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農業簡單圖片

農業簡單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16 01:49:39

① 用什麼圖案代表農業

一般可以用麥穗或者芽苗類圖案來代表農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糧食,豐收,播種等詞語,自然就能聯想到農業。

② 古代的農具有哪些(附圖)

1、鋤

青銅鋤最早出現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長10、寬10.5、距2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種形制的鐵鋤,造型合理,安裝把柄後有利於使用。它不僅可以鋤草,還有利於保墒。說明當時農業技術有了較大進步。

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亦稱「耩地」。耬 也叫耬犁。

③ 中國農業分布區域圖

在中國,除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因熱量條件不足實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區實行復種制,如圖所示。

復種北界已越過長城一線,雙季稻種植已北移到北緯34°,在雲貴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處;三熟制界線由北緯25°北移到北緯32°。


(3)農業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不同耕作熟制的地區特點有:

1、一年一熟地區:一般適用於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在氣候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資金技術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較差等原因而採用一熟制。

2、一年多熟地區:

北方主要地形區有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小麥、花生、甜菜為主,所以農業制度一年一熟(東北)到兩年三熟(華北)。

南方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氣候類型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水稻、油菜、甘蔗為主,所以農業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

④ 求一張農業方面的圖片

http://www.amic.agri.gov.cn/camshows/proctsimages/2004TJ3028.jpg
http://www.htagri.gov.cn/images/200694112414.JPG
http://demo.ahnw.gov.cn/Web/PhotoVote/upload/20061220161320.jpg

⑤ 地理世界農業分布示意圖

(1)水稻種植業;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2)混合農業;商品穀物農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面向市場。 (3)發展交通、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培育良種牛(發展科技、化區輪牧等) (4)歐洲西部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市場;飼料

⑥ 為什麼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因地制宜、特色發展。要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適宜區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主要是為了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農業主要特徵:

(一)地域性

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需要熱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的生物,生長發育要求的自然條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因此,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二)季節性

(三)周期性

動植物的生長大於有著一定的規律,並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尤其是氣候因素)隨季節而變化,並有一定的周期。所以,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必須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很明顯。

(6)農業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有關中國農業起源的問題,是學術界十分關心的課題。中國考古學界幾十年來一直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進行探索,在江淮河漢諸流域及廣大地域內進行調查、發掘,發現了一批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岩、江西萬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徐水南庄頭、湖南澧縣彭頭山等地點。

前兩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約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遺址和新鄭裴李崗遺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南庄頭遺址。

在發掘的60餘平方米的范圍內,發現了一條小灰溝和草木灰層,出土了獸骨、禽骨、鹿角、蚌、螺殼、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夾沙紅陶片等與居民生活有關的遺物。特別是作為穀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在遺址中出土,說明當時已有農作物栽培業出現。

據碳14測定,它的年代為距今10510±u65297X10—9690±u65305X5年(未作校正)。它比磁山文化還早,甚至比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還早千年之久。它是中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處,因此,它把中國農業起源的時間上推至萬年以前。

⑦ 56個民族的風俗圖片(簡單備注風俗名稱以及民族名稱)



1 、阿昌族:雲南,2.7萬,農業、手工業,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採茶

2 、白族:雲南、貴族、四川,159萬,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雲南、青海,1.2萬,農業、手工業,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雲南,8.2萬,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貴族、雲南,254萬,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6 、朝鮮族:黑龍江、吉林、遼寧,192萬,農業,善種水稻聞名。——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內蒙古、黑龍江、新疆,12萬,農業、畜牧業。——剪紙,打曲棍球

8 、傣族:雲南,102萬,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的建築藝術。——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雲南,1.5萬,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象腳鼓舞

10、侗 族:貴州、湖南,251萬,農業、林業,鼓樓、風雨亭。——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甘肅、寧夏、新疆,37萬。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雲南,0.5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良好社會風尚。——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內蒙古、黑龍江,0.6萬,狩獵、農業。——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內蒙古、黑龍江,1.3萬,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內蒙古、和黑龍江,2.6萬,畜牧業。——馴鹿、爬犁

16、高山族:台灣省、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40萬,農業、漁獵業。——竿球,龍舟,編織

17、漢族:全國各地,10.4億,經濟、文化發達。——廟會,舞龍18、哈薩克族:新疆,1萬,畜牧業,善刺綉。——剪羊毛,彈唱,刺綉19、哈尼族:雲南,125萬,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20、仡佬族:貴州、廣西、雲南,43萬,農業。——製作糯米團,地戲21、赫哲族:黑龍江省, 0.4萬,捕魚。——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22、回 族:寧夏、甘肅、新疆,散居全國各地,860萬。——摔牛,炸油香23、基諾族:雲南省,1.8萬,農業、種茶。——樂器迪他,跳鼓舞24、京 族:廣西,1.8萬,沿海漁業、農業和鹽業。——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25、景頗族:雲南省,11萬,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腦縱歌,跳孔雀舞26、柯爾克孜族:新疆和黑龍江,14萬,畜牧業、農業。——吹奏和握手禮27、拉祜族:雲南省,41萬,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28、黎 族:海南省,111萬,農業,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打柴舞29:僳僳族:雲南、四川,57萬,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30、珞巴族:西藏,0.2萬,農業、狩獵,有自己的語言。31、滿 族:黑龍江、吉林、遼寧,982萬,農業、漁牧業。——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32、毛南族:廣西,7.1萬,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分龍節舞龍33、門巴族:西藏,0.7萬,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34、蒙古族:內蒙古、新疆,480萬,畜牧業、農業。——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35、苗 族:貴州、湖南、湖北,739萬,刺綉、桃花織、錦蠟染、銀飾。——吹蘆笙,吊角樓36、仫佬族:廣西,15萬,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37、納西族:雲南、四川和西藏,27萬,山地農業、畜牧業。——東巴舞,臘染38、怒 族:雲南省,2.7萬,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39、普米族:雲南、四川,2.9萬,農業,兼營畜牧業。——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40、羌族:四川,19萬,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41、撒拉族:青海、甘肅,8.7萬,農業,編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42、畲 族:福建、浙江,63萬,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43、水族、貴州、廣西,34萬,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44、塔吉克族:新疆,3.3萬,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45、塔塔爾族:新疆,0.4萬,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46、土族:青海、甘肅,19萬,農業,兼營畜牧業。——太平洋舞,高台會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萬,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擺手堂48、佤 族:雲南,35萬,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獲獎。——甩發舞49、維吾爾族:新疆,721萬,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手鼓舞50、烏孜別克族:新疆,1.4萬,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51、錫伯族: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17萬,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52、瑤 族:廣西、湖南、雲南、廣東,17萬,山地農業。——盤王節、長鼓舞53、彝 族:雲南、四川,657萬,喜食「砣砣肉」「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虎節54、裕固族:甘肅,1.2萬,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55、藏 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肅,459萬,畜牧業,兼營農業。——藏舞,布達拉宮56、壯 族:廣西、雲南, 1555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

⑧ 中國古代各時期耕種工具和灌溉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

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

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3、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7、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8、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9、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

(8)農業簡單圖片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遠遠早於農業發明的歷史。在原始的漁獵採集時代,人類就發明了木石工具。最初用於挖掘植物塊莖的木棒逐漸演變成「耒」,經過改進後成為「耜」。這就是原始耕作工具的雛形。

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有很強的連續性,犁的發展演進的連續性更加明顯。從耒耜到石犁,再到青銅犁、鐵犁、直轅犁、曲轅犁,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一種形制的發生發展伴隨著與其它形制共存、發展高潮到逐漸被新的形制所取代。

⑨ 最有代表性的農業的圖圖片

圖示景觀為我國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甘蔗等.
故選:B.

⑩ 美國農業帶分布圖

美國農業帶分布如圖所示:

美國農業帶主要分為五大區域:

1、東北部和「新英格蘭」的牧草乳牛帶。:指西弗吉尼亞以東的12個州。自然條件是氣候濕冷,土壤貧瘠,無霜期短,不宜耕種,但適宜牧草和青貯玉米的生長,故適合發展畜牧業。此外,該地區也是馬鈴薯、蘋果和葡萄的主要生產區。

2、中北部的玉米帶:指五大湖附近的8個州,自然條件是地勢低平、土層深厚,春夏兩季氣溫高,濕度大,極有利於玉米生長發育,因此,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區;同時,這里也是美國大豆的最大產區,大豆農場佔全國總數的54%;此外,此地小麥的生產在美國也佔有重要地位。

3、大平原小麥帶:位於美國中部和北部地區,跨越9個州。這是個海拔500米以下的高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熱同期,水源充足,冬季較長而嚴寒,適宜於小麥生長。該地區的小麥播種面積通常佔全國的70%。

4、南部的棉花帶:主要指跨大西洋沿岸密西西比三角洲的5個州,該地區自然條件是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緯度低,熱量充足,春夏降水多而秋季乾燥,適宜棉花成熟。此地集中了全國大約1/3的棉花農場,播種面積超過160萬公頃,產量佔全國的36%,其中,阿肯色州還是美國最大的水稻產區,總產佔全國的43%。

5、太平洋沿岸綜合農業區:主要包括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該農業帶受太平洋暖流的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宜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美國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和乾果就出自此地;此外,這里還盛產水稻和小麥等。

閱讀全文

與農業簡單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花盆和花的圖片簡單 瀏覽:139
水果怎麼擺好看圖片 瀏覽:533
千與千尋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235
委屈漫畫圖片女孩 瀏覽:399
背景圖片簡約可愛清新 瀏覽:923
圖片狼抱著一個女孩 瀏覽:165
文檔中圖片如何快捷設置大小 瀏覽:251
貂蟬去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84
美女背影高清壁紙圖片全屏 瀏覽:53
圖片如何設置標題 瀏覽:803
漂亮文字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60
七天打卡表可愛圖片 瀏覽:31
波波頭發型效果圖片 瀏覽:653
圖片插入word中無法選中怎麼辦 瀏覽:216
大叔洗衣服的圖片 瀏覽:441
Word里圖片置頂如何加空格 瀏覽:195
蔣丞圖片高清動漫 瀏覽:299
放美女和平精英圖片 瀏覽:381
黑鼻子可愛圖片 瀏覽:851
word轉換pdf時圖片丟失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