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穿著蒙古族服裝的卡通矢量兒童圖片
只是參考 你在蒙文書店找找 在兒童故事書 或者是小學生 初中生的練習冊上有圖 這圖很難找到了 很古老了都
Ⅱ 蒙古族的民居、飲食、服飾、節慶活動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有飲奶茶的習慣,馬奶酒,奶酒扒肉。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Ⅲ 蒙古人有諸多禁忌,他們的八大禁忌分別是什麼
蒙古族作為馬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和游牧生活,是他們的顯著特徵。在長期的放牧和捕獵生活中,這個民族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禁忌。那麼,蒙古族究竟有哪些禁忌呢?
首先是因崇拜而產生的禁忌:水忌和火忌。
蒙古人雖然胸懷坦盪,豪邁奔放,熱情好客,對登門拜訪的人極為看重。但對於做客,蒙古人還是有一些禁忌的。如客人上門時,不能把衣襟扎進褲子里或掖在腰帶里,也不能擼起袖子或提著馬鞭進帳篷,否則會被視作對主人的蔑視。
蒙古人一生都喝奶,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規矩,不能用筷子食用奶製品,向別人敬獻奶茶時不能太滿,也不能用左手盛奶等。
同時,在進出蒙古包時,切忌踩踏門檻,只能一腳跨過去。這來源於古代進入大汗蒙古包的傳統,如果有人不慎踩踏了汗王的門檻,會被立即處死。
蒙古人的小孩兒還忌諱被人摸頭。在他們眼裡,手上會沾染很多不潔之物,用手摸小孩兒的頭,會給孩子帶來厄運,會造成孩子生病。
不僅僅蒙古族有禁忌,其他民族也有,我是漢族的,我們這里的禁忌就是不能吃飯的時候敲碗。你們那裡有什麼樣的禁忌?
Ⅳ 女孩被父親強行嫁到蒙古,為什麼女孩穿著蒙古衣服,孩子怎麼也穿蒙古衣服
因為他家的蒙古啊就屬於蒙古的人呢 芒果那裡的人都是穿蒙古服的呀 他穿孩子也得穿
Ⅳ 蒙古族穿的衣服叫什麼
蒙古袍
蒙古族傳統服裝。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袍長而寬大,長袖高領,右開襟,紐扣在右側。下端左右一般不開衩,領口、袖口多鑲花邊。棉袍多以頭皮製成;單夾袍一般以布、綢緞製做。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時多束腰帶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腰帶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約三四米,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在草原這樣一個多風的地方,束腰帶主要是為了抵抗風寒。蒙古靴的設計則以利於騎乘為主要目的,其特點是腳尖部向上翹,靴內配有襯氈,以防寒防水。
Ⅵ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親戚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Ⅶ 蒙古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圖片或用文字描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Ⅷ 蒙古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蒙古袍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藍旗文化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博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榮獲「蒙古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Ⅸ 蒙古族八大禁忌是什麼
禁忌是一個民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蒙古族作為馬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和游牧生活,是他們的顯著特徵。在長期的放牧和捕獵生活中,這個民族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禁忌。那麼,蒙古族究竟有哪些禁忌呢?
三、其它禁忌:忌登門檻、忌摸頭、做客的禁忌。蒙古人雖然胸懷坦盪,豪邁奔放,熱情好客,對登門拜訪的人極為看重。但對於做客,蒙古人還是有一些禁忌的。如客人上門時,不能把衣襟扎進褲子里或掖在腰帶里,也不能擼起袖子或提著馬鞭進帳篷,否則會被視作對主人的蔑視。蒙古人一生都喝奶,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規矩,不能用筷子食用奶製品,向別人敬獻奶茶時不能太滿,也不能用左手盛奶等。
同時,在進出蒙古包時,切忌踩踏門檻,只能一腳跨過去。這來源於古代進入大汗蒙古包的傳統,如果有人不慎踩踏了汗王的門檻,會被立即處死。蒙古人的小孩兒還忌諱被人摸頭。在他們眼裡,手上會沾染很多不潔之物,用手摸小孩兒的頭,會給孩子帶來厄運,會造成孩子生病。
當然,歷史悠久的蒙古族,還有許多其他的禁忌,這些都是這個民族特有的符號和標記。在民族大融合和大團結的今天,了解其他民族的禁忌,學會彼此尊重和敬畏,才能更好地增進相互的了解,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參考資料:《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