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哈薩克生活油畫圖片簡單

哈薩克生活油畫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2022-04-18 20:35:40

⑴ 哈薩克族傳說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爾的首領,深受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後來,因戰爭失利,部眾四散,他身負重傷,單獨一人在荒無人煙的戈壁上行走。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戈壁灘上猶如火爐一般。重傷和飢渴,使他生命垂危倒在戈壁灘上。突然,天上飛來一隻白色雌天鵝。

它給卡勒恰哈德爾幾滴口涎,然後把他帶到湖邊。卡勒恰哈德爾喝了水,傷病好像完全消失。頃刻間,這只白色雌天鵝突然變成一位美麗的少女,於是兩人結為夫婦。婚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哈薩克,意即「白天鵝」。

後來,哈薩克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名別克阿爾斯,次子名阿克阿爾斯,三子名江阿爾斯。他們的後裔分別為哈薩克族的大、中、小玉茲(玉茲,當於地域性的部落聯盟);由於三個玉茲都是「哈薩克」的後裔,所以大、中、小玉茲的人們便以「哈薩克」為自己的民族名稱。

(1)哈薩克生活油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麵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

一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飲用磚茶和茯茶煮出來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濃茶里加點鹽,兌點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饢或炒麵、炒小麥,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頓帶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飲茶,冬可驅寒,夏可解暑。因為食肉多,喝茶可幫助消化和增加營養。

在冬季來臨,大雪即將封山的時候,哈薩克人要宰殺一些馬、牛、羊,再把部分肉加工成馬腸子、牛肉灌腸和熏肉、炒肉片等作為冬儲肉,這樣加工出來的肉可以吃到來年的春天。

哈薩克族的奶製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馬奶、駱駝奶製成。有諺語說:「奶是哈薩克的糧食」。可見奶製品在哈薩克族食品中的分量。奶製品的種類主要有鮮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馬奶酒等等。

因游牧生活需不斷搬遷,哈薩克族麵食的製作方法也簡單、方便,不受條件限制,傳統麵食主要有烤餅,油餅、炒小麥、「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塊覆蓋在面條上的一種手抓飲食)、「包爾沙克」(羊油炸面團)等。

生活在城市裡的哈薩克族除了上述的部分飲食外,還跟周圍的兄弟民族學會了做各種風味的飯菜,飲食結構趨於多元。同時,反過來又影響了農牧區的哈薩克人,豐富了他們的餐桌。維吾爾族的米腸、面肺子,回族的粉湯等都成為哈薩克人的家常便飯。

⑵ 哈薩克族 特色

哈薩克族的民俗特色
全州現有哈薩克族12.37萬人,多居住在山區,已從事牧業生產為主,信仰伊斯蘭教。男性喜戴花帽,穿皮靴,掛小刀。婦女以著艷麗,戴插有貓頭鷹羽毛的花帽,綴以串珠、金銀等飾物。哈薩克族喜歡食牛、羊、馬肉和奶製品,喜歡飲磚茶和伏茶,禁食豬、狗、驢肉,忌在氈房前下馬和騎馬闖入別人羊群。婚慶多要舉行姑娘追,賽馬,叼羊等慶典活動。喪葬採取土葬,並舉行宗教儀式。哈薩克人非常好客,客人上門有條件的都要宰羊招待,並奉上羊頭,作為招待貴客的象徵。

⑶ 哈薩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有:納吾日子節,冬不拉,阿肯彈唱,吐馬克,巴塔。

一、節日:納吾日子節

納吾日子節,又稱粥日,即以大麥為主的粥,要加七種材料。這個節日在哈薩克將非常隆重。一般來說,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裡也被視為情人節。

二、樂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五、禮節:巴塔

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 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你的鍋里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

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厄運」。

(3)哈薩克生活油畫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族稱的由來:

1、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出現於15世紀。當時,錫爾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別克汗的率領下遷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阿布爾海爾汗的統治壓迫而東走,因此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2、認為「烏孫」即「哈薩克」的對音。

3、認為「哈薩克」即《唐書》所載之可薩、曷薩的對音。早在5—6世紀,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車部落越過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西遷,游牧於鹹海和裏海以北的草原,後來成為拂林(東羅馬帝國)以東、阿得水一帶的恩屈、曷 、訶 、也末(咽)等鐵勒部落。

4、按11世紀的著名語言學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語詞典》中說:突厥人形容刀劍等武器的鋒利稱「哈薩克」(KAZAK)。

南北朝時期,從蒙古高原到東羅馬帝國之間,有鐵勒族的曷嶻、曷薩等部落,隋唐時期在中亞的西部形成了可薩突厥國,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投歸隋朝,跟從隋煬帝東征高麗有功,被封為「曷薩那可汗」,意為「勇健可汗」。

5、哈薩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紀至4世紀居住在中亞的塞種人。部分學者認為「哈薩克」一詞就是居住在中亞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種」(Sak)人的兩個部落名稱結合而成的。「塞」字古音為「Sak」,以此來譯塞種人很貼切。

⑷ 哈薩克族有什麼生活習俗

1.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2.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3.婚俗
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蠃了方能進門接新娘。有時,其中的伴郎會乘其不備,從馬背上躍進氈房,並從眾伴娘圍攻下奪門而出,如果跑不出來,就會招來嘲諷,沒臉見人,還要向伴娘送禮。[1]
4.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納吾肉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鹽、水等七種物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跳「黑足馬」(哈薩克族傳統舞蹈)來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https://..com/question/542574882.html

⑸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有千百萬年的風格和文化,熱情和開朗他們的朋友!
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騎著快馬直沖主人家門,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時,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們認為食物是上天賜予的,是聖潔的;在氈房內不要坐床,應盤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兩腿伸直,也不要脫掉鞋子;在交談和吃飯時,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則就是對主人的極不尊重;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主人割給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給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絕,要愉快的接受,否則主人會認為你瞧不起他;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乾;還有不能當面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面贊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面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沖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你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發明創造了適合游牧生活便於搬遷近似於蒙古包式的流動房屋——氈房。哈薩克族的氈房主要由骨架、圍牆、房頂、房氈、門5個部分組成,其中氈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柳木欄桿構成,可以自由拆合,圓形頂圈既是屋頂又是窗戶,外觀與蒙古包相似,白天揭開用來通風透光,夜間蓋上以防風寒,房門通常都面朝東南。氈房裡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間是火塘,右半部擺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鋪,氈牆上有各種圖案的掛毯,地上鋪著地毯,氈房正上方擺放箱子等,左側氈牆處放置墊桌,墊桌上放被褥、枕頭。城鎮居民都喜歡在卧室或客廳牆上布置掛毯,喜歡色彩鮮艷的飾物,在享受現代化生活同時,仍保留著哈薩克族傳統文化。

⑹ 哈薩克族生活習慣

一,日常食物

哈薩克族的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乳酪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間或也吃一些米飯;但要把米飯和羊肉、油、胡蘿卜、洋蔥等燜在一起,做成風格獨特的抓飯,或用羊、牛奶煮成的米飯。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

二,尊長習慣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鋪在氈子上,用來擺放食品的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三,好客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牧民認為:「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客人,是奇恥大辱。」若有貴客,主人先將羊牽到客人面前,並伸出雙手對客人說:「請允許吧。」取得客人應諾後,才將羊屠宰。如果客人謙謝,主人便反復說服客人,直到客人默許為止。

四,家庭分工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從事放牧,婦女從事家務。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風尚,若有對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恥笑,還會受到懲罰。

五,喪葬習俗

由於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其葬禮基本上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哈薩克族十分重視葬禮,葬禮大體上分為臨終前請毛拉念經「贖罪」、整容、掛旗弔唁、報喪、奔喪、出殯、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動,全部過程甚至要持續一年時間。

⑺ 哈薩克族風土人情

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薩克族的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特別是中亞和新疆南部地區的綠洲農業文化、來自西北方向的俄羅斯文化、烏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相當重要的中原漢文化和中國北方滿——通古斯文化都對哈薩克文化的發展有影響。
哈薩克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哈薩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後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們在相互交流與聯系中,將不同部落的傑出文才創作的口頭民間文學加以傳承和發展,使之日益豐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其中尤以長詩所佔地位突出。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屍體,再用白布纏身,然後進行土葬。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諾魯孜」節,時間在舊歷正月,過節的那一天,互相祝賀,有如漢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的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都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游戲。哈薩克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牧民仍保留著薩滿教的殘余。 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哈薩克族
。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⑻ 哈薩克族的居住情況

由於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為了適應游牧生活的需要,他們的先祖創造了一種造型別致,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氈房。
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適宜於春、夏、秋季轉場搬遷的一種簡易住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修建平頂土房。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下部圓柱形四周是用橫豎交錯相連而成的紅柳木柵欄構成的圍牆。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以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氈房門較小,是雕刻著花紋的雙扇木板門,哈薩克語稱「斯克爾菜烏克」,一般高1.5米,寬0.8米,離地面較高,以防積雪和嚴寒,門多開向東南,以避北風,氈房門外掛有用芨芨草草編織的夾有一層花氈的門簾,冬春天放下門簾擋風雪,夏天捲起,通風涼爽。氈房內都備有長木桿,用來預木圈頂的頂氈。 氈房一般分為四種:簡易小氈房,4塊、6塊、8塊房牆的氈房。氈房內的陳設與布置都有一定的講究,一般分住人、待客、堆放物品與做飯等幾個部分。進入氈房中間對著天窗處是做飯的地方。氈房上半部鋪有一塊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撐桿上掛有帷簾,地毯上白天是吃飯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開,作為卧室。
冬房:哈薩克牧民一般從11月至來年4月住在冬牧場。冬牧場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風雪的河谷或山谷中。這種房屋結構結實耐用,形狀是圓頂式樣,哈薩克語稱之為「雪夏拉」,多用木料或石料製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頂,屋內有鐵皮爐子或土砌爐灶。圍牆是用石塊或土坯砌成,高約2.5米,上面有許多撐桿式的細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圍牆頂上,上端則連接在房子的頂圈,然後放上編織好的葦席或樹枝條,屋內頂上4根或6根頂柱,上面再抹上一層草泥。哈薩克族人民一般就在這種房屋裡過冬。
肉孜節之後70天是回歷新年,因在新年期間要宰殺牲畜進行「獻牲」(庫爾邦),所以稱為「庫爾邦」節。節日里,哈薩克族居民家家打掃衛生,准備包爾薩克和各種點心。家家宰羊,切成大塊清燉,請來客食用。節日里熱鬧非凡,還舉行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娛樂活動。

⑼ 哈薩克族傳統花紋值指的什麼

羊角紋?

⑽ 哈薩克族生活習慣是什麼樣的

他們的服裝多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

閱讀全文

與哈薩克生活油畫圖片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花盆和花的圖片簡單 瀏覽:143
水果怎麼擺好看圖片 瀏覽:536
千與千尋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240
委屈漫畫圖片女孩 瀏覽:402
背景圖片簡約可愛清新 瀏覽:927
圖片狼抱著一個女孩 瀏覽:170
文檔中圖片如何快捷設置大小 瀏覽:255
貂蟬去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91
美女背影高清壁紙圖片全屏 瀏覽:58
圖片如何設置標題 瀏覽:807
漂亮文字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64
七天打卡表可愛圖片 瀏覽:34
波波頭發型效果圖片 瀏覽:658
圖片插入word中無法選中怎麼辦 瀏覽:219
大叔洗衣服的圖片 瀏覽:444
Word里圖片置頂如何加空格 瀏覽:201
蔣丞圖片高清動漫 瀏覽:302
放美女和平精英圖片 瀏覽:385
黑鼻子可愛圖片 瀏覽:854
word轉換pdf時圖片丟失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