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希臘時期的三種柱式與古羅馬到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柱式 外形與比例上有啥區別.最好有圖片 數據。
我借鑒的,你看看還可以用嗎
一、 古代希臘的建築 1, 古希臘建築的地域特點:與愛琴海文化相同,但范圍要廣。 城幫制國家→公元前5C形成希臘 2, 古希臘的建築分期: A 荷馬文化時期(BC11—BC8) B 古風文化時期(BC8—BC5),石砌神廟 C 古典文化時期(BC5—BC4),100餘年,神廟,露天劇場,競技場,廣場。 D 希臘文化時期(BC4—BC1) 3, 古希臘的建築特點: ① 古希臘採用樑柱體系,石構為主,最大跨度7—8M,而一般為4—5M。 ② 牆體用石砌塊組成。 ③ 建築的變化小,體型封閉簡單。 4, 古希臘的建築實例: ① 古希臘的神廟 多神教國家:家神,祖先,祭王,英雄人物。 神廟的型制:每廟奉一神或二神,為神的居所,面積較小,東向。 神廟的平面型制:A 圓形神廟 B 端柱式神廟 C 列柱式神廟 D 迴廊式神廟 ② 古希臘柱式→決定希臘建築形象的柱子格式。 柱式:柱子(柱礎,柱身,柱頭),檐部(額枋,檐壁,檐口) 柱式的種類:多立克柱式:建立在三層的台階上,柱子沒有柱基,柱徑與柱高的比 例:1:4—1:6,柱距:1.2D—1.5D。 愛奧尼克式:1:9—1:10,2D,有柱基。 科林斯式:除柱頭處理不一樣之外,其餘與愛奧尼克式一樣。 人像柱:2.31M高。 ③ 雅典衛城→西方建築史上稱為建築形體組合極為成功的例子,尤其是與建築 基地的結合。 中心點:雅典娜的神廟 建築:A 帕提農神廟 B 伊瑞克先神廟 C 勝利神廟 D 衛城山門 衛城的主體建築:多立克柱式:典型列柱圍廊式。 兩坡頂形成三角形山花,上面大量的雕飾,被認為是古典建築風格的典範。 5, 古希臘建築的藝術處理手法:視覺校正法(視差校正,明暗校正,卷殺) 二, 古羅馬建築(前8—後4) 1, 古羅馬建築的分期: ① 伊特魯利亞時期(前8—前2):瘩券技術上有突出貢獻。 ② 羅馬共和盛期(前2—前30年):前146年征服希臘。神廟,劇場,浴場,巴 西利卡(元腦辦公地),角斗場。 ③ 羅馬帝國時期(前30年—後476年):戰爭頻繁——凱旋門,紀功柱,皇帝 命名的廣場。 2, 古羅馬建築的成就——材料空間創造,結構,美學理論。 材料——利用火山灰形成天然混凝土。 結構方式:券柱式和羅馬券。 券柱式:由券與柱式組成,由券與柱的檐部和柱干組成。 羅馬券:券的組合成為拱(單拱,十字拱)。 美學理論:維特魯威《建築十書》。 3, 古羅馬建築實例的分析: ① 凱旋門——為紀念戰爭勝利而設的一種紀念性建築,常位於城市的交通要道 上,上有一個或三個券形門洞,設有大量的雕刻。 ② 萬神廟——室內裝飾豪華豐富,結構採用穹窿技術。 四, 分裂後的羅馬建築: 330年,古羅馬遷都拜占庭——君士但丁堡(中心) 395年,東西羅馬 476年,羅馬滅亡 三、 拜占庭建築 1, 拜占庭的歷史分期: ① 前期(興盛期:4—6世紀) 在君士但丁堡重建古羅馬城,基督教回歸後改稱為(東)正教。 教堂規模大——聖索菲亞教堂。 ② 中期(7—12世紀) 建築佔地少而注重高度發展,注重裝飾。 ③ 後期(13—15世紀) 2,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 ① 古希臘古典柱式,古西亞的磚石拱券,古羅馬的建築規模綜合體。 ② 採用彩色雲石和琉璃磚裝飾外牆。 3, 拜占庭的建築實例 ① 帆拱的創造:利用帆拱過渡,使建築平面呈多邊形,是歐洲紀念性建築的主 要方式。 ② 教堂的型制(巴西利卡,集中式,十字式) ③ 聖索菲亞大教堂
㈡ 哪裡有立體構成的展開圖最好是有柱式,塊立體、面立體、組合構成的展開圖和成型作品!望能提供網站和好
上網查查
㈢ 建築結構圖解釋一下,到底怎麼設置構造柱,說的更簡單一點
因建築物所處地區的抗震烈度不同、建築物的抗震設防等級及建築物的結構形式不同,構造柱的設置原則和數量都有差異。一般的設置原則如下:
砌體結構和混合結構房屋,在房屋的四角處、平面轉角處、牆體交接處(十字交接處、T字交界處)、不同材料牆體交接處、不同牆厚交接處、部分承重梁的支座部位等要設置構造柱。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砌體填充牆13.3.4第4條是這樣規定的:牆長大於5m時,牆頂與梁宜有拉結:牆長超過8m或層高2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牆高超過4m時,牆體半高宜設置與柱連接且沿牆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連續梁。女兒牆是不大於4m設置一個構造柱。
㈣ 古希臘的三大柱式為什麼是古典藝術的基本構成因素
多立克柱式是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公元前7世紀),(另外2種柱式是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們都源於古希臘。 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最早的高度與直徑之比為6:1,後來改至7:1。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源於古希臘,是希臘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之一(另外兩種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又被稱為女性柱,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源於古希臘,是古典建築的一種柱式。它的比列比愛奧尼柱式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塔司干柱式是古羅馬5種主要柱式中的一種,它的風格簡約樸素,類似於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的比例大約是7:1,顯得粗壯有力。
㈤ 急求立體構成折紙作業圖片!要柱式的!拜託
㈥ 什麼是柱式柱式由哪幾部分組成
一種建築結構的樣式。它的基本單位由柱和檐構成。柱可分為柱基、柱身、柱頭(柱帽)三部分。由於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狀的不同,加上柱身處理和裝飾花紋的各異,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樣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築的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臘時期的3種,共有5種:塔斯干、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復合式。塔斯干柱式在多立克柱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柱身比例粗壯,由下而上逐漸縮小,柱子高度為底徑的4-6倍。柱基刻有凹圓槽,槽背呈稜角,柱頭比較簡單,無花紋,沒有柱基而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高度的比例為1:4,柱間距約為柱徑的1.2至1.5倍。愛奧尼克式的柱身比例修長,上下比例變化不顯著,柱子高度為底徑的9至10倍,柱身刻有凹圓槽,槽背呈帶狀,有多層的柱基,檐部高度與柱高的比例為1:5,柱間距為柱徑的2倍。科林斯式除了柱頭如盛滿卷草花籃的紋飾外,其它各部分與愛奧尼克式相同。塔司乾式的柱身比例較粗,無圓槽、有柱基的一種簡單柱式。復合式則在科林斯式柱頭上加上一對愛奧尼克式的渦卷,柱式趨向華麗、細密、纖巧和豪華。
㈦ 立體構成 柱式,紙做的
你提問方式太欠揍了
㈧ 半立體構成製作方法
一 半立體構成
半立體(relief)又稱之為二點五維構成(tow and half dimensional design).是在平面材料上進行立體化加工,使平面材料在視覺和觸覺上有立體感,但沒有創作物理空間的構成方法,故稱為半立體構成.
半立體構成是平面材料轉化為立體的最基本的構成訓練.
半立體構成的材料多為紙張、塑料板、有機玻璃、木板、泡沫板、石膏等.
具有平面感的面材(如紙張)轉變為具有立體感,是源自深度空間的增加.而折疊、彎曲及切割拉引都可以使深度空間增加,所以,半立體的主要構成方法是折疊(直線折疊、曲線折疊)、彎曲(扭曲、捲曲、螺旋曲)、切割(挖切、直線切割、曲線切割).
二 板式構成
板式構成是在平面材料上經過折疊切割等立體化加工後,形成具有一定深(厚)度的,具有浮雕特徵的板狀立體,這種構成形式稱為板式構成.板式構成的實質是以半立體為基本形態的重復或漸變構成.
板式構成可以分為有板基構成和無板基構成.所謂板基是指在平面材料上,通過反復折疊而得到的板式基礎原形.
&9787; <!--[endif]-->瓦棱折板基
瓦棱折板基是板式構成中最基本的板基 ,其製作也很簡單,即把平面材料以折線形式進行反復折疊加工,得到的板狀立體就是瓦棱折板基.
瓦棱折板基變化:瓦棱折板基成型樣式給人呆板、單調、平淡的感覺,所以要進行瓦棱折板基的變化設計.瓦棱折板基的特點是:反復的折疊在立面上呈均勻的折線樣式.這個折線樣式表達了板狀立體中的折疊線關系.這也是進行瓦棱折板基變化設計的著眼點.只要改變立面呈現的折線樣式,如漸變、跳躍、平台等等,就會使瓦棱折板基發生變化.
瓦棱折板基切割:在瓦棱折板基或瓦棱折板基變化的折疊上,進行切割,然後利用切線對折疊線作拉引,產生高低點空間轉換的構成方法.切割位置要有次序的分布.
&9787; <!--[endif]-->蛇腹折板基
蛇腹折板基是橫向反復折疊,只引起平面材料的橫向收縮.蛇腹折板基是使平面材料在橫向和縱向都會因折疊而收縮的板基形式,因為蛇腹折板基成型後,在視覺上像蛇腹部的結果而得名.
蛇腹折板基變化:蛇腹折板基變化設計除了在板狀立體的折疊關繫上作變化外,還可以在縱向折疊方法上變直線折疊為曲線折疊.蛇腹折板基切割與瓦棱折板基切割大致相同.以上是板式構成中的有板基構成方法.
&9787; <!--[endif]-->無板基構成
無板基構成也有兩種構成方法.一種是先設計半立體為基本形態,然後通過基本形態的重復聚集排列形成板狀,另一種,就像平面的重復構成一樣,進行骨骼設計,然後在每個單元格進行同樣的切割和折疊.
三 線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中的線是有決定長度特徵的材料實體,通常稱這種材料為線材.用線型材料構成的立體形態成為線立體.
線材因材料強度的不同可分為硬質線材和軟質線材.在生活中,常見的硬質線材有:條狀的木材、金屬、塑料、玻璃等;軟質線材有:毛、棉、絲、麻以及化纖等軟線和較軟的金屬絲.
&9758; <!--[endif]-->硬線構成:即硬質線材的構成.硬質線材的強度較好,有比較好的自身支持力,但柔韌性和可塑性較差.因此,硬質線材的構成可以不依靠支架,多以線材排出、疊加、組合的形式構成,再用粘結材料進行固定.硬線構成具有強烈的空間感、節奏感和運動感.
&9758; <!--[endif]-->軟線構成:又叫軟質線材的構成.軟質線材的材料強度較弱,沒有自身支持力,柔韌性和可塑性好.所以,軟質線材通常要框架來支持立體形態,對框架的依賴軟線構成可分為有框架構成和無框架構成.有框架構成先用硬質線材製作框架,再在框架上定接線點,然後用軟質線材按照接線點的位置連接.無框架構成是利用軟質線材的編結、層排、堆積進行構成如軟掛壁、織物等.
四 面立體構成
&10010; <!--[endif]-->面的層排
面材本身對空間佔有較少,體量感弱.然而,通過面材的堆積重疊,可以得到具有一定體量感的體塊.利用面材重疊間距的可變性,按一定的比例有次序地排列面材,構成一個新的形態.這就是面的層排構成方法.
在面的層排構成中,可以通過改變面材的基本形態,如直面曲面折面以及面的不同形狀,使面的層排構成更加豐富.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漸變重復發射的形式排列面材,產生豐富的層排構成形式.
&10010; <!--[endif]-->柱式構成
柱式構成是面立體構成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造型樣式.柱式構成的基本製作方法是把平面的面材,圍繞中心軸進行折疊或彎曲並把起始邊沿粘接在一起,即構成了柱式的立體造型.通常,柱式的兩端是不加封閉的,因此柱式也被稱為透空柱體.因折疊和彎曲的加工方法不同,構成的柱式也不同,一般可分為稜柱和圓柱.
五 塊立體構成
&9729; <!--[endif]-->單 體
自然界中各種形態都可以用幾何單體來進行認識和研究.後印象派畫家塞尚就認為:「自然界的物象皆可還原為簡化的球形、圓錐形、圓筒形的構成」所以,單體是立體構成最基本的塊立體形式。單體一般有正四面體(三角錐)、正六面體(正方體,長方體等)、正八面體等等.
&9729; <!--[endif]-->多面體的變化
當多面體的頂角被切割後,頂角原來的位置處會產生一個新的平面。所以正多面體每次被切掉一個頂角,就會增加一個平面.頂角被切掉越多正多面體的平面數就會越多,並會越來越接近球體結構.
多面體除了切頂角產生變化的構成方法以外,還可以通過對頂角進行凹凸加工產生變化.就多面體的中心點來說,頂角是距離中心點較遠的高點.那麼,可以經過折疊使頂角凹陷,產生高低點轉化,生成新的多面體造型.在多面體的平面上添加凸面也可以產生新的多面體造型.
另外,曲線折疊,透雕也可以是多面體的變化方法.
&9729; <!--[endif]-->形體切割與組合
形體切割是對單體進行挖切、分割,進而產生新的立體造型.
形體的組合是把多個單體組合成一個形體,這個形體就是組合體,組成組合體的單體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形體切割與組合都應該在形式美基本法則的指導下進行有效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