、無為的「歸真返樸」思想。
《內經》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掌握各種健身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自然壽限。明代龔應園在《萬壽丹書》中載:「如虛子日: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
「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物無味。寢處不安……」,其中生動地論述了人在衰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而近代老年心理學則在我國起步較晚。對老年心理學較系統的研究(主要在記憶的年老化研究方面)是80年代才開始的,並日益受到我國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視,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較大的發展。
年代、生理、社會與心理年齡
科學家們認為,在人的生命進程中,同一個年代,人們可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年齡:
年代年齡
指人離開母體後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如一個小孩降生後成長了一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一歲,活了80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80歲。目前我們使用的都是年代年齡。
生理年齡
是指根據個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生理功能以及反映這些狀態和功能的各種生理活動指標來確定個體年齡。目前生理年齡一般分四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生長發育期,20~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也就是說,60歲以上的人就是老年人。但這里的「歲」,同年代年齡的「歲」不同,年代年齡60歲的人,生理年齡可能是55、60或70歲。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齡可以由突然患病、受傷而發生變化。總之,生理年齡和年代年齡不完全是同步的。
社會年齡
根據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來確定年齡。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越大,社會年齡就越成熟。它也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7歲是未成熟期,18~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社會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這里的「歲」與其他年齡中的「歲」含義也不相同,特別是與年代年齡的「歲」相差很大。有的人游手好閑,終日無所事事,在與他人交往中無足輕重,其年代年齡雖進入壯年期,但社會年齡仍處於未成熟期,並將直接進入衰退期。
心理年齡
是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程度確定的年齡。它以意識和個性為主要測量內容。心理年齡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未成熟期,20~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一般認為心理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心理年齡的「歲」與年代年齡、生理年齡的「歲」含義不相同,往往也不是同步的。
採用心理年齡來確定老年人的優點是它反映了一個人的能力,也有人認為心理年齡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壽命。如國外有人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的衰退似乎與年齡本身無關,而與接近死亡的期限有關。
確定一個人是不是老年人,不僅是以年代年齡為標准,還要看他的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年代年齡的增長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卻是可以通過增進身心健康而延緩增齡的。所以老年人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防止早衰,使自己的壽命達到自然賦予的正常年限。
中老年人的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又分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內部感覺有運動覺、平衡覺等;外部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代科學又擴展了人類感覺種類的概念,增加了本體感覺、磁覺等。知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人的感覺一經發生便轉化為知覺。如一看到桔色,或嘗到橘子的甜,或聞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這是橘子。有時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進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並不需要取出來看、聞、嘗,就是這個道理。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知覺以感覺為基礎,是又高一級的心理活動。知覺與感覺是同時產生的,統稱為「感知」。
人的感覺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覺能力可因機體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視覺
老年人視覺的衰退很明顯。1.2以上的視力,39歲以下的佔80%,而40~50歲減到60%,50~60歲減到50%。在60歲以前,遠距離視力,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上,60歲之後便急劇衰退。而近距離視力(指在一般閱讀距離上能辨認多大的字)變化卻很大,這是老年人的視力特徵,即出現看近不清楚,看遠清楚的現象。俗話說:「四十四,眼生刺」。也就是說,40歲以後,焦點調節功能急劇衰退,老視現象(俗稱老花眼)就逐漸出現了。一般平均在47歲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鏡。人到老年,眼的晶狀體變成黃褐色,因此把物體看成是偏黃色的(猶如戴上黃色的濾色鏡)。老年人對藍色、綠色辨認最困難,而黃、紅色則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別同一物體時,成年人與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劇增加。
視力下降的原因,並不完全是由於視覺器官的退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動脈硬化症、視網膜變性症、視神經萎縮等各種眼病,都會造成老年人視力下降。
聽覺
在各種感覺中,受老化影響最明顯的是聽覺。聽力以20歲為頂點,以後緩慢下降。一般50歲以後,聽力就顯著下降。因年齡變化,有的人聽不見手錶秒針的聲響;有的人在人聲嘈雜的環境中,聽不清對方的講話。據調查,美國65~74歲的老年人中,13%聽覺遲鈍,我國是48.7%。男性老人聽力減退比女性明顯。另外,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斷下降。對語言的理解在20~50歲時是相對穩定的,到80歲則下降25%,或更多,特別是對較復雜和速度快的語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減退得更明顯。許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聽覺已在下降,總認為別人說話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談話最好是面對面,這樣可以觀察對方的口形。
味覺和嗅覺
味覺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數量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數從舌前部開始向舌後部逐漸減少,這一減少過程相當緩慢,一直要持續到老年期。另外也有從舌中心向四周減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幾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後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還有少數味蕾。因此,味覺的敏感程度也就隨著年老而減低。味覺的基本要素分為甜、酸、苦、咸。一般50歲之後反應明顯遲鈍,特別是對甜和咸兩種。嗅覺一般與味覺同步老化。60歲後衰弱現象更加顯著。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無味的原因。
觸覺和本體感覺
觸覺在、50~55歲之間幾乎不受年齡增長的影響,而到55歲之後就會驟然變得遲鈍。本體感覺包括對疼痛、振動、溫度、壓力、傾斜、加速度等的感覺。痛覺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遲鈍,一般從45歲開始下降。
同時,老年人的平衡覺、運動覺也相應下降,所以老年人往往走路不穩,失去平衡而跌倒。摔跤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感覺能力衰減,知覺能力也就相應衰減。但知覺有既往經驗參考,所以比感覺衰退得晚和輕。一般來說,老年人比年輕人觀察事物遲鈍一些,但只要仔細地觀察,其效果與青年人往往差別不大。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反應慢,青年人可以邊觀察邊動作,老年人必須觀察清楚再動作,所以老年人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上騎車、走路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的性心理特徵
有關老年期的性問題,社會上普遍持消極和否定的態度。這里有一個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狹隘地認為性僅是性器官的結合,這是不正確的。性本身並不僅意味著性交,觀看異性的容姿、裸體、握手、撫摸、接吻、手淫、閱讀色情小說、只同異性交談等等,都屬於性行為。
性功能隨著年老而有衰退的傾向,但不會完全消失。老年人對性的慾望與興趣能維持到相當高的年齡,是老年期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人認為性激素的枯竭等於性功能的終結,這是一種誤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後(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夠進行性活動。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會出現陽萎。也就是說,性激素確實是左右人的性活動的一個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因素。對於人的性活動來說,大腦(精神刺激)更為重要。最新科學發現,性激素的枯竭,會導致女性閉經、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於產生量的減少,但不會便性活動完全停止下來。
另外,伴隨著衰老而產生的性器官的形態變化會給性生活帶來某種影響,但不會構成性活動停止。
老年人的性行為,除了受增齡的影響外,還強烈地受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凡夫妻感情和美、家庭生活安逸、子女孝順、心理健康的,性生活能維持到70~80歲,乃至90歲。老年人只要身體健康,一個月可過一次性生活。近來有人報告,60~94歲的老年人中,有15%的人經歷了一個長達數年之久的性活動增強階段。
許多老年學家認為,正是老年人才最需要給於和接受性生活的能力。因為很多人的老年期是憂郁的,特別是老年鰥夫的憂鬱症發病率特別高。他們失去了工作、朋友、健康,失去了「性魅力」,這時候特別需要證實自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有價值的、重要的人物。當然,也有的老年人喪失性能力後感到輕松寬慰,把精力寄託於社會、家庭和親友。
心病要用心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學,目的在於使自己能主動地去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使之長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從而健康地、有所作為地度過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體不健康,都稱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這是不科學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晉朝有個人叫樂廣。有一天,他的一個好朋友去看望他。樂廣拿出酒來招待他,兩人邊喝邊談。可客人好像有什麼心事,酒喝得很少,話也談得不多,一會兒便起身告辭了。這個朋友回到家裡,頓時生起病來,請醫服葯也不見效。樂廣得知這個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視,詢問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時候,我彷彿看見酒杯里有條小蛇在游動,心裡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來就病倒了。」樂廣想了想,便熱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飲幾杯,並保證能治好他的病。此次,倆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處。主人給客人斟上酒,笑問道:「今天杯里有無小蛇?」客人看著酒杯,叫道:「有!好像還有。」樂廣轉身取下掛在墒上的一張弓,再問道:「現在,蛇影還有嗎?」原來酒杯里並沒有什麼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懼盡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據有關資料報導:曾對200多人進行將近40年的情況調查,其中心情舒暢的59人中,僅有兩個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壓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肺結核、哮喘等發病,確與情緒有關。
對已患病的老人來說,在對待疾病和治療方面,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葯醫」,良好的心理狀態,與醫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減輕,使絕症得到緩解。因此,必須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叄』 老年人如何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態要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尋找生活的樂趣;培養新的興趣愛好;面對煩惱,坦然面對,保持清心寡慾;保持飲食均衡;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多與人交往。
1、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老年人對未來的生活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信任何事都有解決的辦法。
2、尋找生活的樂趣。把以前積累的知識、經驗、技能等盡情發揮出來,尋找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樂趣。
3、培養新的興趣愛好。例如,種花草、打太極、書法、養小鳥等,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樂趣,更有意義。
4、面對煩惱,坦然面對,保持清心寡慾。面對不如意的事情不必過度郁悶,更不要讓自己處於焦慮狀態,可以找朋友、家人傾訴,及時釋放情緒,不要憋在心裡。
5、保持飲食均衡,保證身體能攝取足夠的營養。多吃健康有營養的食物,可以適當吃些保健品,保證身體營養充足。
6、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而且能讓人保持愉悅的狀態,對身心有益。但不能做激烈的運動,以舒適為宜。
7、多與人交往,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朋友多,自然不會覺得孤單,生活也會因與人交往變得充實起來。
『肆』 贊美老年人的年輕心態
1、聽了老人言,不會作大難;不聽老人言,到老不周全。
2、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3、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4、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5、垂頭自惜千金香,伏櫪仍存萬里心。
6、三斤子姜不如一斤老薑。
7、老驥思千里,飛鴻閱九洲。
8、每個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墮落,抱怨下一代的無禮和傲慢。
9、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10、烏球子樹老來紅,荷葉老來結蓮蓬。
11、日落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12、老去心情隨日減,遠來書信隔年間。
13、甘蔗老來甜,辣椒老來紅。
14、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15、老年的悲劇不在於一個人已經衰老,而在於他依舊年輕。
16、壯心未與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17、發白如雪,那是歲月滄桑撒下的鮮花,彎軀如弓,那是時間老人積蓄的能量,手如槁木,那是神農賜予不斷收獲的碩果,睛若黃珠,那是上蒼賜予五彩繽紛的顏色。
『伍』 60歲左右的人每天早上在群里發類似早上好、一天快樂等的信息和圖片,他們是怎麼想的
60歲左右的人每天早上在群里發類似早上好、一天快樂等的信息和圖片,是因為自己太孤獨了,他們希望有人能陪他聊天,互相交談。作為青少年,他們應該尊重老人,關心老人,照顧老人,以身作則,讓老人感受到社會和家庭對他們個人感情的溫暖。
因此,60歲左右的人每天都會發表「早上好」和「快樂」這兩個詞,這也表明老年人願意選擇積極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老朋友,在他們年老的時候,他們應該和這些老朋友快樂地度過每一個未知的明天。
『陸』 老年人如何保持美好心情
1、學會自信
老年人容易因為退休後沒事做產生一種人老了,由於沒用被社會所淘汰的自卑感,因為這份自卑感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生活也變得更加的苦悶起來。
老年人要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樂的秘訣。惟有自信,才能在困難與挫折面前保持樂觀,從而想辦法戰勝困難與挫折。「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可見,自信的人生活中可以找尋到更多的快樂。
2、不要鑽牛角尖
看任何事物都不能認准死理,否則就容易鑽牛角尖。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和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擺脫由看問題僵化而帶來的苦悶。
3、廣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平時不忘老年朋友,也要廣交新朋友,交中青年朋友,與兒孫交朋友,與老伴不僅僅是夫妻,更要努力成為知心朋友。善於聊天、談心,與人交談能緩解壓抑心情、減少孤獨、開闊視野,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4、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老年人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有重心,人的心情也會好起來。老年人到了退休階段更應該尋找生活的樂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適當的興趣愛好可以陶冶情操,比如畫畫,寫毛筆字,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等,只要自己喜歡的都可以學一學。
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只要覺得有情趣,能使心境、視野開闊,能陶冶自己的活動,就去積極參與,不畏流言、不懼蜚語。這樣不僅可以打發空閑時間,還可以愉悅心情。
5、保持心理上的年輕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衰老是無可避免的,因此老年人更應該保持心理上的年輕。誰都明白衰老是自然規律,但未必都能做到從心理上更好地保持年輕。
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完全可以不同步,要防止人未老心先老,應當樹立一種比自己實際年齡小幾歲的心態。老人這樣生活起來會快樂很多。
6、樂於承認失敗與缺陷
一個人難免遇到失敗、失意的事情,或是自己本身存在某種缺陷。對此,專家指出,當你樂於承認既成的事實,並且樂於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你就有了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7、學會傾訴和宣洩
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抒發,宣洩出來,把自己內心的不滿,苦悶向他人傾訴,尋求他人的理解。傾訴就是將心中的苦悶憂郁,向友人訴說時,使心中的惆悵輕快的向外流淌。
當我們對朋友敘述著抑鬱時,理解和友愛消除了我們心中的淤塞。把心理的垃圾倒出來才有空間去接收愉快的事物。
8、吃點聖女果
也就是櫻桃番茄,其蕃茄紅素含量尤其高。蕃茄紅素是目前在自然界的植物中被發現的最強抗氧化劑吃點之一,可以抵抗炎症,保護大腦,讓大腦健康積極運行。
9、幫助他人
俗話說:「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他人也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老年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多參加社區主持的社會活動,不僅可以打發時間、排解心靈上的孤獨寂寞,還可以通過幫助他人得到快樂。
10、吃點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是指沒有添加牛奶的巧克力,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成分類黃酮,有助於促進大腦一些重要區域的血流速度,迅速改善情緒,讓人的熱情增加,大腦變敏銳,精力充沛。
11、吃點蘆筍
所有抑鬱症病例中,至少一半的患者缺乏葉酸。而蘆筍具有高含量的葉酸和色氨酸,二者被大腦用於製造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血清素能傳遞神經之間的信息,並影響人的胃口、內驅力(食慾、睡眠、性)以及情緒。
12、學會寬容
老年人要學會寬容,培養自己寬廣的胸懷。在生活中,即使是與自己關系很親密的人,激怒了你,埋怨了你,也要放寬責備的尺度。時間長了,「日久見人心」,人們會很樂意地與你相處,老人也一定會嘗到人際關系融洽帶來的歡樂與快慰。
一個人心胸狹窄,只關注自己,就容易生氣,悶悶不樂,斤斤計較。而當你胸懷寬廣時,你就會容納別人,欣賞別人,寬容別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樂觀,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仁者無敵」。
13、心理上保持年輕
誰都明白衰老是自然規律,但未必都能做到從心理上更好地保持年輕。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完全可以不同步,要防止人未老心先老,50歲就認為自己已老了,60多歲覺得自己不中用了。
應當樹立一種比自己實際年齡小幾歲的心態,日常生活中用加減法的方式來計算年齡,如在著裝、美容、社會活動、待人接物等方面,在實際年齡上減5~10歲,如60歲就當自己50多歲。
在體力、體育運動、外出旅遊等活動的時間安排和速度上,特別在體力負重、攀高抻拉等活動量上應在實際年齡上增加5~10歲。中老年人一定要牢記在體力活動中要量力而行。
『柒』 中老年人動了情,都是什麼樣的心態
03
昨天晚上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意味著我又增長了一歲,頓時心裡有了恐慌感。
小時候做夢都想長大,長大後做夢都想回到小時候,一天天過得很慢,一年年過得太快了。人這一生,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大魚海棠》中有句台詞:
“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既然一生那麼短,反正都會失去,為什麼不勇敢一些呢!人不論到了什麼年齡,情感都是有需求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並且去幫助他們。
並不能因為他們的年齡,而有那麼自私和不公平的對待。
女人這一生其實挺不容易的,在最好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家庭,都來不及跟時間打聲招呼,它就已經從指間悄悄溜過。
幸福不一定要通過感情才能產生,但總有一些珍貴的東西唯有通過感情才能產生,比如情感的寄託、精神的依賴。
那可是一個人活著的希望和奔頭啊!
也許這段愛情沒有結果,但至少兩個人曾經相愛過、真愛過、幸福過、快樂過,那麼就已經足夠了,足以對得起自己,足以對得起生命。
不愛到最後,誰也不知道有怎樣的結局,唯有努力爭取過,才不會有遺憾。愛情是無關他人的一樣東西,不應該因為他人有束縛和壓力,為了自己的幸福,你應該拋棄所有顧忌。
這一生很短,如果愛,就用盡全力,不管結果怎樣,至少能在將來的歲月里無怨無悔。
即使分開了,我們也可以把相愛的記憶化作無邊的祝福,默默祈禱對方能幸福一生。只要勇敢前行,就一定能得到收獲的喜悅。
“不要太計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至少在後來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緣分來臨之時,我們沒有錯失;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沒有錯過。”
『捌』 生活禪: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組圖)
【人到老年的最高境界】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要善於享受孤獨。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部分在社會,多半在自己。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要做到老年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快樂的高度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就無處而不樂,無時而不樂了。——朋友發我的,我與朋友分享—— 【獻給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 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13.26%,達到1.7765億。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問題。現將我國葯理、毒理學領域成績斐然的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院長,也是一位雲游四方的旅行家秦伯益院士對於晚年生活的感悟,以他自身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經歷整理成此片,希望能給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帶來一些啟示。
什麼年齡干什麼事 人生有不同年齡階段,青年時是女兒,中年時做媽媽,老年後當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也同樣有相應的角色轉換。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晚年就成為觀眾了,這就叫什麼年齡干什麼事。如果做女兒時不好好學習、積極向上,就難以成才;做媽媽時如果不下撫兒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難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時如果還要事必躬親,不肯超脫,勢必自尋煩惱,難求和睦。人難有自知之明,常見的現象是,當齡時不抓緊工作,總覺得來日方長,結果蹉跎歲月,過齡後卻戀棧不去,空憾壯志未酬。在這方面,應該提倡有點超前意識,提前作好年齡段轉換期的心理准備和物質准備。只有及早明白這些自然規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養老 根本還是自己養自己 靠自己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養老方式,然後創造好條件,磨合好關系,使晚年生活和諧美滿。有些人在位時叱吒風雲、志滿意得,退休後立即精神萎靡、牢騷滿腹,根本原因就在於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點,沒有及早為老年生活作好准備。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備,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瀟灑,活得有尊嚴。鑒於此,秦老為自己作了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大致是70歲不出國,80歲不出遊,85歲不出京,90歲不出院,95歲不出門,100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他通過30多年藏書,已存有5000多冊文史書籍。坐擁書城,縱目古今,樂在其中。近10年來他堅持自費獨游,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訪尋歷代人文勝跡。 老年生活質量 貴在心態 《朱子格言》上有兩句話:「家門和順,雖饔餮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饔餮」指早飯和晚飯,「國課」指向國家納稅。我們就是要追求這種境界。現實社會中,常有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情況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經濟條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們的差別在於心態,在於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應該提倡不慕榮利,不相攀比,發揮個性,「自己過得好,就是好」。功利思想不該有。「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還要「老當益壯」。這些口號,原來的精神雖然是積極的,在革命和建設的某些時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學、不實際,無益於老人。世界在變,自己也在變,怎麼能「幾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麼還能「壯」,而且「當益壯」呢?年富力強的被閑置,花甲古稀之年揚鞭奮蹄,這決不是好形勢。
過去很多革命口號,其實是很功利的,應該科學地審視。 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縛,苦了自己,煩了他人。過於自苦不必要。我們這一代人在長期的革命歷煉中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於自苦。我們總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外國人則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地休息」。中國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為女,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賺錢是為了花錢,兒女18歲以後自立,各過各的日子,平安無事。看來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太為他們擔心。什麼年齡干什麼事,當干時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義無反顧;不當干時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飄然而去。不要當干時懶散拖沓,不當干時又百般留戀。
人走茶涼不奇怪。有些老年人常留戀過去「過五關,斬六將」時的輝煌,嘆惜當下空懷壯志,力不從心。看來大可不必。有些老年人常沉湎於過去前呼後擁,迎來送往的熱鬧場景,嘆惜現在門庭冷落,寂寞空靈,「人一走,茶就涼」。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有說不完的苦惱。看來也大可不必。人走了,茶自然會涼,不僅會涼,而且茶水還應倒掉,因為茶杯還有它用。能根據情況變化,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質量,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 老人 活的就是一種心態 孤獨也是一種享受。老年有成熟之樂、天倫之樂、發展個性之樂、領受興趣之樂,還有孤獨之樂。孤獨時有廣闊的思想空間,有充分的行動自由,有全額的可支配時間,有不受干擾的心靈天地。蘇東坡寫過:「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大藝術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獨的境遇中創作出來的。這不是提倡老人過孤獨的生活,而是說明孤獨也是一種享受,一種美。要善於享受孤獨,不必懼怕。我們既應強調社會關心老人,更應強調老人自己關心自己。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部分在社會,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會關心自己,越是難以感到滿足;越是不要求社會關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戀於「發揮余熱」、「子孫孝順」、「弟子尊師」、「公眾敬老」、「社會回報」,往往容易產生失落感。無所求,也就無所失。大徹大悟後,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快樂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主觀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過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樂,樂其所樂,甚至苦中作樂。應該學會隨遇而安、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知識界的老人更可發揮自己的知識優勢和對人生的感悟獲得更多的快樂。
有作有為有餘歡,無欲無求無煩惱。要做到老年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快樂的高度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就無處而不樂,無時而不樂了。
笑對歸宿 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害怕了。一切順其自然,交給「命運」就是了。
英國有座聖·克里斯朵夫臨終關懷醫院,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已有100多年歷史。那裡的病人大多時間在活動室里看書、打毛衣、玩牌、禱告、唱詩、看電視。 每周有志願者來陪他們聊天。這里的大多數人生命大約只剩一個月左右——臨終前一個月他們還可以無痛苦地享受人生。秦老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待,將來他走時,不必開追悼會,因為他不喜歡那種裡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尷尬場景。到時如果無法推辭,非要安排一個遺體告別儀式的話,也不必奏什麼哀樂,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並告訴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最後,祝老年朋友與終將老年的朋友吉祥快樂!
『玖』 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心態健康
一、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消極心理狀態,而使他精神飽滿,充滿生氣,適合老年人的一些體育活動包括:體操、散步、羽毛球、太極拳、氣功等等鍛煉應當是因人而異,老年人應當選擇適合自身的一些運動方式,並且有持之以恆,每天保持適當的運動量。
二、正確對待生理、生化現象。就說老年人的抵抗力、免疫通常是比較弱的容易感染流行疾病,也容易的受到慢性疾病的侵襲,而因此老年人應該適當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關注身體健康狀況,有病及時就醫,並學會以坦然的心態面對疾病的時候,患病時候保持樂觀的態度,這將有助於疾病的康復,延緩病情惡化。
三、避免生活失去目標。讓人可以選擇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多和朋友相處,加強同外界的接觸,找到精神和感情上的寄託,這樣就會不讓生活覺得空虛,並消除寂寞、孤單和焦慮,有利於推遲衰老延年益壽。
『拾』 老年人的心態
1、童心
人到老年,有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憂愁,只要保持一顆童心,不管是80歲、90歲,還是100歲,都是年輕的老頑童!
2、寬心
生活中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碰到不順心的人,如果做不到把心放寬,就會活得很痛苦,活得很寂寞。
3、信心
信心,就是要自信,不要把「人老了,不中用了」這類消極的話語掛在嘴邊。相信自己是有用之人,能戰勝困難,打倒病魔,快樂生活。
人到老年, 最好的十個心態
4、善心
善良,能讓人從內而外都散發著年輕美麗的光芒,受人歡迎,讓人尊敬。善良的人,總是離快樂更近一些。
5、愛心
愛,不僅僅是指關心包容,還要有點浪漫,而後者更是很多老年夫妻所忽略的。浪漫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有心,製造一些小驚喜其實並不難。
6、靜心
常言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寧靜,可以節約腦、體能量,消除機體疲勞,達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7、誠心
其實,到了老年,也該明白朋友在精不在多,土豆一車也比不了夜明珠一顆。
人到老年, 最好的十個心態
8、省心
很多老人經常為兒女的事情所煩惱,甚至經常跟兒女生氣,這樣很不好。兒女是父母的心頭寶,但放手的愛對兒女來說也很需要。
9、耐心
人老了,有些事情做起來不如年輕時候順利,所以要耐心點,慢慢來,以免發生意外。對自己多一份耐心,是智慧;對別人多一份耐心,是素養。
10、開心
人要樂觀,物質生活要知足,不去作毫無意義的妄想和給自己增添煩惱的攀比。人到了老年,要快樂就要樂觀,活一天、樂一天;樂一天,賺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