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圖片 > 默茲曼衣服圖片

默茲曼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12 16:40:38

❶ 查理曼帝國的歷史地位 請看清楚 是帝國!!!! 不是查理曼這個人。

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又稱加洛林帝國。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麵包括義大利北半部。帝都亞琛。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仍承襲皇帝稱號。大體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的雛形。

❷ 河流劫奪的過程和示意圖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D3%C1%F7%BD%D9%B6%E1+%CA%C7%D3%EB%CD%BC&in=24573&cl=2&lm=-1&pn=0&rn=1&di=17682687930&ln=1&fr=&ic=0&s=0&se=1&sme=0&tab=

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faq%2FGeography%2F6%2Fthought%2F28%2FM.1184661395.40

水系型式

支流在理論上,一個水系流域的發育是直接沿斜坡流入海的若干主河流開始的;這些主河流是斜坡的結果,或者說是斜坡形成的,因此稱為順向河流。隨著它們的發育,若干支流流向這些主河谷,以斜的角度匯入母河,接著,若干小支流又匯入支流。這些支流稱為斜向河流;它們流人主河流的地點是平齊匯流點。約翰·普萊費爾在1802年比較清楚地闡述了「平齊匯流定律」:「每一條河流似乎由一條有各種各樣的支河匯入的主幹河構成,每條支流流入與其大小相稱的河谷之中;所有的這些河流在一起形成彼此連通的一個河谷系統;每條河流將其坡降調整得極為適當,從而這些河流中沒有一條以太高或太低的位置匯入河谷。如果這些河谷沒有在其中流馳的河流的作用,這種情況便永遠不能出現。」當然,這個原理有若干例外,這是一系列特殊條件的結果,例如河流由懸谷匯入,這種情況具有暫時性質。如果流域內岩石抗蝕力沒有變化,那麼每條順向河將會成為一個輻合河流型式的中心,這種河流型式稱為枝狀水系(dentriticdrainage)。此一術語源於希臘語dendron,樹的意思。由一條幹流與幾條以銳角匯入的短支流組成的水系,稱為羽狀水系。

但是,如果每條順向河的流域由抗蝕程度不同的岩石構成,那麼就會形成與構造有一定關系的支流。如果這些河流沿走向流動,它們就稱為後生河,後生河由順向河向源伸展而成。如果抗蝕力較強和較弱的露頭與順向坡成直角地交替出現,那麼後生河便沿著抗蝕力較弱的岩石的走向發育,以直角匯入順向河。抗蝕力較強的帶狀岩石成為與後生河大致平行的長條狀丘陵,順向河沿坡地繼續加深其初始河道,在丘陵上切割出兩坡陡峭的峽谷。接著,形成由抗蝕力較強的岩石構成的高聳山脊上流下的後生河支流,沿初始的坡地(即向海的坡地)向下流動的河流為次生順向河,沿相反的坡地流的河流是逆向河。但是,目前「逆向河」一語的意義有含混之處。許多美國和法國地貌學家仍然在W.M.戴維斯的原來含義即「反順向河」的意義上使用它,可是有些英國權威把它理解為「反傾向河」,即以與岩層傾角相反的方向流動的河流;它並不總是具有相同的含義。

這樣發育的水系的直線形態,比枝狀水系要明顯得多,稱為格狀水系型。在英格蘭東南部有一個極為明顯的例子,在這一地區,抗蝕力較弱的地層(牛津、基邁里奇(Kimmeridge)、戈爾特和威爾登粘土)和抗蝕力較強的岩層(鮞狀石灰岩、珊瑚狀石灰岩和白堊)交替,都向東南緩緩傾斜。結果是逐漸形成平行陡崖區,在粘土谷地中發育復雜水系型式,而抗蝕力較強的岩石形成單面山。另一個例子是巴黎盆地。

許許多多條河流由各個方向輻合到一條主河的水系,稱為向心水系。例如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谷地,許多河流輻合到巴格馬蒂河,這條河流通過切開周圍是山脈的峽谷向東南流去。

分水嶺在兩條河流的流域之間,一個較高地區將流入各自流域的地表水分隔開來;這些地區可能是兩個完整水系之間的大分水嶺,各支流之間的小分水嶺,和分隔一個大陸流入不同大洋

這個剖面以簡化形式(垂宜比例有相當大的誇大)表示單面山與河谷相繼出現。黑色條帶代表戈爾特粘土和海綠石沙。

的大量水流的大陸分水嶺。在英國,通常用分水界(Watershed)一詞來表示分水嶺;但在美國,這個詞表示一條水系的整個集水地區,相當於流域。在地形顯突的地區,分水嶺可能很清楚,例如安第斯山脊線,或者規模較小但更加清楚的斯凱島的黑庫林的山脊。在蒙大拿州的冰川國家公園中,著名而又命名恰當的三重分水嶺峰(TripleDividPeak)把流入太平洋、墨西哥灣和哈德孫灣的水分隔開來。中歐的分水嶺,我們已經談過。

與之相反的是,許多分水嶺模糊不清。例如,比利時西北部的石楠灌叢高原有著非常均一的地表,上面僅僅出現比一般高度高一、二米的不明顯的隆起和與之交替存在的淺沼澤窪地。這形成了默茲河和斯海爾德特(theSeheldt)河支流之間的分水嶺(watershed,據分水嶺的佛蘭芒語名稱「Waterschei」命名),比支流僅高1米。頗難令人置信的是位於黃石國家公園(懷俄明州)、正好在海拔2518米(8260英尺)大陸分水嶺上的伊薩湖的水,既流入太平洋,又注入大西洋。在一個象芬蘭湖泊高原那樣的地區,湖泊和冰磧物雜亂無章地排列,分水嶺也同樣雜亂無章,順便提一下,它們的壽命很短暫。最後一個例子,從賈斯珀國家公園加拿大落基山上的哥倫比亞冰原波狀起伏表面來的融水,成為三條大河的河源,它們是:長1230公里(765英里)的阿薩巴斯卡河(流入北冰洋的馬更些河的支流);流入溫尼伯湖並經由納爾遜河進入哈德孫灣,長1940公里(1205英里)的薩斯喀徹溫河;長1945公里(1210英里),注入太平洋的哥倫比亞河。

這進而引伸出一個看法,即分水嶺有助於改變其位置,或「遷移」。一側的降雨可能更多,因此河流流量較大,其河谷下切較快,並且發生分水嶺的後退。另外,在地層傾斜因而兩側的坡分別為陡坡與和緩坡的地方,前者侵蝕較快;有時稱為「不等坡定律」。分水嶺兩側的河流向山脊侵蝕,最後在其輪廓背景上形成可能發育成山口的凹口。

河流襲奪過程相鄰水系的發育,必定導致一條河流變得比相鄰河流強壯有力;它逐漸地變成這個地區的「主河」。它之所以達到這種狀況,部分是由於分水嶺的後退,部分是由於它將一條相鄰水系的部分並入它自己的流域,稱為河流襲奪。比較強有力的河流的若干支流通過溯源侵蝕使其小分水嶺後退;當其基準面較低(由於主河流較為強有力,因此下蝕較深)時,相鄰水系的上游便被襲奪,使襲奪河流更加強大。通常,在襲奪地點有一明顯的河曲,稱為襲奪彎。失去其上游的河流,水量將大為減少,因而對於現有的河谷來說,顯得太小,因此有不相宜或不相稱河的術語。被襲奪河可能比這還要小得多,以致目前其源頭在襲奪點以下有一段距離,留下干口(dry—gap)或風口(windgap)指示其過去的河谷。

陡崖概略地用實線表示,崖坡上有暈滃線。字母的含義如下:T-第三紀(法國的利勒壯年斯低海崖),UC-上部白堊層,MC-中部白堊層,G—上部海綠石沙,P—波特蘭石灰岩,C—珊瑚狀石灰岩,O—鮞狀石灰岩,L-里亞斯層,M—殼狀石灰岩(一種三疊紀殼狀石灰岩。)古生代岩石用水平線劃表示。上部白堊層陡崖以西的地區為「干香檳區」。陡崖之間是一條條的粘土谷地。

河流襲奪容易發生於平行陡崖區,這里的後生河能與順向河成直角地沿抗蝕力較弱岩帶(如粘土)向源侵蝕,因而襲奪相鄰河流的上游,形成極為復雜的格狀型式。研究一下威爾德地區的大比例尺圖,就能看到這種型式。但是,河流襲奪無需特別的構造條件;正如s.w.伍爾德里奇所說的:「這是河流間名符其實生存競爭中的正常事件。……在英國沒有河流襲奪痕跡的地區是很少的。」歐洲的例子有由萊茵河襲奪過來的杜河上游,巴黎盆地平行陡崖區的一系列明顯的襲奪,以及圖勒附近的摩澤爾河對過去的默茲河上游的襲奪。

雖然對過去的默茲河上游(現在摩澤爾河上游)的襲奪無可辯駁,但根據J.F.L.特里卡特最近的工作,似乎這不是向西溯源侵蝕到牛津粘土谷內的一條活躍的後生河進行襲奪的簡單情況。他指出,在第四紀冰期時,大量的岩屑進入目前圖勒以上現代的摩澤爾河谷。河谷在很大程度上被岩屑充塞,結果摩澤爾河被迫東流,匯入現在的默爾特河—摩澤爾河。東流時,河流在原有的通道上切出新的通道,使瓦勒德-拉恩(Valdel』Ane)成為被小的不相稱河和馬恩河-萊茵河運河所佔據的「圖勒峽谷」。

流域已越來越成為根據形態測量分析和發生學研究所進行的河流地貌學研究的基本單位。前面對水系型式發育的敘述是以原始地表(在上面發育了一個水系)均勻向海傾斜的假定為基礎的。假定沉積岩層是相對未受擾動的水平或稍向海岸傾斜的(即單斜構造岩層),這對研究是方便的。

實際上,水系發育於無論在岩性上還是在構造上都很不相同的原始地表。前者無須在這里著重敘述;例如石灰岩在水系發育中的重要性在第5章已進行了討論。構造表面是各種構造活動的產物,它們實際上形成了可以稱為原始地形的地形。一旦地殼的一個部分相對地高於另一部分,所有的剝蝕力便開始起作用;當河流適應於構造時,一系列的侵蝕即開始正常地進行下去。

這些原始的構造表面在水系的發育中有兩個支配作用。第一,地形的高度、形狀和陡度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水系型式的特徵:它是在高聳的褶皺山地區,一個規模較小但可能有十分復雜褶皺作用的地區,一個四周是斷層的高原,一個火山錐,一塊廣闊、水平的熔岩面,還是穹狀褶皺作用或地下的侵入作用所引起的一個穹丘狀隆起。第二,復雜的構造通常含有緊密並置、抗剝蝕度不同的岩石。這種差別剝蝕作用能形成河谷的許多細情,特別在河流的早期階段,盡管它最終會產生與下伏岩石無關的均夷河道。

相對海面變化不僅能在河流的橫、縱剖面形態上,而且能在水系型式上產生廣泛的變化。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形成深刻地改變了西歐的水系,這個水系曾基本上由比較大的原始萊茵河組成,泰晤士河是它的支流。另外,在更新世時期的漢普郡盆地,有一條「索倫特河」沿珀貝克島上弗羅姆河的路徑從西向東流,流入索倫特海峽和斯波特黑德海峽。它既從北部(埃文河和現今南安普敦灣所代表的河流,以及它的支流泰斯特河和伊欽河)又從南部(懷特島的梅迪納河和亞爾河,珀貝克島的科夫河)匯入支流。但是,這個水系的整個中下游被淹沒在水下,淹沒的最後階段是在新石器時代。河流被分叉成一系列分離的水系,其下游形成廣闊的淺海灣(普爾港和克賴斯特徹奇灣)和河口灣(利明頓、比尤利、南安普敦灣、漢布爾、梅迪納)。

協調水系和不協調水系當岩石類型和構造的一方與地表水系型式另一方之間有明顯的系統關系時,這種水系稱為協調水系。當水系橫切一個地區的總構造線或「紋理」,顯示不出與這種構造有系統關系時,則稱為不協調水系。首先,將敘述在褶皺、穹狀和斷層構造上發育的協調水系的實例,接著敘述先成和疊置水系的實例(它們通常是不協調水系)。

褶皺構造在第2章褶皺山系一節曾提到,向斜谷並不象所預料的那樣常見。常常發生的是,沿向斜流的原縱順向河將會發育沿背斜坡兩側呈直角流下的若干支流(因此叫做橫順向河)。這些強有力的支流下切迅速,最終可能切開背斜脊部。下列事實對此有促進作用:由於曾受到相當大張力的作用,背斜的軸常常在構造上比向斜的槽微弱。橫順向河最終發育成平行於向斜中原來主河的支流(縱後生河)。這些支流沿著背斜的脊部深切,形成面對面的陡崖,陡崖逐漸向外後退,從而減少向斜谷的面積,因此減弱其中原來縱順向河的活動。在適當的時候,背斜谷的高度位於向斜谷之下,向斜河流可能消失,向斜的殘體成為山脊或山峰。

這決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剝蝕在繼續下去,盡力破壞向斜脊,並達到準平原面。如果發生重新抬升(這是相當常見的事),那麼這個地區的主要河流便沿著過去的背斜線下切,如果抗蝕力強的岩石位於這些背斜之下,河流可能被迫沿傾斜的方向遷移其河道,因而完全破壞向斜山脊殘體,最終它可能多少沿著原來向斜內縱順向河線再次占據一個位置。這叫做再順河,是古代褶皺地區的一個普通地形。在漢普郡盆地的埃布爾(Ebble)河現在占據著一個白堊層向斜,它在一段時期內曾離開原來的現已重新達到的向斜位置,以便循鄰近的鮑爾(Bower)白堊背斜,或者沿著沃德杜爾(Wardour)谷背斜流動。

在海西期的歐洲,可以看到許多再順河的實例。在愛爾蘭西南部,若干條河流占據著原來的向斜線,其谷地曾侵蝕到微弱的石炭紀岩石之中。在它們之間,抗蝕力強的老紅色砂岩背斜脊沿傾斜方向的遷移向海突出,成為邊緣是懸崖的岬角。同樣,在布列塔尼西部,主要河流是歐訥河,它流向一個谷地(沙托蘭盆地)中的布雷斯特灣,這個谷地是在從前一個向斜的微弱頁岩和板岩中割切而成。北面和南面分別是達雷山(Montd』Aree)和努瓦爾山(theMontagnesNoires)東西向山脊。實際上,它們是由抗蝕性極強的砂岩和石英岩組成的古背斜的再現,這些古背斜由於被擠進背斜核部、現已出露的花崗岩岩基而變得更加堅硬。

在北美洲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可以看到褶皺地區受侵蝕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嶺谷區」位於西部受切割的阿勒格尼-坎伯蘭高原與高原以東的藍嶺圓形結晶岩山峰之間。這是一個復雜的海西褶皺地區,具有大量不斷消失和再現的平行或雁列狀排列的背斜。水系通過沿著背斜脊部侵蝕河谷來使自己適應於這些古構造線,因而降低了總的高度,後來在接著發生的侵蝕循環中沿著狹長的微弱頁岩和石灰岩帶發育其他的河谷。在它們之間,殘存著明顯長而直的抗蝕力強得多的砂岩和石英岩礫岩嶺脊,雖然偶然有橫向谷地(風口和水口)穿過。

在復背斜、背斜和穹狀褶皺即在不同尺度的長條形穹丘上,發育了一些極有趣的水系型式。發育於這些構造的水系很重要,因為它們涉及穹丘的裂口形成和「蝕頂」,中心部位上覆岩石的蝕去和下伏較老岩石的出露。例如,沃德杜爾(Wardour)谷就是由於沿著一個背斜蝕去白堊層,因而暴露較老的砂岩、粘土和石灰岩而形成的,此谷中現在有納德(theNadder)河,這條河向東匯入索爾茲伯里的埃文河。漢普郡北部的有裂口、受到掘蝕的沙爾本和金斯克利爾穹丘進一步提供了若干實例。皮尤西谷是與崖單面山白堊陡崖鄰接的被掘蝕背斜;但是,它沒有沿軸流動連續性走向河流,只在西段有向東流然後急劇向南拐彎穿過白堊層邊緣的埃文河。布賴地區位於法國北部,它是上覆白堊層業已被蝕去、呈西北-東南走向的一個背斜,上面現在有貝蒂訥河和埃普特河(Epte)沿著背斜軸部流過。威爾遜地區是受剝蝕的復背斜的典型實例,這是具有或多或少呈西-東方向的若干附屬褶皺軸的一個長條形復合穹丘。過去認為,南北向流的順向河發源於原來覆蓋白堊的穹丘側部;後成河沿著在較軟的粘土和砂岩上侵蝕而成的走向谷發育,除了邊緣的陡崖外,白堊都被蝕去。河流襲奪經常發生,風口和水口常可見,因而發育了格狀水系。然而仔細加以考慮,問題要復雜得多,這主要是由於疊加了不止一次的侵蝕循環的作用這一事實。在早期的一次循環中,一系列東西向河流削低了背斜,到中新世末時甚至可能形成了準平原。後來,除了這地區中、西部(所謂「威爾登島」)(Wealdenisland)以外,緊接著就是上新世期間的一個海侵時期,進一步侵蝕和削平準平原。上新世末,又發生抬升,進一步拱起;新的河流發育,其流向與已削低的構造線成直角,它們向北流入倫敦盆地,向南流入英吉利海峽。同時,它們與走向一致的支流產生了東西向谷地,陡崖顯突,分水嶺被遷移,發生了許多河流襲奪。

謝南多厄河的南北兩支流匯合並向東北流,匯入哈珀斯費里附近的波托馬克河。注意:(i)深切的曲流;(ii)東北部的廢棄曲流;(iii)令人難以置信的平直和連續的嶺脊,和(iv)其他嶺脊上的水口。

穹窿構造穹隆狀或圓錐狀地形是有趣的,因為它們形成向外流即放射狀順向水系。許多巨大的復合火山錐(如富士山、雷尼爾山、胡德山和埃特納火山)的側坡沖刷出了許多河道,由於其流域面積有限,因此這些河道不大,但因為坡降陡,卻有侵蝕力。隨著侵蝕不斷進行,錐形受到嚴重的破壞,差別剝蝕在火山灰、渣和熔岩上能充分發生作用。喀斯喀特山脈的沙斯塔山和奧弗涅山的多爾山和康塔爾山是壯年切割的實例。如果侵蝕繼續下去,圓錐形態將會根本上破壞,僅僅遺留下從前火山管中抗蝕力強的熔岩頸。

由於火成侵入,在穹隆形地表上出現了另一些水系發育的實例。猶他州亨利山的岩蓋水系型前已述及。花崗岩岩基上不存在侵蝕系列的初始階段,因為它們在被「蝕頂」即上覆沉積岩被蝕去時才出露。但是它們一旦作為大面積花崗岩高地而開始顯突於周圍地區之上時,就將形成一個放射狀水系型。坡降是和緩的,但徑流迅急;底岩具有抗蝕力,河流在到達高地邊緣

辛金倫河(SukingRun)是沿一背斜谷的軸流的河流,布拉什山脊是受剝蝕背斜兩側的豬背嶺。當凱特爾河襲奪辛金倫河的上游時,形成了風口,辛金倫河流入一落水洞而消失。

以前,切割得不深,坡降在邊緣處增大可能引起更強烈的下蝕和河谷深切,如在英格蘭西南半島的達特穆爾高地和法國中央高原西北部的利穆贊地區。

南達科他和懷俄明州的布萊克山原來是一個長條形穹丘,中心為花崗岩體,側翼為層狀岩體,上面覆蓋有石灰岩和砂岩層。夏延河及其支流已深切穹丘,暴露出穹丘結晶的中心部分,沉積岩蓋層殘存於側翼,成為邊緣為單面山陡崖的緩坡高原。河流在穹丘四周呈圓形河道,沿著較微弱的露頭流動;這稱為環狀水系。

斷裂構造斷層作用,不管是單個斷層還是較寬闊的裂谷,一般都可能決定河谷線和水系的方向和型式。河流發育在斷層的碎裂帶較脆弱的岩石上;而且可能由於斷層的交叉形成「之」字形河道。瀑布通常與斷層邊緣有關。

先成水系地殼上升或掀斜運動可能造成呈回春作用形式的廣泛河谷變化。這種上升或傾斜可能達到這樣的規模,以致能以與上升速率相同的下切維持其河道的前存河流,現在可能出現於與現有構造明顯無關的河谷之中;這叫做先成水系。

疊置水系另一種極為普通的情況是:一條現在的河流可能與地表構造與岩石類型無關,這是因為在其上發育的地表岩石現已被蝕去,這叫做疊置水系,有時稱為疊加水系或上遺水系。

英吉利湖區的河流和谷地在下古生代岩石上呈放射狀向外延伸。這些古岩石一度曾覆蓋有較年輕的岩石(石炭紀灰岩、新紅砂岩,可能還有更年輕的岩石如白堊)。這里接著出現長期的剝蝕作用,同時河流下切其河谷。曾決定水系方向的較新岩石從穹丘較高部分被蝕去,但有一些殘留下來,成為環繞邊緣的不連續性構架。河流在較老的復雜岩石上保持其原有方向,以所有各種角度橫切不同的露頭;因而,水系的主要型式是業已消失的覆蓋層的殘遺。德文特河向西流;伊恩河、埃斯克河和達登河向西南流;克雷克河(theCrake)、利文河和肯特河向南流,伊蒙特河(theEamont)和勞瑟河(Lowther)經由萊克蘭山和奔寧斷崖陡峭邊緣間有明顯河槽的伊登河向東北流。穹丘系沿東西向軸延伸,因而除在西部外,水系並非真正呈放射狀。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分水嶺,它從皮勒經大蓋布爾山到埃斯克-豪斯(EskHause)、鄧曼爾-賴斯(DunmailRaise)和柯克斯通山口直到沙普丘陵的沃斯代爾峰,此線以北是博羅代爾(Borrowdale)、瑟爾米爾湖、阿爾斯沃特湖和霍斯湖,它們大致向北流,以南是達登河谷、科尼斯頓湖、溫德米爾湖和肯特河谷,它們向南流。

格拉摩根郡東部和格溫特郡的河流(朗達河、朗達-法奇河(RhonddaFach)、錫納河(Cynon)、塔夫河(Taff)、拉姆尼河、錫爾霍韋河(Sirhowey)和埃布河(Ebbw))以大致南南東方向在邊坡陡峭的深谷中流向布里斯托爾灣。它們幾乎是呈直角橫切煤田向斜及其邊緣一系列各種各樣的泥盆紀和石炭紀岩層。它們的流向到處都與傾向相反。水系被疊置於覆蓋這些構造的傾斜和緩的較新岩層上,較新岩層包括新紅砂岩層的紅色泥灰岩和里亞斯層的粘土和石灰岩,它們現已被蝕去,雖然它們仍覆蓋於鄰近的格拉摩根谷。瓦伊河的河道似乎與現在的地表岩石類型毫無關系,因為其河道反復穿過老紅砂岩、石炭紀灰岩和煤系的露頭。

在漢普郡盆地,河流(如主島上米恩河、泰斯特河和埃文河和懷特島上的梅迪納河)以明顯不協調的方式橫穿阿爾卑斯時期的東西穹狀褶皺。據認為,這個地區原來的水系是呈西東方向,並非南北方向,但是在始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達200米(650英尺)高度的一次海侵導致由於海浪作用而削平穹丘脊,使現有水系的開始發育。目前順向河流的重新定向,發生在海退以後的更新世時期,這些順向河流完全沿著被抬升了的老海底的坡度發育,基本上與重要的褶皺無關。

默茲河在沙勒維爾和那慕爾之間流過阿登高原,其河谷與海西構造的走向相垂直。這條河發育於原先存在但現已幾乎完全被蝕去的白堊紀和新生代岩面蓋層上,因而河谷切穿了下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石英岩,在多處地方形成一條在阿登高地表面以下90-150米(300—500英尺)的曲折的峽谷。默茲河的支流——萊斯河、烏爾特河和昂布萊沃河是同樣疊置的河流,但是其河道表現出後來對構造的適應;縱斷面在抗蝕力較弱的上泥盆紀頁岩上發育而成,殘留下抗蝕力較強的砂岩脊。

從這里,形成了一個概念,即在由河流自身的近代沖積物(部分也可能是海洋成因)組成的平原上的河流,可能由於海平面下降而被疊置於下伏的堅硬岩石之上,這叫做自順向。例如,構成比利時斯海爾德水系的各條河流(利斯河、斯海爾德河、登德爾河、塞訥河、迪萊河(Dyle)和代默爾河)形成在安特衛普以上向河口匯集的格狀型式。它們的上遊河道是從西南到東北走向,大致平行於北海海岸,這種型式原來是在上新世海底逐漸出露時形成的,是一系列獨立的順向河流。佛蘭德平原和中比利時低高原的許多自然特徵是這些河流在第四紀時期侵蝕的結果;河谷極寬,不可能由目前大小的河流所形成。除了在佛蘭德平原和布拉班特丘陵上孤立的分水嶺蓋層以外,這次侵蝕幾乎完全蝕去了表面沖積層和較新的新生代沉積物,因而暴露了較老的新生代岩石如始新世佛蘭德粘土和上新世砂岩。在中比利時,侵蝕更深,有些河谷,特別是塞訥河和迪萊河的河谷露出了寒武紀和志留紀岩石。

接著要指出,與構造不相一致是水系疊置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徵兆。但是不應認為所有的不協調河流都是疊置河,因為不協調能通過先成作用、通過冰川改道、甚至偶然通過河流襲奪產生。也不應認為疊置水系總是不協調的。例如,北唐斯的河流如莫爾河和梅德韋河,似乎在其大的河道斷面處直接而明顯地順應著白堊和新生代岩石的傾向。然而,對這個地區的詳細研究表明,這些河流與漢普郡盆地的同類河流一樣,在上述上新世一更新世時期覆蓋大部地區的海退以前並不存在。它們也是從位於一海洋均夷面的薄層海相沉積物(現已由於剝蝕作用而大部分被蝕去)上疊置的河流。

先成疊置作用(Anteposition)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即一條河流現在的河道和河谷是疊置作用和先成作用共同的產物,因此,提出了先成疊置作用的術語。這適用於阿巴拉契亞的河流中的幾條河流;特別適用於科羅拉多河。這條河從科羅拉多州的融雪補給的源地流入加利福屆亞灣,在長期抬升期間,它保持著自己的河道,向下深切,特別是在大峽谷。但是大峽谷表面的岩石在時代上屬二疊紀。當河流使自身上疊於景觀的時候,所有中生代和較年輕的岩石都已被蝕去。

❸ 查理曼帝國是法國的歷史嗎

是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同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❹ 法蘭克王國與查理曼帝國的區別

一、構成:

1.法蘭克王國:

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時期稱查理曼帝國。

2.查理曼帝國:

是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

二、演變:

1.法蘭克王國:

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簽訂後分裂為義大利王國、日耳曼王國、法蘭西王國三個王國,並分別於911、987、887年覆滅。

2.查理曼帝國:

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

(4)默茲曼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查理原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故又稱加洛林帝國。法蘭克帝國在其存在的三個世紀中成為中歐最重要的國家,它當時是中歐的大國。

在它瓦解後它的組成部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法國、德國和其它一些小國家。統治法蘭克帝國的帝王出自墨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統治時期它達到了其頂峰。

帝國後來在855年的普呂姆分割、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和880年的《利貝蒙條約》中又多次被細分。此後法蘭克帝國再沒有被統一過。各個不同的帝國部分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民風、語言,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❺ 同時期的中國唐朝和西歐的查理曼帝國誰更強大

是唐朝更強大。
唐朝(618年—907年 ),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查理曼帝國(Charlemagne Empire)是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故又稱加洛林帝國。查理大帝統治時期(768-814),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麵包括義大利北半部。定都亞琛。查理死後,帝國陷於內戰。
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仍承襲羅馬皇帝稱號。大體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國、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三國的雛形。

❻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形成了哪些國家的雛形

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
西法蘭克王國,即日後的法蘭西。加洛林王室成員在位直至987年,後被卡佩王朝繼承。
中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普羅旺斯,洛林和義大利,在870年簽定《梅爾森條約》後,中法蘭克王國北部領土被東西法蘭克王國瓜分。其南部領土逐步演變為義大利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即日後的德國或神聖羅馬帝國。加洛林王室的統治結束於911年,此後開始了神聖羅馬皇帝選舉的先例,緊跟加洛林王朝的是薩克森王朝。
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仍承襲皇帝稱號。大體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的雛形。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和奴隸起義的浪潮中覆亡了。 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西歐標志著奴隸社會的終結和封建社會的開始,是古代和中世紀的分界線。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蠻族」王國: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在非洲西北角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人在義大利半島上建立了東哥特王國,法蘭克人在高盧之地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布艮第人在高盧東南的隆河流域建立了布艮第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島上建立了一些盎格魯-撤克遜小王國。不過,歷史是不能截然割斷的。在這些新建立的「蠻族」諸王國中,古羅馬的影響仍到處可見:拉丁文仍舊是官方和社會上通用的文字,古羅馬的遺民仍保持著舊日的風俗習慣。而在西羅馬帝國的行政機構瓦解後,以教皇為首的羅馬天主教會就越來越多地具有世俗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職能。
東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的驚濤駭浪中延續了它的存在。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統治著地中海東部。東羅馬皇帝自認為是古羅馬帝統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在他們看來,由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古代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就又歸他們管轄了。他們拒不承認日爾曼諸部族在西羅馬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那些「蠻族」王國,而要伺機去收復「失地」。當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527-565年),東羅馬帝國曾經大動干戈,滅掉了汪達爾王國和東哥特王國,佔領了非洲西北角、義大利半島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南端。不過,查士丁尼用兵於地中海西部,是要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復辟奴隸制。他在西歐所進行的那些戰爭是反動的,因而遭到各地人民的堅決反抗。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統治是脆弱的。么元568年, 即查士丁尼逝世的第三年,由於日爾曼諸部族之一的倫巴德人南下,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就只剩下拉文納以及半島南端的幾個據點了。在公元六世紀的八十年代,東羅馬帝國又喪失了在西班牙的領地。及至公元七世紀,由於阿拉伯帝國興起,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更是日蹙百里,迅即喪失了其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等地的主權。但是,那些觳觫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卻仍認為他們有權統治西歐。
這時,西歐的法蘭克王國已經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力量,它和羅馬教皇勾結在一起,與東羅馬帝國抗衡。這里,我們必須追溯一下法蘭克王國興起的經過。
法蘭克人是日爾曼諸部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萊因河下游和河口三角洲一帶。公元四、五世紀,當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之際,法蘭克人也趁勢向南擴展,侵入高盧北部。可是,法蘭克人的遷徙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並不象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盎格羅-撒克遜人、布艮第人、倫巴德人那樣遠離其原先所居住的地方,在長途跋涉中喪失了大量人口,而是逐漸的、穩步地向外擴張。當其他的日爾曼部族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建立王國時,法蘭克人也逐漸由氏族演進到國家。在那些「蠻族」諸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所處的地位最為優越:它是介於羅馬世界與日爾曼世界之間。一方面,它不僅保持了它自己原有的領地,而且可以兼並其他日爾曼人所居住的地區。在法蘭克王國的人口中,法蘭克人大大超過了羅馬-高盧人,這就使法蘭克王國具有比較穩定的基礎。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後來當其他的「蠻族」王國逐一滅亡時,法蘭克王國卻獨能存在了下來,而且發展為一個領土廣袤的帝國。
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墨洛溫王朝,這個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實際上是軍事首領)叫克洛維,其在位時期是公元481-511年。當克洛維掌權時,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了,但羅馬在高盧地區的駐屯軍仍殘留了下來。公元486年, 克洛維率領法蘭克人在高盧北部的蘇瓦松地方擊潰了羅馬駐屯軍,征服了塞納河與羅亞爾河之間那一大片富饒的土地,其中包括巴黎、奧爾良等名城。這一重大勝利,大大加強了法蘭克人的優勢。公元496年,克洛維又向東擴張,打敗了阿拉曼尼人, 把國境擴展到現今德意志的萊因區。
也就是在公元496年,克洛維受其王後克羅蒂達的影響, 放棄了法蘭克人原來的宗教信仰而受洗為天主教徒,他的部眾也一同受了洗禮。這件事,後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來,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布艮第人、倫巴德人也都已經接受了基督教,不過他們所接受的是基督教中的支派阿里安教,那是被羅馬天主教會目為「異端」的。這時法蘭克人改信天主教,就使他們在宗教信仰上與羅馬-高盧人一致,從而在政治上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支持。後來,法蘭克王國的「王權」與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六世紀上半期,法蘭克王國著著向高盧南部擴張。公元534年, 它最後征服了布艮第王國,兼並了隆河流域的土地。公元542年,它最後把西哥特人趕過了比利牛斯山,掩有現今法國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地。同時,它更向東擴張,把現今德意志的西南部收入版圖。
在墨洛溫王朝時期,法蘭克王國就已經開始封建化。本來,在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於兩種社會過程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是古羅馬奴隸社會的解體,一是日爾曼人氏族組織的分化。在日爾曼諸部族侵入並定居於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以後,這兩種社會過程交互影響,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主義決不是現成地從德國搬去的;它起源於蠻人在進行侵略時的軍事組織中,而且這種組織只是在征服之後,由於被征服國家內遇到的生產力的影響才發展為現在的封建主義的。」
隨著封建制的形成和發展,墨洛溫王朝的王權逐漸衰落,政權日益集中在被稱為「宮相」的宰輔手裡。「宮相」有權任免官吏、調遣軍隊、徵收賦稅、判決刑獄,儼然就是國王的代理人。而國王則成為屍位素餐、任人擺布的「懶王」。這種形勢,導致了墨洛溫王朝的覆亡和加羅林王朝的代興。
公元715年,大貴族查理·馬特爾做了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這時, 西歐面臨著阿拉伯人入侵的嚴重威脅。公元711年, 阿拉伯人從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伊比利亞半島,旋即滅掉了西哥特王國而據有其地。公元720年, 阿拉伯的騎兵越過比利牛斯山,侵入法蘭克王國境內。查理·馬特爾起兵抵抗,他依靠中小地主和自由農民的力量,進行重大的軍事改革,組織了一支以重鎧騎兵為骨乾的新軍,並於公元732年在波亞迭城和都爾城之間的平野上擊潰了入侵的阿拉伯人, 把阿拉伯帝國向西歐擴張的勢力推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聲威大振。此後,他復用兵於阿拉曼尼亞、屠林根、巴伐利亞、薩克遜、茀里西亞(今荷蘭和德意志西北部的濱海之地)一帶,擴大了法蘭克王國的疆界。查理·馬特爾在其統治地區內推行「采邑制」,即把土地當作一種有條件的贈與,分賜給他的臣屬。「采邑制」是一種封建的契約關系,地主把「采邑」賜給受封者,而受封者須對封主盡一定的義務(主要是提供兵役)。這種封建的契約關系起初是及身而終的,到後來,采邑制普遍推廣,封建土地關系形成,由於王勢下移,采邑就變成了可以世襲的「領地」。「采邑制」的推行,大大加速了西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發展。西歐各國文字中的「封建主義」一詞,都是從「領地」這個字衍化出來的。
公元741年,查理·馬特爾死去,其子「矮子」丕平繼為「宮相」。這時, 墨洛溫王朝的「懶王」早已成了「宮相」手中的傀儡,不具有任何權力。「矮子」丕平認為篡位的時機已成熟,而他採取的是用冠冕堂皇的方式來實現這種篡奪。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使臣到羅馬謁見教皇,向其提出下列的質疑:「是徒擁有虛名的人做國王好呢?還是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好呢?」教皇明白「矮子」丕平的用意,並且正指望得到他的武力支持,便答道:「在我看來,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要好些。」「矮子」丕平得到了教皇的這種認可,乃示意他的臣屬勸進。同年11月,法蘭克王國的權貴集議於蘇瓦松城,決定「根據全體法蘭克人的擁戴,各位主教的效忠和貴族的宣誓」,把王冠加在「矮子」丕平頭上。於是墨洛溫王朝的最後一個「懶王」被打入修道院,加羅林王朝正式成立。
「矮子」丕平與教皇互相利用,結果產生了教皇國。本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便實際上控有羅馬城及其近畿一帶地方,在某種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職能。公元751年,即在「矮子」丕平被擁立為法蘭克國王的那一年, 倫巴德人的國王阿斯托夫率眾南歸,圍攻羅馬城,形勢萬分緊迫。公元754年, 教皇斯蒂芬二世親自越過阿爾卑斯山,跑到法蘭克王國的首都來向「矮子」丕平求救,稱他為「義大利的攝政和保護者」,請他出兵阻遏倫巴德人的攻勢。「矮子」丕平覺得幫助教皇可以進一步鞏固他自己的統治地位,乃先後兩次領兵攻打倫巴德人。公元756年, 「矮子」丕平強迫倫巴德人撤離義大利中部,而把那一大片土地轉贈給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權。這「丕平的贈與」(亦稱「丕平獻土」),便是教皇國的由來。此後有一千一百多年之久,教皇一方面是羅馬天主教會的首領,一方面又是統治著義大利中部的封建領主。直到1870年義大利完成民族統一時,教皇才被剝奪了在梵蒂岡宮以外的世俗權。
公元763年,「矮子」丕平死,其子查理曼繼位。當查理曼在位時(768-814年),法蘭克王國擴張為一個領土廣袤的帝國,它通常被稱為「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繼承其父「矮子」丕平的政策,與教皇結為同盟,並且把傳布羅馬天主教作為其進行武力擴張的護符。773-774年,查理曼打敗了倫巴德人,廢其王而掩有義大利北部的土地,由他自己兼為「倫巴德人的國王」。接著,他又向東把威尼斯亞、伊斯特里亞、達爾馬千等地兼並了過來。
公元778年,查理曼第一次派兵越過比利牛斯山, 進攻盤踞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但遭到阿拉伯人和當地居民的反擊,只好撤退。後來在八、九世紀之交,查理曼又多次用兵於伊比利亞,佔領了比利牛斯山以南、艾伯羅河以北的土地。此外,查理曼又把阿拉伯人的勢力趕出地中海西部的科西加島、撒丁尼亞島以及巴利亞里克群島。
查理曼生平所進行的歷時最久、最激烈的戰爭是對薩克遜人的戰爭。從772年起,查理曼曾屢次興兵侵犯薩克遜人,兼並萊因河和易北河之間那一片富饒的土地,因而激起薩克遜人的激烈反抗。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十多年,最後查理曼征服了薩克遜人,把國境擴展到易北河一帶。
公元787-788年,查理曼用兵於巴伐里亞,把現今德意志南部大片土地並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
在征服了巴伐利亞以後,查理曼更往東向多瑙河流域擴展,與阿伐爾人構兵。阿伐爾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說的柔然人,這個部族因為被突厥人所敗,於六世紀中期輾轉遷徙到東歐。七世紀,阿伐爾人在多瑙河中下游建立了一個強盛的汗國,奴役著巴爾干半島上的各族南斯拉夫人,並且經常寇擾義大利等地。796年, 查理曼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幫助下打敗了阿伐爾人。此後不久,阿伐爾汗國衰亡下去。查理曼在多瑙河中游所建的東方邊防區-「東方馬克」,後來發展為奧地利。
經過以上這一系列的武力擴張,法蘭克王國達到了它那歷史上最大的疆域:南至義大利中部和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艾伯羅河,西濱大西洋,北抵北海和波羅的海,東達易北河流域和波希米亞(今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事實上,查理曼所統治的是一個領土廣袤、包括著許多民族和部族的帝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第一次出現了如此龐大的帝國。
查理曼和教皇互相勾結,他們各自利用這種同盟關系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當查理曼征服倫巴德人時,他曾經重申其父「矮子」丕平的殷勤之意,把羅馬城和義大利中部的土地贈給教皇。而教皇對查理曼的一切行動也總是支持的,只要查理曼的軍旗插到什麼地方,基督教的十字架就跟到什麼地方。羅馬天主教會在各地霸佔了大面積的土地,成為最大的地主和封建勢力的支柱。公元799年, 教皇利奧三世遭到羅馬人民的反對,被迫出亡,查理曼即引兵來到羅馬為之復位。當然,利奧三世對於查理曼這種及時的援助是感激涕零的。所以在公元800年的「聖誕節」, 教皇就趁查理曼在羅馬的時候,替他加冕做「羅馬人的皇帝」。
公元800年,教皇給查理曼加冕,這個歷史事件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首先, 這時西羅馬帝國雖然已經滅亡了三百二十多年,但它的傳統仍舊活在人們的記憶里。那些羅馬的僧俗貴族以及那些「羅馬化」了的日爾曼人中的貴族都希望用某種方式重新在西歐建立一個帝國,來加強對農奴的剝削和壓迫。其次,在基督教的教義和禮拜儀式上,羅馬天主教會與東羅馬方面的東正教會(亦稱希臘正教)都存在著嚴重分歧。盡管東羅馬帝國對西歐的「宗主權」是有名無實的,西歐封建統治者對於這一點名義上的約束是不滿的。加之當時東羅馬帝國在位的君主是女皇伊菱(752-803年),而法蘭克人認為,按照他們的習慣法(《沙立克法典》), 女性是不能繼承王位的。由於這種種原因,所以西歐封建統治者決定在西歐另立一個皇帝。公元800年查理曼的加冕,在政治上標志著西歐與東羅馬帝國之最後的分裂。
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與法蘭克王國的「王權」這三者的結合。查理曼帝國是第一次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如斯大林所指出,查理曼帝國「不曾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這就註定了它日後的分裂。
公元814年,查理曼死了,其子「誠篤者」路易繼位。隨著西歐封建化的加深, 地方封建主離心勢力增長,帝國分裂的傾向已經現露出來了。
公元840年,「誠篤者」路易死,他的長子羅退爾繼為皇帝,但次子「日爾曼人」路易和幼子「禿頭」查理不滿意這種安排,隨即掀起了內戰。842年,「日爾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發表聯合宣言,立誓要把反羅退爾的戰爭進行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兩種語言說出來的。「日爾曼人」路易在向他的部眾傳達這個誓言時是用條頓語,即最初的德文;「禿頭」查理在向他的部眾傳達這個誓言時是用羅馬語,即最初的法文。由此可見,當時西歐的民族語言已經在開始形成了。
在「日爾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的聯合壓力下,羅退爾不得不作出巨大的讓步。公元843年,這三兄弟在凡爾登城締結條約, 決定將帝國分為三部分:(一)羅退爾獲得帝國中部的土地,北起北海,從萊因河下游迤南包括隆河流域,直到義大利半島中部,稱為王國。羅退爾仍保留皇帝尊號,兼為義大利國王,但他對他的兩個弟弟不具有任何約束的權力。(二)「日爾曼人」路易取得萊因河以東的土地,稱東法蘭克王國。(三)「禿頭」查理取得帝國西南部的土地,稱西法蘭克王國。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分裂,西歐就進一步封建化了。
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 大致上決定了近代西歐大陸上三個主要國家的雛形。後來,羅退爾領地的南部形成義大利,「日爾曼人」路易的東法蘭克王國發展為德意志,「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發展為法蘭西。
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都是從查理曼帝國中脫胎出來的。
神聖羅馬帝國是封建社會時期西歐的一個政治組合,它是由古羅馬的歷史傳統、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和日爾曼王國的「王權」這三者的結合中產生出來的。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是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始。962年, 德意志薩克遜邦的君主鄂圖一世由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以後,除了「大空位時期」(1254-1273年)以外,直到1806年,總有某個德意志邦的君主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制下,皇帝和教皇即有勾結,也有斗爭,有時甚至釀成連年不斷的戰禍。十一世紀七、八十年代皇帝亨利四世與與教皇格里哥利七世的斗爭,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不是經常世襲的,從十三世紀起,皇帝須經過「七大選帝侯」的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的范圍是不斷改變的:在查理曼時代,查理曼帝國即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范圍包括德意志、波希米亞、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及至十六世紀,它縮小到只包括德意志和波希米亞。在這個縮小了的范圍內,還存在著三百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公國、侯國、獨立的伯爵領地和騎士領地以及自由市。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的德意志君主,除了在其直轄領地以外,對其它封建王公並沒有約束的權力。所以,正如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即非「神聖」,亦非「羅馬」,亦非「帝國」,而只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個徒有其名的政治組合。經過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它更是只剩下一個空殼了。1806年,拿破崙一世強迫奧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於是這個在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便最後滅亡了。

❼ 查理曼帝國的戰爭對封建制度的形成有什麼影響後來帝國為什麼會分裂

查理曼帝國
【注音】:chá/zhā lǐ màn dì guó
古國名。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原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故又稱加洛林帝國。查理大帝統治時期(768-814),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麵包括義大利北半部。800年查理接受羅馬教皇加冕,號稱「羅馬人皇帝」,稱查理曼帝國,定都亞琛(在今德國境內)。查理死後,帝國陷於內戰。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帝國分裂為三部分: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斯海爾德河、默茲河以西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北起北海,循萊茵河而南,包括羅訥河,直到中部義大利,仍承襲皇帝稱號。大體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的雛形。

查理曼(742—814)又譯查理大帝,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曼帝國創建者。查理曼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建立者矮子丕平之子,在他執政的46年間(768一814年),力精圖治,使法蘭克王國達於鼎盛。查理曼768年繼位後,為了取得在民眾中影響日增的教會支持,他首先與教皇結盟,強化了統治力量。同時,多年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先後發動過50多次戰爭,重要的戰役和取得的成果有:774年征服倫巴德王國,772—804年多次進攻薩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並奪取易北河流域廣大土地,787和801年兩次出兵西班牙,奪得尼布羅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邊區,787年佔領巴伐利亞,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諾尼亞。9世紀時,查理曼帝國的版圖東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臨地中海,佔有西歐大陸的絕大部分土地,幾乎相當於古代西羅馬帝國版圖。 800年聖誕節,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加冕並塗聖油,稱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亦即「偉大的羅馬人的皇帝」。此舉意義重大,這意味著查理已不再單純是征服者日耳曼蠻族國家的國王而是日耳曼一羅馬人的皇帝,並且是上帝認定的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人;查理曼的使命已不再單純是管理日耳曼國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務在內的整個西歐基督教世界。因此,查理曼帝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遠隔重洋的蘇格蘭和東方的非基督教國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國建立了邦交關系,甚至東羅馬帝國也承認查理曼的皇帝地位。查理稱帝後,極力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為了加強對龐大國家的有效統治,查理任用貴族和主教進行統治,同時,繼續推行采邑分封制度。帝國境內的所有官員和主教(包括修道院長),一般都要從皇帝那裡領受采邑即封土,成為皇帝的封臣,同時,作為接受采邑的條件,他們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帝國的中央政權除由皇帝親信組成的樞密會議外,還有貴族大會,每年召開一至二次貴族大會,討論中央重大決策。為了管理地主,中央經常派遣巡按使監督地方。地方設若干伯爵區,皇帝任命伯爵或主教進行統治,伯爵擁有行政、司法、稅收和軍事等大權。形成以國王為首的伯爵、主教等教俗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構成一系列的封建等級制度,為後來西歐封建社會所承襲。後來,這些伯爵和主教逐漸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查理曼帝國生產組織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園。國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貴族都有許多庄園分布全國各地。庄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單位,一切生產主要為領主及其服役人等提供生活資料,其次也為生產者提供有限的生產與生活資料。在庄園里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大都是農奴或依附農民。庄園的土地一般分為兩部分:最好的土地為領主的自營地,另一部分是農民的份地。領主自營地由服役的農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獲全部歸領主所有。服役農民除為領主無償耕作外,還要負擔砍柴、築路、修宅、運輸等各種雜役。此外,農民還必須向領主交納各種實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費用。教會的什一稅也是農民的沉重負擔。由於教俗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農民的處境極為困苦,因此經常爆發農民起義。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不僅文治武功顯赫,而且也注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興辦學校,聘請知名學者講學。搜集和抄寫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手稿,抄寫的文字是用所謂加洛林小草書體,這是一種清秀優美的拉丁字母,後來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設立圖書館,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還邀請歐洲最好的建築師、雕刻家和畫家,為帝國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對於恢復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在位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被後世譽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世俗政權與教會的結合是查理曼政權的重要特徵。加強與教會的結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理曼以教會保護人的姿態,極力維護和提高羅馬教會的權益。他每征服一地都強化基督教勢力,如征服薩克森人後強迫他們皈依基督教。不僅重用主教、修道院長,分封他們土地,讓他們參與國家政要,還極力維護羅馬教皇的統治地位。795年教皇立奧三世以陰謀手段登上教皇寶座,遭到羅馬一些大貴族的反對。立奧派使者赴法蘭克王國向查理曼求救,並把彼得大殿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呈獻查理,以示臣服與忠誠,得到查理的支持,從而保住了地位。799年4月,立奧三世又被羅馬貴族廢黜,隻身逃離羅馬。800年,查理曼把立奧三世救出,並親自送回羅馬,扶其復位。因此這一年聖誕節,感恩圖報的立奧三世為查理加冕,授予他「偉大的羅馬人皇帝」稱號。自此,法蘭克王國遂成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的統治為歐洲新興的封建制度的創立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西歐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由於當時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帝國內部缺乏經濟文化聯系,基礎很不牢固;所以,雖然查理曼實行采邑分封的願意是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其結果卻導致封建割據。因此,查理曼死後不久,帝國分裂。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在此基礎上形成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❽ 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分別位於查理曼帝國哪一部(中部,還是東部還是西部)

843年凡爾登條約

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後來的法蘭西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德意志王國,後來與義大利、波希米亞結合成為神聖羅馬帝國

中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演變為勃艮地公國和勃艮地王國而分別被法蘭西王國吸收和加入神聖羅馬帝國

閱讀全文

與默茲曼衣服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花盆和花的圖片簡單 瀏覽:138
水果怎麼擺好看圖片 瀏覽:532
千與千尋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231
委屈漫畫圖片女孩 瀏覽:397
背景圖片簡約可愛清新 瀏覽:921
圖片狼抱著一個女孩 瀏覽:162
文檔中圖片如何快捷設置大小 瀏覽:250
貂蟬去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83
美女背影高清壁紙圖片全屏 瀏覽:51
圖片如何設置標題 瀏覽:801
漂亮文字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59
七天打卡表可愛圖片 瀏覽:30
波波頭發型效果圖片 瀏覽:652
圖片插入word中無法選中怎麼辦 瀏覽:215
大叔洗衣服的圖片 瀏覽:439
Word里圖片置頂如何加空格 瀏覽:194
蔣丞圖片高清動漫 瀏覽:297
放美女和平精英圖片 瀏覽:378
黑鼻子可愛圖片 瀏覽:849
word轉換pdf時圖片丟失 瀏覽:284