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明朝文武官員的服飾是怎麼樣的有什麼含義
不管怎麼說,反正比清朝的好看。不過滿清八旗兵的服裝還是有點特點的。
❷ 九品官分別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上面綉什麼
明代的官服
明朝的朝服,依照文武官品和等級,訂定了衣服的花紋和顏色,其中有一小部份,採用元朝漢官服制。高階官員穿的袍服,沿用元朝皇帝穿的紅袍,中等官員穿青袍或綠袍,基層官吏穿的檀色或褐色服,是沿用元朝漢官的色彩。衣料上的花朵也有分別。官做得最大,袍服上面的朵也最多,最基層官吏,不準穿有花紋的服裝。明朝的官服,已經開始用「補子」了。補子又叫補服,就是帝制時代做官的人,在服裝上縫的徽識,是自明代起新訂的制度。官服都是盤領式的袍服,前後胸背除了縫著一塊補子外,衣襟都是右開,衣袖寬約三尺。一至四品文官穿緋袍,五至七品穿深藍袍,八至九品穿綠袍,不入流的雜官,穿戴興九品文官相同。
❸ 文武官冠服的文武官其他服飾
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這三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者)有奏(著)呵'。」說明四爪大龍緞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經在街市出賣。《明史·輿服志》記內使官服,說永樂以後(公元1403年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據《碎金》稱作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台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天水冰山錄》記載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蟒服、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❹ 速求全部兵種的衣服圖片。要帶說明
07式林地迷彩服
07式荒漠迷彩服 東方網7月25日報道 美國環球戰略網在9日撰文稱,中國軍方目前花費了約10億美元為部隊采購了新式作戰服。文中指出,中國軍隊采購的新式作戰服採用了新式偽裝技術,這種新式偽裝技術與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過去四年裝備的作戰服中所採用的偽裝技術十分相似。中國軍隊的新式作戰服採用了一種被稱之為「數字化迷彩」的技術。「數字化迷彩技術」是通過許多微小的彩色小方塊或彩色圓點組成「迷彩」圖案。這種迷彩偽裝技術不同與老式作戰服上由不同顏色斑點組成的「迷彩」圖案。事實證明,採用這種迷彩技術製成的作戰服比老式作戰服更適合部隊進行隱蔽。舉個例子,在測試中,同等條件下,穿著採用這種由新式「數字化迷彩」技術製成的作戰服的士兵減少了50%以上的被發現率。「數字化迷彩」的原理在於,作戰服上細小的迷彩「象素」更容易使人的大腦誤認為是植被和地貌。「數字化迷彩」還可以躲避夜視偵察器材的偵察。美軍目前也正在加大對抗夜視偵察的力度,其中一個舉措就是採用「數字化迷彩技術」。
數字化迷彩更容易讓人類大腦產生錯覺。 美國環球戰略網稱,中國軍隊將在兩年的時間內為大約兩百萬軍隊配發這種新式作戰服。中國軍隊的新式作戰服分為城市、叢林、沙漠和海洋四種迷彩圖案。新式作戰服在設計中還根據中國軍隊的建議進行了許多其它方面的改進。新式作戰服具備更加堅實耐用的特點,能夠經受住700次的洗滌,而中國軍隊目前配發的老式作戰服只能經受住140次的洗滌。這種「數字化迷彩」新技術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但是在近幾年中才被重視。美國陸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研發「數字化迷彩」技術。美國西點軍校的工程心理學教授蒂莫西·奧尼爾中校最先注意到「數字化迷彩」所產生的效果。在2003年之前,「數字化迷彩」技術從來都沒有應用到軍裝設計上。之前,只有駐歐洲的美國陸軍第二裝甲騎兵團從1978年至八十年代早些時候在裝甲車的塗裝上使用過這種「數字化迷彩」圖案。由於當時美國陸軍中的一些重要官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並沒有意識到「數字化迷彩」的原理,也沒有對「數字化迷彩」在野外測試中的成效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數字化迷彩」技術終於出現了轉機。在2003年,美國陸軍決定在新式作戰服上使用「數字化迷彩」圖案。幾年之後,中國也開始關注「數字化迷彩」技術這種新的理念,並將「數字化迷彩」技術應用到中國軍隊的新式作戰服的設計中。
❺ 古代官吏服飾
可參考沈從文先生著的《中國服飾史》。
❻ 漢代文武大臣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靚麗的橙色
是歡快活潑的光輝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色,它使人聯想到金色的秋天,豐碩的果實;
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讓人感覺成一種穩重、含蓄又明快的溫暖;
橙色也會帶來一種甜甜的感覺。
❼ 找一個圖片 男孩在練武 衣服胸口有個「武字」大概如下圖的樣子
這個怎麼樣
❽ 唐朝皇帝的衣服主要有哪幾種(懸賞一百分)
唐代的天子有六冕,即大裘冕、袞冕、■冕、毳冕、■冕、元冕。這是繼自周以來的輿服制度。但在具體使用冕服上,隋唐較之以前,又略有不同。
唐因隋制,到武德四年著衣服令,規定天子十四服。大裘冕廣八寸,長一尺二寸。袞冕金飾,垂珠十二旒,以■為纓,色如其綬,玄衣■裳,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袞冕形制明了,■冕以下四冕便依次降減其旒數、章數。高宗時,長孫無忌進奏,以大裘冕冬季可服,夏季迎氣則不能服用,請予罷廢。此後,郊祀天地時只用袞冕,而罷大裘冕。袞冕之外的另外四冕,原則上郊祀天地時服袞冕,祭祀社稷時服■冕,四旒三章,祭祀日、月時服元冕,三旒無彩章,但實際上,此後的六冕只用袞冕,其他不是虛設就是罷廢。
隋唐天子主要戴兩種冠,即通天冠、翼善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日受朝賀、平日上朝以及在後宮燕居時所佩戴,既用於節日,又用於平日。不過,一般地講,皇帝在後宮燕居嬉遊時,多半不戴冠。翼善冠是唐太宗李世民發明的,主要用於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時服用。通天冠凡二十四梁,附蟬十二首,加金博山,配珠翠黑介幘,即以黑介幘承冠。翼善冠采自古制,形狀如襆頭,以轉腳相交於上。另有一種白紗帽,用烏紗做成,白裙襦或衫,白襪,烏皮履,這是南朝時帝王們所戴,隋統一後,沿用此名,唐實以烏紗。
襆頭是北周興起的,又叫折上巾、軟裹。隋文帝迫周帝禪讓登基以後,上朝時即戴襆頭,和群臣的一樣。實際上,襆頭和漢末流行的巾有些相同。襆頭是用一幅黑中向後把頭發籠住,腦後垂兩個中角,另兩個角折上去。唐太宗發明的翼善冠很像襆頭。今人見到的唐太宗像和《步輦圖》中的唐太宗,都是頭戴襆頭。唐中期以後,皇帝開始把襆頭的兩個軟角變成硬角,兩角或圓或闊,用絲弦為骨,自然翹起。
襆頭一般是臨時裹上的,可以緊些也可以鬆些,形狀平或高或前後傾。有的在裹襆頭前先在頭上加一個巾子,後來在巾子中包上桐木作固體形狀物,襆頭就顯得整齊了。唐末兵荒馬亂,為節省時間,應付緊急情況,宮中改革了襆頭形制和戴法,裹頭部分用木製材料包成一圍,外層是原來的黑紗襆巾,內層是紙絹做的襯,兩角以銅鐵為骨。
南北朝時袍被規定為皇帝的朝服。晉明帝詔令朱紗袍專用於皇帝聽政時服,士庶嚴禁服各色袍。隋文帝聽朝用赭黃文綾袍,戴烏紗帽,折上巾,六合靴,士民禁用黃袍。唐高祖以赫黃袍巾帶為常服。唐服的袍分青、緋、黃、白、黑五種,是上承東漢五色季節袍,赤、黃兩色為後帝專用。除元旦、冬至受賀和大祭祀以外,唐朝皇帝均穿袍服。高祖時下令禁止士庶用赤、黃色為衣服和雜飾,高宗時規定黃袍為皇帝專服,重申不許士庶服黃之令。但唐玄宗不愛穿黃袍,而愛穿絳紗袍。
玄宗曾召詩人李白入宮,作配唱用的詩詞樂章。李白佯醉不起。玄宗向李白許諾:賦成樂章,將貂豹錦袍給你。李白立即酒醒了,揮筆而成。玄宗有些不自在,他賜袍之允不過是戲言,沒想到李白如此之快完成了作品,玄宗不允將錦袍割捨給李白。李白看出了玄宗的心思,一把將錦袍奪了過來,玄宗忽然爽朗大笑,同意給他。後來杜甫為此寫了一首詩,贈送李白: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❾ 我古代文武官員服飾有何區別
1、補子不同
區分清代官員的品級,最主要是看官服前胸後背所綉的圖案,這塊方形或者是圓形的圖案稱為「補子」。貝子以上的皇親用圓形補子,官員一律用方形補子。一般是文官胸前綉鳥,武官胸前綉獸。
2、名稱不同
清代文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鵲。像內鄉縣衙的知縣是正五品官,所以胸前所綉的補子就是白鷳。
清代武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馬。
(9)文武雙色衣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類別:
1、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2、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3、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4、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5、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6、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7、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8、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❿ 黑色帶二橫紅色衣服配色效果圖大全
這個圖片肯定是在這兒找不到的,因為只要您覺得喜歡您的配色就是效果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