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月光曲圖片簡單

月光曲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2022-04-15 02:54:02

1. 《月光曲》這篇課文中,皮鞋匠的第一次聯想描繪了那三幅圖片,謝謝大家了!

海上升明月——輕柔、舒展
月亮升老高——強烈、柔緩
月下海嘯圖——急促、劇烈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2. 貝多芬的月光曲簡介

《月光曲》指《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該樂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

1、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2、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

3、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沖擊」的態勢。

(2)月光曲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月光曲》的創作背景: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題贈給他一八零一年時熱情的對象:朱麗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後來他為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貝多芬其餘代表作品:

1、《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2、《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3、《d小調第九交響曲》

《d小調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號),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因其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後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這部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3. 貝多芬的<月光曲>的資料

關於「月光」:

19世紀上半葉,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盪漾的月光。」
於是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窗前,發現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後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光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其實貝多芬創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是他獻給朱麗葉坦·桂察蒂的,這位朱麗葉坦比貝多芬小14歲,是一位伯爵的女兒,他對她一見鍾情,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1977年,南美國家巴拉圭發行了這枚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小型張樂譜。這枚發行量不足萬枚,而且都是在歐洲發行的,為的是掙外匯。因而這枚小型張特別珍貴。
周賢能《文匯報》2001年4月10日

********
作品簡介:

貝多芬 升C小調 第十四號 鋼琴奏鳴曲《月光》作品27之2

創作於1801年。盡管在過去一首音樂因為有了俗稱而變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從來沒有像這首奏鳴曲這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變成名滿天下的名曲。 「月光」這一名稱,據說是緣於詩人雷爾斯塔布(1799-1860)評論說: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盧塞恩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輕舟一樣」。由雷爾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測,「月光」的俗稱成為一般化,是在出版後經過相當時日以後的事情。不過,這首樂曲似乎一開始就有了相當的名氣,使貝多芬反而有一點感到心煩,究其原因,不能否認的,不但是因為這首樂曲含有容易招來文學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強烈,因而成為蜚聲鵲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種獨創的解釋和牽強附會的傳說。其實這首奏鳴曲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與作品27之1同樣是「幻想曲風的奏鳴曲」。在第一樂章,一樣是全部為舍棄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樂章即轉換氣氛,然後到達於屬於這一奏鳴曲重心的第三樂章。第三樂章是熱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這一時期的所有奏鳴曲中極為罕見,而且是結構非常卓越的奏鳴曲形式。如果將此第一樂章的瞑想性,第三樂章的激情性與當時的貝多芬的戀愛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遺書等一連串的悲劇看來,是有不可分的關聯,似乎也說得通,然而遺憾的是並沒有具體的資料能證實這些關聯。 演奏時間:大約十五分鍾。

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

《月光曲》的傳說 :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象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陶醉了。等他們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 ——《月光曲》記靈了下來。
這是我國《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里的一篇課文,講的是貝多芬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品27之2——《#c小調鋼琴奏鳴曲》)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風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別名。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暝想、沉思的、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用小調來暗示),因此是布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郁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在德國,也有人稱此曲為「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築在樹蔭下的涼亭,這相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也同樣是不恰切的。看來,第一樂章所表現的決不是一幅明凈的風景畫,而是一種內在的陰郁情緒。《貝多芬傳》的作者厄(1817— 1897)說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無論如何要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一些。
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於一八一O一年,當時他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1784—1856)相愛,這個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別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於一八O三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貝多芬和貴恰爾第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和事實不符。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一作為上二年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一作作九年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象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c小調奏曲》因「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特別出名。貝多芬有一次說過:「人們常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寫過經這更好的東西,《#F大調奏嗚曲》(作品78)就是一個與此相同的作品。」可見貝多芬自己對《月光曲》是並不十分滿意的。

關於月光曲,還有很多版本的說法,以後有空再幫你找找。這兒還有試聽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D4%C2%B9%E2++%B8%D6%C7%D9%C7%FA&lm=-1
「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這首題贈給朱麗葉塔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寫作於一八一○年。起初只題作「幻想曲風奏鳴曲」後因詩人雷斯達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現「月光曲」的別稱。雖然真實如此,但亦相傳著一段唯美的月光曲的故事。
據說有一天,太陽西下的時候,貝多芬獨自在維也納郊外散步,無意間經過一幢簡陋的木屋,那屋子傳來一陣琴聲。貝多芬駐足一聽,那曲調正是他寫的一首鋼琴奏鳴曲。他非常驚訝,在這樣貧苦的人家,竟有人彈這樣艱深的樂曲。
忽然琴聲停止了,有一位少女嘆息地說:「唉,不行不行,這段太難了,我彈不好。如果能聽聽貝多芬彈奏,該有多好啊!」「要不是這樣窮,我一定設法買一張入場券,讓你去欣賞他的演奏。」一個男人這樣安慰著。
貝多芬在門外大為感動,立刻敲門進去;他在暗淡的燭光下,看到一個皮匠在角落做鞋,而一架舊鋼琴前則坐著一個盲少女。貝多芬告訴皮匠說:「我是一個音樂家,想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聽。」接著親切地向少女問道:「你怎會彈剛才那首曲子?」少女回答:「那是聽來的,以前鄰居住著一位夫人,時常彈奏這首曲子。」
貝多芬隨即坐在琴椅上,從頭彈出少女剛才所彈的樂曲。這時從這架舊鋼琴上,流瀉出一連串美妙動聽的琴聲,這樣精彩的演奏,使盲少女感動的熱淚盈眶。當兄妹兩人明白這位不速之客就是他們敬仰的貝多芬時,是多麼的欣喜若狂呀!當這首曲子奏完後,少女熱切地懇求貝多芬再彈一曲,以償她多年來渴望的心願。
突然一陣風起,把蠟燭吹熄了,皎潔的月光從窗口射進一道銀光,照射在鋼琴上。這樣如夢的時刻,貝多芬腦海中,一連串的曲調像泉水般涌現。他愉快的向少女說:「我就以這月光為題,即興彈奏一曲。」
開始時,匆鋼琴上盪漾出一段平和安祥的音樂,彷佛明月冉冉上升,將銀光投射在睡夢中的森林和原野。第二段里,曲調變得輕快活躍起來,好像淘氣的精靈在月光下嬉戲漫舞。最後樂曲更加激烈狂熱,有如怒濤飛濺的急流,向遼闊的海洋狂奔而去。
當琴聲戛然停止,兄妹二人從醉夢中清醒過來,已不見貝多芬的蹤影。原來他一彈完,很快地飛奔回去,把剛才彈過的樂曲記在五線譜上,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就此誕生。

http://www.gangqinpu.com/html/127.htm
貝多芬《月光》第一樂章

http://www.gangqinpu.com/html/567.htm
貝多芬《月光》第二樂章

http://www.gangqinpu.com/html/602.htm
貝多芬《月光》第三樂章

4. 查查資料,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怎樣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背景

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但據稱,題獻給圭齊亞蒂其實並非貝多芬的原意,在該曲的創作過程中,貝多芬並未考慮到圭齊亞蒂。

在亞歷山大·會德豐·泰勒(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所撰的《貝多芬的一生》(Life of Beethoven)一書中表示,貝多芬原本要題獻給圭齊亞蒂的作品是《C大調輪舞曲 作品51/2》(Rondo in G major, Op. 51, No. 2);

但該作品由於某些原因已經題獻給里奇洛烏斯基(Lichnovský)伯爵夫人。貝多芬於是在出版的最後一刻撰文,將「月光奏鳴曲」改為題獻給圭齊亞蒂。

分析

對於本曲,尤其是第一樂章,歷來有著不同的解讀,包括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對朋友的追思和對女學生單戀的宣洩等。柏遼茲認為其氣氛如哀歌一般。費舍爾也認為第一樂章是葬禮上的歌。貝多芬的一位傳記作者阿諾德·謝靈則稱此作品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在情緒上有所關聯。在具體內容的詮釋上,並沒有共識。

此曲在結構上頗有革新之處:並沒有遵照傳統的規矩,採用「快—慢—快」的結構,其第一樂章也並非奏鳴曲式;反而該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為戲劇性第三樂章。這種突破是貝多芬所追求的。

德國評論家保羅·貝克撰文稱:「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鳴曲式的快板樂章起頭,那麼一上來就定下了基調,讓後面的樂章只能補充而不能改變;但貝多芬想要的是一個前奏曲、一個序幕、一個引言,而非一個概括性的呈示。」

該曲第三樂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強)」的力度記號。貝多芬經常使用這個記號來表達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強樂曲的戲劇性。因而雖然第三樂章還是以「piano(弱)」為主,但卻有著很強的沖擊力。

全曲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小節,但大多都有著緊密的關聯,例如第一樂章中的固定節奏型,以及第三樂章中類似但有所變化的上行音組。這樣的處理增強了張力和多樣性。

(4)月光曲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影響

1、波蘭作曲家蕭邦的《幻想即興曲》從該作品(尤其是第三樂章)中汲取了靈感。前者也是在升c小調寫成,中段進入降D大調,恰與《月光奏鳴曲》的三個樂章相同。

2、披頭士的歌曲Because也由該奏鳴曲引發。約翰·列儂當時正聆聽妻子演奏第一樂章;他要求將原來的和弦倒過來彈一遍,並據此創作出此歌曲。

3、該曲(尤其是第一樂章)亦常被電影電視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5. 月光曲中第九自然段可分為哪四幅圖.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學生讀聯想,體會情境。
(1)讀書想像第一幅畫面:體會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畫面
(2)體會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的情境。
(3)隨著音樂體會第三幅畫面: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6. 《月光曲》的作者是誰 能給介紹詳細的資料嗎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6)月光曲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這首曲子一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後」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沖擊」的態勢。

7. 聽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把你想像的畫面寫下來。{謝謝了}

我眼前彷彿看到了浩盪的大海,一輪皎潔的明月正從湛藍的海面上升起,給微波粼粼的大海添加了一種神秘的色彩。一道閃電劃破了海面的平靜,海面上捲起了大浪,浪花被月亮照得雪亮雪亮的,像一朵朵晶瑩的花朵在盛開。海面上又慢慢平靜了下來。

原名《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傳說在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從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7)月光曲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賞析:

1、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是對盲姑娘的語言描寫「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她對自己提出的無理要求感到不安和後悔。

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抑制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

2、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表達了盲姑娘激動的心情。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就產生要為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油然而生。

8. 《月光曲》怎麼畫思維導圖

《月光曲》的思維導圖:

《月光奏鳴曲》貝多芬題贈給他一八零一年時熱情的對象:朱麗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後來他為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8)月光曲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做題思路:

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

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聯結,而每一個聯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接可以視為您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也就是您的個人資料庫。

9. 《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給分吧!! 謝謝

閱讀全文

與月光曲圖片簡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花盆和花的圖片簡單 瀏覽:138
水果怎麼擺好看圖片 瀏覽:532
千與千尋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231
委屈漫畫圖片女孩 瀏覽:396
背景圖片簡約可愛清新 瀏覽:921
圖片狼抱著一個女孩 瀏覽:162
文檔中圖片如何快捷設置大小 瀏覽:250
貂蟬去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83
美女背影高清壁紙圖片全屏 瀏覽:48
圖片如何設置標題 瀏覽:801
漂亮文字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59
七天打卡表可愛圖片 瀏覽:30
波波頭發型效果圖片 瀏覽:652
圖片插入word中無法選中怎麼辦 瀏覽:215
大叔洗衣服的圖片 瀏覽:439
Word里圖片置頂如何加空格 瀏覽:194
蔣丞圖片高清動漫 瀏覽:297
放美女和平精英圖片 瀏覽:378
黑鼻子可愛圖片 瀏覽:849
word轉換pdf時圖片丟失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